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PPT课件
城市经济学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学教程(最新)

Urban Economics(chapter 1)
• 结论—— • 1.只有考虑了运输成本之后的贸易净收
入为正数时,放松“相同的生产率”假 设,才会导致区域内贸易的发生 • 2.在运输方式既定的前提下,运输成本 的大小取决于交易地点(市场)的位置 ,能够使运输成本尽可能低的地点将受 到贸易者的青睐
庭进行分工 • 北部家庭专门生产毛料,南部家庭专门
生产小麦
Urban Economics(chapter 1)
•
小麦(公斤) 毛料(码)
• 北部家庭
8
1
• 南部家庭
12
6
• 运用机会成本,找出北部家庭和南部家庭具 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Urban Economics(chapter 1)
•
• 北部家庭 • 南部家庭
• 486: Number of UAs
• 3,087: Number of UCs
• 249,253,271—— Total urban population
• 219,922,123: UAs population
• 29,331,148: UCs population
• 59,492,276—— Total rural population
• 不考虑运输成本 • 4公斤小麦 = 1码毛料 • 北部家庭单位时间的净收益1码毛料 • 南部家庭单位时间的净收益12公斤小麦
Urban Economics(chapter 1)
• 考虑运输成本 • 北部家庭行走2小时,到达交易地点 • 贸易净收益为负数 • 北部家庭行走0.5小时,到达交易地点 • 贸易净收益为正数
• 80.7%—— Percent of the U.S. population
城规原理第一章 城市形成与发展

全
县
承担一定的上解任务
城市的概念
(2)设镇标准1984年民政部规定的
——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 ——总人口在2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的,可以建 镇;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 可以建镇。 ——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 景旅游、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二千,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的建 制。
③没有明确的标准来规定,由官方的公布来明确 ④其他类型,如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相结合;以城镇特征为标准等
城市的概念
我国城镇设置的标准 (1)设市的标准(1993年国务院批准)
设立地级市标准
市区非农业人口(万人) 市政府驻地具有非农业户口人口(万人) 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地方本级预算财政收入(亿元) >25 >20 >30 >80 >25 35%以上并大于第一产业产值 >2
2.城市定义
相关学科理解: 经济学——城市是“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
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
社会学——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
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
城市的概念
地理学——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
结合体”。
城市规划学科的理解:
城市构成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产业结构 ——是指城市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及其联系。 城市产业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规模上的相互比例; 二是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方式。 2.产业结构构成 (1)三次产业 第一产业,包括农业、畜牧业、林业、狩猎业、渔业; 第二产业,一般是指广义上的工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采矿业; 第三产业,一般是指广义上的服务业,包括商业、金融、保险、运 输业、服务业、公务及其他事业
01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注册城乡规划师职业资格考试《城乡规划原理》主讲:李科峰大纲要求:掌握:1 熟悉:10 了解:11.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2.熟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3.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4.熟悉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5.熟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6.熟悉城镇化的含义;大纲要求:掌握:1 熟悉:10 了解:17.熟悉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8.熟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9.熟悉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0.熟悉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1.熟悉城市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12.熟悉城市发展和资源发展的关系。
命题规律解读★城市的几个基本特征是一定要掌握的内容;★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应该正确掌握其联系的要素;★农业社会的城市、工业社会的城市和后工业社会的城市发展中有何差异;★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城市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及资源环境的关系。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概念与内涵第二节城市与乡村第三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第四节城镇化及其发展第五节城市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及资源环境的关系第一节城市的概念与内涵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人们对它的理解多种多样,这既反映了城市生活多元的本质特征,也反映了城市及其研究学科不断发展、动态演进的过程。
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是由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是由商品交换市场产生的。
城市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这里就目前对城市的一些主要理解或定义归纳如下:(1)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2)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是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聚居的场所。
(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20130623_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原理强化班(投影版)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汇总第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年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
2006年2、2006)二元结构;22)收3、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1)二元结构;1/7;;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1/61/7入差距拉大1/6--入差距拉大1/6流动;44)城乡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失衡。
流动;4、五个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第章:城市与城市发展5、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城市(以科技为主体,以高技术为生活生产支撑,文化趋于多元)元)。
城市空间环境的)单中心到多中心6、城市空间环境的演进规律:1)单中心到多中心;2)平面到立体;3)从生产性空间到生活性空间;)从分离的均质空间到连续的多样空间4)从分离的均质空间到连续的多样空间。
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自然环境因素7、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经济与技术因素、政策制度因素。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镇化的)集聚城镇化)郊区化第章:城市与城市发展8、城镇化的基本阶段:1)集聚城镇化;)集聚城镇化;22)郊区化;3)逆城市化;4)再城镇化。
9、城镇化方针:“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1010、、19571957,戈特曼,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戈特曼,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6+36+3。
1111、我国市治的特点,、我国市治的特点,广域性,是城区型和地域型相结合的行政区划模式。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中国城镇化的第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212、中国城镇化的、中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1)计划经济时代的国营企业;业;22)商品短缺时代的乡镇企业;3)市场经济早期的分散家庭工业;4)以外资及混和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总之,罗马城的产生不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
础之上,而是从城邦中分离出来并且馒慢地得到发展的,而罗 马城的发展是通过战争的手段来实现的。
欧洲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特点: 西欧城市的发展完成了 由“城”到“市”的转变 欧洲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过程 城市功能分化 城市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二、城市产生的条件
• 1.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是城市产 生的基础
• 2.宗教仪式中心是城市形成的人口聚集和精 神条件
• 3.人口的聚集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从而成 为城市产生的社会条件
三、早期城市的产生
过去,人们曾认为文明的摇篮是尼罗河流 域,但现在,绝大多数学者都一致同意, 最早的文明中心是苏美尔(Sumer),也就 是《旧约全书》中的“希纳国”(Land of Shinar)。
面积:7.68平方公里。
气候:有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适宜居住。
人口规模:3.5万左右。
主要建筑材料:烧砖 城市布局:城市建设经过事先的规划、设计,布局严整,成长 方形棋盘格状。主街均作南北和东西十字交叉,每一棋盘格是 一个街区,约长366米,宽275米,其间平房、楼屋罗列,庭园 错落,小巷穿插。下水道系统也很完整,穿街入巷通到每座房 屋,也是用砖砌的。不少房屋有砖砌的浴室和水井和容量不小 的粮食仓库,还有通风管道。上城是建在9.15米高的人造平台 上的城堡,城内有一座高塔,一个带走廊的宫殿,一座有柱子 的大厅。
第二节 世界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一、早期城市——又称古代城市,通常指奴隶制时代的城市。
到目前为止,考古学家发掘的世界上最早、亦是规模最大 的城市遗迹之一是莫亨朱达罗。五千年前,印度河流域有了相 当发达的农牧业,出现许多大的居民点和城市。大约持续一千 年之久,之后城市忽然消失,文明忽然中断了。最近六十年来, 考古学家陆续在沿岸发掘出几十处城市遗址,其中最大的一处 叫做莫亨朱达罗,当地方言就是“死人之丘”。该城座落巴基 斯但信德省拉尔卡纳市以南24公里的印度河右岸,南距卡拉奇 海港320公里。
城市发展史PPT课件

整体 概述
一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二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 叙述内容
三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2
导论
•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城市人口比例在总人口中逐渐增加,城市
已经成为社会运行的中心。
3
• 中国是世界城市发源地之一。古代城市之 多、规模之大是世界罕见的。
4
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分期
2000多年中国城市建设的布局,即:突出 政治中心,强调中轴线以及前朝后市的规 划布局。城市中出现专门的交易中心—— 市。
38
• 3、建筑技术增强。高台宫殿较为普遍,如 赵国的邯郸城。
• 4、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文化发达。
39
第二章 秦汉的城市
•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确立和初步发 展的时期。空前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的建立,对中国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和规模不断扩大, 而且城市政治、经济、文化都获得高度发 展,城市建筑也有着重大的进步,使中国 城市文明屹立于世界城市文明的前列。
32
殷墟特点
• 城市的中心是商朝的王宫建筑群,这时的 宫殿已由单体建筑发展为主从组合的建筑 群。王宫分为三区,北区是王室居住区, 中区是宗庙和处理政务的区域,南区是祭 祀区。三区的宫殿建筑大体上分布在纵轴 线上,初步形成前殿后寝和纵深的对称布 局方法。
• 殷墟未发现城墙。
33
34
周代的城市
周代的城市具有以下特点: 1、数量较前增加不少,但城市规模小。 2、形成严格的城邑等级制度。 3、城市建设有一定的规划性。
拜占庭
建设年代 583年 493年 1421-1533年 1267年 605年 1366年 前220年 800年 300年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PPT课件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上海城市早期平面形态的演变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东部产业园区
铁路北生活居住片区 西部产业园区
铁路南生活居住片区 大学城产业区
银滩旅游度假区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历史时期:工业革命之后的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并存,18世 纪中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经济结构:工业社会产业结构,城市产业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技术革命层出不穷。 主要影响因素: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增长、功能多样化、环境、科技 城市发展特征:城市发展速度( 加快,变化剧烈 ) ;
城市结构趋向( 复杂,规模日趋增大 ); 城市职能(多样化,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成为主要职能 )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3、当代城市的发展
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 城市发展特征:发达国家城镇化率较高,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较快;
新交通工具的普及,促使城市出现逆城镇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城市群出现; 城市环境问题日趋明显,亟待解决。
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
2、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理解
我国居民点类型:
直辖市 地级市 县级市 县城 镇 乡 村
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
2、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理解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 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 设立的市和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本法所称城市, 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第一次劳
第二次劳
动大分工
动大分工
原始群落
固定的农业居民点
城市居民点
2、城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劳动大分工。
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 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为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 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01
02
《雅典宪章》(1933) 功能分区
《华沙宣言》(1981) 人 + 建筑 + 环境
二、现代城市规划早期的思想
勒.柯布西埃 明日之城,光辉之城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提高建筑密度 带形城市 马塔 城市宽度500米 有机疏散理论 沙里宁 城市为一个有机体、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合理的位置 城市有机疏散的最显著特点: ·将密集的城区分裂成一个一个的集和镇 ·集镇之间应该用保护性的绿化带隔开 卫星城镇的理论与实践 恩温最早提出 卧城到半独立的卫星城,到基本上完全独立的新城。 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 全球城和全球化理论
城市的引力 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2000年全世界有50%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
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动因
字源学的解释 中文: 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城市的定义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
里坊碑刻图
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古希腊城邦的城市公共场所、古罗马城市的炫耀和享乐、中世纪的城堡以及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广场和君主专制时期的城市放射轴线都是不同社会和政治背景下的产物
欧洲: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
欧洲中世纪时期 德国的吕贝克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伯红 编
1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1 节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第2节 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 第3节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第4节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
2
第1 节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一、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
1、城市的一般性要概念 ●城——城堡,具有防御功能(“筑城市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淮南子-原道训》) ●市——市场,商品交接的商业功能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特征的居民点;按国 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990-4-1施行》
698
66.6
2646
673
25.4
1975
1095
753
68.6
2981
811
27.2
1980
1137
798
70.2
3313
966
29.2
1990
1210
877
72.5
4036
1375
33.6
2000
1277
950
74.4
4845
1904
39.3 20
一、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物质环境构成的两种领域
●公共领域 ●非公共领域
应保持开发协调
物质环境优化的两个方面
●可达性 ●外部效应
9
二、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
1、基本特征
●人口老龄化:“老年型人口”,>60岁>10%或>65岁>7% ●家庭 核心化:小户型、关注小孩教育 ●生活闲暇化:恩格尔系数下降、
35
4.3
1850
352
40
11.4
910
40
4.4
1875
435
75
17.2
985
50
5.0
1900
575
150
26.1
1075
70
6.5
1925
715
285
39.9
1235
115
9.3
1950
854
449
52.5
1647
275
16.7
1960
975
572
58.7
2011
439
21.9
1970
1047
19
(2)城市化发展主流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 世界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三项指标比较
年份
发达地区
欠发达地区
1800
总人口 (100万)
273
城镇人口 (100万)
20
城镇人口 (%)
7.3
总人口 (100万)
705
城镇人口 (100万)
30
城镇人口 (%)
4.3Leabharlann 182530525
8.2
805
17
18
5、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 (1)增长迅猛且持续
年份
总人口年增 城镇人口年 城镇化水平
长率‰
增长率‰ 年增百分点
1800~1850 5.11
9.44
0.024
1850~1900 5.38
20.44
0.14
1900~1950 8.35 1950~2000 18.69
24.11 28.57
0.314 0.34
7
3、城市形成发展的根本动因
(1)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2)城市的规模、集聚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主要形式;
城市引力:第二、三产业就业岗位
工业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农村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
(3)2001年中国城市化水平37.7%,世界平均50%;
8
第2节 城市的物质构成、社会构成和产业 构成
16
4、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三个阶段
• 初期阶段:
• 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速度缓慢,较长时间才能达到30%水 平
• 中期阶段:
• 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不长时期内城市人口 比重达到60%
• 稳定阶段:
• 农业现代化过程基本完成,农村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 口。城市中工业发展、技术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 三产业
2、与农村社会的区别 ●农村社会的认同基础:地缘关系、乡土意识——同质性 ●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不同经济、文化背景
的社会群体在聚居方式和空间分布上表现出多样性(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10
三、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费希尔—克拉克经济活动部类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贝尔人类社会演化历史进程 前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
2、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度量
(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PU= U/P(U——城市镇人口;P——总人口)
(2)城镇人口的界定
12
3、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增长情况
13
(2)产业结构中的行业比重此长彼消,不断变化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产业结构变化模式
14
(市场经济条件下)
5
2、城市的起源
(1)时期城市是人类大分工的产物(商品交换的需求导致市场 的出现,促进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原始社会:居无定所,穴居巢居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居民点 ●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手工业者聚集成为城市 最早的城市:公元前3000年,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6
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
• Y=40.55lgX-74.96
•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100美元相应增加城市人口比重
X-人均GNP(
200
500
1000
3000
5000
$/人)
Y-城市化水平
8.8
3.52
1.76
0.58
0.35
增长
8000 0.32
15
城市化与人均GNP关系曲线
(40个国家PU/GNP回归分析图)
3、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及其产业特征 工业化前期:农业占50~80% 工业化初期:“一、二、三”型组合 工业化稳定阶段:“二、三、一”型组合 后工业化时期:“三、二、一”型组合11
第3节 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1、城市化的含义
(1)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2)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3)农业产业转化为非农产业
3
●
1、不同学科的认识 ● 用建筑材料写成的历史教科书(历史学家) ● 政治活动的中心舞台(政治学家) ● 是人口密集的社区,是一种生活方式(社会学家 ) ● 是生产力的聚集区及经济活动中心(经济学家) ● 人口和物质高度集中的特定地域(地理学家)
4
● 3、城市与城市规划 ● 学科上看:是一本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社会学、建筑 学、地理学、经济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美学等多种学 科;(重广江北新城、渝中半岛危楼高百尺) ● 行政管理上看:政府的重要职责与工作 ● 中国的城市规划: ① 城市规划是国民国民经济计划的继续与具体化(计划 经济时代) ②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城市发展计划各项建设的综合部 署(转轨时期)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 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统筹安排、综合部署及实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