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颤证

合集下载

针刺中药并治震颤麻痹

针刺中药并治震颤麻痹

・48・WORLDCHINESEMEDICINEJanuary.2009,V01.4,No.1针刺中药并治震颤麻痹张吉聂惠民(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市北三环东路11号,100029)关键词震颤麻痹/中医药疗法;震颤麻痹/针灸疗法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Disease。

PD),是多发于中年以上人群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属于锥体外系疾病。

中医称为“颤证”,又称“震颤”“振掉”证。

其临床表现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等为主,伴有情绪不稳等精神症状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现象。

本病发展缓慢,逐渐加剧,以本虚标实为特点,初期标实明显,病久则本虚显露,而以本虚为主。

本虚则以肝肾阴虚,气血两亏为基础,标实则以风、火、痰、瘀为著。

但标本互为因果,由本虚可导致标实,标实加重本虚。

由于禀赋不足,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耗损,人到中年之后,肝肾本虚,气血虚衰突出而导致风、火、痰、瘀孳生,风、火、痰、瘀兼作又作为致病因子而加重正气虚衰。

耗伤精血,导致肝肾阴虚,为本病的病理基础。

1辨证论治1.1肝肾阴虚,阴虚风动由于肝肾阴虚,精血亏损,筋脉失于濡养,阴虚风动。

证见四肢震颤,或某一肢体为主,肌肉强直,动作笨拙,精神紧张或睡眠不足加重,多兼有头晕目眩,耳鸣,急躁易怒,腰酸膝软,五心烦热,舌质红,口干少苔,脉弦细或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育阴熄风。

以大补阴丸加味:生龟甲、生地黄、熟地黄、何首乌、山药、知母、黄柏、钩藤、白蒺藜、丹参、赤芍、白芍、珍珠母、麦冬、川芎、白僵蚕、火麻仁。

加减:潮热加青蒿、醋鳖甲;阴虚火旺明显,手足心热,口苦咽干加玄参、黄柏;肢体麻木,血瘀阻络加鸡血藤、当归;日久阴损及阳,出现阳虚肢冷、舌淡白,加巴戟天、山茱萸、炮附子、石菖蒲、肉苁蓉。

针灸:肝俞、肾俞、膈俞、天枢、足三里、公孙、复溜、太冲、太溪、百会、神庭。

1.2气血双亏,血虚风动由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血虚不能柔筋而生风,风胜则动。

治颤证精选的药方

治颤证精选的药方

治颤证精选的药方治颤证精选的药方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颤证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个3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颤证是指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仅有头摇,或限于手足或单一肢体轻微颤动,可坚持工作,生活自理;重者全身颤动,头部震摇大动,扭转痉挛,四肢颤动不止,不能自理生活,甚或卧床不起。

此证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多由于年老体弱,情志、饮食失调,劳伤过度而致气血阴精亏损,风火痰瘀阻滞脉络,筋脉失养而成。

颤证可作为一种原发性疾病单独出现,亦可继发于其它疾病。

西医学中锥体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随意运动如震颤麻痹、舞蹈病、手足徐动症等1.风痰阻络证候仅见头部轻微动摇,或见手足或单个肢体僵硬,时有颤振,活动欠灵活。

兼见头晕,视物模糊,耳鸣,舌质黯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弦滑。

常用方1.二陈汤加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9克(焗服)、钩藤12克(后下)、清半夏9克、陈皮6克、茯苓9克、丹参9克、赤芍药9克、鸡血藤9克、川芎9克、菊花9克、白蒺藜9克天麻钩藤饮加减:1.重证,加入羚羊角,则药力益著;2.若进入后期血管硬化之症,加酌加槐花、海藻,盖现代研究称所含路丁有改变血管硬化之功。

3.阳亢化风,眩晕较甚,唇舌或肢体发麻者,除羚羊角外,可酌加代赭石、牡蛎、龙骨、磁石等以镇肝潜阳熄风;4.肝火偏盛,头痛较剧,面红目赤,舌苔黄燥,脉弦数者,可酌加龙胆草夏枯草、丹皮,或加服龙胆泻肝丸以清肝泻火5.便秘,可加大黄、芒硝,或加服当归龙荟丸以泻肝通俯;6.肝肾阴虚明显,可酌加女贞子、枸杞子、白芍、生地、何首乌等以滋养肝肾。

加减“1. 神情呆滞,胸脘痞满者,加枳实、菖蒲、郁金;2. 痰热内扰,口苦心烦者,加竹茹、黄芩;3. 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浮小麦;4. 痰浊盛者,加竹沥、胆南星、全瓜蒌清热化痰,或可加白芥子、猪牙皂祛除经络之痰湿;5. 肝风偏盛,震颤加重者,加祁蛇、乌梢蛇、僵蚕、全蝎等平肝熄风;6. 瘀血重者,加穿山甲、水蛭、地龙等虫类活血药。

手抖中医证治要略

手抖中医证治要略

⼿抖中医证治要略⼀、⼿抖之问患者问: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左⼿及左臂⿇⽊,左⼿发抖,已有⼗多年。

近⼀年来,右⼿也有些发抖。

多次检查,未确定病因。

曾被疑为颈椎影响,或者神经性的。

没有很具体的治疗。

帮助确定病因,推荐治疗⽅法。

答:本病有病因及中医证治法要略⼆、病因概析⼿抖、⿇⽊是⼀种难治的症状。

此种症状,⼀旦发⽣,就难以去掉。

本病的发⽣,从病因学上考虑,从症状出现到完全确诊,需要⼀段较长的时间,甚⾄是相当长的时间。

这是因为要待诸多症状或病理充分产⽣后才能进⾏诊断,或才有较充分的诊断依据。

⼿抖,从现有临床病例来看,主要病种的可能性如:1、增强的⽣理性震颤:正常⼈的四肢、头部、⾆、躯⼲都存在着震颤动作。

年轻时这种震颤动作快速⽽细微,不易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抖动的幅度增⼤⽽频率减慢,尤其在⼀定姿势时表现得更为明显。

此相当肝郁体质。

平时不⼀定有异常不适。

2、“特发性震颤” 属于原发性震颤:有50%~70%的患者有家族史。

主要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姿势性震颤或意向性震颤,⽆其他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

在静⽌时⼀般不抖动,在运动时才出现,特别是在某⼀肢体对抗重⼒维持某⼀姿势时更明显。

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不断升⾼,发病原因⽆性别差异。

⼥性主要表现为头部震颤;男性主要表现为⼿的震颤。

起初表现为间歇性震颤,只有在精神紧张、恐惧时诱发。

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表现为持续性震颤。

本病有姿势性震颤,是指肢体维持⼀定姿势时引发的震颤,在肢体完全放松时震颤⾃然消失。

本病的震颤常见于⼿;其次为头部震颤;极少的病⼈出现下肢震颤。

本病的震颤,在注意⼒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加重,这也是特发性震颤的特征。

部分病⼈由于长期精神紧张,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可伴有⼼慌的症状。

此相当于秉赋不⾜,肝肾亏虚,虚风内扰,或因病致虚,肝风扰动。

出现⼼慌等症状,则为肝动扰动⼼神,肝肾亏虚,或⼼⽕偏旺。

有的证型还相当于中医的⼼肾不交。

本型中⽼年病⼈居多。

针药并用治疗颤证的经验

针药并用治疗颤证的经验

颤证又称“颤振”“震颤”,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1]。

轻者表现为头部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震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本病包括现代医学中的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病、小脑性震颤、老年性震颤等疾病。

颤证呈慢性疾病过程,虽不会危及生命,但可严重影响患者情志及社交,从而使疾病愈发加重,故在治疗上应积极应对。

薛莉主任医师从事临床近30年,擅于针药并用治疗颤证,现将其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薛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肝血不足,血虚生风。

其发生虽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但不论是肾虚髓减,下虚则高摇,还是脾虚受损,土不栽木的风木内动,颤证的发生均与肝脏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

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

若情志不遂,肝失其条达,致肝气郁结,肝郁日久,阴血暗耗,血虚则内风生,风动则筋颤;肝郁日久,亦可化火而伤阴血,阴血伤则不能制亢阳,亢阳化生内风,内风动则发为震颤。

乙癸同源,肾虚则肝无所养,日久则肝血亏虚,肝血虚则生内风,风动则筋颤。

脾虚则运化失常,运化失常则气血生化乏源,日久必致肝血亏虚,继而内风生,故筋颤。

2治疗方法薛师认为本病的治疗应从肝论治,养血柔肝,舒筋止颤。

治疗时当针药并用。

针刺选用“养血柔肝针法”并配合“静针法”[2-3],方药采用逍遥散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2.1针刺治疗“养血柔肝针法”主穴:风池、支沟、合谷、血海、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

其中风池为风所从入之池也,疏风效捷,为治风之要穴;血海养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刺之滋补三阴;阴陵泉升润宗筋;支沟、阳陵泉条达肝气以顺肝之用;《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对足三里有“补三里而能健脾,泻三里而能平肝”之说,一穴二用,补泻兼施,既可健脾养血又可平肝;针刺双侧合谷、太冲乃“开四关”之法,具有镇静解痉的作用。

临证中可根据具体病情加减配穴:痰热交阻加丰隆、曲池以祛痰泻热,动风眩晕加中脘止眩;髓海不足加肾俞、太溪以补肾填髓;风阳内动加大椎、风府以平抑风阳;气血亏虚加气海、关元以补气血;颤抖甚加百会、后溪、三间、大椎以止颤。

颤证病的中医治疗

颤证病的中医治疗

颤证病的中医治疗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本病又称“振掉”,“颤振”,“震颤”。

《内经》对本病已有认识。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其“掉”字,即含震颤之义。

《素问·脉要精微论》有“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之论,《素间·五常政大论》又有“其病摇动”、“掉眩巅疾”、“掉振鼓栗”等描述,阐述了本病以肢体摇动为其主要症状,属风象,与肝、肾有关,为后世对颤证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明代楼英《医学纲目·颤振》说:“颤,摇也;振,动也。

风火相乘,动摇之象,比之瘛疯,其势为缓。

”还指出:“风颤者,以风人于肝脏经络,上气不守正位,故使头招面摇,手足颤掉也”,“此证多由风热相合,亦有风寒所中者,亦有风夹湿痰者,治各不同也。

”肯定了《内经》肝风内动的观点,扩充了病因病机内容,阐明了风寒、热邪、湿痰均可作为病因而生风致颤,并指出本病与瘛疯有别。

王肯堂《证治准绳·颤振》进而指出:“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

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极为难治”,“病之轻者,或可用补金平木,清痰凋气之法,在人自斟酌之。

中风手足弹拽,星附散,独活散,金牙酒,无热者宜之;摧肝丸,镇火平肝,消痰定颤,有热者宜之;气虚而振,参术汤补之;心虚而振,补心丸养之;夹痰,导痰汤加竹沥;老人战振,宜定振丸。

”中肯地论述了本病的发病特点、预后和治疗。

孙一奎《赤水玄珠·颤振门》又提出气虚,血虚均可引起颤证,治法为“气虚颤振,用参术汤”,“血虚而振,用秘方定心丸”。

此外又指出:“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亏。

”治法宜“清上补下”。

至今上述治法仍有临床价值。

迨至清代,张璐《张氏医通·颤振》在系统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对颤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及其预后有了较全面的阐述,认为本病多因风、火,痰、虚所致,并载列相应的治疗方药十余首,使本病的理法方药认识日趋充实。

中医古法平颤汤治好特发性震颤案例

中医古法平颤汤治好特发性震颤案例

李先生男 27岁手抖震颤1年左右患者自述:19年5月份首次出现手颤不能自主现象,后来
逐渐加重,在某医院被诊为特发性震颤,因为了解过西药治疗不治本,故欲求中药治疗,经
朋友介绍来到我们这里,现病人手抖震颤比较明显,自述尤其是在敬酒时抖得厉害,生气时
加重,伴头晕耳鸣,心慌失眠,舌红有瘀斑,苔黄腻,脉弦细数。

诊断:颤症
方药:古法平颤汤疗法加减何首乌,龟板,白芍,生地,钩藤,石决明,白僵蚕,地龙,
蜈蚣,全蝎,(吞)石菖蒲,葛根,龙牡等。

药进一月,症状大减,上方加减继调服2月,症状完全消失,巩固一个月后余症皆消。

病人因肝肾阴亏,肾精不足则脑髓空虚,神机失灵,肝血不足则筋脉失养,精与血又可相互
影响,阴虚而肝阳化风,故可见手抖震颤,不能自主,久病多痰瘀,风与痰相合,使风痰内动,挟瘀血阻于脑络,亦可使神机失灵,故病情顽固复杂,脉证也符合肝肾阴虚,痰瘀阻络,风阳内动,取何首乌,龟板大补肾精以添脑髓,白芍,生地,何首乌补肝阴血以濡养筋脉,
钩藤,石决明,龙牡平肝熄风,白僵蚕,地龙,全蝎,蜈蚣,化痰瘀,通脉络,熄内风,止
震颤,虫药力大效宏,故必用之,石菖蒲醒脑开窍,化浊益智,葛根升清阳之气入脑,以净
化脑髓。

全方攻补兼施,用药多选虫类,故而获效。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震颤麻痹32例临床观察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震颤麻痹32例临床观察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震颤麻痹32例临床观察
张晶;刘璇;刘琛;刘伟;刘宏
【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
【年(卷),期】2005(017)010
【摘要】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氏综合症,是临床上较为难治的病症,1999年以来,我们采用了针刺疗法,配合中药“震颤麻痹方”综合治疗32例服用西药疗效较差的病人,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624-624)
【作者】张晶;刘璇;刘琛;刘伟;刘宏
【作者单位】吉林省第一荣军医院,吉林,136100;吉林省第一荣军医院,吉
林,136100;吉林省敦化市中医院;吉林省敦化市中医院;吉林省敦化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6
【相关文献】
1.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的临床观察 [J], 王玉华
2.针刺配合口服中药治疗骨折延迟愈合的临床观察 [J], 江艺;
3.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失眠症临床观察 [J], 耿俊聪
4.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黄褐斑36例临床观察 [J], 熊冠宇;秦小永;高会彦;侯全云
5.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33例临床观察 [J], 李桂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眼球震颤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眼球震颤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眼球震颤
张洪星1, 童绎2, 王小青1, 宿艳1, 张红岩3
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济南眼科医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济南市中医院
目的:利用录像比照的方法鉴定临床中医药配合针灸治疗眼球震颤的可靠疗效。

方法:中医搜风活血解痉汤【全虫、地龙、白僵蚕、防风、当归、丹参、葛根、山药、黄芪等】辩证加减,配合针灸辩证选穴【睛明(补)、上睛明(补)、下睛明(泻)、丝竹空(补)、太阳(泻)、阳白(泻)、四白(补)、手足三里(补)、合谷(补)、太冲(补)、风池(泻)、百会(补)、神阙(补)、气海(补)、关元(补)、三阴交(补)】。

结果:显效率36%,有效率60%,无效占4%。

结论:眼球震颤为婴幼儿常见眼科疾病,临床可见伴发眼部其他病变如视神经萎缩、黄斑发育不良、屈光不正等,亦有原因不明、仅为单纯性眼球震颤者。

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此类患者越早治疗,效果越理想,经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视功能(视力提高,视野扩大),减轻或消除患儿的自卑心理压力,减少弱视、代偿性头位、斜视等。

本病为疑难性眼病,治疗疗程较长。

我们认为这一类疾病应该进行较长期治疗(多在半年至1年左右),同时配合矫正视力及低视力训练等辅助疗法,以促进患者尽快达到有用视力。

总之,眼球震颤的中医药及针灸治疗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六、眼球震颤方组成:天麻、全蝎各3克,僵蚕、木瓜、伸筋草各6克,钩藤6克后下(小儿剂量均减)。

功用:平肝熄风定惊。

主治:各种病因所致眼球震颤,以肝风内动者疗效好,因血虚生风或脾虚生风者应以本方为基础,适当加用益气、养血药。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 动 困难 , 作 缓 慢 和 活 动 减 少 ; 旦 起 步 可 表 现 为 “ 张 步 动 一 慌
震颤麻痹又称“ 帕金森病” 属于中医学 “ , 颤证” “ 、 震掉” 的范 畴。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 变性 的锥体外 系疾 病 , 以静 止性
震 颤 、 强 直 、 动 徐缓 为 主 要特 征 。 肌 运
军 医 出版 社 。9 8 5 . 1 9 :4
的止痛作用。另外 , 石蜡 本 身的 油质 和冷却 凝 固时对 皮 肤 的压 缩, 可使皮肤保持柔软 、 弹性 , 对瘢痕 、 肌腱 挛缩等 有软化 及松 解 作用 , 并可减轻 因挛缩引起的疼痛 。石蜡中的某 些碳 氢化合物 能 刺激上皮生长 , 加速表皮再 生过程 和真皮结缔 组织 增生过 程 , 促
态 ” 患者 因失去联合动作 , ; 行走 时双手无 前后摆 动 ; 时不易起 坐
立 , 时 不 易 翻 身 ; 写 时 可 出现 “ 卧 书 写字 过小 症 ” 。
颅脑损伤 、 基底节脑瘤 、 甲状旁腺机能减退或基底节钙化 、 慢性肝
脑变性及 一氧化碳或二硫化碳等化学物质 中毒等 。 中医学很早就对本病有所认 识 , 明王肯 堂《 病政治 准绳 ・ 杂 诸风门颤振》 中说 :颤 , “ 摇也 ; , 也。经脉约束 不住 而莫能任 振 动 持, 风之象也…此病壮 年鲜有 , 中年以后乃有之 , 老年尤多 。 其基 ”
中外 医 学 研 究
21 0 0年 9月 第 8卷
第2 0期
C IE EA D F R I N ME IA E E R H H N S N O EG D C LR S A C
薯誊 | 。:§l 叠 曩奢 || 譬誊 嚣 曹 誊 ≯。一≯ 。≥簪0誊 ≯ l曩誊 | 譬 。 l l _ : 貉 ≯碧篱 , 磐≯ 劳 0 ≯ 0碧j 细血管轻度受压 , 防止组 织 内淋 巴液和血 液的渗 出 , 速局部 肿 加 胀的消除 , 促进炎性浸润消散吸收 , 助于热量 向深 层组织传递 , 有 增加胶原纤维组织 的可延展性 , 软化瘢痕 , 松解粘连 的结缔组织 ,
虚风内动而至 。病位在脑 , 病变脏 腑主 要在肝 , 及 肾、 , 涉 脾 病性
属本 虚 标 实 。
2 病 因 病 机
时减轻或消 失) 头晕 目眩, , 耳鸣 , 失眠或 多梦 , 酸肢软 , 腰 肢体麻
木, 舌体瘦 、 暗红 、 细弦 。( ) 血不 足 : 拘 紧 , 肉强 质 脉 2气 筋 肌
针 灸 配合 口服 药 丸 治 疗 颤证 , 效 显 著 提 高 , 疗 临床 值 得 推 广 。
经 3疗 程 后 症 状 消 失 。 结 论
【 关键词 】 颤证 ; 针灸督脉 、 少阳经为主 ; 中药薯蓣丸 ; 中医综合 疗法 足
1 定 义
震颤、 肌强直 、 动徐 缓为三 大主症 。震 颤多 自一 侧上肢 手部 开 运 始 , “ 丸样 ” 情 绪 激 动时 加重 , 呈 搓 , 肢体 运 动时 减轻 , 眠时 消 睡 失 。肌强直可见全身肌肉紧张度增 高 , 被动运 动时呈 “ 铅管样 强 直” 若 同时有震 颤则有 “ 轮样强 直”; , 齿 面肌强直 使表情 和 眨眼 减少, 出现 “ 面具 脸” 若舌 肌 、 ; 咽喉 肌强 直 , 可表 现说话 缓慢 、 吐 字含糊不 清 , 严重者可 出现吞咽困难 。运动徐缓表现为随意运 动
有 利 于 对 挛 缩 关 节 进 行 功 能 锻 炼 , 加 关 节 活 动 范 围 , 有 良好 增 并
进创面愈合 J 。因此 , 蜡疗 配合针刺 治疗退行性 膝关 节病 , 能够 起到协 同作用 , 缩短疗程 , 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 考 文 献
[] 1 孙传兴. 临床 疾病诊 断依 据治愈好 转标 准. 2版. 第 北京 : 民 人
本病 机 多 由肝 肾亏 虚 , 血 不 足 , 湿 痰 浊 阻 滞 脉 络 , 筋 失 养 , 气 脾 经
部分患者有其 他植 物神 经症 状 , 怕热 , 如 大量 出汗 , 皮脂 溢 出, 排尿不畅 , 固性便秘 , 顽 直立性低 血压等 。部分患 者还有精神 症状 , 如失眠 , 情绪抑郁 , 反应 迟钝 , 智力 衰退及痴 呆等 。临床上 通常将其分为三种类 型 : 1 肝 肾亏虚 : 脉拘 紧 , 肉强直 , () 筋 肌 动 作笨拙 , 头及四肢震 颤( 静止 时明显 , 情绪激 动时加剧 , 意运 动 随
西医对本 病 未 发 现 任何 确 切 原 因的称 为 “ 发 性 震 颤 麻 原 痹” 对有 确切原因的称 为“ 发性震 颤麻 痹” “ , 继 或 震颤麻 痹综 合 症” “ 、 帕金森综合症” 。原发性震颤麻 痹好发 于 5 0~6 0岁 , 多 男 于女 , 少数人有家族史。继发性震颤麻痹多见于脑炎 、 脉硬化 、 动
[] 2 燕铁斌. 物理 治疗学. 北京 : 民卫 生出版社 ,0 8 6 . 人 20 :7
【 收稿 日期 】 21 — 8 0 00 0 — 7
针 灸 配 合 中药 治 疗 颤 证
桂 云
淮安 市涟水县 中 医院( 江苏 淮安 2 3 0 ) 2 4 0
【 要】 目的 摘
结果
观察针 灸加 口服 中药治疗难 治性 颤证 的临床疗 效。方法 采用针 灸督脉 , 手足 少阳经 为主和 口服 中药薯蓣 丸。
本病 的基本病机为肝风 内动 , 筋脉失 养 , 与脑髓 及肝 、 脾 肾、 等关系密切 。多因年老体虚 、 情志过 极 、 食不节 及劳 逸失 当等 饮
因素 所 致 。
直 , 动减少 , 运 肢体震颤 , 四肢乏力 , 神倦怠 , 精 头晕 目眩, 色无 面
华, 舌质 暗淡 、 白, 苔 脉细无力 。( ) 3 痰浊 动风 : 筋脉拘 紧 , 肉强 肌 直, 动作 困难 ( 震颤时重时轻 常可 自我控 制 ) 胸脘 痞闷 , 少腹 , 食 胀, 头晕 目眩 , 舌胖大 、 质淡 、 有齿痕 、 苔腻 , 脉弦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