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青年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学习国学的意义

学习国学的意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丰富的智慧与精髓。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个中国人立身处世的基础,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传统经典文化内容广泛,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青少年研究国学经典的意义在于:一、传承美德传统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观念,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通过研究,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幼小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健全人格国学经典将在孩子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
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三、陶冶情操优秀的古典经典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其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
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
四、铸造精神让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
为了使孩子们能够从小就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弘扬国学。
智力是人类的重要素质之一,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
以下是一些方法:首先,保持好奇心。
对新事物保持好奇心可以激发自己的思维。
通过探索和发现,可以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从而提升智力水平。
其次,进行大脑训练。
可以通过一些智力游戏和思维训练来锻炼大脑。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文化。
在当代,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传统文化的发扬至关重要。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身上的精神基因。
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文化可以促进人们的情感升华。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的历史沉淀,它蕴藏着深刻的人文思想,代表着过去的生活文化境遇,记录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和文化传承。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人们可以了解历史,了解民族文化,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份和文化底蕴,更好地在现代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生活、身份、归属感,从而使情感得以升华。
其次,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人们的素质。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众多的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从中学到人文思想、传统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不仅可以拓展人们的视野,更可以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
第三,传统文化可以形成民族特色,促进中国的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文化精神和智慧。
在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在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弘扬中华文化的特色,提升中国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四,传统文化可以对当代社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在当代,越来越多的人面临身心健康等各种问题,人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也容易迷失方向、一味追求物质,传统文化就可以在此时发挥它的作用,帮助人们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念,更好地面对生活和社会,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让人们更好地融入到和谐社会之中。
当代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当代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智慧与能力中国传统文化自古至今的演变过程是中国人的生命历程。
其中的核心思想、基本价值原则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迎接各种生存挑战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记忆力的基本形式,也是我们获取智慧与能力的重要渠道。
比如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善于吸收各种不同流派的思想学说,以丰富和发展自己,这被称之为“会通”之学。
《易传》中“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说的就是会通之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今天的大学生在学习各种文化的时候应该汲取的智慧,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专业领域,还要扩大视野,力求文理皆通,学贯中西。
同时要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强个人生存的智慧与能力。
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历史上许多丰富的经验教训至今仍然对我们有启迪作用。
比如中国历史上为人称道的“康乾盛世”,为什么后来迅速衰落了呢?当时的中国面临三个前所未有的难题:一个是人口在半个世纪内翻了一番,从1.5亿猛增到3亿,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西方列强咄咄逼人的态势也是历朝历代没有过的;再一个就是中国政治体制的痼疾,即皇权专制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由于这三个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所以其衰落也就成为必然的结果。
这个经验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生存的国际环境是强国、大国林立,竞争异常激烈,国内环境是人口过剩,资源短缺。
我们既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同时也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如若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靠谁呢?靠的就是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民族智慧,靠的就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长期以来,在高等学校过于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而对于做人做事基本的道德品质,学校教育引导的力度还不够。
中国古代教育以道德教化为先,道德教化诉诸个人内心修养,并重在践行,中国传统文化是“德性”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
试析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现实意义

试析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现实意义作者:胡艳玲概要: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格调高雅,哲理深邃,意境悠远,积淀和蕴涵着历代中国人的经验和智慧,是我们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支柱和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完善大学生人格,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很重要。
传统文化自古至今的演变过程是中国人的生命历程。
其中的核心思想、基本价值原则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迎接各种生存挑战的智慧结晶,也是我们获取智慧与能力的重要渠道。
比如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善于吸收各种不同流派的思想学说,以丰富和发展自己,这被称之为“会通”之学。
同时要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强个人生存的智慧与能力。
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历史上许多丰富的经验教训至今仍然对我们有启迪作用。
比如中国历史上为人称道的“康乾盛世”,为什么后来迅速衰落了呢?当时的中国面临三个前所未有的难题:一个是人口在半个世纪内翻了一番,从1.5亿猛增到3亿,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西方列强咄咄逼人的态势也是历朝历代没有过的;再一个就是中国政治体制的痼疾,即皇权专制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由于这三个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所以其衰落也就成为必然的结果。
这个经验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生存的国际环境是强国、大国林立,竞争异常激烈,国内环境是人口过剩,资源短缺。
我们既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同时也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如若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靠谁呢?靠的就是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民族智慧,靠的就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长期以来,在高等学校过于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而对于做人做事基本的道德品质,学校教育引导的力度还不够。
中国古代教育以道德教化为先,道德教化诉诸个人内心修养,并重在践行,传统文化是“德性”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
大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中国文化史概论赏析姓名张婷所在学院传媒学院专业班级 11新闻(1)班学号 0019联系方式授课老师付江红日期 2013 年 05 月 20 日1、大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史的现实意义是什么?答:(1)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在任何社会发展阶段,人与人之间,总会存在一种差异,人的文明程度也是有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因为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中通过接受教育和自觉学习取得的。
社会向前发展,人也要随着社会的前进和提高,更何况人还有责任推动和引领社会。
所以,社会的每个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是必然的选择。
一个文明发达的社会,人绝不应当成为金钱和物质的奴隶,而是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操,丰富知识和无穷创造力的公民。
这样的公民,懂得依法行事,懂得依礼待人,懂得运用“天时、地利、人和”的外在条件创造性的工作。
这样的公民,尊重自己,更尊重他人,享受权利,更承担义务,善于获取,更善于奉献。
要达到这样一个高度,仅仅依靠学一点外语、学一点科技是不可能的,还要认真了解和学习民族文化。
作为中国人,自然就要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
这种了解和学习,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要精通“国学”,都要读遍孔孟老庄的著作。
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但是有选择地阅读一些研究中国文化的书籍,欣赏一些中国古典诗词和音乐,领略一些京剧、昆曲等传统艺术,参访一些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址,从中体会和感受民族文化所包含的精神气质,这并非是办不到的。
也可以从自己的专项入手,比如书法、绘画、戏曲、民乐等,由专项逐步延伸到相关的方面,拓展了解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这样的了解和学习,我们就能从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和文化宝库中吸取营养、熏陶人格,努力把自己塑造成既保有民族传统,又符合现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2)认识祖国的民族文化。
大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史,有助于帮助我们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的民族和历史。
(任何民族的文化形态都有主色调,或曰主旋律,每一个民族内部都在文化方面深藏着共同的心理素质,这就是所谓的民族精神。
浅谈当代中国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浅谈当代中国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作者:杨亚莉来源:《经济师》2011年第05期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经历过全盘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后。
我们应思考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增强当代人对民族文化的精神与特点的认识,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味,构建未来中国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特性传承构建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28—03中国的传统文化。
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
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
加进新的文化内容。
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什么是文化?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
“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其引中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晋柬皙《补亡诗-由仪》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云:“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则与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传统礼俗文化秉承着儒道释的文化精髓,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遵循着“仁义理智孝顺”“重义轻利”与“和谐大统一”的价值观。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作为一种积淀性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民族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凝结巩固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形成了精忠报国的浩然正气与民族气节,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胸怀博大,匡正驱邪。
诸如舍身报国的爱国情怀、刚健自强的立身精神、天人和谐的科学理念、以人为本的道德传统、海纳百川的宽容胸襟等,再如兼爱天下、舍生取义、厚德载物、乐群贵和、悲天悯人、通达权变等的精神思想。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广泛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爱国主义的情感,陶冶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操。
我认为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本着以下几点原则:1.我们应热爱我们的民族和文化。
儒家教导人们热爱群体,特别是要具有爱国主义思想,认为每个人对于社会都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即要把自己的志向和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追求以“贱利贵义”为价值取向的人生。
2.我们要学会将传统文化的发展必须与中国的现代化结合起来。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那些不符合现在文明、伦理规范的内容一定要坚决去除。
那些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容,我们要尽最大努力保留下来。
但是保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保留,我们要在保留的同时积极融入现代元素,积极延展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丰富并拓展传统文化的内容。
3.我们要积极参与到保护传统文化的行动中来,注意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积极学习,以便自己更多的了解传统文化。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学⽣学习中国传统⽂化的意义 也许现在还有很多⼈没有认识到中国传统⽂化的重要性,总认为中华传统⽂化糟粕。
中华传统⽂化是中国⼈民的瑰宝。
我们每⼀个⼈都应该好好学习,下⾯是店铺分享给⼤家的⼤学⽣学习中国传统⽂化的意义的资料,希望⼤家喜欢! ⼤学⽣学习中国传统⽂化的意义 ⼀、传统⽂化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的智慧与能⼒。
中国传统⽂化⾃古⾄今的演变过程是中国⼈的⽣命历程。
其中的核⼼思想、基本价值原则和⽣活⽅式是中华民族迎接各种⽣存挑战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记忆⼒的基本形式,也是我们获取智慧与能⼒的重要渠道。
⽐如传统⽂化的⼀个特点就是它善于吸收各种不同流派的思想学说,以丰富和发展⾃⼰,这被称之为“会通”之学。
《易传》中“天下殊途⽽同归,百虑⽽⼀致”,说的就是会通之理。
“海纳百川,有容乃⼤”,这是今天的⼤学⽣在学习各种⽂化的时候应该汲取的智慧,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专业领域,还要扩⼤视野,⼒求⽂理皆通,学贯中西。
同时要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强个⼈⽣存的智慧与能⼒。
古⼈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历史上许多丰富的经验教训⾄今仍然对我们有启迪作⽤。
⽐如中国历史上为⼈称道的“康乾盛世”,为什么后来迅速衰落了呢?当时的中国⾯临三个前所未有的难题:⼀个是⼈⼝在半个世纪内翻了⼀番,从1.5亿猛增到3亿,这么多⼈的吃饭问题需要解决;⼀个是西⽅列强咄咄逼⼈的态势也是历朝历代没有过的;再⼀个就是中国政治体制的痼疾,即皇权专制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由于这三个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所以其衰落也就成为必然的结果。
这个经验在今天仍然有⾮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存的国际环境是强国、⼤国林⽴,竞争异常激烈,国内环境是⼈⼝过剩,资源短缺。
我们既⾯临着全新的机遇,同时也遇到了极⼤的挑战,如若在国际上⽴于不败之地,靠谁呢?靠的就是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民族智慧,靠的就是包括⼤学⽣在内的全国⼈民的刻苦钻研、努⼒学习、勤奋⼯作、艰苦奋⽃的精神。
⼆、中国传统⽂化对培养当代⼤学⽣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和影响 (⼀)传统⽂化重视个⼈道德修养,有利于提⾼⼤学⽣的⾃⾝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当代青年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实践活动中的历史积淀,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
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
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当代青年人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
因此当代青年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关键词当代青年人传统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一、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当代青年人的精神修养,规范思想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自己对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倡导应建立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要义,时对当代青年人道德修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虽然看重生命却绝不苟且偷生。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提出了“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儒家精神认为,当个体的生存与道德原则发生矛盾时,个体应舍弃生命来服从道德原则。
这种为了仁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死亡观,是宏大刚强的气概,是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
而这种价值观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每个人。
在中国的很多古诗中就蕴含了许多做人的准则和思想道德。
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说过“国家兴亡之学,名族盛衰之学”。
《周易乾卦》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当代青年人作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需要具有刚毅自强的品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唯有如此,才能够在以后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华民族才有可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普及工作,而且可以发挥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起到建设性作用。
一、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当代青年人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当代青年人具有重大意义。
爱国主义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后一时代的人们总是把前一时代的优秀思想精华继承下来,而且有新的补充,发扬光大。
在新的时代,爱国主义的传承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经过世世代代的沉积、凝集、升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总是围绕着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这个中心。
《礼记》中的《礼运篇》所描述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就是儒家的思想家们的社会理想的描绘。
这种社会理想,正表现出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志向。
因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战国时代楚国的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不但写出了千古绝唱的《离骚》,倾诉其忧伤国事,眷念祖国和人民之情,而且最后怀着满腔哀怨和愤怒,自投汩罗江。
自此之后,屈原的壮烈事迹流传于汉族和壮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联系在一起,家喻户晓。
屈原之后,历代的爱国志士仁人名垂千古的不胜枚举,至于广大普通民众为国捐躯者更数以千万计。
可见,爱国主义思想,在中华民族的远古时代就已普遍深藏于各族人民的心中。
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直至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些名句之所以使世代的中国人民刻骨铭心,正是因为表达了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
爱国主义是一个时代亘古不变的话题,当代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可以加强社会的使命感,增强当代青年人做事情的责任感。
崇尚节气,讲求情操,逐步凝结成对国家浓厚的爱国主义,不仅可以培养当代青年人的正义感和是非感,而且也可以形成一股浩然正气的名族使命感。
三、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当代青年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
当一个人处于贫穷凄寒的境地又能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价值时,安贫乐道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
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陶渊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是”;刘禹锡的《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
他们的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能鼓励我们在挫折中保持信心,乐观旷达,藐视苦难,充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我们能从挫折中走向成功。
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的学习态度——《论语》中孔子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涵盖多个方面。
如在修身做人方面孔子教育他的弟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
自省者。
”意思是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讲道德的人就应当自己从内心反省一下,看一看有没有跟他一样的错误。
他还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就是说品德不加以修养,学问不勤于研究,听到符合道义的事,不能竭力去做,自己有缺点不能勇于改正,这些都是我忧虑的啊!孔子还曾非常严厉地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就是说犯了错误不立即加以改正,这才是最大的错误!
四、学习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年人礼仪道德的培养
礼仪道德,是贯穿于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可以说是其他一切文化基础。
而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道德,又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主要因子,几千年来,人们一切生命活动,皆以其为基础。
“内修外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虽就死其犹未悔”等等。
这种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塑造当代青年人自身品格,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人处世观念及行为的重要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本主义”的伦理型文化或称“德性文化”。
在中国文化中,人是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德性被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也是人格尊严的体现。
中国人因而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
孔子倡言“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并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建构起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规范体系。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主张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
中国人的处世观念及其行为具有浓重的尚德特征,具体表现为两个层面:
一方面,处世做人,贵在有德。
中国人的所谓处世首先是要做人,故为人处世不可分割,做人即是立身处世。
而做人的要义在于,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人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以道德待人。
在具体的做人之德上,其主要范畴有诚实正直、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克己奉公、言行一致、忠厚善良、廉正俭朴等等。
这种以做人为处世前提与基础的处世观念,体现了浓厚的尚德特征。
另一方面,与人交往,以德待人。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尚德倾向,还表现在强调人际交往的道德性,主张人际之间应当是“正其义不计其利谋其道而不计其功”,与人相处,贵在以德待人。
其具体表现为:
其一是宽厚待人。
中华民族一向以待人宽厚为美德,日常生活中的宽容大度、宽宏大量等道德评价,就是这一品德的体现。
在人际关系的实际运作中,待人宽厚包括: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以己所能病人,不以人所不能愧人。
其二是让。
中国人历来以让为处世美德。
在家庭内部孔融让梨式的礼让被极
力倡导,妇孺皆知;在名、利面前古人赞美君子无所争的风度和不贪为宝的高洁品格;对待人际纠纷,先贤主张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
一个“让”字,可化解纠纷,和谐人际关系。
其三是以诚相见。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十分看重心诚由此有待物莫如诚的古训。
而这一点正是以德服人的重要内容。
故“开诚心,布公道”,往往能化解矛盾,消除成见沟通感情。
其四是守信用,重然诺。
其基本要求是“言必信,行必果”。
说话算数,言行一致,讲究信用,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等,以及孔子所说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名言,生动显示了信用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价值和地位。
其五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中国人立身处世,从来都不会以自我为中心,总是提倡要设身处地多为对方着想。
多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而不是把自己的立场或观点强加给别人,这正是谦谦君子的作风。
此外,多数中国人也有着一颗感恩戴德之心,当自己发达以后,往往不忘提携同道之人,使大家都沾到好处。
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广阔胸襟和博大情怀,能促进社会的和谐。
由此可见,学习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年人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论语》
2、《中庸》
3、《孟子》
4、《周易乾卦》
5、《礼记》
6、《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