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下

合集下载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孟子》三章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孟子》三章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孟子》三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二课《孟子》三章,具体内容包括《梁惠王上》、《梁惠王下》和《滕文公上》三个章节。

通过学习这三个章节,使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观念,把握其仁爱、民本、道德等核心观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孟子》三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仁爱、民本、道德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并背诵《孟子》三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感悟孟子的思想观念。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孟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习笔记、课后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仁爱、民本、道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标注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分析孟子的思想观念,解答学生的疑问。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课堂所学。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将孟子的思想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2. 内容:《梁惠王上》:仁爱为本《梁惠王下》:民为邦本《滕文公上》:道德修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孟子仁爱、民本、道德观念的理解。

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如何践行孟子的思想观念。

答案:1. 对孟子仁爱、民本、道德观念的理解:仁爱为本: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实现社会和谐。

《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孟子见梁襄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见过梁襄王之后,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作品原文孟子见梁襄王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词语注释⑴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⑵语(yù预):告诉.⑶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⑷恶(Wū乌)乎:怎样,如何.⑸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⑹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⑺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⑻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⑼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⑽人牧:管理民众的人,牧民之君,即统治者.⑾领:即脖子.⑿由:通"犹"⒀定:安定。

⒁孰:谁。

⒂嗜:喜欢。

⒃与:归附。

白话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原文】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睊睊胥谗,民乃作慝。

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是也。

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译文】齐宣王在雪宫里接见孟子。

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

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

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

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

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

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

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

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

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

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

《孟子》第14章 尽心下 原文及译文

《孟子》第14章 尽心下 原文及译文

《孟子》第14章尽心下原文及译文原文: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公孙丑问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征者,上伐下也。

敌国不相征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

』大罪也。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南面而征,北夷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

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

』若崩厥角稽首。

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

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

」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孟子曰:「仁也者,人也。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教案设计精选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教案设计精选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孟子》三章,具体内容包括《梁惠王上》、《滕文公下》和《离娄上》三个章节。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孟子关于仁爱、道德、人性、修养等方面的论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背景,理解孟子关于仁爱、道德、人性、修养等观点的基本内涵。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孟子论述中的一些深奥道理,如人性善恶、仁爱之道等。

教学重点:对《孟子》三章的文言文阅读、分析、理解,以及道德观念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仁爱、道德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 新课内容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梁惠王上》,讲解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分析孟子关于仁爱的观点。

(3)小组合作学习《离娄上》,讨论孟子关于人性的观点,分享学习心得。

3. 例题讲解:针对三个章节的内容,设计相关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教案设计2. 内容:(1)仁爱之道:《梁惠王上》(2)道德修养:《滕文公下》(3)人性善恶:《离娄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梁惠王上》中的重点句子。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孟子道德修养观点的认识。

(3)论述孟子关于人性善恶的观点,并给出自己的看法。

2. 答案:(1)重点句子翻译见课后注释。

(2)认识:孟子主张通过自我修养,达到道德的完善。

(3)观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教育、修养来发挥和保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孟子观点的理解程度,以及道德观念的培养效果。

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孟子》其他章节,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

(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道德讲座、志愿服务等,将所学道德观念付诸实践。

《孟子》十篇

《孟子》十篇

1.梁惠王句下 第一节(节选)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 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 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 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 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 “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 乐?”曰:“不若与众。”
10.告子章句上.第十五节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 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文言文翻译: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 有不快乐的样子。可是以前我曾听老师您讲过: ‘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责怪别人。”’ 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 时候。从历史上来看,每五百年就会有一位圣 贤君主兴起,其中必定还有名望很高的辅佐者。 从周武王以来,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从年 数来看,已经超过了五百年;从时势来考察,也 正应该是时候了。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 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世界上, 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8.告子章句上.第九节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 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 何哉?今夫奔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 则不得也。奔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奔秋诲 二人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奔秋之为听。一 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 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 与?曰:非然也。”

孟子全文及译文读解

孟子全文及译文读解

孟子全文及译文读解《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1.《梁惠王上》1.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2.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

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2.《公孙丑上》1.原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孟子梁惠王上下解读

孟子梁惠王上下解读

2.10-2.15孟子关于战争的几个讨论

• 2.10齐人伐燕胜之章:伐国取地的根据在于被伐取
之国的民意;原则是不能以伐取而增添其民之水火。
• 2.11齐人伐燕取之章:齐宣王取燕后忧虑其他诸侯
联盟伐己,孟子以商汤周武之伐为例,说明伐取之战应在
于去其君保其民。
• 2.12邹与鲁哄而民不死有司章:邹穆公问对于在战
争中不为官吏而死的民众如何办,孟子回以上慢残下则下
弃其上,君仁则民为之死。
• 2.13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章:滕文公问小
国如何备战于大国之间,孟子回以得民而死战(关键不是
说孟子主张死战,而是提醒滕文公如何才能做到民为之死
战=行仁政)
• 2.14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章:如果要成就“可继
的功业统绪”,所有君子都必须实行“善政”而赢得民心,
王者必须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 • 具体事例:齐景公问晏婴巡游=王者 之享乐Vs补助民众。前者扰民伤财,后者 助民之所需。
2.5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章
• 明堂为仁政象征,故不可毁。仁政以 四民(鳏寡孤独=穷而无告者)先。
• 如何从好货与好色而切入行仁政? • 齐宣王自语不能行先四民之仁政,是 由于好货、好色。 • 孟子的解释:以己好货好色之心,推 及于民之同样的好货好色之心,从而好货 与百姓同之(让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 囊),好色与百姓同之(使内无怨女,外 无旷夫)。 义旨:为政者要与民同欲,推己及人。
1.6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章
▪ • 中心论点:天下定于一。 • 一个比喻:干旱之苗待雨与民之望不
嗜杀人者(不嗜杀人者即让民遂生者)。 比喻的用意在于突出在国君之仁政与民的 归仁之间的自然而然关系。
义旨: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争取百姓 拥护以完成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D(喻证法) (2)因为当时战火纷飞,征伐不断,各国 的老百姓都吃够了战争的苦头,就像生活 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样,痛苦不堪。如果这 时候有哪个国君公然树起和平的旗帜,不 再让他的老百姓去打仗卖命,而营造出一 派社会稳定和发展生产的局面,那天下的 老百姓都会闻风而至,诚心归服了。
4、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 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 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 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 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 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 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 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 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孟子· 梁惠王上》1)
《孟子》 (梁上下)
1.阅读下面选自《孟子》文段,回答问题。(6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 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 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 梁惠王上》1)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不仅要将仁爱之心施与家人,还要将这 种仁爱之心推广到他人身上,这样才可以达到自如地 统治天下。 B.《诗经》所说的“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 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的道理与孟子所说的推 恩是一样的。
5答案 (1)C(而且还要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 点,切实吸取并付诸行动,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 善了。) (2)由上文可见,孔、孟在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 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这个问题上也是一脉相承的。今 天我们说,与人为善,是指善意帮助别人。这与孟 子所说的意思既密切相关又略为有所不同了。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要真正按孔、孟的要求做 是非常难的。这里面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 一点,还是有没有宽广的胸襟和肚量的问题。没有 宽广的胸襟和肚量来处理人与我之间的关系,莫说 与人为善,就是闻过则喜也是绝对做不到的。做得 到的,只有闻过则想,文过饰非而已。
(1)下列各项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一定要谨慎,否则,就会 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疏远的超过关系亲近 的。 B、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不能听左右之人和大夫的 意见,而要听国人的意见,只有国人的意见才是可靠 的。 C、孟子认为国君在任用贤人的时候能做到一切都听 从国人的意见,这样的国君就真正是百姓的父母之君 了。 D、老百姓认为可以,就任用他;老百姓认为不可以, 就不任用他,这是一个深具全民意识的观点。 (2)在这里,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出了现代人的民主 思想,结合语段,谈谈你的理解。 答:
(2)(3分)答:只有与民同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7、阅读下面选自《孟子》文段,回答问题。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 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 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 “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 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 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 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 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 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 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 以为民父母。 (《孟子· 梁惠王下》2)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孟子从子路说起。因为子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闻 过则喜,听到别人给自己指出过错就高兴。 B、除了子路以外,夏禹也是这方面的模范,他只要一 听到别人对他说有教益的话,不仅高兴,而且还要就地下 拜,行上一个大礼。 C、比起子路和夏禹来,大舜的“与人为善”就更高一 筹了,不仅高兴,不仅下拜,而且还要放弃自己,听从别 人,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善了。 D、从闻过则喜闻善言则拜,到与人为善,虽然有程度 的不同,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善于吸取别人的优 点而改正自己的缺点。 (2)在《论语· 学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丘也幸,苟 有过,人必知之。”把别人能够给自己指出过错看做一大 幸事。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与人为善”的理 解。 答:
(2)分析上面选段,你认为和下面选段在表 现孟子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析。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 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答:
(1)D(这句不是直接揭露梁惠王的残暴行径,而是委婉 说明产生这种情况无异于驱兽食人。) (2)两个选段都体现了孟子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 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 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 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宣王认为如果不攻取燕国会违背天意。 B、孟子认为要不要攻打燕国要看齐国的百姓 乐意不乐意。 C、孟子认为燕国的百姓欢迎你大王的军队是 为了摆脱水深火热的日子。 D、孟子肯定周武王能够为百姓的利益平定天 下。 (2)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结合上 面的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答:
4. (1)D(“不能”应是指没有能力) (2)“推己及人”,首先自己做起,然后 推及自己的夫人、兄弟,再到整个家族和 国家。那么,天下便可安定。
5、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 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①大 焉,善与人同②,舍己从人,乐取于 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 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 人为善③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 善。” (《孟子· 梁惠王上》1)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孟子用的是逻辑上的归谬法,先假定了两种荒唐的 说法:“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 之末,而不见舆薪。” B、当宣王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还有些不清楚时,孟子 又作了生动的举例说明,这就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与 “为长者折枝”的区别。“挟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是 做不到,而“为长者折枝”则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了。 C、孟子就是要使齐宣王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是 不能,而是不为。也就是说,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做。 D、这里所说的“不为”和“不能”,即是指国君不推 恩与百姓,也就是对百姓不实行仁政。 (2)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与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同样意思,结 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答:
7答案(1)A (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 一定要谨慎”是指“国君任用贤人时,会 出现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疏远的 超过关系亲近的”这种情况,所以要谨 慎。) (2)左右近臣与“国人”比,毕竟是少数 的几个人,少数服从多数,所以应该以 “国人”的意见来决定提拔、贬斥或杀人 的可否。这也就是一切以全民意向为依归, 是人类早期的民主思想。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 确的一项是( ) A、这里记录的是孟子见了梁襄王后的感受和他的 自述的谈话内容。 B、“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两 句著名的话描绘一个国君不成器的样子,真是形象生 动而入木三分。 C、孟子给梁襄王谈的其实是两个层次的内容。第 一层,天下统一才能够安定。第二层,谁能统一天下? 孟子说得非常简单:不喜欢杀人的人能够统一天下。 D、孟子在这里用了两个举例论证,表面上分别写 的是百姓“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和百姓归顺犹如水往 低处流的不可阻挡。实际上更指实行仁义之后的天下 统一。 (2)就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孟子定天下”主 张的理解。 答:
6、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 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 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 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 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 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 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 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 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 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孟子· 梁惠王上》1)
C.孟子用“足以保四海”和“无以保妻子” 造成强烈的对比,说明推恩与不推恩其结 果是不同的。 D.孟子认为古时候的人大大地超过今人的 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推销自己。 (2)“推恩”就是推行仁政,这里孟子用 什么样的方法来劝导齐宣王?请谈谈你的 认识。 答:孟子用的是推己及人的方法。儒家的政治理念是
(1)下面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只有贤人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不贤的人 纵然拥有珍禽异兽,也不会感到真正快乐。 B、老百姓积极支持文王建筑灵台,灵台很快就 建好了。说明百姓能主动与文王共同拥有快乐。 C、文王依靠民力造起了高台深池,但百姓却高 高兴兴。说明文王能够主动与百姓共同拥有快乐。 D、《汤誓》中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 我们要跟你同归于尽!”当百姓要与统治者同归 于尽时,统治者是不会快乐的。 (2)概括上面选段的主旨。 答: (1)B(3分)
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 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③问曰:‘天下恶乎 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④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 ⑤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 苗渤然⑥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 人牧⑦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 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⑧ 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 梁惠王 上》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