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_一鼓作气
历史文化名人成语故事

历史文化名人成语故事在中国有很多成语都是根据古代名人的事迹总结而成的,大家知道名人成语故事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历史文化名人成语故事,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一鼓作气【1】【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
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
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
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
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
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
”一字千金【2】【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
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
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
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
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随遇而安【3】俗话说“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根本就不可能永远都是风平浪静。
人生遭际不是个人力量所能左右的。
而在诡谲多变、不如意事常存的环境中,唯一能使我们不觉其拂逆而使得心情轻松的办法,那就是要做到使自己“随遇而安”。
一鼓作气成语

一鼓作气成语1.解释被用来比喻做事时要鼓足勇气,勇往直前,才能一举成功。
2.出处——《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3.一鼓作气成语故事春秋时代,齐国出兵攻打鲁国。
鲁庄公和他的参谋曹刿(音「贵」)带兵前往应战。
两军在长勺这个地方摆好阵势,齐军首先擂了第一次鼓,鲁庄公在此时也将击鼓准备进击,曹刿却阻止他说:「不行。
」直到齐军擂过了三次鼓后,曹刿才说:「我军此时可以击鼓进攻了!」当鲁军「咚、咚、咚」的战鼓一响,马上激起了士兵们的士气,结果齐军惨败,狼狈而逃。
接着曹刿看出庄王想乘胜追击,马上阻止的说:「现在还不可以!」接着他就下车,仔细观察敌军留下的车迹,和地上散落的旌旗,确定了无诈,才说:「现在可以追击了!」果然此役把齐军打得落花流水。
事后,庄公问曹刿擂鼓一等再等的原因何在?曹刿说:「打仗这种事,全凭着大夥儿一股勇气,第一声鼓响时,士兵的勇气正旺,第二声鼓响,勇气就会有些许的衰退,等到第三声鼓响,大家的勇气就已经没了!当敌军击了第三声鼓响,这时我们才刚击第一声鼓响,正是敌人士气大减,而我军勇气最旺盛的时候,所以才能打败敌人啊!」「另外,我之所以会下车仔细观看,是因为我担心他们会有埋伏,故意引诱我军上当。
我看到他们的军队车迹混乱,旗帜也歪斜倒地时,才可以断定他们是真的惨败,才敢乘胜追击啊!」后来,「一鼓作气」就被用来比喻做事时要鼓足勇气,勇往直前,才能一举成功。
4.和一鼓作气相近的成语一气呵成、趁热打铁一鼓作气和“一气呵成”;都有“一口气把事情做好”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
但一鼓作气偏重在鼓足干劲。
趁热打铁;多用来形容战斗时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勇往直前;“一气呵成”偏重在安排紧凑;迅速完成;多用来形容写文章或做事过程中不间断、不放松;一口气把它写完或做完。
经典成语故事30个

经典成语故事30个小编通过阅读,认识了许多成语故事,成语故事包含了许多的人生哲理,可以让人受益终身,多认识成语,用成语点缀文章,还可以提高文章的整体水平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经典成语故事30个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古代历史人物成语故事

古代历史人物成语故事导语:其中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你对以下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了解多少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古代历史人物成语故事,欢迎借鉴!1.一鼓作气【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
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
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
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
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
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
”2.一字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
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
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
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
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3.一字之师【释义】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语出】《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
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
小学经典成语故事80篇

小学经典成语故事80篇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经典成语故事80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4、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6、熟能生巧宋朝时,有个人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
正在自鸣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流进油葫芦里去了。
陈尧咨非常惊奇,老翁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提示]指做事情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
7、水滴石穿从前,有个廉洁的县官,他审问一个拿了公家一枚铜钱的仓库管理人。
那人说:“不就是一枚铜钱吗?”他提笔写下一行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意思就是说,一天偷一枚铜钱,一千日就是一千枚;天天用绳锯木头,木头也会断;水珠天天滴在石头上,石头也会被滴穿。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年轻的农夫,名叫李明。
李明是个勤劳朴实的人,他每天都会早早起床去田地里干活。
不过,李明最大的梦想并不是做一名普通的农夫,他渴望能有所作为,改变自己的命运。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武术高手,他教授村里的年轻人学习武艺。
李明听说后,便毅然决定去学习武艺。
刚开始的时候,李明并不擅长武术,他总是摔倒、磕磕碰碰。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每天都认真练习,一鼓作气,不断努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练习,李明终于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武艺。
就在这时,村子
里来了一群土匪,他们抢走了村民的财物,还打伤了一些人。
村里的人们都束手无策,只有李明挺身而出,决定用自己学到的武艺去保护村子。
李明和土匪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虽然身手不如土匪,但是他却拼尽全力,一
鼓作气,不肯退缩。
最终,李明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成功地打败了土匪,保护了村子里的安宁。
这件事情传遍了整个村子,李明成为了村里的英雄,人们都对他刮目相看。
从
此以后,李明变得更加自信,他知道只要有决心,一鼓作气,就能够战胜任何困难。
他也明白了,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故事告诉我们,一鼓作气,就是要在一开始就全力以赴,不要畏惧困难,只有
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坚定地去做,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个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成功需要付出努力,需要一鼓作气,不断地奋斗才能够取得。
睡前成语故事哄小朋友【10篇】

睡前成语故事哄小朋友【10篇】成语是从人们日常使用的大量成语中精选出来的,这些故事的语言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帮助孩子了解历史、学习知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睡前成语故事哄小朋友,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睡前成语故事哄小朋友(一)一鼓作气春秋时,鲁国与齐国发生战争。
齐军连续两次擂响战鼓发起冲锋,鲁军都按兵不动。
齐军第三次击鼓发起进攻,将军曹刿才下令:“击鼓,进攻!”结果鲁军大胜。
曹刿告诉鲁庄公,敌军擂鼓三遍时士兵已乏力,而我军一鼓作气,所以能取胜。
[注释]鼓:指高的戏鼓。
作:振作。
气:指勇气。
[提示]比喻要鼓足干劲,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睡前成语故事哄小朋友(二)悬梁刺股战国时,苏秦发愤读书,深夜感到瞌睡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
后来终于成为那个时代的政治家。
汉朝的孙敬,为了不让打盹影响学习,用绳子系着头发,悬在屋梁上,一打盹,头皮就会被绳子扯疼。
他后来成为一位儒学大师。
[注释]股:大腿。
[提示]形容学习非常刻苦。
睡前成语故事哄小朋友(三)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睡前成语故事哄小朋友(四)迎刃而解公元280年,西晋大将军杜预进攻吴国,十天内就攻占了许多城池。
他想乘胜进击,有人却主张明年再去攻打。
他说:“我军进攻士气低落的吴军,如同用刀破竹子,破了前面几节,下面的都会顺着刀口自动分开。
”于是他率军继续前进,终于灭掉了吴国。
[注释]迎:当着,碰上。
刃:刀口。
解:分开。
[提示]形容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毫无阻挡。
睡前成语故事哄小朋友(五)螳螂捕蝉春秋时,一个侍卫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决定,就拿着一把弹弓在花园里走来走去。
曹刿的成语典故

曹刿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一鼓作气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
鲁庄公认为齐国一再欺负他们,忍无可忍,决心跟齐国决一死战,便亲自率领军队前往应战。
齐国进攻鲁国,也激起鲁国人民的愤慨。
有个鲁国人叫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要求参加抗齐的战争,鲁庄公见他智勇双全,深谋远虑,就同意他一同参加战斗。
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
齐军仗着人多,一开始就擂响了战鼓,发动进攻。
鲁庄公也准备下令反击,曹刿连忙阻止,说:还不到时候呢!当齐军擂响第二通战鼓的时候,曹刿还是叫鲁庄公按兵不动。
鲁军将士看到齐军张牙舞爪的样子,气得摩拳擦掌,但是没有主帅的命令,只好憋着气等待。
齐军主帅看鲁军毫无动静,又下令打第三通鼓,但曹刿仍然按兵不动。
齐军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非常疲惫,情绪顿时低落下去,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士兵们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下来。
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下令反攻!鲁军阵地上响起了雨点般的战鼓声,早就摩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像猛虎下山般扑了过去。
齐军还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甲,四处溃逃。
战争胜利后,鲁庄公疑惑地问曹刿:为何要在第三次击鼓后,我军才可以进攻敌军?曹刿解释说:打仗这件事,全凭士气。
对方擂第一通鼓的时候,士气最旺;第二通鼓,士气已经减退了一些;到第三通鼓,士气已经泄没了。
对方泄气的时候,我们的士兵却鼓足士气,用士气旺盛的军队去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那当然能取胜啦!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
我看见他们逃亡时的车轮轨迹很混乱,而且战旗也倒了,说明是仓皇逃窜,没有预先埋伏兵力,我这才放心追击。
鲁庄公听完这番解释后,恍然大悟,连连称赞曹刿想得周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义】原意是:打仗靠的是军士们的勇气。
擂响第一次战鼓,军士们精神振奋,勇气最为旺盛。
后来比喻抓住时机,一股劲儿把事情办成。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大军去攻打鲁国。
当时,齐国十分强大,常常欺负弱小的鲁国,鲁国人个个都感到很愤怒。
鲁庄公也觉得忍无可忍,就决定亲自率兵抗击,与齐军决一死战。
有个叫曹刿的鲁国人听到消息,就请求去见鲁庄公,要为鲁庄公出谋划策。
他的乡亲们劝他说:“国家大事有那些每天吃肉的大官们操心,你何必去插手过问呢?”曹刿说:“那些当大官的人都目光短浅,不会有什么好主意。
”
鲁庄公正为自己没有个得力的谋士而发愁,听说曹刿求见,忙把他请了进去。
两人交谈了很久,曹刿了解到鲁庄公很关心百姓,很得民心,就很高兴地说:“凭这一点就可以和齐国人打一仗。
”
曹刿要求鲁庄公作战时带上自己,鲁庄公也已了解到曹刿是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就很高兴地答应了,并让曹刿和自己同乘一辆车。
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相遇。
齐军仗着人多,一开始就擂鼓攻击。
鲁庄公正要命令军队擂鼓反击,曹刿说:“别忙,还不到时机。
”齐军第二次擂动战鼓发动进攻时,曹刿仍然劝鲁庄公按兵不动。
鲁军将士见齐军张牙舞爪的样子,都有些忍耐不住了,个个磨拳擦掌,士气十分高昂。
齐军见鲁军这边一直没有动静,以为鲁军胆怯,就第三次擂响战鼓,发动攻击。
曹刿这时才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下令反攻了!”
于是鲁军也擂响了战鼓,士兵们早已鼓了一肚子气,个个像猛虎下山一样,奋勇地扑向敌人。
齐军没有料到这一着,结果被攻得措手不及,最终抵挡不住鲁军的攻击,纷纷败退。
鲁庄公一见齐军败退,就要下令追击。
曹刿又拦住他说:“别着急!让我观察一下。
”说完,他跳下车,仔细地看了看地上齐军留下的车辙印子,又上车爬到车杆上,望了望敌人的队形,说:“主公可以下令追击了!”
于是鲁庄公下令追击,鲁军将士个个奋勇争先,把齐军打得落花流水。
得胜后,鲁庄公问曹刿:“敌人进攻我们,为什么前两次我们要按兵不动,而要等到他们发动第三次进攻时,你才让我下令反击呢?”
曹刿说:“打仗全凭士气,齐军擂第一次鼓的时候,他们的士气正旺;到第二次擂鼓,士气就减了一半;到第三次擂鼓时,他们的士气已经衰落了。
而这时我们才擂头遍战鼓,将士们士气高涨,当然就会打赢他们。
”
鲁庄公又问齐军败退时为什么不能立即追击,曹刿说:“齐国是大国,兵力强大,我怕他们
会有埋伏。
我观察了他们的车辙纷乱,队形不整,才知道他们是真的败退,可以放心追击。
”鲁庄公听了,暗暗佩服,称赞曹刿想得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