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6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合集下载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6讲 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6讲 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

第6讲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隋唐时期经济的发展[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发达的农业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2.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

3.土地制度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力役。

4.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唐朝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中国古代农业,自成体系;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农业和手工业存在着密切关系:(1)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2)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手工业是农业的重要补充而处于从属地位。

二、手工业的进步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3.纺织业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三、商业的发展1.发展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市场广泛,唐朝开始征收茶税;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唐朝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2.市的发展(1)发展:唐代“草市”作用显著,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2)特点: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等。

4.对外贸易唐朝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

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四、经济政策1.西汉至唐,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2.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通史版)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2讲宋元时期的经济

(通史版)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2讲宋元时期的经济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核心论点:宋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放开对城市的商业管理,促进了城市商业的繁荣。
3.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中举为官;流行“榜下捉婿”的风习;官 商分利原则运用广泛,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众多商人与官府 合作,地位尊崇。
【教材补遗】 租佃关系 地主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制。租佃制下,地主与佃农之 间形成了租佃关系。租佃关系形成于战国时期,宋代时,租佃经营仅次于自耕农形式。
史料
重点二 宋元时期城市的发展 唐宋时期城市发展变化
【史料解读】 (1)图一说明唐以前的城市以政治中心为主。 (2)图二反映了宋代的城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问题思考】 (1)根据图一、二分析,这两座城市的政府所在地都在城市的中央,向南都有宽敞的大道 与城外相连,这种建筑格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政治理念? (2)图二与图一相比,在城市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重点一 宋元时期的经济制度的变化 两宋农耕经济发展
史料 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精耕细 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水稻单位 面积产量提高。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果树,甘 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研真题·引领航向]
一、拓展知识广度
1.(2019·高考江苏卷·T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
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2021届新高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 一、中国古代史 历史复习11: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

2021届新高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 一、中国古代史 历史复习11: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

2021届新高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一、中国古代史历史复习11: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一、农业1、耕作技术:江南地区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技术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一年三熟。

2、农作物:北宋引入占城稻,其特点为高产、早熟、耐旱。

3、水利技术:高转筒车,能够引水上山,对丘陵山地的灌溉有着重要意义。

4、经济政策:不抑土地兼并,租佃关系盛行。

5、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二、手工业1、制瓷业①宋代五大名窑:定(河北阳曲)、汝(河南宝丰)、哥(浙江龙泉)、官(河南开封)、钧(河南禹州)。

宋代五大名窑之说,始见于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

”②景德镇瓷器:昌南镇唐代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

在宋代御赐殊荣,即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

之后,历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

③青花瓷: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2、纺织业①丝织业:丝织品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②棉纺业:元朝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松江(上海)成为棉纺织中心。

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

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区。

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即古籍所谓“西域”。

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

三、商业1、时空突破:市坊界限被打破,早市夜市相接。

2、政策管理:政府不再直接管理。

3、货币突破: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交子)。

4、农村集市:草市更加普遍。

5、著名城市:东京(开封)、临安(杭州);大都(北京)、泉州。

6、税收: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7、对外贸易:①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2讲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课时作业(含解析)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2讲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课时作业(含解析)

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0·福建三明一中返校考)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这反映了宋代( )A.税制发生重大调整B.土地私有不断深化C.自耕小农发展壮大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答案 B解析材料“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说明宋朝时期通过立法保护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故选B项。

材料没有反映税制的变化,排除A项;C、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2019·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期末)下表为宋代部分地区人口密度统计表(单位:人/平方千米)。

这一变化( )B.促使中国南北方经济发展趋向平衡C.使土地集中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D.不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102年到1223年,即1127年靖康之变后,从北宋发展到南宋,在此期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人口密度增加,这有助于南方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A项正确。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北方,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土地集中问题,C项错误;南方人口的增加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D 项错误。

3.(2020·广东佛山适应性考试)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

据此图可知宋代(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 C解析材料中强调耕织户的分工更细化,不是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耕织户下面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业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C项正确;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且材料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4.(2019·甘肃庆阳期末)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宋真宗因喜爱昌南瓷器,将年号“景德”赐于昌南镇,自此天下知景德镇。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4魏晋至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含解析)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4魏晋至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含解析)

跟踪检测评估4 魏晋至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成都高中毕业班诊断]北魏均田制对部曲(家仆)、奴婢均有授田的规定。

在唐代的授田对象中,增加了对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

这反映出唐代( )A.门阀士族的衰落B.重农抑商政策的调适C.人地矛盾的缓解D.底层民众生存环境恶化解析:题干中“北魏均田制对部曲(家仆)、奴婢均有授田的规定”说明部曲、奴婢被门阀所控制,而唐代门阀士族衰落,所以对部曲、奴婢不再授田,故A项正确;均田制的授田行为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B项错误;从“增加了对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无法判断人地矛盾状况,故C项错误;从“增加了对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无法判断底层民众生活的情况,故D项错误。

答案:A2.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 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 980处。

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

这反映了( )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连年暴雨和严重涝灾,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官员的擢升,故B项错误;题干信息说明江南地区的水利建设情况较好,而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人口增加,故D项错误。

答案:C3.宋代圩田开辟尤为突出,例如江南鉴湖分隶会稽、山阴两县,北宋初年有27户农家盗湖为田,到英宗时,达80余户,围湖达700余顷,到南宋时鉴湖田达2 300余顷。

这说明当时(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自耕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C.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农业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南方圩田开辟增多,土地得到利用,这说明当时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故选C项;材料强调宋代南方圩田开辟增多,并非说明经济重心的区域格局,排除A项;圩田开辟说明当时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与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圩田开辟说明当时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D项。

课标通史版202x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第7讲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课标通史版202x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第7讲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课件ppt
史论归纳 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及影响 1.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 (1)东晋南朝:南北经济水平趋向平衡。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 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基础。 (2)隋唐五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 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 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 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课件ppt
主题二 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史料呈现 史料1 ①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
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 类,②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史料2 (宋朝)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 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
课件ppt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了南宋时期宁波港对外贸易的繁荣,说明海上 丝路贸易兴盛,故选C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A项错误;材料信 息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弱化,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对外贸易 而非民间长途贩运,故D项错误。
课件ppt
2.(2019陕西咸阳模拟)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对北宋时 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正面影响是 ( A ) A.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 B.推动了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C.租佃关系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 D.促使新的生产方式萌芽
课件pptຫໍສະໝຸດ 解析 本题考查北宋时期的土地政策。北宋推行“不抑兼并” 的土地政策,导致农民大量失去土地,使农村部分人口流入城市的工商 业领域,故选A项。
课件ppt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4单元 第11讲 宋元时期农耕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4单元  第11讲 宋元时期农耕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考点深化探究
【答案】(1)条件: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相对和平的地区环境。内 容:商品;宗教文化或价值观念。 (2)原因:对外贸易和城市化的发展、开放的对外政策、广泛的经济交流。变化: 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瓷器等商品成为对外输出的大宗商品。 (3)特征:经济与文化交流相结合;具有双向性、互惠性。影响:促进了中外经济与 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
考点深化探究
【史论结合】 史料 下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 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 针,不误宅院使用,客转与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考点深化探究
解读 从史料可以看出,宋朝商家有了 商品品牌和商标意识,已有集原料收购、 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 式,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水平。 问题 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主干知识梳理
3.商业的繁荣 (1)表现: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加,流通规模和 范围扩大,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为大众 服务成为商业的主流。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 会。 【知识拓展】 交子
宋代发行的一种纸币,可以兑现,便于流通。最初由民间发行。宋真宗天圣元 年(公元1023年),改由政府发行。
干知识梳理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的 高转筒车 。 (4)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 业的发展。 (5)辽夏金元统治之下的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主干知识梳理
2.手工业的进步
(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即河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7隋唐、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的辉煌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7隋唐、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的辉煌

课后限时集训(七) 隋唐、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的辉煌(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朱熹以从众、从俗的原则修改孔子推崇的礼义,不仅在思想领域,而且在行为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反映了朱熹的理学在当时( )A.开始走向生活化和世俗化B.成为具有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C.强调与传统儒学划清界限D.竭力维护君主专制统治A[由材料“从众、从俗的原则”可知儒学走向生活化、世俗化,故A项正确;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以后,故B项错误;理学是对儒学的新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理学将儒学世俗化、生活化的努力,而非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

] 2.史学界认为,宋代理学家“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

这反映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A.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B.融合了佛、道思想的合理成分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求D.注重道德教化的重要性A[根据材料“并非……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可以得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A项正确;B、D两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3.(2019·成都一模)程颐在给程颢撰写的墓表中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

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

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

这说明程颐和王阳明都( ) A.主张改造理学B.重书本轻实践C.注重道统权威D.强调学术创新C[由材料“‘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

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

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可知,他们都强调对正统的继承,故C项正确。

]4.(2019·苏州一模)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限时集训(六) 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 A.生产技术的成熟B.粮食产量的稳定C.精耕细作的重要D.生产效率的低下C[由材料“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可知,生产技术无法保障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由材料“广种未必多收”可知,粮食产量不稳定,故B项错误;根据“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以得出农业生产应该把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不应该粗放发展,故C项正确;“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其目的就是要追求效率的最大化,故D项错误。

]2.(2019·北京朝阳区一模)观察下图可知,我国( )陕西三原县·唐·李寿墓壁画A.开始进入铁器牛耕时代B.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C.南北土地制度差异较大D.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D[由材料中唐朝壁画图可知,唐朝时盛行二牛一人犁耕法,说明农耕技术由之前二牛三人犁耕法发展为二牛一人犁耕法,说明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故选D项。

] 3.(2019·齐齐哈尔一模)唐玄宗曾下诏:“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并派出御史专门“纠察”。

这反映了唐代( )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B.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C.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D.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D[材料反映的是唐代不允许民间随意宰杀马牛驴,主要原因是利用马牛驴辅助农业生产,体现了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对牲畜的管理,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牲畜的管理,没有涉及地方事务管理严格,故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对民间宰杀牲畜的纠察,不能反映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故排除C项。

]4.从周秦至唐代,县以上才可设市,商业中心一般都在城中特定位置,都城商业最繁荣。

宋以后,县以下的城郭和乡村允许设市,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迅速。

这一变化说明( ) A.商业中心依赖政治中心B.商业布局呈现扩展之势C.商业发展受制封建政权D.自然经济出现解体趋势B[由材料“周秦至唐代,县以上才可设市,商业中心一般都在城中特定位置”“宋以后,县以下的城郭和乡村允许设市,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迅速”可知,商业经济发展促使商业布局不断扩展,故B项正确。

]5.(2019·太原模拟)《唐律疏议》规定商人有“行滥短狭(指假冒伪劣商品)而卖者,杖六十”,“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宋代《太平广记》中多有“卖油条者在油中掺杂鱼膏以图厚利,终被暴雷击死,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等记载。

这些记载说明唐宋时期( ) A.严格推行“重农抑商” B.获取重利遭到严惩C.注重规范商业行为D.商人笃信因果之说C[材料中的这些记载没有反映政府“重农抑商”,故A项错误;获取重利遭到严惩说法太片面,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法律的惩处,有道德的说教,均体现了对商业行为的规范,故C项正确;因果之说只是反映了材料后半段,也比较片面,故D项错误。

] 6.(2019·蚌埠质检)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作有条件的迁移。

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

这一变化( )A.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C.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D.有益于封建统治的维系C[根据材料“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可以得出这一结论是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可以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故C项正确。

]7.(2019·晋城模拟)下表为关于唐代粮食贸易现象的记述。

由此可知,唐代( )C.粮食的价格不稳定D.政府严格控制粮食交易A[由材料“遣人向市赊香粳”“江淮有商人积米以待踊贵”“五月五日,六十斗面”可知唐代粮食贸易的频繁,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粮食贸易而非粮食短缺的现象,故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粮食贸易而非粮食价格,故C项错误;由材料“江淮有商人‘积米以待踊贵,图画为人持钱一千买米一斗,以悬于市’”说明粮食交易并未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故D项错误。

]8.(2019·广州一测)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

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

由此可知,宋代租佃制( )A.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C.减轻了农民经济上的负担D.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D[由材料“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可知,佃农对地主从以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关系为主的方向过渡,农民获得了更多的经营自由,即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有所减轻,故D项正确。

]9.(2019·龙岩质检)下表为北宋都城夜市的记载。

A.社会崇尚奢靡之风B.商业管理制度较为混乱C.专业化市场已出现D.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D[北宋都城夜市有固定型店铺、半固定型摊贩、流动型摊贩等类型,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故选D项。

]10.(2019·德阳一模)据考古发现,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

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

这反映出当时( )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B.商业发展削弱了专制皇权C.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D.传统坊市格局已经被打破C[工商业发展往往会影响到城市功能的变化,从而推动城市布局的调整,南宋皇宫偏居一隅便是体现,故选C项;临安既有经济功能又有政治功能,两者仍就合一,故排除A项;宋朝时期皇权加强,故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坊与市,故排除D项。

]11.(2019·北京石景山区统测)《析津志》所载,元大都城内外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

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沙剌市(即珍宝市)、柴炭市、铁器市,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北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的缘故。

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A.南北方经济交流频繁B.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C.北京水资源非常丰富D.元朝对外贸易十分广泛A[从材料“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北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的缘故”。

可知元大都的商业布局体现出南北方经济交流的繁荣,故A项正确;古代中国政府为巩固地主阶级统治,普遍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商业发展和水上交通的情况,不是水资源丰富,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元大都的南北方贸易,没有涉及对外贸易,故D项错误。

]12.《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大汗令这种纸币普遍流通于他所有的各王国、各省、各地,以及他权力所及的地方。

无论何人,即便自己异常权要,都不敢冒死拒绝使用这种纸币。

事实上,他们都乐于使用这种纸币,因为一个人不论到达大汗领域内的什么地方,他都发现纸币通用,可以拿来做货物买卖的媒介,有如纯金的货币那样。

”这说明当时流通纸币( ) A.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B.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C.信誉昭著便利全国流通D.具有等同于黄金的价值C[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的“交子”,故A项错误;流通的纸币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纸币流通于各地,说明其信誉昭著便利,故C项正确;“纸币通用,可以拿来做货物买卖的媒介,有如纯金的货币那样”并不是说具有等同于黄金的价值,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

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

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摘编自《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材料二丝绸之路在隋唐时期得到更大的发展。

中亚九姓大量入居中原,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和精通汉文化的中亚人。

在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敦煌,大批的行商坐贾从事着中原的丝绸和瓷器、西域的珍宝等各种交易,使长安和当时的中转贸易城市繁华一时。

当时全国共有驿站一千四百六十三所。

隋唐统一局面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融,塑造了隋唐一代兼容并包的思想文化特征。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

(13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丝绸之路发展的条件。

(12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从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概括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

第(2)问应结合材料二围绕丝绸之路在隋唐时期得到更大的发展,概括隋唐丝绸之路发展的条件。

答案:(1)特点:坊市分离;市的交易时间受到限制;国际大都会(或“中外、民族交流频繁”);文化多元。

(13分)(2)条件:民族的交融;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交通的进步;政治统一带来安定的局面;开放包容的文化。

(12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朝时来到中国,其《马可·波罗游记》问世后一直争议不断,很多人对其是否到过中国存疑。

马可·波罗生前曾面对亲友的责难,表述绝未言过其实,其所见异事“尚未说到一半”。

1995年,英国学者吴芳思(Frances Wood) 著《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否认其到过中国;1999年,中国著名元史专家杨志玖出版《马可·波罗在中国》,确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论争的主要问题大体为: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有无直接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马可·波罗书中没有提及长城、筷子、茶叶、中医(如针灸)、汉字、印刷术、妇女缠足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书中的许多中国地名用的是波斯语名等。

有人从争辩双方的学术背景方面进行了论证,几乎中国所有蒙元史学者都认可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英国学者吴芳思是否认派的代表,其不是研究蒙元史的专家,只是中国问题的研究者。

——据刘大年《历史学理论的建设问题》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论题进行阐释。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释须史论结合)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确定选题角度,本题可从认可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否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及史学论证等角度选题,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搜寻相关历史信息例证论题,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