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
新闻导语写作技法20条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1、一语破的法新闻是“抢”出来的,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9年4月20日午夜时分,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开始了震惊世界的渡江战斗。
4月22日2时,新华社在播发如此重要的新闻时,导语仅用了一句话: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30万人渡过长江”,这就是当时人们最急于想要知道的新闻,其他的尽管按下后说。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
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更是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5个字,一语破的,如雷贯耳,这篇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悬念”,又称“扣子”或“关子”,常用于文学作品和戏剧表演。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自然富有魅力。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新华社记者的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全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
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
你想知道么?你就得往下读。
美联社1981年6月13日播了该社驻伦敦记者的一条电讯稿,它的导语给人的“悬念”更玄:据警察和目击者说,今天正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数百万臣民观看下骑马巡行伦敦中部时,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失业青年突然跑上前去,朝着女王连打六响空炮弹。
失业青年向女王开枪,这“关子”卖得够大的,不由得你不弄个明白才罢休。
3、欲擒故纵法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放是为了更好地抓。
一放一抓,先放后抓,看似消闲,却暗藏杀机,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新闻导语写作总结

新闻导语写作总结引言新闻导语是新闻报道中的开篇段落,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
它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新闻的主题、要点和背景,引起读者的兴趣,并决定读者是否继续阅读全文。
因此,撰写精确、吸引人的新闻导语是新闻写作中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总结新闻导语写作的几个关键要点,旨在帮助新闻写作者提升自己的导语写作技巧。
1. 确定主题新闻导语的首要任务是准确传达新闻的主题。
在写导语之前,新闻写作者应该对新闻主题进行全面的了解。
他们需要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相关人物、时间和地点等信息,以确保导语中包含了这些重要的要素。
2. 突出要点新闻导语应该突出新闻故事的要点。
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将新闻事件的关键信息传递给读者。
导语应该回答谁、何、何时、何地、为什么和如何这些基本问题,并呈现出新闻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
3. 注意语言风格新闻导语应该使用简明、通俗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或复杂的句子结构。
导语应该是易于理解的,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此外,导语还应该尽量避免主观性的评价和评论,以保持客观的报道风格。
4. 引起读者兴趣新闻导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他们愿意继续阅读全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闻导语可以使用一些吸引人的手法,如引用有趣的事实、提出有争议的观点、描述突发事件或展示引人入胜的故事等。
通过在导语中创造悬念或引发情感共鸣,可以有效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5. 简洁明了新闻导语应该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的句子和复杂的修辞。
导语应该在几句话或几十个字内概括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使读者对整个新闻故事有个整体的了解。
同时,导语应该清晰明了,用词准确,避免模糊或含糊不清的表达。
6. 反复修改撰写新闻导语时,新闻写作者应该进行多次修改和润色。
他们可以不断地修改导语,以确保语言流畅、内容准确,并最大程度地提升导语的吸引力和引人入胜的能力。
同时,新闻写作者还应该考虑导语的长度,尽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避免过长或过短。
结论新闻导语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
浅议新闻编辑写作中如何写好导语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38浅议新闻编辑写作中如何写好导语夏苧(新疆呼图壁县芳草湖总场文体广电服务中心,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 831208)摘 要:在新闻编辑写作中每一位作者都希望能写出新颖、令人耳一新、纲领突出的导语,这些短小的文字就能激发读者阅读、浏览的冲动和欲望。
好的导语能真正体现出新闻的方向和引导作用。
作者能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新闻内容的核心要点,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文章效果。
如何现实写作编辑在新闻导语写作中语言表达方面和内容的逻辑关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有效的改善的提高。
关键词:编辑实践;记者;新闻导语写作者能不能透过自己亲身采访、捕捉到的新闻事件经过导语简洁、鲜明以及独到的见解展示在读者面前当读者看到如此精妙的导语时就有想去阅读的冲动。
因此可以这样说新闻编辑写作中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写好了导语就等于写好了新闻。
作者就根据个人在实际的新闻编辑写作中,结合实际例子探讨新闻编辑如何写好一篇导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新闻导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在编写新闻导语时要注意几个方面,不能任意性的随机性的想到什么写什么,要注意的语言的精练,语言的准确性。
第一,原则上要注重文体的形式,但也不能受到过多的约束,可以根据内容需要放开去写。
第二,不能想着在导语中把所有的新闻事件整个交待清楚。
那样读者也会失去向下阅读的冲动了[1]。
导语的拖沓冗长是要避免的。
第三,把新闻的看点过多的浪费在大段的文字描述里,因此精妙的语言表达要运用到位。
第四,缺乏新意。
新闻最大的特点就是快速,记者要在第一时间发出新闻稿件,而且导语也要写得吸引眼球,震撼人心,的确有很大难度,大部分记者写出的导语往往缺乏新意。
二、如何写好新闻导语1.运用好新闻的材料给阅读者制造想去阅读的悬念作者在编写导语时要依据新闻事件的内容和特点采用直接引语式、并列式叙述式、举例式提问式、对比式等等,因此要掌握这些写作方法是需要经过时间的磨炼才有可能基本掌握。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新闻导语蕴含着整篇新闻的精髓,它要既能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也要足够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全文。
下面介绍20种写作新闻导语的技巧,帮助你更好地撰写吸引人的新闻导语。
1.时事引用法:引用一句相关人物的话或者相关事件的话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2.名言警句法:引用一个有名的名言或者警句,让读者在短短几句话中了解新闻的主要观点。
3.接续法:将新闻导语与标题相呼应,使得两者形成有机的延续。
4.主题法:简单明了地表达新闻的主题,让读者对新闻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5.指数法:用特定的数字展示新闻的重要性或者影响力,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6.逐步递进法:逐步展示新闻的发展过程和相关信息,吸引读者对新闻的关注。
7.问题引导法:用开放性或者疑问性的问题引导读者思考,并激发他们对新闻的兴趣。
8.平衡法:同时展示新闻的积极和消极方面,让读者对新闻的全貌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9.情感引导法:通过描述新闻中涉及的人物的情感变化,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10.引人入胜法:用一个有趣或者引人入胜的情节或者事件概括新闻的核心内容,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11.反讽法:用反讽的语言描述新闻的一些方面,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兴趣。
12.情感渲染法:用动情的语言描述新闻中的场景,让读者感受到新闻的真实性和紧迫感。
13.游说法:用说理的语言和论证来说服读者对新闻感兴趣并继续阅读。
14.列表法:简单罗列出新闻中的几个关键点,让读者快速了解主要内容。
15.反问法:用反问的方式向读者提出一个问题,让读者主动去思考和回答。
16.事件特写法:通过详细描写新闻中的一个具体事件或者人物,让读者对新闻产生共鸣和兴趣。
17.新奇法:用一个新颖的事件或者观点来概括新闻的核心内容,引起读者的注意。
18.对比法:通过对比新闻中的相似或者相反的情况,使读者对新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19.时效性法: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和紧迫感,让读者感到这是一个需要立即关注的新闻。
20.场景描写法:通过详细的场景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对新闻的兴趣。
消息导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消息导语的写作一、导语是新闻中消息所特有的,处于文章开头部分,它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
1、导语的任务是开门见山,尽快地告知新闻事实。
吸引读者,使读者继续往下读。
导语一般是文章全篇的重点,对材料进行提炼,总结出的重要信息,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2、消息的导语要炼字炼句,力求简短,尽量避免冗长拖拉。
还要避免简单重复标题。
3、历史上著名的一句话导语:1、欧洲大战于昨天拂晓爆发!2、日本投降了!3、肯尼迪总统今天遭枪击身亡。
二、硬新闻(Hard News):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
包括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时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银根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等。
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
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是时效性极强的刚发生、正在发生或马上要发生的事件。
硬新闻必须回答,谁,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如:1、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今天宣布,由于他关于德国军事行动和商业利益的言论遭到广泛批评,他辞去总统职务,此决定立即生效。
2、苹果市值周三超越微软,跃居全球科技业之冠。
三、软新闻: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社会花边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形式上通俗,注重趣味性。
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
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它主要出现在大众化通俗报纸。
人们一般在硬新闻获得满足后才需要软新闻。
软新闻导语中并不需要完全具备所有要素,可以只有其中两个或三个要素。
如:一位穿着炭灰色套装的老年妇女抬头扫视戴高乐机场的信息显示屏幕,奇怪为什么TWA800号航班被取消了。
这是空难发生后两天的软性新闻的导语,可以和硬新闻的导语做一个比较。
四、概括式导语:1、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0时电:今天,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如何写好新闻导语

如何写好新闻导语
写好新闻导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简明扼要:导语应该尽量简洁明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概括出新闻的要点。
导语通常为一两句话,不能过长,要点要鲜明。
2.内容准确:导语应该准确地反映新闻的主要内容和要点,不能歪曲事实,不能夸张和夸大。
要注意区分事实与评论,导语主要应该以事实为主。
3.语言生动:导语应该用生动的语言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兴趣。
可以使用形象的比喻或者引用相关人物的言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
4.悬念营造:有些新闻导语可以适当保留一些悬念,引发读者进一步阅读的欲望。
但是要注意把握好度,不要过分夸张或者制造虚假的猎奇效果。
5.受众取向:新闻导语应该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有针对性地写,关注读者的兴趣点和需求。
比如对于专业人士,导语可以突出新闻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对于普通读者,可以突出新闻的社会影响和人文关怀。
下面是一个新闻导语的例子:
【导语】近日,中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型病毒,疑似与SARS病毒有关。
该病毒目前已在多个省市出现,引发公众对其传播和防控的关注。
专家表示,该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机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公众应加强自我防护,注意个人卫生。
通过以上的几点建议,希望你能写出好的新闻导语。
如何拟写新闻导语

如何拟写新闻导语
拟写新闻导语的步骤及技巧
新闻导语是新闻报道的开端,是读者了解新闻内容的重要途径。
拟写新闻导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步骤和技巧:
1.突出新闻核心要点:新闻导语应该尽量简洁明了,突出新闻的核心要点,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新闻的主题以及最关键的信息。
2.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新闻导语应该使用简练、明了的语言,避免长篇大论,将新闻内容浓缩成一两句话,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3.引起读者兴趣:新闻导语的目的是引起读者的兴趣,因此可以用一些具有吸引力的词语或者表达方式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引导读者继续阅读。
4.避免夸张和误导:新闻导语虽然要吸引读者,但是要避免使用夸张的词句或者误导性的表达方式,以保持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5.注意新闻导语的语法和语言风格:新闻导语应该使用准确的语法和语言风格,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词语或者复杂的句子结构。
6.根据新闻类型来选择导语的表达方式:不同类型的新闻可能需要不同的导语表达方式。
比如,对于重大事件类的新闻,可以选择使用简洁明了的陈述句来表达;对于故事性的新闻,可以使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描写来引起读者的注意。
7.反复修订和修改:写完新闻导语后,要反复修订和修改,以确保表达准确、简洁明了,同时也要注意语法和语言的正确性。
拟写新闻导语时,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新闻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并在实践中逐渐积累经验。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练习,我们可以提高拟写新
闻导语的能力,写出引人入胜的新闻报道。
新闻通讯导语的写作技巧

新闻通讯导语的写作技巧1.简洁明了:导语的长度应该保持在2-3句话之间,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新闻的要点。
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子结构。
2.引发读者兴趣:导语的目的是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他们想要继续阅读全文。
可以使用悬念、突发事件、重要新闻或独特的观点来吸引读者。
3.抓住关键信息:导语应该传达新闻的关键信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确保导语能够清晰地描述新闻事件的要点,避免模糊或不准确的表述。
4.用词得当:导语中使用的词汇应该具有吸引力和震撼力,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
使用具体、生动的词语来描述事件,增加读者的参与感。
5.语气恰当:导语可以根据新闻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语气,如严肃、幽默、激动等。
确保语气与新闻内容相符,以增加读者的共鸣。
6.脱颖而出:导语应该与其他媒体的报道有所区别,具有独特的视角和观点。
通过深入报道或独家新闻,使导语在读者中脱颖而出。
7.吸引眼球:可以利用图片、引用、数据或有趣的事实等来增加导语的吸引力。
注意使用合适的形式来补充导语的内容,使其更加有趣和具体。
8.语法和拼写正确:导语作为新闻报道的开头,必须要注意语法和拼写的正确性。
良好的语法和拼写能够提高导语的可读性,避免读者因错误而分心。
9.审核与修改:写完导语后,要进行审核和修改,确保其表达准确、简洁、有吸引力。
重新阅读一遍导语,确保没有遗漏或错误的信息。
最重要的是,写新闻通讯导语需要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和对新闻事件的深入理解。
通过不断练习和阅读优秀的导语范例,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写出引人入胜的新闻通讯导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是新闻体裁所特有的部分,它处于文章的开头部位,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或亮点。
作为记者,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消息。
可见,导语在消息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通常情况下,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有的短消息不分段,这时导语就是开头的第一句话。
还有的导语是由两个自然段组成,称为复合导语。
它们或是虚实结合,第一段虚写,为读者制造悬念,第二段实写,解开疑团,说明事实的真相。
或是两个自然段共同组成事实的内容,缺一不可。
这样才使导语的意思完整,做到明白无误。
既然导语在新闻写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导语的写作技巧自然就成为写好导语的关键,对导语的写作技巧进行探讨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突出最新的时间新闻姓“新”,新闻的“新”一个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时效上,就是要将发生在最“近”的新闻事实,以最快的速度报道出去。
新闻要“新”,作为开头的导语首先要新,也就是导语要突出最新的时间点,只有导语具有新意,才能引起读者了解新闻全貌、读完全文的兴趣。
最新的时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时间点,即导语中的“何时”要素,应是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时间点,而不是时间段;二是最新,即导语所选择的那—个时间点,应尽可能是距离报道最近的时间点。
在此,笔者将如何突出最新的时间点总结为以下两点:1.对于事件性新闻,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的新闻,它的生命力往往与“昨天”或“今天”这个时间点密不可分,在导语里要突出最新的具体的时间点。
例如:[美联社法国兰斯1945年5月7日电]德国于今天法国时间上午2时41分(即美国星期日东部时间下午8时41分)向西方盟国和苏联无条件投降。
(《德国无条件投降》)德国无条件投降宣告了欧洲战场的结束,对于这一重大事件,美联社在导语中不仅突出了“今天”这个时间点,甚至具体到了法国时间和美国时间的几时几分。
2.对于非事件性新闻,所反映的事件发展过程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事件的本质并不是集中地表现在某个时间点上。
然而,我们还是可以从事件发展过程中,找出离报道时间最近的时间点写进导语。
例如:[美联社罗马1997年9月27日电]意大利文化部长昨天警告说,公元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爆发的庞贝古城可能面临着“再次死亡”,除非开辟更多的空间供游客参观,以缓解过分拥挤的现象。
(《意大利古迹极其需要保护》)这篇报道导语里引用了离报道时间最近的时间点“昨天”,然后消息由庞贝古城说到古罗马圆形剧场、威尼斯的教堂等文化古迹,因为缺乏有效的保护而遭到破坏的事实,并进一步指出黑手党通过盗窃教堂、炸毁博物馆使意大利的文化古迹保护处境艰难。
这篇消息中对导语的处理,显然比“长期以来,意大利文化古迹遭到严重破坏,极其需要保护”的导语形式更具时效性了。
二、运用散文化的笔法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运用散文化的笔法写导语不仅可以使新闻的开头部分更加灵活,而且还能够把读者带入现场,令人长久难忘。
那么,如何运用散文化的笔法写导语呢?笔者总结为以下三点:1.在导语中出现如电影镜头般可视的画面。
这种画面给读者的印象深刻,它给读者带来的是有声有色的鲜活画面。
为此,导语要注重细节和现场描写,调动读者大脑的想象力和情绪,使导语赋有故事化和戏剧化。
从而使一篇消息的开头有了一个亮点或卖点。
例如:[合众国际社北京1980年1月12日电]花色鲜艳的衬衫和裙子隐退了,吃着雪糕在街头闲逛的情侣、坐在街灯下打扑克的老人不见了。
冬天已悄然来到北京。
(《北京的冬天》)2.在导语中使用现场的对话或直接引语。
精彩的对话或直接引语有助于实现新闻的感觉化和视觉化,能让读者对新闻报道产生一种亲近的感觉,把他们直接带进新闻发生的现场。
请看:[合众国际社东京1978年4月5日电]当穆铁柱在东京新建的大谷饭店休息厅漫步时,一位女游客见了吓了一大跳。
“嗬!他是干什么的?是谁的保镖吗?”(《世界上最高的篮球选手》)3.在导语中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恰当地使用修辞技巧,也可以给新闻一种视觉上的感受。
现各举例如下:[路透社北京1964年10月16日电]今天格林尼治时间7时,中国爆炸了一枚原子弹,从而闯进了核俱乐部。
(《中国爆炸第一枚原子弹》)[路透社莫斯科1991年12月25日电]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今天辞职。
这位克里姆林宫的领导人引发了一场最终把自己也埋葬掉的大雪崩。
(《他引发一场埋葬了自己的大雪崩》)当然,新闻毕竟不是散文,过于注重用散文化的笔法写导语,有时也会埋没新闻的时效性。
所以在使用这个技巧的时候应该适可而止,不要因为突出细节和现场描写而使导语丧失了传递最精彩的内容的使命。
三、用最简练的字句法国作家斯汤达说:“写作只有一个规则:思路清晰、文字简练。
”导语不能写得繁杂冗长,不能出现多余的字。
这样,既会埋没新闻的亮点,又会使读者失去读下去的耐心。
关于如何用最简练的字写导语,笔者在此总结为以下三点:1.使用最常用的动词,尽量少使用形容词。
动词总能给读者最强的冲击力,最常用的动词读者都能认识并理解。
请看:[路透社巴格达2003年3月11日电]国旗降下来了,机密文件销毁了,沙袋堆起来了。
大部分留守巴格达的外国使馆工作人员准备在美国发起进攻前撤离。
(《驻伊使馆人去楼空》)形容词要尽可能地少用,英国记者格林说:“要让事实说话,而不是用形容词来拔高这个事实”。
如果非要在导语中使用形容词,这个形容词必须能使新闻的内容更精确。
例如:[法新社德黑兰1995年5月20日电]政府采取新的强硬的措施解决金融危机,伊朗的外汇市场迎来混乱的一天。
(《伊朗货币市场陷入混乱》)形容词“强硬”和“混乱”用在导语里突出了伊朗金融危机的严重性。
2.尽量少使用从句。
导语里应该出现“主语—谓语—宾语”或“主语—谓语”的句式。
这样的句子简练、清晰,便于阅读。
例如:[路透社贝尔格莱德1990年6月17日电]塞尔维亚领导人上周抵制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民主改革浪潮,南斯拉夫将面临新的危机。
(《米洛舍维奇无力控制塞尔维亚局势》)3.尽量少出现过多的细节内容。
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说过“洁净者,简省之别名也。
洁则意多,减始能净。
”导语决不会因为抛开一些细节,而使事实模糊。
相反,通过使用简练的字句交代读者最关注的细节,导语的内容才会更具体。
有时导语里出现的人名、头衔、单位名称,甚至数字等细节,要有选择地取舍,导语里永远用最简练的字句突出最吸引人的内容。
例如:[美联社纽约2003年2月27日电]美国《福布斯》杂志今天公布2003年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微软老板比尔·盖茨保持世界首富地位。
(《全球“10亿富翁”476人》)这条导语只突出了读者的兴趣点“谁是今年最富有的人”,内容具体,导语的亮点一目了然。
至于比尔·盖茨拥有多少财产,这些“亿万富翁”们的分布情况等细节内容,则放到主体里去交代,避免了导语的繁冗。
本文所认为用简练的字写导语,只是希望导语里没有多余的词语,使导语更生动有力。
但并不是主张文字越简,句子越短就越好。
有时,导语会因此而不能把新闻的亮点表达出来,这恰恰违背了导语的任务。
当然,导语的写作技巧不仅仅体现在文字的表达能力上,它还和整篇新闻的内容、结构等等不可分割,关系着主体部分如何顺利展开。
本文归纳的三种导语写作技巧都有各自的使用环境,只有遵循它们的特点,才会写出好看的导语。
否则,不讲条件地盲目使用,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新闻写作技巧:谈深度报道的导语写作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写文章,弄个好的开头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也常听人说:开头弄好了,文章也就写完一半了。
其实,很多时候这句话说的是不错的。
因为,一篇文章从定题、搜集资料、构思到动笔写是需要一段酝酿过程的,而这个过程结束了,并把文章开头弄出来了,说明你对这篇文章的结构、内容等等都“胸有成文”了,接下来要做无非就是手持令箭派那些文字“士兵”去演兵场上排队了。
作为记者,一旦采访工作结束,往往难以下笔,直到要快交稿了,才憋出开头来,一旦开头完成了,接下来就是一泻千里,一篇长文章两三个小时就顺利完成了,常有一气呵成之感。
如果说灵感对写文章的人很重要,那么我认为开头写出来了,就好比是灵感的河流拉开了闸口,就不怕激流不能喷涌而出了。
一开头,学名叫导语。
看看工具书的解释:“导语就是以凝炼的文句提示新闻要旨,吸引受众阅读新闻开头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当代新闻文体写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辞海》(修订版)则说:导语为“新闻工作术语,在一篇较长的报道开头,用简洁的话介绍主要的内容,提示它的主题思想,以便引导读者进一步阅读全篇”。
从受众心理的角度上讲,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晦涩无味、繁冗难读、不知所云、空话套话成堆等等,谁还愿意看下去,如果确实报道选题好,读者即使不忍弃下这篇文章,也会跳过导语往内容里看的,那样,好一大段导语岂不是白写。
不信,我试举两个别人举过的例子给您看看:导语:在昨日召开的全县农村廉政监督小组职能发挥经验交流会上,ΧΧ镇、ΧΧ镇、和ΧΧ镇ΧΧ村、ΧΧ镇ΧΧ村等单位,分别在会上作了有关农村廉政监督职能方面的经验介绍……。
——题目:ХХ县涌现一批农村廉政先进单位导语:今年春运期间,我省交通运输部门和各运输企业,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开展安全教育,加强运输市场市场和综合监控管理,严格开展车船及配套设施安全质量检修,合理安排运力,圆满地完成了今年春运工作任务。
——题目:《ΧΧ省召开春运表彰会》这种“八股”式的报道导语很难让人读下去,但令人不解的是,至今还在报刊上大行其道,仍然在折磨着善良的读者们。
由此可见,导语还真值得我们研究一番。
二当硬新闻一统天下的时候,我们的消息写作主张“倒金字塔”结构,即把文章中最重要的东西放到导语中去。
而当深度报道(也称解释性新闻)作为第三次新闻写作革命的产物,已经占领了报纸的多数版面,像美国的著名世界大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一半以上的版面被深度报道占据。
这时候的“倒金字塔”统领下的导语就越来越不适合了。
上个世纪70年代时,一名美国记者就预言:“那种老式的倒金字塔方式的新闻报道正在消失。
我们再也不需要把最好的材料都放在顶部,然后按照逐渐递减的程序排列材料了。
”相对于硬消息常用“倒金字塔”结构而言,深度报道则经常采取“聚焦式”结构。
即常用一个与报道主题相关的最为典型的人物或事件的“白描”,它可以是一段感人的情节,也可以是某人的独白或引语。
其任务是提供一个生动的个案或场景,激发读者的兴趣。
这时候,一个好的导语,不在于它字数的长短,而在于它是否吸引人。
我想,在报纸的版面上,你的文章和别人的文章好比是一家家宾馆,导语就好比是领人进门的接待者,是否有人愿意到你这里住一两天,宾馆的价格、质量这些“内容”当然很重要,但负责拉客和接待的人也非常重要。
举个例子,某报所做的一篇报道导语开始就只有一句:“一名61岁的老人今天用玩具手枪抢劫了一家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