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
一鼓作气的寓意

《一鼓作气》
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一鼓作气”的寓意哟!
“一鼓作气”呀,就是说做事情的时候,一开始就鼓足劲头,一口气把事情做完。
比如说,跑步比赛的时候,枪声一响,我们就要一鼓作气地往前跑,不能中途停下来或者慢悠悠的。
还有写作业的时候,我们也要一鼓作气,认真快速地写完,不然拖拖拉拉就写不好啦。
小朋友们,能明白吗?
《说说一鼓作气》
小朋友们,咱们一起来看看“一鼓作气”呀!
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做事情要有一股冲劲。
就像拔河比赛,大家一起喊着口号,一鼓作气把绳子拉过来。
有一次,我们班打扫卫生,同学们一鼓作气,很快就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小朋友,是不是很好懂呀?
《一鼓作气》
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说一说哦!
“一鼓作气”就是要趁着劲头足把事情做好。
比如搭积木,一开始有兴趣就要一鼓作气搭完。
有一回,我画画,一鼓作气画完了一幅漂亮的画。
小朋友们,你们也试试一鼓作气做事吧!
《一鼓作气的意思》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一鼓作气”。
“一鼓作气”就是一开始就用力去做。
像跳绳,一开始就要快速跳,一鼓作气多跳几个。
我参加朗诵比赛,一鼓作气大声朗诵,得了奖呢。
小朋友们,学会一鼓作气很重要哟!。
一鼓作气这个成语的来历

成语一鼓成语的来历出自典故《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形容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在句中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一鼓作气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
成语一鼓作气出自哪个典故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
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但鲁庄公依然要战。
平民曹刿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
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确认了鲁庄公取信于民这一优势,认为可以凭借此优势以弱胜强。
他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
齐鲁两军相遇。
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
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
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
曹刿阻止道:“等一等。
”鲁军严守阵脚,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撤了回来。
齐军再次擂鼓,鲁军还是按兵不动。
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攻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
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鲁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
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
曹刿说:“打仗,靠的是气势。
一鼓作气,第二次就衰减了,第三次就衰竭了。
对方气势大减,而我们气势正盛,这才能赢。
”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
我看他们的车辙都乱了,旗子都倒了,这是真的溃败了,才能放心追击。
”。
【语文知识点】一鼓作气的故事和道理

【语文知识点】一鼓作气的故事和道理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下面整理了一鼓作气的故事和道理,供参考。
春秋时,有一次齐国和鲁国交战。
当齐军打过第一通鼓的时候,鲁庄公也要下令擂鼓,准备冲击,但大将军曹判阻止住了。
一直等到齐军擂过第三通鼓时,曹判对鲁庄公说: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的勇气大大振作,第二次就要差一些,到第三次击鼓时,士兵几乎没有勇气了。
当敌人已没有勇气时,而我军勇气正高涨,这才是取胜的最好时机。
在曹判的帮助下,鲁庄公打胜了这一仗。
鼓:指敲响战鼓。
这个成语原指作战时第一次击鼓,士气极为高昂。
现在指做事时趁劲头足一口气干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一鼓作气、把握机会。
正所谓“气可鼓,不可泄”,只有一鼓作气,保持高度的热情,并学会借力、借势,才能将事情做好。
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地掌握要点。
其次,在做事情时,策略永远比蛮拼重要,好的时机也必不可少,并且应该注意观察。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庄公召见他。
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他进宫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庄公又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接着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
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一起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刚上战场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
”齐军擂鼓三次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一鼓作气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一鼓作气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
鲁庄公认为齐国一再欺负他们,忍无可忍,决心跟齐国决一死战,便亲自率领军队前往应战。
齐国进攻鲁国,也激起鲁国人民的愤慨。
有个鲁国人叫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要求参加抗齐的战争,鲁庄公见他智勇双全,深谋远虑,就同意他一同参加战斗。
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
齐军仗着人多,一开始就擂响了战鼓,发动进攻。
鲁庄公也准备下令反击,曹刿连忙阻止,说:“还不到时候呢!”当齐军擂响第二通战鼓的时候,曹刿还是叫鲁庄公按兵不动。
鲁军将士看到齐军张牙舞爪的样子,气得摩拳擦掌,但是没有主帅的命令,只好憋着气等待。
齐军主帅看鲁军毫无动静,又下令打第三通鼓,但曹刿仍然按兵不动。
齐军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非常疲惫,情绪顿时低落下去,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士兵们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下来。
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下令反攻!”鲁军阵地上响起了雨点般的战鼓声,早就摩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像猛虎下山般扑了过去。
齐军还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甲,四处溃逃。
战争胜利后,鲁庄公疑惑地问曹刿:“为何要在第三次击鼓后,我军才可以进攻敌军?”曹刿解释说:“打仗这件事,全凭士气。
对方擂第一通鼓的时候,士气最旺;第二通鼓,士气已经减退了一些;到第三通鼓,士气已经泄没了。
对方泄气的时候,我们的士兵却鼓足士气,用士气旺盛的军队去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那当然能取胜啦!”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
我看见他们逃亡时的车轮轨迹很混乱,而且战旗也倒了,说明是仓皇逃窜,没有预先埋伏兵力,我这才放心追击。
”鲁庄公听完这番解释后,恍然大悟,连连称赞曹刿想得周到。
——《左传·庄公十年》【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一鼓作气的意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一鼓作气的意思。
-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一鼓作气是指在进行某项任务或实现某个目标时,以坚定的信念和毫不动摇的努力去推进,不畏困难和挫折,持续保持高度的动力和积极的态度。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军事战斗中,形容士兵在战场上鼓足勇气,全力以赴,争取最后的胜利。
一鼓作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工作中,一鼓作气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各种困难和压力,以更高的效率和质量完成任务。
在学习中,一鼓作气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持续投入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个人发展和成长中,一鼓作气可以帮助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价值。
一鼓作气的重要性和影响不可忽视。
它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力。
同时,它还能培养我们的毅力和坚韧性格,增强我们的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
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一鼓作气可以让我们勇往直前,战胜困难,取得更好的成果。
因此,本文将深入探讨一鼓作气的含义和起源,以及它的实际应用场景。
同时,还将介绍一鼓作气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并分析其对个人和团队的影响。
通过对一鼓作气的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唤起读者的积极意识和行动力,让他们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一鼓作气的精神,达到更好的个人发展和成就。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由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组成。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介绍一鼓作气的概念和背景。
一鼓作气指在行动开始之初就保持积极的状态,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这个概念源于中国古代兵法“孙子兵法”中的“一鼓作气”的思想,旨在强调行动的连贯性和持久性。
我们将解释该概念的重要性和影响,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一鼓作气的内涵。
在文章结构部分,我们将介绍本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
首先,我们会说明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整体框架。
接着,我们会详细介绍每个章节的要点和论证思路,以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本文的观点和论述。
一鼓作气造句

一鼓作气造句
【拼音】:yī gǔ zuò qì
【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接龙】:一鼓作气——气逾霄汉——汉官威仪——仪表不凡——凡胎浊体——体贴入微——微为繁富——富贵不淫——淫辞秽语——语不惊人——人去楼空——空前绝后
【近义词】:趁热打铁、一气呵成、
【反义词】: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成语典故】: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
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
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
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
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
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
一鼓作气的意思

一鼓作气的意思
意思: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1、剩最后一段路了,他一鼓作气跑了过去。
2、第四战如果不出意外,湖人应该可以一鼓作气送丹佛金块一众将士回家钓鱼。
3、起床如果不能一鼓作气,只能再而衰,三而竭
4、山高路窄,靠的就是登山者一鼓作气的精神。
5、我们要一鼓作气在三天之内把运动会的准备工作做完。
6、同学们!且让我们一鼓作气攻上山顶。
7、设固定绳索以方便反复地上升下降来适应高度与补给物资,他们一鼓作气爬上山顶并且平安回来,若是不能登顶就拆返。
8、通过照片修复,你将拥有额外的,魔法般的暗房接触(体验)一鼓作气的调整白平衡,亮度和对比度,只需要用一个操作,随后你会看到你的杰作变得更美。
9、你要一鼓作气冲过难关,一迟疑可能就气馁了。
10、中国银行在XX年更是一鼓作气,在一月和二月增发3090亿美元的贷款。
11、最后当然是一鼓作气,在梅花桩上以醒狮和坏人石。
一鼓作气的意思和典故

一鼓作气的意思和典故“一鼓作气”这句话出自古代诗文,其意思是指在一件事上毅然决然,努力做到最好。
这是许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象征,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的共同背景。
一鼓作气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有关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出自诗经《小雅九思》中的一句古诗:“公孙马有一鼓,七十二部共作声。
”这句诗可以被解释为,公孙马在率领七十二部族族人一起激情地敲响一鼓,发出的声音是“一鼓作气”的意思,引发士气高昂的士气和热情。
此外,一鼓作气的象征也出现在了西汉时期的两个故事之中。
其一是关于燕王喻群和吕后曹卫香的结婚故事。
燕王喻群在西汉洛阳大典上,身着紫袍、戴着金首饰,带领许多宾客出现在现场,在车轮上搭起一鼓,声音震天响,喧哗声极其激烈,那一鼓响彻,是告诉人们,洛阳举行大典,燕王喻群和吕后曹卫香的结婚就要举行。
这一鼓的响声,代表了当时的欢乐气氛和一鼓作气的精神。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西晋时期,它的主角是晋代的大将领孔融,明智多谋,机智而勇敢,官至大将军,曾受到晋武帝文宣王信任,在当时是一个很有声望的将军。
在一次攻城战中,孔融敲响了一鼓,这一鼓打出的声音极其响亮,震耳欲聋,足以将大队击退,让敌军散去。
孔融以一鼓之力打动了士兵们,也象征着精神上的勇气,令士兵们百折不挠,一鼓作气。
所以,“一鼓作气”这个词语不仅仅代表着激情和热情,它更代表着传统的美德:毅力和勇气,以及拼搏的精神,激发出不屈服的积极态度,永不放弃的信心,鼓舞人们勇于接受挑战,勇敢向前,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旅途有惊无险、收获无数。
古今之间,“一鼓作气”,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它都是一种动人的精神,弘扬着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着人们挑战极限的勇气,以及永不言败的信心,激励我们一直拼搏下去,一鼓作气,尽力做到最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军见鲁军还是按兵不动,又第三次敲响鼓向 他们挑衅( tiǎo xìn )。
曹刿当机立断,劝鲁庄公说,进攻 的时机到了!
随着雨点般战鼓声响起,早已摩拳擦掌( mó quán cā zhǎng )的鲁军奋勇而上。
齐军三次进攻未果,早已士气大减,疲惫不堪, 有的人甚至已经坐下休息。
鲁军的突然出击使他们猝不及防( cù bù jí fáng ),顿时溃不成军( kuì bù chéng jūn )。
鲁庄公听了曹刿的这番话,不禁称赞道,将军 真是精通战事的奇才啊!
一鼓作气是指作战时擂第一通鼓勇气振作 起来了,比喻在劲头正盛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下子完成。
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聆听!
战争胜利后,鲁庄公问曹刿说,为什么要等齐 军擂( léi )三次鼓后,才能出击呢?
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军队的士气,敲第一遍鼓时,士 气最旺,敲第二遍鼓时,士兵的勇气就已经减退了,第 三遍敲鼓,勇气已经耗尽。这时我军趁机擂鼓而上,士 气旺盛( wàng shèng )之军攻打松懈( xiè )疲惫( pí bèi )之军哪有不胜的道理。
王暄贻
春秋时期,战争不断。
公元前684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
鲁庄公率兵前去长勺,决定与齐军决一死战。
齐军先声夺人,擂( léi )起战鼓准备进攻。
鲁庄公刚要率兵应战,却被同来的曹刿(guì ) 劝住了。他认为时机不到,劝鲁庄公再等等。
齐军见鲁军没有动静,又一次擂响战鼓。
可曹刿还是认为时机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