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与友人书》

合集下载

与友人论学书及翻译

与友人论学书及翻译

与友人论学书〔清〕顾炎武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於盲.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已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呜呼!圣人之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逹.」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学.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於夫子,而其门弟子之贤於子贡,祧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之所问,与孟子之所答者,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以伊尹之元圣,尧,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而其本乃在乎千驷一介之不视不取;伯夷,伊尹之不同於孔子也,而其同者,则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谓忠与清之未至於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谓不忮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於技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我弗敢知也.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於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於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於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於我矣,反身而诚」.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於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译文】:近来,我南来北往,承蒙朋友认为我年长一点而来请教,这好像是向盲人问路一样。

与友人论学书

与友人论学书
现在的君子们却不这样,他们积聚了宾客门人求学的多到几百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相同,就像论语里说的, “就像草木一样种类繁多,应该加以区分。”可是他们却不分差别一概只是谈心谈性。丢弃了“多学而增长见 闻”,来奢求“一以贯之”的方法;抛开了天下的穷困不谈,而整天讲所谓“危微精一”的空说,这一定是他的 道要高于孔夫子,而他的门人弟子一定是要比子贡贤德了,他们是跳过孔子而直接尧舜二帝的心传了。我对他们 的做法是不敢领教的。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据近人考证,写于康熙六年,题中“友人”指张尔歧诸人。张尔歧,字稷若,山东济阳人,明遗民,对经学 很有研究。顺治十四年,顾炎武北游至济南,与他一见定交。以后两人时有书信往来。张尔歧读了此书后极有感 慨,随即写了答书。
作品鉴赏
作品鉴赏
顾炎武力倡“文须有益于天下”,立言之旨首先应当做到为时为事而作。这篇论学书的第一节,作者首发浩 叹,开门见山地说明此书是为批判百余年来的不正学风而作。宋明理学家特别是王阳明心学末流“以明心见性之 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夫子之言性与天道》,《日知录》卷七)在顾炎武看来,这股学风历时久,影 响大,危害深,所以对它深恶痛绝。他甚至指出,魏晋清谈,导致五胡乱华,今日清谈,招来明朝覆亡。正因为 如此,他的抨击异常来。
言心言性:这是指宋、明理学家所讨论的哲学范畴。
“命与仁”二句:《论语·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性与天道”二句:《论语·公治长》:“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 得而闻也。’”子贡,孔子弟子端木赐。
“性命之理”二句:《易传》:《周易》中解释经的部分,包括《彖》、《象》、《系辞》、《文言》、 《序卦》、《说卦》、《杂卦》。《易传》中有讲性命的话,如《说卦传》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 顺性命之理。”又如《乾卦》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孔颖达疏:“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尺速之别; 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夭寿之属是也。”

与人书顾炎武文言文翻译

与人书顾炎武文言文翻译

与人书顾炎武文言文翻译1. 《与人书一》译文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①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②而难成;久处一方③,则习染④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⑤,无车马之资⑥,犹当⑦博学审问⑧,古人与稽⑨,以求其是非之所在。

庶几⑩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11)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12),终无济于天下。

【字词注释】①选自《与友人书》,顾炎武。

②孤陋:学问和见识浅薄。

③方;地方。

④习染:沾染上某种习气。

习:沾染。

⑤穷僻之域:贫困偏僻的地方。

⑥资:费用。

⑦犹当:还应当。

⑧审问:详细考究。

⑨古人与稽:与古人相合。

稽:合。

⑩庶(sh))几:差不多。

(11)面墙:对着墙壁,即一无所见的意思。

(12)子羔、原宪之贤: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

子羔,即高柴,春秋卫人;原宪,字子思,春秋鲁人。

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诗文翻译】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能天天上进,就要天天后退。

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

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费,还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相合,来探求学习里边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

如果既不出门(拜师友),又不读书,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也终究无济于社会。

2. 文言文翻译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译文>>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心平气和地估计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够认识别人的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误,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与人书(六)顾炎武生平文言文翻译

与人书(六)顾炎武生平文言文翻译

与人书(六)顾炎武生平文言文翻译
顾炎武
原文:
生平所见之友,以穷以老而遂于衰颓者,十居七八。

赤豹,君子也,久居江东,得无有陨获之叹乎?昔在泽州,得拙诗,深有所感,复书曰:“老则息矣,能无倦哉?”此言非也。

夫子“归与归与”,未尝一日忘天下也。

故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注释]①选自《亭林文集》。

《与人书》是一组顾炎武与友人讨论治学方法、文学、历史等的学术短札。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

②赤豹:顾炎武的朋友史可程,字赤豹。

③陨获:文中指丧失志气。

④归与归与:回去吧回去吧。

这是孔子周游列国,晚年时想回去讲学的感叹。

译文:
有生以来所认识了解的朋友,因为贫穷或以为衰老而渐渐丧失志气的人,十个人中就有八九个。

史可程是一位君子,长时间居住在江东,有没有丧失志气的感叹呢?过去在泽州的时候,得道我的一首诗,读后深有感出,于是给我回信说:“年纪大了就要休息了,能没有倦怠吗?”这句话说得不对。

孔子“回去吧回去吧”,没曾有一天忘记天下大事。

所以君子的学习,指导死了才会停下来。

古诗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翻译赏析

古诗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翻译赏析

古诗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翻译赏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出自《与友人书》,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原文: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注释】(1)孤陋:片面、浅陋。

(2)觉:自觉。

(3)域:地方。

(4)资:盘缠。

(5)审:详细。

审问:详细考究。

(6)稽:探究,考察。

(7)庶几:差不多。

(8)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9)邑:地方,(10)丘:孔丘,即孔子。

(11)以:动词,和“如”“若”相同。

(12)勉:勤勉,努力。

[1](13)为学;做学问(14 )方:地方(15)穷僻之域:贫困偏僻的地方(16)犹当:还应当(17)济:有利(18)丘:孔子。

翻译: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

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

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某些习气。

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OrG的盘缠,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看到古人的探究考察,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五六。

如果又不出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像一个面墙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赏析】顾炎武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一位杰出的爱国活动家和具有进步思想的启蒙学者,博学强记,耿介绝俗,以著作《日知录》驰名于世。

抗清失败后,顾炎武奔走南北,眼界大开,对人生的认识也更加殷实、深刻了。

针对当时知识分子崇尚“游谈无根”的理学情况,《与友人书》以“为学”为话题,发抒了独具个性的治学观。

顾炎武《与友人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顾炎武《与友人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顾炎武《与友人书》原文及翻译译文《顾炎武《与友人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顾炎武《与友人书》原文及翻译译文顾炎武《与友人书》原文及翻译顾炎武原文: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译文: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

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

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染上某些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

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也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

要(将自己的思想)与古人的思想相合,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才)差不多能掌握学问的十分之五六。

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如面壁(不问世事)一般,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顾炎武《与友人书》2、顾炎武《廉耻》原文及翻译译文顾炎武《廉耻》原文及翻译顾炎武原文:吾观三代①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后雕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②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

与友人书翻译阅读答案

与友人书翻译阅读答案

与友人书翻译阅读答案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与友人书翻译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参考!!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1)孤陋:片面、浅陋。

(2)觉:自觉。

(3)域:地方。

(4)资:盘缠。

(5)审:详细。

审问:详细考究。

(6)稽:探究,考察。

(7)庶几:差不多。

(8)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9)邑:地方,(10)丘:孔丘,即孔子。

(11)以:动词,和“如”“若”相同。

(12)勉:勤勉,努力。

(13)为学;做学问(14 )方:地方(15)穷僻之域:贫困偏僻的地方(16)犹当:还应当(17)济:有利(18)丘:孔子。

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

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

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某些习气。

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看到古人的探究考察,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五六。

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像一个面墙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顾炎武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一位杰出的爱国活动家和具有进步思想的启蒙学者,博学强记,耿介绝俗,以著作《日知录》驰名于世。

抗清失败后,顾炎武奔走南北,眼界大开,对人生的认识也更加殷实、深刻了。

针对当时知识分子崇尚“游谈无根”的理学情况,《与友人书》以“为学”为话题,发抒了独具个性的治学观。

古诗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翻译赏析

古诗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翻译赏析

古诗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翻译赏析“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出自《与友人书》,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原文: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OrG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注释】(1)孤陋:片面、浅陋。

(2)觉:自觉。

(3)域:地方。

(4)资:盘缠。

(5)审:详细。

审问:详细考究。

(6)稽:探究,考察。

(7)庶几:差不多。

(8)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9)邑:地方,(10)丘:孔丘,即孔子。

(11)以:动词,和“如”“若”相同。

(12)勉:勤勉,努力。

[1](13)为学;做学问(14 )方:地方(15)穷僻之域:贫困偏僻的地方(16)犹当:还应当(17)济:有利(18)丘:孔子。

翻译: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

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

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某些习气。

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看到古人的探究考察,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五六。

如果又不出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像一个面墙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赏析】顾炎武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一位杰出的爱国活动家和具有进步思想的启蒙学者,博学强记,耿介绝俗,以著作《日知录》驰名于世。

抗清失败后,顾炎武奔走南北,眼界大开,对人生的认识也更加殷实、深刻了。

针对当时知识分子崇尚“游谈无根”的理学情况,《与友人书》以“为学”为话题,发抒了独具个性的治学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炎武:《与友人书》: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②而难成;久处一方③,则习染④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⑤,无车马之资⑥,犹当⑦博学审问⑧,古人与稽⑨,以求其是非之所在。

庶几⑩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11)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12),终无济(13)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14,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15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16乎?”
字词注释:1选自清代顾炎武《与友人书》②孤陋:学问和见识浅薄。

③方;地方。

指某地。

④染:沾染。

习染:染上某种的习气。

⑤域:地方穷僻之域:形容贫困偏僻的地方。

⑥资:盘缠、资费、费用。

无马车之资:不具备广结交友的条件⑦犹当:还应当。

并且应当。

⑧审问:详细考究。

审:详细。

犹当博学审问:进行广博的学习,详尽的考究⑨稽:探究,考察,相合。

古人与稽:与古人相合。

与稽:进行探讨⑩庶(shù)几:差不多。

11面墙:对着墙壁,即一无所见的意思。

12子羔原宪:子羔,即高柴,春秋卫人;原宪,字子思,春秋鲁人。

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13济:帮助,有利,有好处, 14邑:地方15丘:孔子16勉:勤勉,努力。

原文翻译:人做学问如果不是一天天进步,那就是在一天天退步。

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

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不好的习气而自己还不知道。

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路费(坐马车的费用),仍要广泛得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看到古人的观点,以便探求(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五六。

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像一个面对着墙壁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勉励自己吗?
【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体会到:一个人如果不和别人交流,限于个人的小天地里,就会孤陋寡闻或学习效果不佳;反之,我们的思维会因在交流中受到启发而变得越发灵活,学习效果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
【三个方面谈“做学问”】
1.仔细并且刻苦钻研究书中的含义和其讲述的道理;
2.要与旁人交流;
3.要出门学习并且体验,开阔视野。

《伤仲永》: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

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10.《伤仲永》: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与友人书》: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

顾炎武名言: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

③不廉则无所
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④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顾炎武(1613~1682 年),江苏昆山人。

名绛,字忠清,字宁人,明亡后改名炎武,号亭林,后人尊称其为亭林先生。

他出身名门,少年时读书勤奋,十四岁考中秀才。

青年时时常议论朝纲,主张反清复明,失败后遍访名山大川,潜心治学。

少耿介绝俗,与归庄交好,其族为江东望族,嗣母王氏,养母王氏未婚而夫死,十六岁未婚守节,抚育他成人。

他相貌丑怪,瞳子中白而边黑,性情耿介,不谐于俗,唯与同里归庄(玄恭)为挚友,时有“归奇顾怪”之谓。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之际的重要思想家、学者,平生不做无益之文,主张“文不苟作”,“须有益於天下”;治学强调“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重实地考察。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他的思想给后世学者很大启示。

他一生著述宏富,在地理、金石、音律上都有建树,所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图》、《金石文字记》、《音学五书》等书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代表作《日知录》。

较为系统阐述了他在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观点。

凡是顾炎武外出游历,(都要)用许多马和骡子载书随行。

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来身边的老兵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

他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时,没有什么值得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忘记的,就立即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反复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