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浅刺结合中药热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临床观察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效果观察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效果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效果。
文章首先介绍了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原理,然后详细阐述了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方法。
研究采用了一定的方法进行实验,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讨论。
观察发现,中医针灸治疗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观察结论,并探讨了其临床意义。
展望部分展望了中医针灸治疗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中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本研究对于推动中医针灸治疗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医针灸,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效果观察,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治疗原理,方法,研究方法,结果分析,讨论,观察结论,临床意义,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面部肌肉发生麻痹,导致对称性面部表情丧失,给患者的生活和心理带来极大困扰。
目前针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众多,其中中医针灸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是由于气血不通、阳气亏虚等原因导致的,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调理气血、激活阳气来恢复患者面部肌肉功能。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疗效及其机制尚未得到充分验证。
本研究旨在观察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效果及其可能的机制。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验证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的疗效,并进一步探讨其在急性期的应用方法。
也希望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可靠依据,促进中医针灸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和推广。
我们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效果,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我们希望能够为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推动中医针灸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发展和应用。
针刺配合温和灸治疗急性期重症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针刺配合温和灸治疗急性期重症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针刺联合温和灸治疗急性期重症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急性期重症周围性面瘫患者88例,依据治疗方式分组,其中对照组(n=43)采用单纯针刺治疗,观察组(n=45)基于对照组加用完骨穴温和灸,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恢复时间。
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0%,对照组治愈率为65.1%,低于观察组86.7%(P<0.05);观察组平均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刺配合温和灸治疗急性期重症周围性面瘫疗效优良,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刺;温和灸;急性期重症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即面神经麻痹,因茎突孔内面神经被非特异性炎症侵袭后导致,主要症状为讲话漏风、口角歪斜及流涎,20~40岁人群为好发群体。
据统计[1]当前国内城市本病发生率约为38人/10万,农村为26人/10万,由此可见发生率较高,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美观产生严重影响。
本病无先兆症状,多为骤然发病,发生后快速进展。
西医治疗本病多应用营养神经药物、抗病毒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等,但疗效欠佳。
祖国医学将周围性面瘫纳入“歪嘴风”“口僻”及“口眼歪斜”等范畴,治疗多采用针刺、温和灸、穴位注射等,各有其优势。
为探讨针刺联合温和灸治疗急性期重症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现将患者88例纳入本研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急性期重症周围性面瘫患者88例,依据治疗方式分组,其中对照组(n=43)采用单纯针刺治疗,观察组(n=45)基于对照组加用完骨穴温和灸。
对照组中19例为男性,24例为女性,年龄为20~57岁,平均(35.4±6.2)岁;观察组中20例为男性,25例为女性,年龄为22~58岁,平均(36.7±6.9)岁。
两组在年龄及性别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均衡性。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效果观察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效果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效果。
通过病例选取与分组,对治疗方法进行观察,并关注疗效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显示,中医针灸在面瘫急性期具有一定疗效,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而且,治疗过程中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临床疗效评价显示,针灸治疗对于面瘫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中医针灸治疗在面瘫急性期的应用前景广阔。
进一步研究可加深我们对该治疗方法的认识,提高疗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效果。
【关键词】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疗效观察、并发症观察、临床疗效评价、应用前景、进一步研究、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病例选取与分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临床症状多样。
目前,传统的中医针灸疗法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具有疗效快、安全无副作用等特点,已得到越来越多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认可和接受。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效果的观察和评价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开展本研究,旨在全面系统地观察针灸疗法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进一步推动中医针灸在面瘫治疗中的应用和发展。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临床指导价值,有望为更多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评估其对患者病情的改善情况,为临床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观察针灸治疗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应用效果,进一步探讨针灸对面瘫患者的疗效影响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也旨在为将来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提供参考,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促进中医针灸在面瘫治疗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效果观察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效果观察一、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基本原理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部神经受到损伤或功能失调所致,导致面部肌肉无法正常运动,最终出现面部表情不对称、口角歪斜等症状。
中医针灸治疗通过对患者的穴位进行适当的刺激,调整体内的气血流动和阻滞,以达到恢复面部神经功能和促进面部肌肉功能恢复的目的。
1. 研究对象和方法选取了一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50例,男女各半,年龄在30岁至60岁之间。
所有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并且在发病48小时内开始接受中医针灸治疗。
治疗过程中,采用了传统的针灸疗法,包括经验穴位刺激、灸法等。
2.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主要包括面部肌肉力量、面部表情不对称情况、口角歪斜程度等。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4周进行观察和评估。
3. 观察结果经过4周的中医针灸治疗后,观察结果显示,50例患者中有45例(占90%)患者在治疗后1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包括面部表情不对称减轻、口角歪斜程度减小等。
在治疗后4周,有43例(占86%)患者出现了明显的面部肌肉力量恢复,面部表情不对称减轻明显,口角歪斜程度几乎消失。
1. 中医针灸治疗在面瘫急性期的有效性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医针灸治疗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在治疗后1周,大多数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说明中医针灸治疗在急性期能够迅速调整体内气血流动和神经功能,从而有效减轻了面瘫的症状。
在本研究中,未出现任何中医针灸治疗引发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说明中医针灸治疗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是安全的,不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伤害。
中医针灸治疗是一种非常适合面瘫急性期的治疗方法。
在急性期,患者的病情严重,需要迅速有效地缓解症状,中医针灸治疗正是具有这种特点的治疗方法,因此在急性期很适合应用。
四、结论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效果是显著的,但是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研究样本相对较小,治疗时间相对短暂等。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观察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
通过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针灸治疗方法进行干预,并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结果显示,针灸治疗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的面部肌肉功能。
在部分患者中出现了轻微的不良反应,但总体安全性较高。
讨论部分将对治疗方法和临床观察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可能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结论部分总结了针灸治疗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中的应用前景,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通过本研究,将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促进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临床观察、不良反应、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临床观察结果、讨论、结论总结、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常见的为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是因面神经在颞骨管内或者面颊部遭受损伤而引起的一种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面部肌肉麻痹、口眼歪斜等。
目前,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针灸治疗等,然而其疗效并不理想。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针灸治疗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中的应用效果和临床观察结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和参考依据。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探讨针灸治疗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中的临床疗效,评估其对病情缓解和康复的影响;2. 观察针灸治疗在面瘫患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分析可能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3. 探讨针灸对面瘫患者肌肉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机制,为针灸在面瘫治疗中的机理提供更多理论支持;4. 为今后开展更多针灸在周围性面瘫中的临床研究提供实践参考,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和疗效保障。
2. 正文2.1 临床资料本研究共纳入10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范围在20岁到60岁之间。
患者病程平均为3天,最短为1天,最长为7天。
患者主要症状包括面部肌肉无力、眼睛不能完全闭合、口角歪斜等。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在临床上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疾病就是周围性面瘫,主要的症状就是患者面部一侧的表情或者动作出现丧失的功能,与此同时伴随着嘴角下垂,并且嘴部歪,患者在闭眼的过程中国出现眼球向上转动的症状。
另外,出现周围性面瘫的人群,一般不分任何年龄,为此患者在出现症状的时候要及时采取治疗,防止有后期会有后遗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研究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使用中医针灸方式临床的效果,本文将针对2017年9月~2018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取研究,具体的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我院2017年9月~2018年7月接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的20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把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人员各100例,实验组的年龄在21到62岁之间,比例是61:39,平均年龄是(43.5±1.6)岁,其中左侧的患者出现病症是36,右侧出现病症的是64.对照组的年龄在19到60岁,比例是53:47,平均年龄是(44.8±1.1)岁,其中左侧出现病症的是4l,右侧出现病症的是59。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患病的部位等资料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按照面部神经麻痹的评分标准将分为10个指标采取评分,①眼裂的大小;②眼睑有无外翻;③口角下垂;④有无鼻唇沟;⑤皱眉是否正常;⑥吹口哨动作;⑦用力挤眼时眼睑完全闭合;⑧能看见上下犬牙;⑨用力闭眼时眼睑闭合;⑩能见上排第二门齿。
按照这些标准进行面瘫的判定。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是采用西医治疗的方式,要口服强的松(每天一次,每次30mg),与此同时还要注射联合肌肉每天一次。
实验组是采用中医针灸的治疗方式,针对急性患者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对其穴位使用针刺的形式,在患者的风池穴、地仓穴、穴足三里(双)穴等穴位采取针灸治疗,患者经过急性期,要在原有的穴位上,进行翳风穴、攒竹穴等穴位的针灸。
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应用价值体会

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应用价值体会温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一种,它是将针灸与温热疗法相结合,通过在穴位上施加热能来调理人体的生理功能。
温针灸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其中包括了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
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是一种由于面神经受损而导致面部表情失调的疾病,患者面部表情肌肉一侧或者双侧出现麻痹、肌肉松弛、眼闭合困难等症状。
温针灸在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上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下面我就从临床实践中的经验谈谈我的体会。
温针灸可以通过调理气血,激活面神经,促进病变组织修复。
在中医理论中,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发病主要是由于气血不畅,导致面神经受损。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施加热能,可以促进穴位周围经络气血的流通,激活面神经的生理功能,从而促进病变组织的修复和生长。
在临床实践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位患有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患者,他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温针灸治疗后,面部的麻木感逐渐减轻,肌肉也开始恢复了正常的张力,这得益于温针灸所产生的热能刺激,激活了面部经络,促进了气血的流通和病变组织的修复。
温针灸可以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常常伴有面部的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这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痛苦。
通过在相应的穴位施加热能,可以缓解患者面部的疼痛感,改善神经功能,增强面部肌肉的张力和功能,提高患者的面部表情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我曾经治疗过一位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她因为面部疼痛和表情失调而导致了情绪上的压抑和自卑感,但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温针灸治疗后,她的面部疼痛明显减轻,表情也逐渐恢复了正常,她的情绪得到了极大的缓解,生活也变得积极起来。
温针灸在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上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它可以通过调理气血、激活面神经,促进病变组织的修复;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面部的微循环,促进面部的新陈代谢,加速康复。
在临床实践中,我对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深有体会,它不仅可以缓解了患者的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还加速了患者的康复过程。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观察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观察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为面部肌肉的突然无力或者麻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灸治疗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在面瘫的急性期疗效显著,备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本文通过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观察,总结了针灸疗法在该领域的应用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患者资料截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资料,共计86例。
其中男性36例,女性50例,年龄范围在25-65岁之间。
所有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诊断标准,且在发病后48小时内到达医院就诊。
二、治疗方法采用经典的中医针灸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主要针灸穴位有阳陵泉、迎香、地仓、印堂、四白等,在选择穴位时,需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疾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治疗过程中,定期给予患者进行营养与保健指导,同时进行相关康复训练。
三、临床观察结果1. 症状改善经过2-4次的针灸治疗后,患者的面部麻木感有明显好转,多数患者表现为面部肌肉活动能力明显增强,眼睛闭合能力明显提高,口角抽搐、口角歪斜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经过连续治疗4周后,86例患者中有81例症状显著改善,占比94.2%。
2. 心理状态改善随着症状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也得到明显改善。
许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乐观、积极的态度,对疾病的康复充满信心,这对于疾病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生活质量提高面瘫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扰,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而经过针灸治疗后,面部功能逐渐得以恢复,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他们能够更加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更好地融入社会。
四、讨论与展望本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改进。
需要进一步完善不同病因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案,以实现更好的临床疗效。
需要加强针灸治疗的操作规范和术前术后护理,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著·社区中医药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35卷第27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以病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发生口角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多见。
本病在中医学中称为“口僻”、“面瘫”“歪嘴风”等,多列在“中风”门下,属中经络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中医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近年来,本院采用针灸浅刺结合中药热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取得了良好疗效。
2016年4月-2018年9月收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48例,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收集本中心及分中心门诊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瘫)急性期患者48例,均为符合“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有关面瘫诊断标准的中轻度患者,分为两组,各24例。
对照组男18例,女6例;年龄23~77岁,平均(48.21±3.75)岁;中度面瘫13例,轻度面瘫11例。
观察组男16例,女8例;年龄22~74岁,平均(46.23±3.25)岁;中度面瘫18例,轻度面瘫6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⑴纳入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上海市卫生局颁发的“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有关面瘫的诊断标准[1]。
①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②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③一侧不能做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④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⑤自愿加入本试验,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⑵剔除标准:①面瘫同时伴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②有全身性胶原免疫疾病和其他急、慢性感染而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类等可能影响结果判定药物者。
③试验中,病情持续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者。
治疗方法:⑴观察组采用针灸浅刺结合中药热熨治疗。
①取穴:阳白、地仓、颊车、合谷、内庭穴。
风寒加风池,风热加曲池,抬眉困难者加鱼腰、攒竹,乳突部疼痛加翳风,颏唇沟歪斜者加水沟、口禾髎,鼻唇沟变浅者加迎香,恢复期加足三里。
②操作方法:a.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
b.采用0.2mm×25mm 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采用提捏进针法,穴位深度均为0.2寸,留针30min,10次为1个疗程,共3个观察疗程。
③中药热熨药物组成:当归9g,川芎9g,地黄9g,赤芍9g,桃仁9g,红花9g,制川乌9g,制草乌9g。
装入布袋放入清水浸1min,然后放入微波炉加热30s,保持30~40℃左右热熨患处,0.5h 后移去,1次/d,10次为1个疗程,共3个观察疗程。
⑵对照组采用针灸浅刺疗法,取穴和操作方法同治疗组。
两组患者均在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治疗后采用电话随访方法,每2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6个月,记录针灸浅刺结合中药热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临床观察王国华陈华朱镜201718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9.27.074摘要目的:评价针灸浅刺结合中药热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48例,分为两组24例。
观察组采用针灸浅刺结合中药热熨治疗,对照组用针灸浅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和复发率。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及6个月后随访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针灸浅刺结合中药热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疗效显著。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针灸浅刺;中药热熨;治疗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acute stage)by superficial 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thermal iron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ang Guohua,Chen Hua,Zhu JingJinze Tow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Qingpu District,Shanghai 201718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hallow needling with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hot ironing withChinese herb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Methods:48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acutephase)were selected,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two groups,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hallow needling of acupuncturecombined with hot iron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hallow needling of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The curative effect and recurrence rate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recurrence after 6months follow-up(P <0.05).Conclusion: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t ironing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acute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Key words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acute stage);Shallow needling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Thermal ironing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reatment108论著·社区中医药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症状体征。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2版)面瘫的疗效评定评估疗效。
治愈:闭眼好,额纹及两侧鼻唇沟对称,鼓腮、露齿无障碍;有效:额纹及鼻唇沟基本纠正,闭眼及露齿轻度障碍;未愈:额纹及鼻唇沟明显不对称,闭眼及露齿严重障碍。
治愈率加有效率之和等于总有效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用(x ±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 (%)]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观察组治愈20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8%(23/24),对照组分别为11例、7例、6例和75%(18/24),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6个月后复发1例,对照组6个月后复发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讨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不受性别和年龄的约束,发病范围极其广泛,是临床上多发病。
患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人通常不能完成平日生活中闭眼、蹙额等一些基本的面部表情,严重影响了患者正常的工作学习和身心健康。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确切的病因尚未明了,部分患者在着凉或头面部受冷风吹拂后发病,故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冷而发生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受压迫而发病;茎乳孔内的骨膜炎也可产生面神经肿胀、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致面神经麻痹。
病理变化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在以茎乳突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显著。
治疗方面,最近几年,中医针灸治疗的方法已经被医学界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疾病治疗中广泛应用,在我国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也产生了比较完美的效果[2]。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病邪在表,可以通过针灸浅刺的方法及时地把邪气赶出体外,疏通脉络,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针刺面部穴位手法宜轻,针刺宜浅,取穴宜少,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肢体远端的足三里施行补法,合谷行平补平泻法,余穴均用泻法。
针灸治疗本病具有祛风通络、疏调经筋的作用,可以改变面部神经炎症,加快面部血液循环,防止并发症,同时具有较强的消炎镇痛作用[3-5],结合中药当归补血活血,川芎、赤芍、地黄、桃仁、红花活血通络,制川乌、制草乌祛风散寒,诸药合用具有疏通经络,活血祛风,濡养经筋;热熨药物可以通过皮肤直达病处,同时使局部血液循环和局部代谢能及时得到改善,利于炎性物质吸收[6]。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降低复发率方面具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393.[2]曹榕娟,邱晓虎,谢晓焜.特殊透刺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8,38(3):269-272.[3]陈华.针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在治疗面瘫中的运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10):120-121.[4]要国宝,王文琴.穴位敷贴结合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2):95-96.[5]李咏梅.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8,37(10):177-179.[6]陈春雁.探讨分析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6(19):191.讨论西医将颈椎病的病变基础总结为颈椎病变关节骨质增生并伴有周围结缔组织慢性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