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
一鼓作气 成语故事 小朋友听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
“一鼓作气”这个成语出自春秋时期,越国军队与强大的齐国军队作战,齐军有优势,但越军更善于打仗,如果持久战下去,齐军必然失败。
越军击鼓进军,士气大振,大败齐军。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既而曹刿论战于轼,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鼓:击鼓;作:振作;气:士气。
原指作战时擂第一通鼓时,士气最为高涨。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春秋时期,齐国攻打鲁国。
鲁庄公想要迎战,曹刿请求待命,之后他到齐国打探军情,并返回向庄公进谏。
庄公根据曹刿的见解与策略进发交战,结果齐军大败。
庄公询问曹刿其含义是什么?曹刿用“一鼓作气”来解释。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一鼓作气出处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一鼓作气出处第一通鼓可以振作士气。
指做事应鼓起劲头,一口气干完。
春秋时期鲁庄公十年春天,强大的齐国发兵攻打弱小的鲁国。
鲁国有个叫曹刿的人,眼见祖国危机,又担心那些成天大鱼大肉的大官们未必有什么深远的.智慧,就主动找到国王鲁庄公,帮他出主意。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第一通鼓可以振作士气。
指做事应鼓起劲头,一口气干完。
春秋时期鲁庄公十年春天,强大的齐国发兵攻打弱小的鲁国。
鲁国有个叫曹刿的人,眼见祖国危机,又担心那些成天大鱼大肉的大官们未必有什么深远的.智慧,就主动找到国王鲁庄公,帮他出主意。
他觉得庄公平时愿意施惠于民,处事也比较公正,有率领兵众打胜仗的基础,就和庄公一起去作战。
庄公和曹刿同坐在一辆战车里,统率军队出发。
齐、鲁两军在鲁国的长勺相遇。
齐军擂鼓进兵,庄公想擂鼓迎击。
曹刿阻止他说:“等一下。
”等齐军擂了三次鼓,曹刿才说:“现在可以发兵了。
”鲁军鼓声一响,士兵们立刻冲锋陷阵,直扑敌人,杀得齐军大败而逃。
庄公一见这种情形,就要下令追击敌人。
曹刿又阻止他说:“等一下。
”说完,他跳下车去,仔细察看了一下齐军战车的轮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瞭望了一会正在逃跑的敌军的情况,然后说:“可以了。
”庄公于是下令追击齐军,把他们赶出了国境。
打了胜仗之后,庄公问曹刿为什么那样指挥,曹刿说:战斗是靠一股勇气啊!第一次擂鼓的时候,士兵们都鼓足了勇气;到第二次擂鼓时,就有些松劲了;到了第三次,勇气就全部消失了。
敌人三通鼓气泄尽了,我们却才把战鼓擂响,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
可为什么不马上追击呢?因为齐国是个大国,不能低估它的实力,万一他们是假装逃跑、埋下伏兵怎么办?后来我观察到他们的车辙很乱,军旗也倒了下去,知道他们是真的败退了,所以才请您下令追击。
一鼓作气出处原文《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一鼓作气这个成语的来历

一鼓作气这个成语的来历
"一鼓作气"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出自中国古代的军事故事《三国演义》。
相传,三国时期,曹操率领部队攻打张绣,但因为张绣的军队实力较强,曹操得以在中途退却。
在退却途中,曹操被一个鼓手绊倒,不小心丢了一枚玉佩。
这时,士兵们都忙于寻找,只有一个小学生看到了这个玉佩,便想到了一鼓作气的道理,认为如果能够趁着士气高涨的时候再次打下一场胜利,就能将这个玉佩找到并夺回。
因此,他鼓舞士气,带领部队再次进攻,最终取得了胜利。
此后,"一鼓作气"这个成语便被用来形容在战斗中趁着士气高涨时猛烈进攻,以取得胜利的战术。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孙武的军事家,他是中国古代的军事家,也是《孙子兵法》的作者。
孙武年轻的时候,曾经在齐国做过军师,帮助齐国打败了邻国晋国。
后来,孙武来到了吴国,成为了吴王的军事顾问。
有一天,吴王听说了齐国的军队要进攻吴国,他非常担心。
孙武对吴王说,“我们可以采取一鼓作气的策略,出其不意地打败敌人。
”吴王听了孙武的建议,便立刻组织了军队,准备出击。
当齐国的军队来到吴国的边境时,他们发现吴国的军队早已准备好了,士气高昂,一鼓作气地向他们冲了过来。
吴国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强大,齐国军队根本不是对手,很快就被打败了。
一鼓作气,吴国成功地击退了齐国的进攻。
吴王非常高兴,他赞扬了孙武的聪明才智和高明的军事战术。
从此以后,一鼓作气成为了吴国军队的战斗口号,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成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勇敢果断,一鼓作气,不要犹豫和畏缩。
只有鼓起勇气,毫不犹豫地去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也是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需要时刻牢记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一鼓作气的精神。
比如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坚定信心,勇敢面对,一鼓作气,去克服困难,取得好成绩。
在工作上,遇到挑战时,也要敢于冲锋,一鼓作气,勇往直前,不断突破自我,取得更大的成就。
总之,一鼓作气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它告诉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敢于迎接挑战,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坚定信心,鼓起勇气,一鼓作气,去争取胜利。
这样的精神,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取得成功,也能够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和充实。
所以,让我们都学会一鼓作气,勇往直前,迎接人生的挑战吧!。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一鼓作气(拼音:yīgǔzuòqì)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一鼓作气原意是作战擂响第一声战鼓时,士气最为高涨,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成语故事:春秋时代,群雄争霸,战争不断。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
鲁庄公亲自带领军队前往长勺应战。
到了长勺,双方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
齐军先声夺人,首先擂响战鼓向鲁军发动进攻。
鲁庄公正准备出兵迎战,谁知被主动请战、陪同而来的曹刿劝住了,说:“大王,时机未到,等会儿再说。
”齐军见鲁军毫无动静,不出来应战,便再一次擂响战鼓,摇旗呐喊起来。
鲁庄公又想应战,但曹刿仍然要他按兵不动。
齐军见鲁军还不出阵,便又一次擂起战鼓,向鲁军挑战。
但曹刿还是叫鲁庄公命令军队坚守不战。
齐军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十分疲惫,情绪頓时低落下去,认为魯军不会再打了,大家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开来。
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
”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响起,早就磨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齐军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甲,四处溃逃。
战斗胜利后,庄公问曹刿:“刚才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了三次进军的鼓后,才能出击?”曹刿回答说:“两军交战,士气通常是取胜的关键所在。
擂第一次战鼓可致使军上们振作起全部的精神,此时勇气最盛;擂第二次战鼓,士气就稍微有些低落了;到擂第三次战鼓时,士气跟着便裒竭了。
当时敌方军队擂第三次鼓时,已经显出萎靡不振的样子,我方军队才擂第一次鼓,恰逢精神振作、勇气旺盛之时,因而能打败他们。
再说,齐国到底是个大国,大国在战争中很可能有出其不意的行为,他们尽管说败退了,也或许是以退为进,我看到他们车轮的痕迹乱了,旗子也倒了,断定他们的确败退了,才请您下令追击。
”庄公听完后,对曹刿更是信服有加。
从此,对曹刿更加倚重。
成语寓意这个成语的寓意主要有二。
关于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

关于⼀⿎作⽓的成语故事 ⼀⿎作⽓这个成语相信⼤家并不陌⽣,在⽇常中我们经常都会⽤到这个成语,那么你知道⼀⿎作⽓这个成语是出⾃中国的哪个历史故事吗?下⾯是⼉童⽹⼩编整理的⼀⿎作⽓的成语故事,⼀起来看看吧! ⼀⿎作⽓的成语故事 鲁庄公⼗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庄公召见他。
他的同乡说:“⼤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他进宫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是使⼈⽣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占有,⼀定拿来分给别⼈。
”曹刿说:“这种⼩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庄公⼜说:“祭祀⽤的⽜⽺、⽟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信服,神明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接着说:“⼤⼤⼩⼩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点去打仗。
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起去。
”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刚上战场就要击⿎进军,曹刿说:“现在不⾏。
”齐军擂⿎三次之后,曹刿说:“可以击⿎进军了。
” 结果,齐军⼤败。
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
”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然后⼜登上车,⼿扶车前横⽊观望齐军的队形。
仔细观察⼀番后,他说:“现在可以追击了。
”于是,庄公命令军队追击齐军。
最终,鲁国的军队战胜了齐军,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
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
第⼀次擂⿎能振作⼠兵们的勇⽓。
第⼆次擂⿎时,⼠兵们的勇⽓就会减弱。
等到第三次擂⿎时,⼠兵们的勇⽓已经枯竭了。
敌⽅的勇⽓已经枯竭⽽我⽅的勇⽓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他们。
齐国是⼤国,难以摸清他们的情况。
我察看他们的车辙,观察他们的队形,担⼼的是他们有埋伏。
经过观察后,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迫击他们。
” 春秋时期,战争不断。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导语:一鼓作气形容做事情时振奋精神,鼓足劲头,趁势头一下子就把事情干完。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查阅。
【汉字书写】:一鼓作气【汉语注音】:yī gǔ zuò qì【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成语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强调鼓足干劲,趁热打铁。
【一鼓作气的意思】:鼓:指敲响战鼓;一鼓:指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指勇气。
原指战斗开始时,每次击鼓都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
现用于形容做事情时振奋精神,鼓足劲头,趁势头一下子就把事情干完。
【一鼓作气的近义词】:趁热打铁、乘胜追击、一气呵成;【一鼓作气的反义词】:一败涂地、偃旗息鼓、半途而废;【一鼓作气的故事】春秋时期的时侯,齐国出兵大举进攻鲁国,鲁国的一个普通百姓曹刿向鲁庄公请求随军参加战斗。
在齐军的战鼓第一轮敲响时,曹刿对鲁庄公暂时不要出兵相迎;到了齐军再次敲响战鼓时,曹刿仍然叫鲁庄公不要出兵;当齐军的战鼓第三次响过以后,曹刿对鲁庄公说出兵进攻。
这时侯鲁国军队的战鼓第一次敲响,鲁军的士兵们等待战鼓的时间已经很久了,这时侯鲁国军队的士气很旺,将士们奋勇的向敌人冲去,以势不可挡的力量一举击败了齐国的军队。
战争打完以后,鲁庄公向曹刿请教这是为什么,曹刿对鲁庄公说:“当齐军的战鼓第一次响的时侯,他们的`士气很旺;战鼓第二次响起的时侯士气相对第一次要弱很多,到了第三次战鼓响起的时侯齐军的士气基本上已经全部没有了,可是这时侯我们军队的战鼓才第一次响起,我们的士气比他们的旺很多,因此我们的士兵杀敌的力量比齐军的要强得多,所以我们很快就取得了胜利。
”【一鼓作气例句】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初听这话,还是一鼓作气的。
”叶圣陶《老沈的儿子》:“她拿着女用自来水笔,一鼓作气,细针密线地写满了五张信笺。
”闻一多《时代的鼓手》:“我们得一鼓作气来渡危机,完成大业。
历史的成语故事一鼓作气

关于历史的成语故事:一鼓作气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一起来看看历史的成语故事,仅供大家参考!谢谢![成语故事]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
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
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
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
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
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
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
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
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
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
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
曹刿阻止道:“等一等。
”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
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
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
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
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
曹刿说:“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
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
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
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
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
(“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
导语: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我们应该都知道,那你知道它的成语故事讲的是什么吗?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作谓语、定语;指一往直前。
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guì]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
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
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
曹刿去见了庄公,他首先提出:先取信于民,是战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