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高三化学回归教材人教版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

回归教材之《物质结构与性质》(人教版+苏教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P1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发展过程。
P4 能层即电子层。
分别用K、L、M、N、O、P、Q表示。
每一个能层分为不同的能级,能级符号用s、p、d、f表示,分别对应1、3、5、7个轨道。
能级数=能层序数。
P7 基态与激发态。
焰色反应是原子核外电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释放能量。
能量以焰色的形式释放出来。
P10 不同能层相同能级的电子层形状相同。
ns呈球形,np呈哑铃形。
P14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一、二、三短周期,四、五、六长周期,七不完全周期)和族(主族、副族、Ⅷ族、0零族)。
分区(s、p、d、ds、f)。
P20 对角线规则。
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的性质有些相似,被称为“对角线规则”。
Li、Mg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为LiO、MgO,铍与铝的氢氧化物Be(OH)2、Al(OH)3都是两性氢氧化物,硼与硅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分别为HBO2、H2SiO3都是弱酸。
是因为这些元素的电负性相近。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P32 等电子体原理: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数相同,等电子体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和空间构型。
常见的等电子体有:N2和CO;N2O和CO2;SO2、O3和NO2-;SO3和NO3-;NH3和H3O+;CH4和NH4+。
P36 仔细观察资料卡片的彩图。
P39最上方表格。
区别形和型,VSEPR模型和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价层电子对数和σ键数、孤电子对数。
如SO2分子的空间构型为V形,VSEPR模型为平面三角形,价层电子对数为3,σ键数为2、孤电子对为1。
配合物理论简介。
P41 实验2-1含Cu2+的水溶液呈天蓝色,是因为四水合铜离子[Cu(H2O)4]2+,该离子中,Cu2+和H2O分子之间的化学键叫配位键,是由H2O中的氧原子提供孤电子对,Cu2+接受H2O提供的孤电子对形成的。
P42实验2-2向含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里加入氨水,形成蓝色沉淀[Cu2++2NH3·H2O=Cu(OH)2↓]。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2.3 分子的性质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三节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
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1)如何理解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2)如何理解电负性概念;、Cl2、N2、HCl、CO2、H2O的电子式.(3)写出H2提出问题:由相同或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在两原子出现的机会是否相同?讨论与归纳: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一般说来,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中的电子对不发生偏移,是非极性键.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电子对会发生偏移,是极性键。
提出问题:(1)共价键有极性和非极性;分子是否也有极性和非极性?(2)由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怎样分布?是否重合?(3)由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怎样找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讨论交流:利用教科书提供的例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借助图示以及数学或物理中学习过的向量合成方法,讨论、研究判断分子极性的方法。
总结归纳:(1)由极性键形成的双原子、多原子分子,其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所以都是非极性分子。
如:H2、N2、C60、P4。
(2)含极性键的分子有没有极性,必须依据分子中极性键的极性向量和是否等于零而定。
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的向量和等于零时,是非极性分子。
如:CO2、BF3、CCl4.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向量和不等于零时,是极性分子。
如:HCl、NH3、H2O.(3)引导学生完成下列表格一般规律:a.以极性键结合成的双原子分子是极性分子。
如:HCl、HF、HBr b.以非极性键结合成的双原子分子或多原子分子是非极性分子。
如:O2、H2、P4、C60.c.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有的是极性分子也有的是非极性分子.d.在多原子分子中,中心原子上价电子都用于形成共价键,而周围的原子是相同的原子,一般是非极性分子。
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概念辨析面面观

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概念辨析面面观
陈娟
【期刊名称】《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
【年(卷),期】2013(000)011
【摘要】《物质结构与性质》是高中化学高二理科选修内容之一,本模块内容主
要包括原子、分子和晶体三个层次的结构与性质,其内容比较抽象、知识的学科性和逻辑性较强,高考命题设置是一道选做题(12分).虽有试题数目的限制,但
该题所覆盖的知识点仍较多,综合性仍相对较强;虽有新授课和复习课的系统学习,但考后仍有许多学生因种种原因在该题中得不到理想的分数.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概念的认识、理解和规范不到位,所以为更好掌握本模块,笔者对此进行概念辨析面面观的尝试,藉此达到课堂高效.
【总页数】2页(P80-81)
【作者】陈娟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226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5
【相关文献】
1.辨析高中选修教材几组易混概念 [J], 解峰
2.易混地理范围、概念辨析及比较(高中选修二) [J], 黄琦
3.新课标高中生物选修教材实验中相近概念的辨析 [J], 何小彪
4.菌落、菌株、菌种概念如何辨析?——对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的讨论 [J], 吴志强;王志伟
5.辨析基本概念掌握解题思路——高中物理选修3-3教学探析 [J], 陆旷升;唐昌
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一本重要教材。
本书主要介绍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以及有机化合物、配位化学、无机材料等内容。
下面是关于该教材的知识归纳。
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离子和分子是物质的微观结构。
2.物质的宏观性质: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等是物质的宏观性质。
3.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物质的性质与其微观结构相关,如金属的导电性、晶体的硬度等。
第二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1.有机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和少量氧、氮、硫等元素组成。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
3.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具有燃烧性、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流动性、挥发性等特性。
4.有机物的分类:根据分子中所含的官能团,有机物可分为醇、酮、醛、酸、酯、醚、芳香化合物等不同类型。
第三章有机反应与有机合成1.有机反应的定义:有机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在适当条件下发生变化,形成具有新性质的有机化合物。
2.脱水反应:脱水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水分子与有机分子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
3.氢化反应:氢化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氢气与有机分子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
4.酸碱催化:酸碱催化是指在酸碱存在的条件下,有机化合物的反应速率增加。
第四章金属配合物1.配位化合物的概念:配位化合物是指由一个或多个给体与一个或多个受体之间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2.配位键:配位键是指由配体中的一个或多个电子对与金属离子形成的共价键。
3.配位数:配位数是指一个金属离子周围配位体的数目。
4.配位化合物的性质:配位化合物具有明显的颜色、溶解度、稳定性等特性。
第五章无机材料1.无机材料的分类:无机材料可分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
2.无机材料的性质:金属材料具有导电性、延展性、塑性等特性;非金属材料主要用于绝缘材料、陶瓷材料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
高中化学新教材鲁科版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

高中化学新教材鲁科版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作者:李希和来源:《学习导刊》2012年第03期第一章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案例[教材分析]在化学必修课中,学生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如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和主族序数的关系,但是对于原子结构与周起、族等元素周期表的构成之间的深层关系并未揭示。
因此,本节在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内容,并利用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分析周期、族与原子结构的内在关系以及原子结构与原子半径周期性变化的内在联系。
本节计划利用三课时。
第一课时: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第二课时: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第三课时:核外电子排布与原子半径本课时主要完成第一部分,即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使学生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
3、通过本节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探索研究微观世界的一般方法,了解科学研究的历程。
4、通过了解科学家的不懈地探究和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
通过对微观结构的研究、讨论,使学生体会微观世界的精巧。
通过对前沿科技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
[重点难点]:重点是认识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洪特规则,难点是这三个原理的应用。
[教学过程][课堂练习]:1.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的原则是 ( )。
A. 能量最低原理B.保里不相容原理C. 洪特规则D. 以上三者都需遵循2、第四周期元素原子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可达(A) 4个(B) 5个(C) 6个(D) 7个3、比较原子轨道的能量高低:氢原子中,,,钾原子中,,,铁原子中,,。
4、给出下列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W,Nb,Ru,Rh,Pd,Pt。
5.某元素最高化合价为+6,最外层电子数为1,原子半径是同族元素中最小的,试写出:(1)电子排布式;(2)价层电子排布式;(3) +3价离子的电子外层排布式。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研究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研究赵广汇(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山大华特卧龙学校276300)摘要: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工作落实进行了严谨的实践性研究,在论证的过程中发现,化学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来说起着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其中的空间想象能力与论证推理能力,教师必须依据一些教学方法的辅助,让学生这些方面的核心素质得到锻炼,如此才可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词:核心素养;物质结构与性质;高中化学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0)06-0081-02收稿日期:2019-11-25作者简介:赵广汇(1981.6-),男,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化学教学研究.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科的学习,可以培养出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化学这门课程来说,良好的空间想象力与论证推理能力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顺利,同时帮助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获得助力,学生拥有了这些核心素养,不仅可以让今后的学术探究、科研工作之路走的更加稳定,同时也可借助这些素质能力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一、《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物质结构与性质》是高中化学选修教材第三册,此教材中大部分知识较为抽象且难以理解,因此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与理解能力才能让此本教材的内容得到更为高水平的掌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原子、分子非常深入且精妙的结构,这些物质微观层面的知识可能会因为学生理解力差、想象力不足而出现理解偏差或是掌握不准的情况,因此教师必须在此部分的内容讲解过程中注意基于学生此时的能力基础进行内容、课程等方面的科学安排,让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培养.为了让学生可以更为直观、简便的对课程知识进行理解,教师必须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绘图等,这些先进且直观的教学方法能够让抽象的知识更为直观,更加形象,方便学生学习与记忆,同时可以让那些微观世界中的原子、分子内部构成更加清晰、生动.让学生可以更为彻底地理解.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电子层”“电子云”“原子轨道”等方面的化学知识或是概念时,学生如果单单从字面上进行含义理解,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借助一些教辅手段,才能让这些化学知识概念得到全面的理解,如一些电子设备,可通过课件设置让这些微观分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三维空间形式的展示.经过这样的放映,多次展示以后,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因为经常观看而逐渐形成思维习惯,进而逐渐培养出良好的空间思维,为今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对化学的《物质结构与性质》这门课程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教师必须借助各种教学方法与辅助手段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进行培养,这个核心素养的构成,对学生的其他科目,如数学、物理等来说同样至关重要,同时具备很强的学习辅助作用.二、《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的推理论证能力培养这本教材内容微观特征比较明显,因此内容的理解探究难度较大.与此同时,各类理论的推理过程非常严谨,这给学生提出的要求也较高,学生必须秉承科学严谨的原则,在知识学习与实验论证过程中保障理论论证的严密与准确.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时,必须对学生的基础素质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并配合适当的思维引导方法,在良好的交互过程中,帮助学生的基础推理论证能力全面提高.化学结论的获取不仅需要大量的推理与论证,还需要学生进行大胆猜测,配合实验进行探究,如此才能获得更为精确的结果,这种实验能力与推理能力也是学生核心素养中重要的一项.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元素电负性、分子的极性等部分内容时,如果学生仅仅掌握了表面的性质架构,而无法对其用途进行全面了解,就等于并没有对学科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并灵活掌握,无法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充分利用,所以知识点的深层含义与知识点根本就没有被掌握.物质的分子结构决定了物质的化学与物理性质,所以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必须要依托大胆的推测与精细的实验论证,如此才能让学生逐渐在这些实践中养成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在今后的物质性质探索之路中走得更加—18—平稳、高效.但是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必须从细节开始科学培养,学习元素周期相关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的反向推理能力得到训练,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设置让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得到训练.如“已知X ,Y 元素同周期,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X 对应的酸性强于Y 对应的酸性,请推测X 与Y 的电负性的强弱?”这种反向推理的实例让学生的核心能力得到了更为科学的训练,同时让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范围得到更大力度的扩展.推理论证能力在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中属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对此部分的内容进行重视,并配合相应的方法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训练.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够养成良好的推理论证素质可让实验的开展更加顺利,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同时良好的实验素质也让学生的整体推理求证能力得到科学塑造,教师结合学生的基础素质能力进行科学、完善的方法引导,让学生获得技能方面的实质性提高.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过程漫长且艰难,学生与教师必须一同配合,通过高效的交互,让知识架构更为全面的印刻在学生的头脑中,进而帮助学生掌握的基础素质能力水平更高.相应水平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学好《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的相关内容,因此必须得到学生与教师的高度重视,并通过紧密配合的方式,促进此部分课程内容的落实.参考文献:[1]程遇玲.浅谈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13):40-41.[2]李联政.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视角[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16):140.[3]李延伟.高中生《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学习障碍点调查及原因分析[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4]王堃.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分析与思考[J ].数理化解题研究,2017(21):76-77.[责任编辑:季春阳]试论高中化学学习中错题反思策略杨凤萍(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737100)摘要:态度决定一切.心理学工作者们曾对高中生学习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学习行为、学习成绩.那些喜欢学习,认为学习很有意义的学生,上课听讲注意力集中,及时、独立完成作业,注重学习之后的复习、反思、总结,学习成绩自然优良.因此要注重对学生正确学习态度的引导,本文将重点对错题反思进行研究.关键词:反思;错题;高中化学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0)06-0082-02收稿日期:2019-11-25作者简介:杨凤萍(1980.2-),女,甘肃省古浪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中学化学教学研究.高中阶段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学习高中化学也有自己的认识.很多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将化学错题做好归类,成为自己复习时的重要资料.教师应鼓励全体学生对错题进行总结和钻研,帮助学生提高化学自学能力.以下将从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了解产生错题的原因.一、出现化学错题的原因学生会出现错题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对知识掌握的不牢固,逻辑关系不清,自己知道解题过程存在问题,但是由于不了解解题的关键,只能将错就错.另一方面就是学生自身的马虎大意,容易将元素看错、数字漏写,导致最后解题错误.高中阶段的学生几乎每天都会面对大量的习题和枯燥的理论知识,长期在题海战术中练习,很多学生在做化学习题时出现了疏忽大意的问题,认为自己某一类题型已经非常了解,做题时题还没读完题就开始落笔.当教师指出学生的错题后,学生也缺乏反思的过程,会马上在原地进行改错,不会对错题的原因进行反省.学生的反思行为与自身对待学习的态度有很大关系,教师必须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自己去分析错题的原因,要求学生在纠正错题的过程中不断养成好的学习习惯,逐渐提高学生化学水平.二、研究综述要使学生正确认识产生错题的原因,不能仅停留在一次或两次的口头要求上,应该使学生形成自我反思,将—28—。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

高中化学<< 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物质结构理论是现代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的重要基础。
它揭示了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有助于人们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预测物质的性质,为分子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在本课程模块中,我们将从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以微粒之间不同的作用力为线索,侧重研究不同类型物质的有关性质,帮助高中学生进一步丰富物质结构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模块的功能高中化学选修 3 是在在必修课程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
我省理工方向的学生必须选修本模块,它是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内容。
本模块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模块的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模块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1.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2.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3.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视角解释一些化学现象,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4.在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三、模块的内容标准及学习要求学习要求分为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基本要求:全体学生应在本节学习时掌握。
发展要求:有条件的学生可在选修 3 结束时掌握。
引言学习要求节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基本要求发展要求引言1.了解人类探索物1.1 了解人类在探索物质结构的质结构的价值,认同过程中已经取得的重要成果。
“物质结构的探索是1.2 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价无止境的”观点,认值,认同“物质结构的探索是无识在分子等层次研止境的”观点。
究物质的意义。
2.初步认识物质的 2.1 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之间的关系,认同“结构决定性关系,知道物质结构质、性质反映结构”等观点。
《第一节 共价键》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二章第一节化学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化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手段,以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学习或实验方法为目标的新理念,而化学键是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的重要理论,起着连接“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高一化学必修2中化学键的复习,又为选修3后面章节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节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的重点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难懂,许多新的概念是高中阶段首次接触,所以本节课的关键在于设法以尽可能形象化、生动化的手段解决相对抽象的问题。
只要能在教学中有效突破电子云按不同方式进行重叠而形成共价键这一基本要点,就可以使学生更好理解两种共价键的特征和性质。
1、教材分析《化学键》的内容其实对学生们来说并不陌生,化学2已介绍了共价键的概念,并用电子式的方式描述了原子间形成共价键的过程。
本章第一节“共价键”是在化学2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的第一章学过的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概念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共价键,通过电子云图象的方式很形象、生动的引出了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以及它们的差别,并用一个“科学探究”让学生自主的进一步认识σ键和π键。
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为以后章节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要求学生能迅速的理解和吸收新的概念,并掌握用选修3的知识去解读化学键的形成。
2、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选修3的学习后发现,在这本书中引入了许多新的概念,许多知识点是在之前的学习中从未遇到过的,所以在理解和接受时比较困难。
学生的自主、自觉学习能力差,需要老师不断的督促和检查;学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畏难情绪严重;学生欠缺必要的学习方法,部分学生厌学。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采用动画、启发、讨论、对比、归纳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动画演示,把一些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去展示,这样比较方便去理解,同时在这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 <<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物质结构理论是现代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的重要基础。
它揭示了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有助于人们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预测物质的性质,为分子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在本课程模块中,我们将从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以微粒之间不同的作用力为线索,侧重研究不同类型物质的有关性质,帮助高中学生进一步丰富物质结构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模块的功能
高中化学选修3是在在必修课程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
我省理工方向的学生必须选修本模块,它是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内容。
本模块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模块的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模块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3.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视角解释一些化学现象,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
4.在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三、模块的内容标准及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分为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
基本要求:全体学生应在本节学习时掌握。
发展要求:有条件的学生可在选修3结束时掌握。
构与元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