李四光——大庆油田
李四光的成功故事

李四光的成功故事李四光的成功在中国的留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你对他的成功故事了解多少呢?店铺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李四光的成功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四光的成功故事篇1李四光小时候常在一块大坪上和小伙伴们一同做捉迷藏的游戏。
蒙上一个孩子的眼睛,叫一声“一、二、三!”其他的孩子就迅速跑开躲藏起来。
有的藏在草垛背后,有的藏在大树背后,而小,最喜欢藏在一块大石头的背后。
做完了游戏,小李四光突然对坪上的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它兀里兀突地屹立在这儿,显得十分不相称。
他问小伙伴们:“哎,你们说,为什么这块平地上会有这么一块大石头呢?“哈哈哈!”小伙伴们一阵哄笑,他们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太可笑,太奇怪了! “石头是从哪里来的?本来就有的呗!”小伙伴们回家了。
李四光又去问陈二爹,陈二爹是村里有名的见多识广的老人。
“陈二爹,您说坪上那块石头,它是从哪里来的呢?” “啊!你说的是那块怪石头?”陈二爹说,“别人都说,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 这下子,李四光更不明白了,他又去问爸爸:“爸爸,陈二爹说,坪上那块石头是天上掉下来的,您说,那能是真的吗?” “天上落下石头来?”父亲想了一想说,“那倒也会有的。
天上的流星落到地上,就变成了石头,那叫‘陨石’。
” “那块石头究竟是不是天上落下来的呢?” 李四光非得打破砂锅问到底。
“至于天上能不能掉下这么大的石头来,”父亲又想了一想说,“我也不知道。
” “谁都说不清楚。
” 李四光感到不满足了。
“反正,照我看,它不是本来就在这儿的。
就是弄不清它到底是怎么来的。
”在李四光整个的少年时代,直到后来离开了故乡回龙山,他一直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后来,李四光去英国学了地质学,又到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考察了那儿的冰川。
回国以后,1922年,李四光在太行山麓的一次地质考察中,第一次发现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存在的遗迹。
这时,李四光开始意识到,故乡那块兀突的大石头,也许是被冰川推移过来的一块大漂砾。
然而,猜想也还是不能代替现实。
“地质之光”之李四光

他是中国地质学的先驱之一,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 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 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 存在。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 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 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 规律,认为各种构造形迹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 “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 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 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 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 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 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 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著有 《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训之 科》、 《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及 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1971年4月29日,李四 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七,获得荣誉
1958年,李四光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政 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 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曾 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 1959年5月29日,经前苏联科学院主席团评选,授予李四光 “卡尔宾斯基金质奖章”。 同年12月6日,苏联地质界对他的崇高工作和在中国创建的地 质科学经验,作出了公正的总结。苏联克鲁泡特金教授在《自 然》杂志上撰文,介绍了李四光在地质科学上的成就。 2009年10月,李四光入选蒙古族十大杰出科学家。 2009年10月4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 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天文台即将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李四光 星”,这是继明安图后第二次用蒙古族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小行 星。
一争几十年发现大庆油田的头号“功臣”究竟是谁

一争几十年:发现大庆油田的头号“功臣”究竟是谁-学校党建论文一争几十年:发现大庆油田的头号“功臣”究竟是谁何季民文大庆油田发现权的悄然变化若评价新中国前30 年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与经济成就,大庆油田的发现与开发无疑是其中之一。
1982年,国家科委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学成果进行表彰,“第一次科学大会”授予“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为一等奖,是最高科技成果奖。
大庆油田的发现,在当年把它归功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
1982年,“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获得重大科学成果一等奖的时候,公布的获奖者23 人中,李四光名列第一,黄汲清名列第二,另一位地质学家谢家荣则名列第三。
但是,对于大庆油田发现权的评价,在后来又有了一些变化:1993年,黄汲清获得了陈嘉庚地球科学奖、1994 年获得了第一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成就奖100 万元奖金。
基金委员会指出:“根据他的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理论,中国实现了找油的重大突破,相继发现了大庆等高油产田。
”2002年5 月28 日,江泽民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总结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成果时还提到:“陆相生油理论为我国石油工业的行程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近年来,又出现了新的观点,认为大庆油田的发现应归功于谢家荣。
黄汲清掀起油田发现权之争大庆油田的发现,从归功于地质力学转向归功于“陆相生油”,起因是黄汲清(1904-1995 年,四川仁寿人)对把大庆油田的发现完全归功于地质力学提出了异议。
1977 年和1978 年,黄汲清两次上书中央,强烈批评“用李四光同志的地质力学理论找到大庆等油田的不符事实的说法外,又进一步制造了‘李四光同志亲自指导这项工作’的谎言”,指出:“我国大庆等东部油田的普查和发展与地质力学的理论无关,这是事实……”1977 年6 月14 日,黄汲清第一次写信给邓小平,但邓小平最先没有直接作出批示,而是先要地质总局拿出个“说法”———《关于黄汲清同志的情况》。
李四光

李四光(1889?971)地质学家。
湖北黄冈人。
字仲揆。
早年加入同盟会。
参加了辛亥革命。
1919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
1920年回国。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协主席,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
主张用力学研究地壳现象、探索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的规律,把各种构造形迹看作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从而创立了“构造体系”的基本理论。
用此理论分析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大面积储油层。
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主张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测地应力的变化,为实现地震预报指明了方向。
著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3岁那年,李仲揆一个人到西湖新学报名上学,买了报名单后,忙中出错,误将年龄“十四”岁填入了姓名栏,再买份报名单吧,又没有钱,无奈他将“十”字添上几笔,便成了他的姓“李”,这样,姓名栏便写成了“李四”,受墙上横匾直书“光被四表”的启发,他又在“李四”后面添了个“光”字,这样李仲揆就变成了李四光。
李四光长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在鉴定古生物蜒科化石、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和创立地质力学诸多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充斥着中国内地第四纪无冰川的谬论。
为了证明中国有第四纪冰川的遗迹,李四光足迹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先后考察了太行的东麓、大同盆地、扬子江流域,几上庐山,发现牯岭西谷的一块巨石矗立在另一块巨石之上,并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坚定地认为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
涉足黄山、九华山、天目山,发现了比较典型的冰蚀地形和冰川堆积泥砾剖面……1936年,李四光在黄山找到了冰磨条痕,发表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至此,中国无第四纪冰川之谬论不攻自破。
教学设计2:第3课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第3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课程标准解读】[课标要求]了解李四光的主要事迹,认识他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课标解读] 基本目标是掌握李四光的主要经历、历史贡献等史实。
能力目标是依据上述活动认识李四光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理解其振兴祖国的爱国精神和孜孜以求的严谨科学态度。
考查重点是着重于具体的贡献和体现的精神、品质,往往与其他科学家相联系命题。
【情境激趣诱思】彼此不同右图漫画是描写的大庆油田发现的石油与食用油混为一谈的笑话,表达了人们对中国发现石油的喜悦心情。
1959年9月26日下午4点,位于松嫩平原腹地的“松基三井”首喷工业油流!适逢新中国十年之庆,人们赋予这个共和国石油工业的“长子”一个响亮的名字——大庆!大庆油田的发现,验证了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的陆相生油理论。
【诱思探究】李四光为我国地质科学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哪些巨大的贡献?【教材内容详解】一.留学归来,报效祖国1.家庭出身:李四光原名李仲揆,清朝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一个农村教师家庭。
13岁考入武昌高等小学,改名李四光。
2.留学经历(1)留学日本:①学校和专业: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造船专业。
②愿望:立志为祖国建造第一流的兵舰和轮船,建设强大的海军,使中国不再受外国的侮辱。
③结果:学成回国的第二年,他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生考试”,获得优异成绩,被赐以“工科进士”,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批进士之一。
清末留学转向日本的原因:甲午一战使向以天朝大国为尊的清王朝大为震惊,举国上下受到极大的刺激,这次失败对中国的震动之大,远远超过了1840年以来的中英、中美之战。
一部分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及青年急欲至日本探究日本速强的原因,而朝廷中的一些大员也欲借鉴日本的经验,使中国的变法取得速效。
又因为甲午中日战争以前,中国从西方引进的一些先进的“制造驾驶”技术在甲午战争中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对中国落后进行探究的思考自然从科学技术转向对社会与文化的改造上来。
大庆油田发现真相 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无关

大庆油田发现真相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无关(图)关键词:黄汲清大庆油田地质力学松辽盆地陆相沉积曾几何时,以讹传讹,大庆油田的发现,归功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但事实上,是根据黄汲清的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理论……因为这“两大理论”,新中国才有了源源不断的石油大发现。
湮没在尘埃中的历史,终归会露出它本来的面目。
事隔多年后,大庆油田的发现真相终于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他大学三年级时的论文处女作,纠正了英国地质学家的错误■“两大理论”的确立,推翻了国际上喧嚣一时的“中国贫油论”■大庆油田发现真相公布后,整个科技界为之震动黄汲清(1904-1995),世界著名地质学家。
1928年,黄汲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5年获瑞士浓霞台大学理学院博士学位。
1948年,他当选为原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建立后的1955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名誉院长。
他提出的“多旋回构造运动”学说,在国际地质界引起轰动。
1957年,他领导了松辽平原、华北平原等地的石油勘探工作,发现了大庆油田。
1985年他被美洲地质学会授予名誉会员称号,1988年被苏联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1994年被俄罗斯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
1994年,为当代中国最杰出科学家设立的“何梁何利奖”,颁发给了钱学森、黄汲清、王淦昌、王大珩4人,除黄外,另3人都是研制“两弹一星”的元勋。
论文处女作获奖励1904年,黄汲清诞生在四川仁寿县青岗场一个书香之家。
在新旧两种文化的熏陶下,黄汲清一路读书上成都,过武汉,到天津,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地质系。
1927年,他刚读大学三年级,就用英文发表了处女作《北京西山之寒武纪及奥陶纪地层》,纠正了开滦煤矿英国地质学家马休的错误,得到中国地质学会等颁发的140块银元的奖金。
1928年秋,黄汲清被派往辽东、辽西调查煤田地质,后来又“转战”西安、四川、云贵等地进行地质调查,陆续发表了《秦岭山及四川之地质研究》、《中国南部之二叠纪地层》等6部专著,引起地质界的广泛注意。
李四光生平的励志故事

李四光生平的励志故事李四光(1889~1971年),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造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他以独到的学术见解创立的地质力学,不但圆满地解决了各种地质构造型式的形成机制,而且成功地指导了找矿工作。
根据他的理论,我国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国际上他也享有极大的声誉。
在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东南方,紧靠长江北岸有一个叫黄冈(今黄州市的地方,这里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是历代州府所在地,史称黄州。
1889年10月26日,我国的科学家李四光,就出生在黄冈县城北大约25公里的一个叫下张家湾的小村庄。
李四光本名李仲揆(kuí),李四光这个名字,是后来李仲揆去上学的时候,需要填写报名单,李仲揆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随手就写了个“十四”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年龄。
不过,他马上便发觉填错了栏目,这下可怎么办呢?聪明的李四光就在“十”字上加了几笔改成“李”字,可“李四”这个名字实在不好听,正在为难的时候,李四光抬头看见堂中上方挂着一块大匾,上写“光被四表”,他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又加上了一个“光”字。
从此,李仲揆又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就叫“李四光”。
李四光童年的时候,家庭生活是非常艰辛的。
一家数口仅靠父亲办私塾收缴(jiǎo)学生的一点学费来勉强维持,如果遇上灾荒年,私塾的学生少了,就有断粮断炊的危险,不得已时也只好从当地的地主家里租借。
所以,李四光的母亲也经常纺线织布,换些零用钱。
特别是李四光的父亲为人耿(gěng)直,爱打抱不平,以前因与黄冈的革命党人有来往被迫逃离家乡,去南京躲了一年多,家庭生活就更加艰难。
这个切,对童年的李四光影响很大。
当他50多岁的时候,还不时想起幼年的苦难,深为自己的父母所忍受的种种苦楚而痛心。
正是在这个家庭的影响下,李四光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
他常常帮着妈妈打柴,舂(chōng)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样样事情都能干。
李四光简介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
湖北黄冈人,蒙古族,中国著名音乐家、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的创建者之一。
东北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的首任院长。
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并获博士学位。
首创地质力学。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等职。
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
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着作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和中国“两弹”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
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
原名李仲揆,因报名时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最后将错就错,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李四光”至此得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长春地质学院教务长兼地矿系主任。
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李四光官费赴日本留学读大阪高工船用机关科,宣统二年毕业(1910)。
因其在日本受了带有汉民族主义的反满革命思想的影响,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
并获孙中山赞誉,送其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
武昌起义后,其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
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
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
1917年,李四光从英国伯明翰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