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技巧汇总
新闻的写作方法

新闻的写作方法新闻的写作方法是一种特殊的写作技巧,旨在准确、简洁地传达新闻事实。
下面将介绍一些新闻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一、标题的撰写新闻的标题是吸引读者注意力的第一要素,必须准确、简洁地概括新闻内容。
一般来说,新闻标题应包含关键信息,简明扼要地表达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同时要富有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兴趣。
二、内容的组织新闻的内容要简明扼要,遵循"谁、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为什么、怎么样"的原则,以及"五个W和一个H"的技巧。
新闻的内容应从重要到次要、从整体到细节的方式进行组织,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新闻事件的主要信息。
三、叙述的对象新闻的写作对象是客观的,主要是报道事件、事实和人物。
在新闻中要避免主观色彩的介入,要坚持事实真相,并尽量利用客观、客观的语言来描述新闻事件。
四、语言的运用新闻的语言要简洁明了,采用常用词汇和正确的用法,避免使用生僻或难懂的词汇。
应注意使用简单句和主谓宾结构,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句型,以方便读者理解。
五、描述的方法新闻写作应尽量采用“直接说”、“直观说”的方式,用简短的句子来描述新闻事件,以增强读者对新闻的感受和理解。
应尽量避免冗长的描述和繁琐的细节,以保持新闻鲜明的特点。
六、态度的表达新闻的写作应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应附加个人情感和观点。
新闻记者要尽量避免使用主观性的表述和评价,而应以客观、事实性为准则来描述新闻事件。
七、校对和修改新闻写作完成后,要进行校对和修改工作。
校对的内容主要包括检查新闻的准确性、逻辑性和语句的通顺性。
修改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标题和内容进行修改,以使新闻更加准确和连贯。
新闻写作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技巧,需要记者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和理论知识。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积累,记者可以提高新闻写作的水平,为读者提供更加准确、简洁和有吸引力的新闻信息。
新闻稿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新闻稿是一种常见的新闻文体,用于报道新闻事件、传递信息和观点。
以下是一些新闻稿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1. 引人入胜的标题:标题是吸引读者注意力的第一要素,应该简洁、准确、有吸引力。
2. 导语:导语是新闻稿的开头,应该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
3. 5W1H:新闻稿应该回答5 个基本问题,即谁(Who)、什么(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为什么(Why)以及如何(How)。
4. 倒金字塔结构:新闻稿应该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将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然后按照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排列。
5. 客观准确:新闻稿应该客观、准确地报道事件,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加入个人观点和情感。
6. 简明扼要:新闻稿应该简洁明了,避免使用复杂的语言和长句,以便读者快速理解。
7. 多角度报道:对于重大事件,应该从不同角度进行报道,提供全面的信息。
8. 引用权威来源:新闻稿应该引用权威来源的信息,以增加可信度。
9. 校对审核:新闻稿写完后应该进行仔细的校对和审核,确保没有错误和遗漏。
以上是新闻稿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写作高品质新闻稿的六个秘诀与技巧

写作高品质新闻稿的六个秘诀与技巧一个高品质的新闻稿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传递清晰准确的信息,并引发读者的兴趣。
无论是新闻报道、企业宣传还是产品推广,以下六个秘诀与技巧都是写作高品质新闻稿的关键。
1. 抓住关键信息新闻稿的首要任务就是传递关键信息。
在写作时,首先要确定新闻的要点,包括事件的背景、主要参与者、地点、时间以及重要细节等。
这些关键信息应该在标题和开头几句话中准确、简洁地呈现出来,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2. 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新闻稿的写作应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将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文章开头,然后逐渐展开。
这样做可以使得忙碌的读者在短时间内获得最重要的信息,并决定是否继续阅读下去。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可以添加一些细节和背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
3. 使用简练明了的语言新闻稿应该使用简练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词汇和长句。
记者和读者通常时间紧迫,他们希望能够快速地读懂文章内容。
使用简单、直接的语言,能够使新闻更易理解,提高阅读效率,确保信息能够准确传达。
4. 引用权威观点和数据为了增加新闻稿的可信度,引用权威观点和数据是必不可少的。
这不仅可以为文章提供客观性,也可以增加读者的信任感。
尽量从可靠的来源获取信息,并在文章中给出明确的引用。
权威观点和数据的使用还可以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
5. 使用引人入胜的标题一个引人入胜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兴趣。
好的标题应该能够鲜明地概括新闻的主旨,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可以使用一些技巧,如使用问句、用数字表达或使用形象生动的词语来增加标题的吸引力。
6. 审校和编辑最后一个秘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秘诀是审校和编辑。
在发布新闻稿之前,务必审查文章的内容和语法,确保没有拼写错误和语句不通顺的问题。
同时,也要注意文章结构和逻辑是否清晰连贯。
通过仔细的编辑和审校,保证新闻稿的质量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写作高品质新闻稿需要抓住关键信息,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使用简练明了的语言,引用权威观点和数据,使用引人入胜的标题,并进行审校和编辑。
新闻消息写作技巧

新闻消息写作技巧
1.标题简洁明了
标题是吸引读者的第一印象,应该简明扼要地表达新闻的核心内容。
一个好的标题能概括新闻的要点,同时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促使他们进一
步阅读报道。
2.第一段引人入胜
首段应该包含最重要的信息,即使在不完整地阅读全文的情况下,读
者也能通过第一段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这段文字要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继续阅读的兴趣。
3.倒金字塔式结构
新闻消息通常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即将最重要、最关键的信息放在
开头,然后依次递减。
这样的写作结构可确保新闻内容在读者阅读到任何
部分时都能得到理解,即使是在截断或提前结束阅读的情况下。
4.语言简练
新闻写作应尽量使用简明、简洁的语言,避免过于复杂的句子结构和
术语堆砌。
使用直接、清晰的语言表达,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
5.事实客观
6.背景信息补充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新闻报道应该提供相关的背
景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是事件的历史背景、相关的法律法规、统计数据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
8.图文并茂
适当使用图片、图表和表格等 visua 元素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
意力,让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和直观。
图片和其他图像元素应与新闻内容相
辅相成,而不是简单的装饰。
9.多样化的报道方式
新闻报道不仅可以采用传统的文字报道方式,还可以结合音频、视频、多媒体等形式来呈现。
这样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的兴趣,提高报道的可读
性和可视性。
10.事前策划。
新闻写作手法大全

新闻写作手法大全以下是新闻写作手法大全,附有相关的示例说明:1. 倒叙法:先讲后下结论。
适用于吸引读者注意力,悬念和紧张感强烈的新闻。
例如:“昨日晚上,一幢高层公寓突发大火,目前已造成5人死亡,多人受伤……”2. 平行法:用同样的句子结构,反复强调同一个概念或事实。
例如:“这个城市,这个季节,风景如画。
”3. 引用法:引用权威人士或相关的数据或报告,来支持你的新闻内容。
例如:“据XX机构的最新报告,去年全国GDP增长率达到了6%。
”4. 描述法: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人物或景物,以此吸引读者的兴趣。
例如:“这位老人背着一只旧旧的书包,每天早上坚持步行40分钟去公园健身。
”5. 对比法:用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来突出新闻内容的重点。
例如:“今年的成绩比去年提高了20%,这和我们辛勤的付出密不可分。
”6. 比喻法:用类比的方式,将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来描述新闻内容。
例如:“这场暴风雨就像一个无情的怪兽,席卷一切。
”7. 分析法:对新闻事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让读者了解更多的背景信息和细节内容。
例如:“这场选举不仅影响到市的未来走向,也关系到全国政治的发展。
”8. 品牌法:利用知名品牌的力量,为新闻内容赋予更强的说服力。
例如:“苹果公司宣布推出新一代iPhone,预计将引领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
”9. 故事法:通过一个小故事,来展现新闻事件的社会价值和作用。
例如:“这位老人在80岁的高龄,仍然坚持着为社会做贡献的信念。
”10. 提问法:用问题的方式,引出新闻事件或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例如:“你知道什么是新能源汽车吗?未来的汽车市场将会发生哪些变革?”。
新闻稿写作的八个关键技巧

新闻稿写作的八个关键技巧新闻稿是一种用于传达新闻事件或信息的文本形式,其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有效地传达所需的信息。
为了使新闻稿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以下是八个关键技巧供您参考。
1. 抓住关键信息在撰写新闻稿时,首先要明确关键信息,即读者最关心的内容。
这些关键信息通常包括谁、什么、何时、何地、为什么和如何。
通过扼要概括和突出这些关键信息,能够快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 写清晰简洁的标题一个好的标题应该简洁明了地概括新闻稿的重要内容。
使用简洁、有力的词语,并避免使用模糊或不确定的词汇。
通过直接、简练的标题,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促使其继续阅读。
3. 应用倒金字塔式写作结构在新闻写作中常用的倒金字塔式结构是指将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文章开头,然后逐步展开细节,最后给出次要信息。
这种结构能够使读者在短时间内获取到最重要的信息,同时还能选择性地深入阅读。
4. 使用简练、直接的语言新闻稿应该采用简练直接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晦涩的词汇。
使用常见词汇和通俗的表达方式,能够更好地与读者建立联系并让信息更容易被理解。
此外,还需要注意语句通顺、简洁明了,避免冗长或啰嗦的表述。
5. 添加引人入胜的引语在新闻稿中引用相关人士的话语可以增加文本的可信度和亲和力。
选择一些有趣或独特的引语,并将其置于引人注目的位置,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并使新闻更加生动有趣。
6. 使用多样化的文字样式使用不同的文字样式,如粗体、斜体、下划线等,可以突出关键信息,并使内容更易于阅读。
同时,适当地使用段落、标题、列表和引用等格式,能够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可视性。
7. 附加相关图片或图表为了增强新闻稿的吸引力和可视性,可以考虑在文本中添加一些相关的图片或图表。
这些图片或图表应该与新闻内容密切相关,并能够更好地向读者传递信息。
8. 校对和编辑最后,务必进行仔细的校对和编辑工作。
检查拼写错误、语法错误和错别字,确保整篇新闻稿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此外,还要注意文本的结构是否合理,逻辑是否清晰,以及是否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
新闻写作的技巧与要领

新闻写作的技巧与要领新闻写作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具有客观、简洁、准确、清晰等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新闻写作的技巧与要领。
一、抓住核心信息新闻写作的首要任务是抓住核心信息,以最简明的方式传达给读者。
因此,在写作之初,需要明确新闻的要点,将其放在首段并以简洁准确的语句展示出来。
避免过多的修饰和废话,使得读者能够迅速了解到新闻的主题。
二、遵循倒金字塔原则新闻写作通常采用倒金字塔原则,将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然后再逐步展开。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习惯,即先浏览整个文章,而后再决定是否继续深入阅读。
因此,写作要注重段落结构,将重点信息放在首句或者段落的最前面。
三、清晰简洁的语言新闻写作强调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太过技术性的词汇。
使用通俗易懂的词汇,确保读者能够迅速理解新闻内容,并且减少误解的可能性。
同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避免使用模糊或难以理解的词语。
四、客观中立的态度新闻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带个人情感或立场,全面公正地报道事实。
避免使用主观性的词汇或赞美性的表述,减少对读者产生误导。
同时,可以采访多个角度的人物来展示事件的多个方面,使得报道更加全面而丰富。
五、注意新闻的时效性新闻写作强调传递最新的信息,因此要注意新闻的时效性。
及时更新新闻内容,确保报道的内容与读者关注的事件保持同步。
如果有新的信息或者进展出现,及时发布更新的报道,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六、注意新闻的结构和板式新闻写作需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版式。
通常,新闻文章会使用标题、导语、正文和结尾等部分来组织文章,使得读者能够快速浏览并理解新闻内容。
同时,注意合理使用段落和分隔符,使文章看起来整洁美观。
七、核实信息的准确性作为新闻写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准确性是不可忽视的。
在报道新闻时,要核实所使用的信息和数据的来源,并确保其准确性。
尽量避免使用未经证实的传闻或不实信息,以免误导读者。
八、锐意创新与多样化新闻写作需要锐意创新与多样化,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和写作手法。
新闻报道写作的十大技巧

新闻报道写作的十大技巧1. 简洁明了新闻报道应该简洁明了,用简洁的语言传达核心信息。
避免冗长的句子和复杂的词汇,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事实。
2. 引人入胜的标题一个引人入胜的标题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标题应该准确地概括新闻报道的内容,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让读者想进一步了解。
3. 开门见山在新闻报道的开头要素描绘清楚事件的主要信息,直接切入主题。
避免废话和拖沓的叙述,让读者迅速了解新闻的要点。
4. 信息层次分明新闻报道应该按重要性和发生顺序组织信息。
将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段落,并逐步展开细节,使读者能够快速获取信息。
5. 引用可靠来源在新闻报道中引用可靠来源的观点和数据,提高报道的可信度。
确保引用的内容可以被确认,避免引用未经证实的内容。
6. 使用引人注目的图片和视觉元素图片和视觉元素能够增加新闻报道的吸引力。
选择与新闻内容匹配的图片,并确保图片质量良好,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
7. 深入调查和采访在撰写新闻报道之前,进行深入的调查和采访。
确保获取准确的信息和观点,避免报道中出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内容。
8. 避免主观评价新闻报道应该客观中立,避免主观评价和个人观点。
用事实和数据支持报道的内容,让读者自己形成观点。
9. 检查和编辑在完成新闻报道后,仔细检查并进行编辑。
确保文本没有错误、语法正确,并且流畅易懂。
10. 紧跟时事新闻报道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事。
关注当前的新闻事件和趋势,选择热点话题进行报道,增加报道的吸引力和关注度。
以上是新闻报道写作的十大技巧,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
虽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如何写好导语?消息导语的几种写作方法1、叙述式导语的写作:就是直截了当地用客观事实说话,通过摘要或概括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反映出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给人一个总的印象,以促其阅读全文。
2、描写式导语的写作:记者根据目击的情况,对新闻中所报道的主要事实,或者事实的某个有意义的侧面,作简练而有特色的描写,向读者提供一个形象,给人以生动具体的印象,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一般特点。
一般用在开头部分,以吸引读者,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3、议论式导语的写作:往往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通过极有节制、极有分寸的评论,引出新闻事实。
一般分为三种形式:评论式、引语式、设问句。
具体写作方法:1.一语破的法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
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
”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3.欲擒故纵法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
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4.化静为动法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1974年,我国在出土了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外的强烈关注。
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
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5.拟人修辞法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
1993年11月1日,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下午版报纸。
当天,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日报正式创刊。
”报纸是纸,绝不会说话,作者却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声音:“嗨,下午好!”仿佛一位久违的朋友伸出双臂向你奔来,多亲切!6.数字对比法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
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
法新社1982年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7.速写勾画法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1983年8月2日,光明日报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
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
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8.巧用背景法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
199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笔者采写的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
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
”9.古诗名句法如果避开花哨之嫌,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地引用一点古诗名句,不仅意境深远,而且文采飞扬,可以大大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
1987年1月9日日报刊登了一篇《我省旅游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消息,导语就颇具文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陵风光,已经撩开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海外旅游者。
”11.抑扬顿挫法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美联社1979年3月28日发了一条关于我国任丘油田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地面上燃料奇缺,农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
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12.特写镜头法导语写作可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住读者。
日报1981年发表了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由于导语中用了一个“老师为学生送棉大衣”的特写,很感人“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
考取了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
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13.曲径通幽法新闻导语要做到尺水兴波、文短味长,曲折迂回地表达主题,不失为一种好的表现手法。
汉城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我国选手的意外受挫成了国外舆论的焦点,且看法新社的消息导语:“统治世界乒坛数十年的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今天在这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失败,这一严重挫折使中国人感到十分沮丧。
今天,乒乓球赛新闻层出不穷,倒霉的不仅限于中国人。
但是,对中国人来说,这一天将作为黑色的星期四而永远留在记忆中。
”14.一一弛法先写人之常情,以唤起读者的共鸣,然后急转直下,矛头直指问题,让人警醒,此所谓“一一弛法”。
“天下做女人的,谁不想当个健康孩子的母亲!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目前在我国,每出生1000名婴孩中,就有13个是缺陷儿,使得不知有多少这种孩子的妈妈为此泪水涟涟,痛心疾首。
”1988年6月26日解放军报的这条消息导语,从妈妈的美好愿望,到“痛心疾首”,反差极大,写来深具人情味。
15.小中见大法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写起,由小到大,小中见大,这样的新闻导语往往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1957年11月17日,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凤荣刷新了女子跳高世界记录,震动国际田径界。
美联社迅速发出消息:“一位20岁的中国姑娘在的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说,六亿中国人民不会是永远落后的选手了。
”“一位中国姑娘”与“六亿中国人民”联系起来,这“小中见大”的功夫了得。
16.先声夺人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短短一段文字,能够做到开门“闻声”,以“声”导人,当然就会产生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南方日报1986年3月8日发的一条报告会消息,导语就写得格外“热闹”:“‘精彩,实在精彩!’‘听到国桥不惜冒着危险在自己身上做抗疟试验时,我周围的不少人流泪了。
’‘你有没有注意,梁启圣老师讲他10多年来用自己的工资抚养黎、苗族学生那一段时,就被6次掌声所打断。
’这是昨天上午省先模报告团在纪念堂做首场报告以后,记者在人群中听到的议论。
”17.拉近时间法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
1956年初,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到2月25日,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时,新华社却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市交通局今天把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
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18.提问作答法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19.有意重复法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
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
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
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
”(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20.化整为零法聪明的记者对新闻导语总是字字斟酌,稍长一点的,就来个化“整”为“零”,分段叙述,绝不一开头就扔给读者一块“铁板”。
1981年,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在中国开拍,美联社电讯稿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尽管马可·波罗在他那部写于13世纪的名著中并没有提到长城,但是,美国、意大利、中国合拍的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仍从长城开拍。
(另起一段)昨天晚上,该片宣传负责人恰克·恩特说,这部拍摄费高达2200万美元的电视片是西方在中国实地拍摄的第一部艺术片。
一则导语,两个自然段,有声有色,有主有次,读起来方便、自然、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