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
灸脐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灸脐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1. 引言1.1 研究背景痛经是女性常见的生殖系统疾病,特别是在月经期间出现的疼痛现象。
据统计,有超过一半的女性在生理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胀痛等症状,其中近10%的女性是由于痛经症状严重而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原发性痛经是排除器质性病变后,无明显诱因的周期性腹痛,常伴随其他症状如头晕、恶心等。
寒凝血瘀是中医对原发性痛经较为常见的病机诊断之一,认为患者体内寒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而灸脐作为中医的一种传统治疗方法,被广泛用于调畅气血、温经散寒的治疗过程中。
本研究旨在观察灸脐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通过本次研究,希望能够为更好地应用灸脐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灸脐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患者进行灸脐治疗,观察治疗过程中症状变化及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以验证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比较灸脐治疗与传统治疗方法的差异,探讨灸脐治疗在改善痛经症状和调整月经周期上的优势和临床应用前景。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促进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灸脐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改善这一常见的妇科疾病。
痛经是许多女性在月经期间常见的不适症状,严重影响了她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负担。
寻找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缓解女性痛经症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不仅可以验证灸脐治疗在痛经中的疗效,还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对于进一步探讨痛经的病因病机以及个体化治疗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希望本研究的结果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为痛经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并伴有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
其病因多与气滞血瘀有关,即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经血排出受阻。
传统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多样,本文旨在探讨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
二、治疗方法1. 揿针治疗:揿针是一种中医外治法,通过在特定穴位埋入针芯,达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根据患者症状及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揿针治疗。
2. 口服膈下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是一剂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功效的中药方剂。
根据患者病情,配合其他中草药进行煎煮,制成汤剂口服。
三、临床观察1. 观察对象:本研究共纳入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60例,年龄范围16-45岁,病程1-10年。
2. 治疗方法:患者接受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3. 观察指标: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痛经程度、伴随症状、生活质量等指标变化。
4. 疗效评定:根据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
四、结果分析1. 临床效果:经过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痛经程度得到明显缓解,伴随症状也有所减轻。
其中,显效患者占60%,有效患者占35%,无效患者占5%。
总有效率高达95%。
2. 生活质量改善: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疼痛程度减轻,情绪稳定,睡眠质量改善。
3.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五、讨论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显著。
揿针通过刺激穴位,达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的目的;而膈下逐瘀汤则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
二者相结合,共同作用于患者的气血运行,从而改善痛经症状。
此外,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该方法安全性较高。
六、结论本研究表明,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痛经程度、伴随症状及生活质量。
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临床观察

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临床观察摘要:本文通过对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患者采用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结合温针灸的治疗观察,分析其临床疗效和机理,并探讨其在治疗原发性痛经中的应用前景。
一、引言原发性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
传统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主要是由于寒凝和血瘀引起的。
针灸、草药治疗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其中少腹逐瘀汤和四逆汤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寒凝和血瘀。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50名确诊为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患者,采用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结合温针灸的治疗方案,每日一次,连续治疗3个月。
根据治疗前后的症状缓解情况和相关血液指标变化,对疗效进行评估。
三、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30名患者的疼痛症状显著缓解,5名患者症状有所改善,剩余15名患者疗效不显著。
治疗组的血液指标也有明显改善,血流速度增加,血液黏稠度降低。
四、讨论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机制可能与以下方面相关:少腹逐瘀汤中的生姜、红花、当归等草药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于减轻痛经引起的血瘀现象;温针灸能够促进腹部血液循环,改善血液流动,减轻寒凝现象;四逆汤中的附子、干姜等草药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能够缓解寒凝引起的疼痛。
五、结论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具有一定的疗效,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痛经症状,并且对血液指标也有明显改善。
该治疗方案可能通过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的方式发挥作用。
然而,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且没有对照组,还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来验证。
六、展望本研究结果表明,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我们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深入了解其治疗机制,并探索其他可能的治疗方法,为原发性痛经的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七、结语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痛经症状,并且对血液指标也有明显改善。
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

c e 0 %. o cuin: eChn s dcn c p nu et srmak be swo t h h s1 0 C n lso Th ie eme iieau u t r h r p r ma ysa ep iflc r t f ti e r a l,i v e rh te
使 附子 的强 心作 用 明 显 增 强 B 。另 外 , 子 配 伍 甘 草 、 地 、 ] 附 生 大 理 性 。
黄 、 通 等都 有 减毒 增效 的作用 【 。在 临床 配 伍 应 用 中 , 则 上 木 6 ] 原
综 上所 述 , 附子 的 临 床 合 理 应 用 , 是 要 选 用 正 品 入 药 ; 一 二
应 避 免 附子 与半 夏 等 同用 , 然刘 沛然 先生 则 认 为“ 夏 附子 合 用 是 要 按 标 准规 范炮 制减 毒 应用 ; 半 三是 中医 I 辩 证要 准确 ; 临床 四是 避 五是 考 虑 病人 个 体 对 阳虚寒 痰 冷饮 的 病症 能 斩关 夺 将 , 阳气 回 , 痰 化 , 疴 起 , 配伍 要 对 症合 理 , 免 与相 反 相 畏药 物 配伍 ; 使 寒 沉 病 邪 除 。 《 匮 要略 》 附子 粳 米 汤 、 千 金 方 》 半 夏 汤 、 张 氏 差异 的 影 响 , 用 剂 量 应遵 循 从 小剂 量 到有 效 剂 量 , 到小 剂 量 ”金 之 《 之 《 投 再 医通 》 附子 散 等 , 以 附子 与半 夏 同用 , 此 二 药 同用 后 的药 的应 用 原则 。如此 , 之 均 而 方能 扬 附 子宏 效 之 长 , 附 子 峻 毒 之 短 , 避 达
仅 为原 生物 碱 的 120  ̄ 14 0 。附子 与 干 姜 、 / 0 0 /0 0 ] 甘草 共 煎后 , 磷 酸鸟 苷 (G ) c MP 系统 反 应性 增 强则 产 生 抑制 作 用 , 使 之 趋 于 并 。这也 表 明 了 附子 与 肉桂 同伍在 临床 中治 疗 阳虚 症 的合 减 少 了 附子 中 3 有毒 乌 头碱 含 量 , 种 使其 毒 性 大 大 降低 , 时 还 正 常[ 同
艾灸神阙穴配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二、文献综述与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表明,艾灸神阙穴配合温针灸能够调节体内激素水平,改善子宫血 液循环,促进子宫内膜的修复,从而达到缓解痛经的目的。此外,温针灸还可以 通过刺激神经末梢,缓解肌肉紧张,有效缓解原发性痛经引起的肌肉痉挛和疼痛。
二、文献综述与实验研究
然而,尽管艾灸神阙穴配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其作 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对于不同症状和表现的痛经患者,仍需个体 化施治,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
四、结论与建议
四、结论与建议
本次演示通过对艾灸神阙穴配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 行综述和分析,证实了该治疗方法对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性。然而,仍需进一步深 入研究以明确其作用机制和最佳治疗方案。
四、结论与建议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建议:
四、结论与建议
1、开展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艾灸神阙穴配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 痛经的疗效和普适性。
二、文献综述与实验研究
二、文献综述与实验研究
1、历史渊源:艾灸神阙穴配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历史源远流长。古代 中医认为,痛经多由寒凝气滞、气血瘀阻所致,而艾灸和温针灸均有温经散寒、 活血化瘀的作用,因此对原发性痛经有很好的疗效。
二、文献综述与实验研究
2、现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了艾灸神阙穴配合温针灸 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临床研究表明,该治疗方法能够显著缓解痛经症状,如 减轻疼痛程度、减少疼痛持续时间等,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三、结果与讨论
三、结果与讨论
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我们发现艾灸神阙穴配合温针灸对原发性痛经具有显 著的治疗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三、结果与讨论
1、减轻疼痛:艾灸神阙穴配合温针灸可以有效缓解原发性痛经的疼痛程度, 特别是对于轻度和中度痛经患者,其疗效更为显著。
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原发性痛经50例

方药 组成 :乌药 6 g, 桃仁 l O g ,红花 6 g,延胡索 l 0 g , 五灵 脂 1 O g,没药 6 g,当归 l 0 g,川芎 6 g,蒲黄 ( 包煎 )
6 g, 赤芍 l 0 g,枳 壳 6 g,制 香 附 l O g 。
方 中香附 、乌药 、枳壳 、没药理气行滞 止痛 ,当归 、川 芎 、桃仁 、红花 、赤芍 活血化瘀 ,延胡索 、五 灵脂 、蒲 黄化 瘀 定痛 。瘀化血 行 ,则疼痛 自止 。 选穴 :气海 、气穴 、合谷 、三阴交 、太冲 。 操作:气海 , 直刺 ,进针 1 . 5寸,施提插泻法 ,使脐上 下至耻骨联合均 出现酸 重感为佳 ;气穴 , 直刺 1 寸 ,施提插 泻法 ;合谷 ,向第 2掌骨后进针 t 寸, 施提插补法 ;三阴交 , 向胫骨后 缘直 刺 , 进针 1 寸 ,施提 插泻法;太冲 ,直刺 或稍 向上斜 刺 ,进 1寸,施捻 转补法 。 2 . 3 预 防与调 护 原发性痛经多发生于青春期少女 ,因此 对她 们进行月经生理教育十分重要 ,以消除对月经 的焦虑 、 恐惧等精神 负担。加 强身体锻炼 ,多数可使痛经症状缓 解 ,
中国 乡村 医药 杂 志
针刺配合 中药 内服治疗原 发性痛经5 O 例
汪妙 芬
痛经 ,以青年 女性居 多 , 严重影响患者学 习、工作 、生 活。其病除 因六气 、内伤情 志及房劳 之损外 , 与冲任 、胞宫 的周期性 生理变 化密切相 关 ,主要病机 在于邪 气 内伏或精 血素亏 , 导致 胞宫 的气血运行 不畅 ,“ 不通则 痛”,是谓气 血运行不畅所致。治疗 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 ,针灸治标 ,中 药治本 ,二者 配合效 果更好 。介绍如 下: 1 病 例资 料 2 0 0 9 — 2 0 1 1年本 中心门诊治疗的 5 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 年龄 1 6 ~3 l 岁, 病程 3个月至 5 年 。经辨证施治后, 痊愈( 临 床症状全部消失 , 随访 3个月未复发) 4 2例( 8 4 . 0 %) ,显效( 一 次针完,疼痛消失 , 后复发) 2例( 4 . 0 %) ,有效( 症状 明显减轻) 2例( 4 . 0 %) ,无效( 症 状体征无 明显变化 ) 4例( 8 . 0 %) 。 2 治疗 方法 根 据患者痛经发生 的时间、部 位、疼 痛的性质及程度 , 结合月经的情况 、全身证候 与患者身体情况等辨其虚实 、 寒 热 ,在气在血 。 一般 而言 , 痛在小腹正 中多为胞 官瘀 滞 ,痛 在少腹一侧 或两侧 ,病多在肝 ,痛连腰骶 ,病多在肾。经前
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观察及机制研究

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观察及机制研究标题: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观察及机制研究摘要:近年来,痛经已成为女性常见的生理问题之一,其严重程度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巨大影响。
虽然传统的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但副作用和依赖性等问题存在。
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和研究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及机制,提供一种有效且安全的疗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研究方案1.1 研究目的:探究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的机制。
1.2 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式,将痛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灸治疗组和对照组。
针灸治疗组接受针灸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每个组的治疗期持续3个月。
1.3 研究内容:(1)招募病例:根据国际痛经诊断标准,从妇科门诊中招募年龄在18-40岁的痛经患者。
(2)实验组治疗:实验组采用经皮穴位刺激的方法进行针灸治疗。
根据病情,选取适合的针灸穴位,并根据个体差异调整刺激强度和持续时间。
(3)对照组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治疗,剂量和频次根据病情调整。
(4)数据采集:病例的一般信息、痛经程度、生活质量等数据采用结构化问卷收集。
另外,通过记录每位患者的治疗期间的疼痛指数、服药情况、不良反应等信息。
二、方案实施2.1 针灸治疗组:在每次治疗前,先对病患进行舌诊和脉诊,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选取穴位。
经穴位消毒后,快速刺入针具,并实施适度的刺激,如旋转、提捏和推拿。
根据患者的反应,进行适当的针刺操作调整。
2.2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按照医生开具的处方进行药物治疗,遵循剂量和频次标准使用。
2.3 方案实施监督:在整个方案实施过程中,负责研究的医务人员要定期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针灸治疗和药物治疗方案。
三、数据采集与分析3.1 数据采集:通过结构化问卷收集的数据,包括个体信息(如年龄、性别等)、痛经程度的评分、生活质量的评估等。
3.2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针药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

t e a y a d Ch n s t ra me ia, n 0 c s s i 0 t0 r u I r ae y Pi 0 l e d h 0 h r p n i e e mae i d c a d 3 a e n c n rl g 0 p wel tl t d b U fGod n Bu d a t e e
Z
0 0 , 0
M 5 O9 , lO 5,
口 )
A s a t0 jc v : 0o snetecrt ee et f cp ntr te ya dC ieema r d ao b t c : bet e T be r h ua v f c o u u c e— h mp n hn s t i me i n r i fe tV ae wa 6. 7 . e t tle fci e r t s7 6 % Th u e r t n o a fe tv ae wa e tri r a me tg p t a e c r ae a d ttlef cie r t sb t n te t n mu h n e
Re iv a n T r ame tc u s ncu e n h . l e P i . he te t n o re i l d d 3 mo t s Re u t n te t n ru c s s we e r c v r d,2 e s l:I r ame tg 0 p 21 a e r e 0 e e 0 c s swe e e c le t 4 c s swe ee _ci e,a a e r n fe tv .Th o a fe tv ae we e91 6 a e r x el n ,1 a e r fe tv f nd 5 c s swe e i el ci e f e t tle _ci e r t r . 7% . 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方 法 .
治愈率3%, O 总有效率8%。 0 两组数据具体分析见下表。
治疗 组通过 针灸 的同时配 合 中药 , 次选 择的 中药为 桂枝茯 苓胶囊 本 取患 者仰 卧位 , 持下肢 伸展 , 皮肤进行 常 规消毒 后 , 保 对 采用施搓 针手 法将 将 15 的毫针直 刺 关元 穴l .寸 , .寸 ~12 使针 感 向会阴部 传导 , 着在刺三 阴 接
大法 的基础 上灵 活加 减 , 才能 取 得较 好疗效 。
参 考文献
【 成都中医学院主编,金匮要略选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90 1 】 《 , 18年6
月第 一版 .
针灸配合 中药治疗原发性痛 经 的疗效 观察
吉万林
( 徽省 当涂县石 桥医院 安 安徽 当涂 2 3 3 4 7 ) l
宣 通胸 阳治疗胆 囊炎 , 体现 了祖 国医学 辩证施 治的一大 特点 , 它既 不 同于一 般 的“ 症治 疗 ”也不 同 于现 代 医学 的 “ 对 , 辨病 治疗 ” 。 以上两个胆囊 炎病例 , 例一偏 肝气郁 结 , 味栝萎薤 自汤; 病 用加 病例二
Hale Waihona Puke 偏痰湿郁结, 故用加味栝蒌薤白半夏汤。 在临证运用时, 要运用祖国医学的 辩汪施治来整体调节, 还要根据病情轻重、 病程长短、 体质强弱的不同, 在
用 推广 。
【 关键词 】 针灸 中药治疗 原发性痛经 疗效分析 【 中圈分类号 】 2 11 + R 7.13
1 资料 与方 法 t 一般 资料 1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7 — 5 3 2 1 0 — 1 1 0 6 2 2 2 ( 0 2) 2 0 4 — 2
为止。 针治手法以捻转为主, 提插要轻。 运用本针灸法的时间是月经前2 天 或痛经 发作 前2 。 天
因为 至阴穴具有 通经脉 、 理下焦 、 调整 胞宫的作用 , 用针灸 至阴之法治 疗 痛经效 果满 意 , 可靠 。 是 , 安全 但 针灸 的治疗 是一个 过程 , 个缓慢 由内 一 而外条调 理 的过程 , 改 善痛 经的疼痛 症状 , 合 中药 主要 是抗 消炎 类 对于 配 药治疗 , 果就 更加 显著 。 效
参考文 献
经患者 甲襞微循环 的影响【 .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0 8(6. 】 20 , ) 0
浅谈 中西 医结合治疗盆腔粘连输 卵管阻塞的思路
赵淑媛 杨 丽娟 朱丽 文 金 鑫 苗 晓玲 ( 讯作 者 )★ 通
本组选择 2 1 ̄ 3 至 21年3 00 f 0 月来我 院就诊 并 已确诊 为原 发性痛 经 l 1 患 者8例。 o 随机平 均分为两 组治疗组和对 照组 。 治疗 组4例 , 年龄 I岁 , o 最小 4 最 大年龄 2岁 , 7 病程最短 为2 个月 , 长为4 ; 最 年 对照 组4例 , O 最小 年龄 l岁 , 5 最 大年龄 2岁 , 短病程25 5 最 .个月 , 最长病 程埤 。 两组 患者在 年龄 和病程 方 面 等一般 情 况比较 无显著 差异 , 有统计 学意 义 。 具
用 针灸 治疗 的 方法 。
2 结 果
或迅速加剧 , 呈阵发性 下腹和腰骶部绞痛 , 重者可出现脸色发白、 出冷汗、 全身乏力 , 四肢厥冷乃至晕厥等。 该病属于祖国医学“ 痛经 “ 、经行腹痛” 范 畴。 认为痛经的症型是气滞血瘀、 寒湿凝滞、 气血虚弱、 湿热下注, 血行不畅 导致血液瘀阻在宫颈 口或子宫颈管狭窄处, 导致子宫强烈收缩引起痉挛疼 痛。 则 不通 。 痛 治疗 当 以理气 化 瘀 , 经散寒 、 气补 血 以及清热 除湿 。 温 益 针灸对原发性痛经有显著疗效, 针灸治疗宜从经前3 天开始, -5 直到 月经期末, 连续治疗2 个月经周期。 —3 而对于继发性痛经应该尽早治疗原
血敛 阴 ; 草 清热 、 和诸 药 。 一剂痛 减 , 服六剂 痊愈 。 生 调 服 继
苏某, 年已六句。0 5 ,就诊时主诉: 男, 20年6q 患胆囊炎六年余 , 近因生
气而复发。 症状: 剑突下偏右疼痛, 时放射至右肩部 , 暖气, 打嗝, 厌食油腻,
脉脓 数 。 体证 : 右上腹 轻度触 痛 。 治法 : 通胸 阳 , 肝利 胆 , 宣 疏 清热化 湿 。 方药 : 味栝 蒌薤 白汤 。 加
明显, 心烦喜呕, 痛彻肩背 , 咳吐痰涎 , 舌质红, 苔腻, 脉滑数 治法: 宣通胸 阳 , 肝 利胆 , 热 化痰 。 疏 清 方药: 加味栝蒌薤白半夏汤。 栝萎3 薤 ̄lg S g夏1g 2 柴胡l 川楝子1g 2 枳壳1g 2 陈皮 1g 2 生草 lg o 杭芍 lg O 分析: 此病案实属痰邪郁结胸脘, 湿热壅阻, 影响肝脏的疏泄和胆腑的 通降功能, 形成胆囊炎。 故用栝蒌、 薤白宣通胸阳利气止痛; 半夏理气祛痰; 柴胡、 川楝子疏肝利气止痛; 枳壳、 陈皮理气、 健脾祛湿 杭芍缓急止痛 , 养
占比6 , 基本 好转 2例 , : 62%, l 占12 .5 有效9 ,  ̄ 例 占比l.5 无效2 , 12%, 例 占 比25 %, .% 治疗组治 愈率6%, 效率9 .%; 组, 0 总有 75 对照 治愈2例 , 4 占比3%, 0 基本好转2例, 8 占比3%, 5 有效l例 , 2 占比l%, 5 无效l例 , L0 治疗组 6 占 ̄2%,
十七椎。 针刺关元, 宜用连续捻转手法, 使针感向下传导 ; 寒凝血瘀者针后
12 4
《 求医问药 Y 半月刊 Se Me i l n s h Mein 2 1 年第 l F ek dc A dA kT e dc e 02 a i O卷 第 2 期
【】 刘亚欣, i 曹银香, 王荣英, 马学伟, 裴袜. 温通药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致痛经7 例疗效观察【】 6 J 新中医,05(5 20 , ) 0
【] 孙 立虹 . 5 葛建 军 , 杨继 军 . 廷芬 隔物 灸治疗 原发性痛 经4例 疗 效观 余 2 察 【河北 中医药 学报 ,04(3 J ] 20 , ) 0 【】 贺金 . 6 李仲 平 , 熊爱莲 , 满金 , 史 王莹 , 军. 药合用 治疗对原 发性 痛 郅 针
天针l 2 每次留针 o 钟 , 分钟行针1 针治次数以月经来潮无痛 一 次, 3 分 每5 次,
【 摘要 】 目的: 探讨针灸配合 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 方法: 院收治#8 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将我 90 分别为 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各4 洌。 0 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中药桂枝茯苓胶囊的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 , 照组只采用针灸治疗的方法。 对 对全部8 例患者连续治疗3 O 个月,
在小腹 部 穴位施加 灸法 。 月经 来潮前 3 天开始 治疗 。 因为关 元属任 脉 , 通于 胞宫 , 与足三阴经 交会 , 行气活血 、 针之 化瘀 止痛 , 灸之温 经散寒 、 调补冲任 ,
可以有效改善痛经问题。 () 2至阴穴治疗痛经。 如果来经时, 怕冷者加艾条悬灸, 出针时按其 ; L 热实者不加灸, 出针时摇大针 , L让其出血少许 。 针刺深度是l .分, ~15 每
《 求医问药 》 下半月刊 Se M ei l n ek dc A dAs h Me in 2 1 a kT e d ie 02年第 1 c O卷 第 2 期
11 4
“ 之病 , 息咳唾 , 胸痹 喘 胸背痛 , 气 , 口脉沉 而迟 , 短 寸 关上 小紧数 , 蒌薤 白 栝 白酒 汤主 之 。由此可 知本方 是治疗 胸 阳不振 , 饮上 乘 , 气失其 肃降 的 ” 痰 肺 胸痹症 。 我用此 方 治疗胆 囊炎 , 依据 是经 络辩证 。 肝胆 经络 布胸肋 , 胸为 肝 胆经脉 所过 , 故直通 胸 阳有助 于肝气 的疏泄 , 阳气宣通 则 气机 畅达 , 的疏 肝 泄功 能正 常 , 分泌 才 正常 , 胆汁 不致 于形成 胆 汁瘀结 , 湿热 蕴蒸 , 利于 胆 有 囊炎 的恢 复 。
病案举 例 一 :
不和和 阴 阳偏盛 的虚 实证 候 。 胆囊 炎用加 味栝蒌 薤白汤 , 扶正往 邪 , 其有 泄 余, 补其 不足 , 使脏 器 恢复 正 常的状 态 , 明经络 辩证 在临 床上的 重要性 。 说
病 案举 例二 :
张某 , , 岁 ,06 月就诊 。 诉 : 女 5 20 年8 7 主 曾由西 医以胆道感染 住院 , 经治 疗病情好转后出院, 但胸肋仍痛不止。 检查, 胸脘痛拒按, 以胆囊部位更为
栝蒌3g 薤白1g, o; 2 丹参2g 川楝子1g 云苓lg; o 2; o 香附1g 5 木香 6 枳壳 1g 陈皮1 ; g; 5; 生革 1g 内金 lg; O; 5 杭芍3 g 0 分析: 怒则伤肝, 肝气郁结, 气滞不通, 攻窜作痛, 故放射到右肩部, 由 于肝郁气滞, 肝气可以侵犯脾胃, 使脾失健运 . 胃失通降, 出现嗳气、 打嗝, 厌食油腻食物, 纳呆, 湿热熏蒸肝胆, 胆汁不循常道 , 故黄染肌肤, 湿热内蕴 故 I苦咽 干 : 1 湿热 不注故 尿黄 。 质红 , 舌 苔薄 黄稍 腻 , 脉肱 数 皆为湿 热 内蕴 之象。 本方用栝萎利气宽胸 , 薤白行气止痛, 宣通胸阳; 丹参活血化瘀; 川楝 子、 香附疏肝气, 止痛 ; 枳壳、 陈皮理肠胃之气 , 健脾渗湿; 胆囊炎 日久伴有 结石 , 用内金 化石 , 芍柔肝 止痛 , 血敛 阴 , 故 杭 养 防止行 药耗散 阻液 ; 生草 清 热调和诸药。 剂后症减, 服4 效不更方 , 继服6 剂好转。 经络在正 常情况 下能运行气血和 协调 阴阳, 在疾 病情况 下则出现 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