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题

合集下载

科学苏教版五年级试卷上册【含答案】

科学苏教版五年级试卷上册【含答案】

科学苏教版五年级试卷上册【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种动物属于哺乳动物?A. 青蛙B. 老虎C. 鲨鱼D. 蜗牛2.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A. 根B. 叶C. 花D. 果实3. 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圈是?A. 森林生态系统B. 海洋生态系统C. 农田生态系统D. 城市生态系统4. 下列哪种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A. 煤炭B. 太阳能C. 石油D. 天然气5. 下列哪种物质是植物生长的主要营养物质?A. 氧气B. 水C. 二氧化碳D. 氮气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鸟类属于爬行动物。

()2. 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

()3. 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无限的。

()4. 风能是一种清洁能源。

()5. 植物通过根吸收水分和养分。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______。

2.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______和氧气。

3. 地球上的水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和______。

4.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和______。

5. 植物的根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______。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简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解释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意义。

3. 描述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

4. 解释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区别。

5. 简述植物根的主要功能。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如果一棵树每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10千克二氧化碳,释放8千克氧气,那么一个月(30天)后,这棵树总共吸收了多少千克二氧化碳?释放了多少千克氧气?2. 一个水循环系统中,湖泊的水量每年减少5%,如果湖泊的初始水量为1000万立方米,那么10年后湖泊的水量是多少?3. 如果一个风能发电站每天可以产生1000千瓦时的电能,那么一个月(30天)后,这个发电站总共产生了多少千瓦时的电能?4. 如果一个农田的土壤中氮元素含量为0.5%,那么在施用100千克氮肥后,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是多少?5. 如果一个植物园中有1000棵树,每棵树每天通过根吸收10千克水分,那么这个植物园每天总共吸收了多少千克水分?六、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简单的55个小实验

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简单的55个小实验

简单的55个小实验筷子的神力思考:把一根筷子插入装着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上提,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起吗?材料:塑料杯一个、米一杯、竹筷子一根1、将米倒满塑料杯。

2、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

3、用手按住米,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

4、用手轻轻提起筷子,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来了。

讲解:由于杯内米粒之间的挤压,使杯内的空气被挤出来,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内的压力,使筷子和米粒之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所以筷子就能将成米的杯子提起来。

瓶子赛跑思考:装有沙子和装有水的两个同等重量的瓶子从一个高度滚下来,谁先到达终点?材料:同等大小、重量相等的瓶子两个、沙子、水、长方形木板一块、两本厚书操作:1、用长方形木板和两本书达成一个斜坡2、将水倒入另一个瓶子中,将沙子倒入瓶子中3、把两只瓶子放在木板上,在同一起始高度让两只瓶子同时向下滚动4、装水的瓶子比装沙子的瓶子提前到达终点讲解:沙子对瓶子内壁的摩擦比水对瓶子内壁的摩擦要大得多,而且沙子之间还会有摩擦,因此它的下滑速度比装水的瓶子要慢。

创造:将瓶子里的物质换一换,再让它们比比赛吧!带电的报纸思考:不用胶水、胶布等粘合的东西,报纸就能贴在墙上掉不下来。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材料:1支铅笔;1张报纸。

步骤:1. 展开报纸,把报纸平铺在墙上。

2. 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下来了。

3. 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手,被掀起的角会被墙壁吸回去。

4. 把报纸慢慢地从墙上揭下来,注意倾听静电的声音。

说明:1. 摩擦铅笔,使报纸带电。

2. 带电的报纸被吸到了墙。

3. 当屋子里的空气干燥(尤其是在冬天),如果你把报纸从墙上揭下来,就会听到静电的劈啪声。

创造:请试一试,还有什么物品能不用粘和剂,而用静电粘在墙上胡椒粉与盐巴的分离思考:不小心将厨房的佐料:胡椒粉与盐巴混在了一起,用什么方法将他们分离开呢?材料:胡椒粉、盐巴、塑料汤勺、小盘子操作:1、将盐巴与胡椒粉相混在一起。

五年级科学实验上册报告全篇(已完成)(2024新版苏教)

五年级科学实验上册报告全篇(已完成)(2024新版苏教)

五年级科学实验上册报告全篇(已完成)(2024新版苏教)
实验目的
探究水的沸点和冰的融化点。

实验材料
-电磁炉
-温度计
-水
-冰块
实验步骤
1.将电磁炉插入电源并打开电源开关。

2.将温度计放入水中,并确保温度计底部完全浸入水中。

3,将水烧开,同时观察温度计上的温度读数。

4.记录水开始沸腾的温度,即水的沸点。

5.将温度计拿出水中,将其底部擦干净。

6.放入一块冰块,观察冰块的融化情况。

7.当冰块完全融化时,记录此时的温度,即冰的融化点。

实验结果
-水的沸点为100o Co
-冰的融化点为OC。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得知水的沸点为100℃,冰的融化点为O o Co这些数值是在标准大气压下得出的。

实验结果与我们的预期一致。

实验注意事项
1.操作电磁炉时要小心,避免触电。

2.温度计底部必须完全浸入水中,以确保准确测量温度。

3.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确保记录准确。

实验展示
我们通过实验展示了水的沸点和冰的融化点。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电磁炉和温度计来进行测量。

实验结果表明水的沸点为100℃,冰的融化点为这些实验数据对于我们理解水的性质和相变过程非常重要。

实验延伸
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在不同压力下水的沸点和冰的融化点是否会发生变化。

同时,我们也可以研究其他物质的沸点和融化点,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参考资料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2024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科学实验:观察动植物细胞动植物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通过观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组成和生命的本质。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显微镜观察某些常见动植物的细胞,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实验材料:1. 鲜竹叶、洋葱片2. 显微镜3. 李氏液(苏教版生物教材附带)4. 显微镜载玻片和盖玻片5. 镊子、刀片实验步骤:1. 将鲜竹叶取下数片,放入李氏液中浸泡10分钟,取出后用镊子将叶片上的叶表皮剥离,并将其放置在载玻片上。

2. 将载玻片上的叶表皮切割成适当大小,用刀片切割成细胞片。

3. 在载玻片上加入一滴李氏液并盖上盖玻片。

4. 将装有细胞片的载玻片放到显微镜的载片夹上,并将显微镜调节到适当放大倍数。

5. 通过调节焦距和光亮度,观察叶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特点,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6. 重复上述步骤,观察洋葱片的细胞结构,并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记录表:样本名称:鲜竹叶细胞结构:由多个方形细胞构成,细胞内含有绿色色素体。

样本名称:洋葱片细胞结构:由多个长方形细胞构成,细胞内含有圆形或椭圆形的细胞核。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鲜竹叶和洋葱片的细胞结构。

一个显著的共同点是,它们都由多个细胞组成。

每个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基本结构。

在鲜竹叶的表皮细胞中,我们观察到这些细胞呈方形,且密集排列。

细胞内还含有绿色色素体,这是由于叶绿素的存在。

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它使植物能够吸收阳光能量并转化为化学能。

而洋葱片的细胞则呈长方形,细胞排列较为整齐。

我们还观察到细胞核的存在,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DNA,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决定细胞的生长和功能。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也认识到细胞是生物界中最基本的单位,是构成生物体的基础。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生物的奥秘。

结论:通过观察鲜竹叶和洋葱片的细胞结构,我们发现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它们具有不同的形态特点和功能。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测试卷及答案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测试卷及答案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测试卷及答案一.填空题(共8小题)1.自然水域里的水,吸收的热量后,部分蒸发变成水蒸气而升到天空,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后又变成,它们聚集在一起时而落下来形成了雨。

2.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遇冷凝结成的众多或,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接近地表就是。

3.不是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只有当云中的或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才会掉下来,从而产生。

4.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

5.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

离地面较近的是,在高空的是。

6.在探究雾的形成实验中,需要的材料有。

我们看到:把冰接近瓶口,瓶口有,把冰移开则,这说明:。

7.在水循环过程中,海洋中的水进入大气所通过的环节是,从空中降下来的雨、雨夹雪、冰雹等,他们都是不同形式的现象。

在制造“霜”的过程中,向冰块上撒盐的目的是。

8.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滴或,它们飘浮在空中,这些水最终又以雨、、等形式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形成降水。

【能力培养】二.选择题(共8小题)9.初冬季节,雨落在树木、电线上会立即结冰,这种雨叫()A.冰雨B.冰雹C.雨加雪10.做人造雾实验时,在量筒中插入点燃的线香的目的是()A.便于观察B.增加温度C.增加空气中漂浮的固体颗粒11.地球上的水是循环的(),是没有道理的。

A.水在海洋、天空和陆地之间的循环永不停息B.地球上的水由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组成C.地球上的水循环往复,并不缺少水资源,人们不要节约用水了12.水在地球上的()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A.蒸发B.降水C.循环13.形成露的气温()A.比形成霜时要高B.比形成霜时要低C.与形成霜时相同14.雾的形成与()有关。

①上下方空气有温差②空气中的固体颗粒数量③有无植被覆盖A.①②B.②③C.①②③15.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云、雾、露、霜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在大气中形成的高度都是不一样的B.云、雾、露、霜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它形成时所需要的温度是不一样的C.云、雾、露、霜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形成之前的形态是不一样的16.云、雾、露是常见的()现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题(2)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题(2)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题(2)
1.太阳下影子变化
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

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动转动。

实验结论:1)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2.实际试验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答: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3、设计试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
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

(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的情况。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

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

五年级苏教版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苏教版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苏教版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题目:观察蜗牛及其移动
仪器:水槽、观察放大镜
步骤:
1.将正常的蜗牛放入水槽;
2.用观察放大镜看蜗牛前进的方向;
3.观察蜗牛的运动方法。

实验结果:
蜗牛前进的方向有上、下、左、右四个方向。

蜗牛的移动方法是一边
绷紧身体,另一边然后前进一步,重复这一步骤,不停的移动,从而
实现前进的目的。

结论:蜗牛有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其移动方法是一边绷紧身体,另一边然后前进一步,重复这一步骤,从而实现前进的目的。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观察月相变化》实验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观察月相变化》实验
三、实验结论:一个月中月相变化:新月、峨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峨眉月。

动 照 片
反思
科学实验活动记录
班级
五年级()班
时间
地点
实验室
类型
观察
实验教师
人数
实验
名称
观察月相变化实验
使用仪器或药品
月相盒


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介绍月相盒
1、小电筒代表太阳;2、盒中间的乒乓球代表月球;3、月相盒周围的小孔代表一个月中在不同时候看月相
二、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
1、连续观察月相盒中月相的变化,注意时间变化;2、边观察边记录观察结果;3、观察总结:观察结果,初步认识一个月中月相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题
实验一: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实验材料:手电筒、中间有等高等大孔的卡纸3张、白纸屏1个、支架4个。

实验步骤:
1、将3张有孔卡纸和纸屏用支架固定,按顺序摆放好。

间距大约15厘米左右,摆放时有孔的3张卡纸必须放在同一直线上,纸屏放在最后。

2、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观察现象(手电筒的光透过3张卡纸上的小孔后射到纸屏上)。

3、移动带孔卡纸的任何一个,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最近的一张卡纸上的小孔,观察现象(手电筒的光不能透过三张带孔纸屏照射到最后的纸屏上)。

实验结论:实验证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实验二:制作电磁铁并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长导线、铁芯、电池、电池盒、大头针若干。

实验步骤:
方法一:
1、将长导线按一个方向紧密缠绕在铁芯上,接通电源。

接近大头针能吸引,断电后不能吸引大头针。

说明: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2、用一节电池,在铁芯上先缠若干匝线圈,接近大头针,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

3、用同一节电池,改变铁芯上线圈的数量,接近大头针,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

4、实验结论:改变线圈匝数能改变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方法二:
1、制作一个电磁铁。

接通电源,接近大头针时能吸引,断电后不能吸引大头针。

说明: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2、在铁芯上缠若干匝线圈,用一节电池接通电源,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

3、用两节、三节电池,不改变线圈数,记录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

4、实验结论: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数也能改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电池数量越多,电磁铁磁力就越大。

(说明:以上两种实验方法可任选其一来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