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下解读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优秀课件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 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 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
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 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 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 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 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 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 必曰‘利’?”
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 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 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 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 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 张德治。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 长于论辩。
孟子思想
1、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 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 权推翻政权。
道德伦理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 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 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 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 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 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 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 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 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 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我们平时说话作文要学会这样, 1.讲求章法 增加说理的深刻性
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破对方的观点 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2.善于铺排
论辩要注意些什么
• 观点鲜明 • 结构严谨 • 有理有据 • 思维严密 • 底蕴深厚
重难点探究:
孟子梁惠王上课件PPT课件

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 为"四端";此"四端""非由外铄我也,我固之有也 ",(《孟子•告子上》)而它们正是仁、义、理、 智"四德"的基础。这即是孟子的"性善论"。 •
《孟子》
•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 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 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 端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
《孟子》
• 2,主张行政爱民,确立“民贵君轻”的民本 精神。
• 在先秦诸子的政治学说中,孟子的“民本” 思想最引人注目。冯友兰认为民本“乃孟 子政治及社会哲学之根本意思” 。有研究 者将之称为“先秦民本思想的高峰” 。
《孟子》
• 3,主张“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确定“制 产裕民”的经济政策。
• (1)制民之产,实行井田制。 •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
《孟子》
• 1,性善论和王道仁政是“贵民说”的理论 基础。
《孟子》
• 2,古代重民思想是“贵民说”的思想之源。 • 《尚书·皋陶谟》说:“天聪明,自我民聪
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尚书·泰誓》 也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周 书·泰誓上》) • 《管子·权修篇》提出:“士、农、工、商 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孟子》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 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 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 矣。”(《梁惠王上》)孟子又说:“亲 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 这里存在着这样一种“推”的程序:亲 (亲)→ 仁(民)→ 爱(物)。这就是 儒家关于如何“施爱”方面的“爱有差等” 的思想。
《孟子》
•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 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 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 端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
《孟子》
• 2,主张行政爱民,确立“民贵君轻”的民本 精神。
• 在先秦诸子的政治学说中,孟子的“民本” 思想最引人注目。冯友兰认为民本“乃孟 子政治及社会哲学之根本意思” 。有研究 者将之称为“先秦民本思想的高峰” 。
《孟子》
• 3,主张“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确定“制 产裕民”的经济政策。
• (1)制民之产,实行井田制。 •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
《孟子》
• 1,性善论和王道仁政是“贵民说”的理论 基础。
《孟子》
• 2,古代重民思想是“贵民说”的思想之源。 • 《尚书·皋陶谟》说:“天聪明,自我民聪
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尚书·泰誓》 也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周 书·泰誓上》) • 《管子·权修篇》提出:“士、农、工、商 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孟子》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 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 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 矣。”(《梁惠王上》)孟子又说:“亲 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 这里存在着这样一种“推”的程序:亲 (亲)→ 仁(民)→ 爱(物)。这就是 儒家关于如何“施爱”方面的“爱有差等” 的思想。
《孟子见梁惠王》优秀课件(41张)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修身名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
赏读:谁说小草稚弱的心可以报答三春阳光的温暖呢? “寸草”,象征子女,“春晖”象征母亲的慈爱。母亲的恩 情极大,像春天的阳光之于小草,是怎么也回报不完的。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二、文体常识
1.《孟子》的文章特点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笔带锋芒, 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极富特色的散文 专集。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2.《庄子》的文章特点
《庄子》的文章特点是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带有 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交融;大量运 用比喻和寓言讲述道理,其寓言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 具有寓真实于诡诞、超乎言意之表的特点;大胆借鉴神话传 说,突破常规性思维的局限,展开奇异丰富的想象,富于浪 漫色彩;文章汪洋恣肆,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语言奇 峭富丽,生动泼辣,有时用韵,颇富有诗意。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预习作业
一、通假字
1.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 (通“__柜______”)
2.然则乡之所谓知者 3.罔罟之所布
(通“_向____”,先__前__,__从__前___) (通“___网_____”)
4.阖四竟之内
(通“___境_____”,__疆__界____)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孟子见梁惠王PPT1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 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 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 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 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 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 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 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 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 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 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 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思想: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 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 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 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 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 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後蜀时,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 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 「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 《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 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 《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 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
• 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 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 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 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 “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 “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 上的体现。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 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 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 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 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 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 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思想: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 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 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 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 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 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後蜀时,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 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 「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 《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 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 《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 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
• 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 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 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 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 “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 “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 上的体现。
2024版《孟子》三章PPT课件[1]
![2024版《孟子》三章PPT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9b70d16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33.png)
关注教育公平
现代教育应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采取措施保障每个学生接受优质
教育的权利。
22
2024/1/29
06 总结与展望
23
《孟子》三章核心思想回顾
仁政思想
孟子主张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强调君主应以民为本,关注民生,
推行仁政。
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 修养可以使人回归善良本性,实
现社会和谐。
20
教育在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作用
个体发展
教育可以促进个体认知、情感、 意志等方面的发展,提高人的综
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社会进步
教育可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通过教育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 分配和社会阶层的流动。
2024/1/29
6
02 人性本善与四端说
2024/1/29
7
人性本善观念阐述
1 2
人性本善的含义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具有向善的潜能和 倾向。
与荀子人性本恶观点的对比 与荀子主张的人性本恶不同,孟子强调人的善良 本性,认为恶是环境和教育的结果。
孟子人性本善的理论依据
3
孟子从人的心理和情感出发,认为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即同情心、羞耻心等,这些构成了人性本 善的基础。
核心观念
孟子的核心观念是“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天生的道德意识。他 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使人回归善良本性,实现社会和谐。此外,孟子还强调“民 本”思想,认为君主应以民众利益为重,实行仁政。
5
《孟子》三章内容简介
2024/1/29
《孟子·梁惠王上》
本章主要阐述孟子的仁政思想。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探讨如何实行仁政、使国家富强、 人民安居乐业的问题。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疾苦,减轻赋税徭役, 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孟子·梁惠王上PPT

本文档主要围绕孟子及其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介绍,探讨了孟子的思想学说、仁义与利的关系等议题。然而,文档并未直接提供《孟子·梁惠王下》的具体原文及翻译。文档从孟子的生平简介出发,阐述了其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游事齐宣王和梁惠王的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各诸侯国的政治态势。进一步探讨了孟子的思想核心——仁义,以及仁义与利益之间的关系。此外,还通过一系列思考题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和为政原则,如提出共有、共享的政治思想,强调与民同乐的重要性,并体现了孟子在那个时代所展现出的可贵精神和远见卓识。尽管如此,对于直接寻求《孟子·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的读
孟子见梁惠王ppt2

7、《尽心》上下。
孟子的学说以“性善论”为出发点,核心是 “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其文章说理 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2020/4/6
4
孟子思想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 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 权推翻政权。
2020/4/6
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
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
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
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
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
说利呢?”
2020/4/6
确立霸主地位,在大部分人都在追求“霸道”时,孟子
却独树一帜,举起了“王道”大旗,虽然二者都能达到
一统天下的目的,但毕竟“霸道”的效果来得快且明显,
而“王道”却要贯彻仁义精神等很长时间。所以,从某
种角度可以这样说:孟子有点儿不识时务。与孔子当年
游学各国的命运一样,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但他从不
怨天尤人,相信人皆可以为尧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
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
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
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2020/4/6
11
•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
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
• 孟子认为:四端与生俱来,人人都是相同的,未能 成为善人,不是人性本质有什么差别,而是由于不 去培养扩充这些善端,以致逐渐失去本性。如《三 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的学说以“性善论”为出发点,核心是 “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其文章说理 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2020/4/6
4
孟子思想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 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 权推翻政权。
2020/4/6
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
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
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
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
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
说利呢?”
2020/4/6
确立霸主地位,在大部分人都在追求“霸道”时,孟子
却独树一帜,举起了“王道”大旗,虽然二者都能达到
一统天下的目的,但毕竟“霸道”的效果来得快且明显,
而“王道”却要贯彻仁义精神等很长时间。所以,从某
种角度可以这样说:孟子有点儿不识时务。与孔子当年
游学各国的命运一样,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但他从不
怨天尤人,相信人皆可以为尧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
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
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
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2020/4/6
11
•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
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
• 孟子认为:四端与生俱来,人人都是相同的,未能 成为善人,不是人性本质有什么差别,而是由于不 去培养扩充这些善端,以致逐渐失去本性。如《三 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三章》ppt课件

“□亲□戚□畔□之”。 2.本文论证逐层推进,孟子首先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 ” 、
“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突出了 “人□和□”的重要性,得出中心论点。接着用攻打“小城”的例子证明 “天□时□不□如□地□利□”;用弃城而逃的例子证明“地□利□不□如□人□和□”;最后进一步 进行类推,由战争推想治国,指出“人和”的实质就是“得□道□” ,并运用 对□比□论证的方法,从“□天□下□顺□之”与“亲□戚□畔□之□”两个不同的结局来再次强 调中心论点。
书中名句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朗读并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论点及其论证思路。
自学指导一:
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解释红色字词。
得道多助 寡助 天时 地利 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 夫环而攻之 是天时池非不深 兵革非不坚利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 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 故君子有不战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并不是 不多,但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 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人们定居下来而不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 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 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 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 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突出了 “人□和□”的重要性,得出中心论点。接着用攻打“小城”的例子证明 “天□时□不□如□地□利□”;用弃城而逃的例子证明“地□利□不□如□人□和□”;最后进一步 进行类推,由战争推想治国,指出“人和”的实质就是“得□道□” ,并运用 对□比□论证的方法,从“□天□下□顺□之”与“亲□戚□畔□之□”两个不同的结局来再次强 调中心论点。
书中名句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朗读并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论点及其论证思路。
自学指导一:
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解释红色字词。
得道多助 寡助 天时 地利 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 夫环而攻之 是天时池非不深 兵革非不坚利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 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 故君子有不战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并不是 不多,但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 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人们定居下来而不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 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 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 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 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2“孟子见梁惠王立于沼上”章解
▪ • 关键词:“后”(参见原文)【逐利则先, 仁义则后,故贤者乃可以后乐】 • 中心论点:与民同乐才是真乐。与民同乐 的意思是说后于民而乐:一是乐民之所乐, 一是以民之乐为乐。 • 对比的两个例子:文王与夏桀 • 义旨引申:求仁义而不逐利,意味着仁义 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必然。
王者必须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 • 具体事例:齐景公问晏婴巡游=王者 之享乐Vs补助民众。前者扰民伤财,后者 助民之所需。
7
2.5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章
• 明堂为仁政象征,故不可毁。仁政以 四民(鳏寡孤独=穷而无告者)先。
• 如何从好货与好色而切入行仁政? • 齐宣王自语不能行先四民之仁政,是 由于好货、好色。 • 孟子的解释:以己好货好色之心,推 及于民之同样的好货好色之心,从而好货 与百姓同之(让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 囊),好色与百姓同之(使内无怨女,外 无旷夫)。 义旨:为政者要与民同欲,推己及人。
8
2.7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章
• 如何选任大臣?慎于选任大臣。近臣 (左右)、大夫之言不可听,仅听于国人 (民),但尚需进一步亲“察之”而后决 定或用之、或舍之、或杀之。孟子谓此为 “为民父母”。
9
2.9孟子见齐宣王曰 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章
▪ • 以工师求木、匠人斫木、玉人治玉类 比治国,告诫国君应该让贤才学以致用, 不能依靠自己的好恶来治理国家。
3
1.5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章
▪ • 中心论点:仁者无敌(不是说能在战争中 取胜,而是说,行仁政优先于一切考量, 具有绝对性) • 为政本质与国域大小及战争:为政本质= 得民=让民能遂其自身之所愿而生;国域 大小与战争无关于这一本质。 • 对话转折与对比:梁惠王问复仇之战,孟 子回以行仁政;行仁政者与不行仁政者之 战,前者民为之死,后者民愿其死。 • 义旨引申:胜败强弱的关键在于行仁政, 在于民心向背。
4
1.6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章
▪ • 中心论点:天下定于一。 • 一个比喻:干旱之苗待雨与民之望不
嗜杀人者(不嗜杀人者即让民遂生者)。 比喻的用意在于突出在国君之仁政与民的 归仁之间的自然而然关系。
义旨: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争取百姓 拥护以完成统一。
5
梁惠王下 2.3齐宣王问交邻国有道乎章
▪ • 交邻国之道有三: • 仁=以大事小(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 智=以小事大(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 • 勇=怒以安天下(以文王、武王之勇为大
《孟子·梁惠王上下》解读
永安一中 吴清
1
孟子-梁惠王上
▪ 1.1“孟子见梁惠王章言利与仁义”解 ▪ 中心论点: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反面论证:逐利之害(求利是一种自相矛
盾的追求:交征利而危利自身) • 正面论证:仁义即为大利(仁不遗亲,义
不后君 • 本章义旨:仁义关系着人之为人,利则反
之。
10
2.10-2.15孟子关于战争的几个讨论
▪
• 2.10齐人伐燕胜之章:伐国取地的根据在于被伐取
之国的民意;原则是不能以伐取增添其民之水火。
• 2.11齐人伐燕取之章:齐宣王取燕后忧虑其他诸侯
联盟伐己,孟子以商汤周武之伐为例,说明伐取之战应在
于去其君保其民。
• 2.12邹与鲁哄而民不死有司章:邹穆公问对于在战
勇之例,区别于匹夫之小勇;大小之别在于所怒 内容是个体情绪还是天下大任,以“爱民”为前 提的勇才能安天下,才是百姓拥戴的大勇)
• 仁、智、勇都与天(天道规律)相关:仁 之道乐天,智之道畏天,勇之道顺天。
6
2.4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问乐章
▪ • 雪宫之乐章(2.4)是对沼之乐章
(1.2)所谓“后民之乐”=“与民同乐” 的一个新的具体例释。
争中不为官吏而死的民众如何办,孟子回以上慢残下则下
弃其上,君仁则民为之死。
• 2.13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章:滕文公问小
国如何备战于大国之间,孟子回以得民而死战(关键不是
说孟子主张死战,而是提醒滕文公如何才能做到民为之死
战=行仁政)
• 2.14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章:如果要成就“可继
的功业统绪”,所有君子都必须实行“善政”而赢得民心,
至于是否真能成大王之有文武那样的后世相继,则在于天。
• 2.10-11自外(他国之民)言如何仁而非战,2.12-
13自内(本国之民)言如何仁而非战,2.14-15则以小国
为例总言仁如何先于战。通过不同层次与角度,突出的是
同一个主题。
11
1.2“孟子见梁惠王立于沼上”章解
▪ • 关键词:“后”(参见原文)【逐利则先, 仁义则后,故贤者乃可以后乐】 • 中心论点:与民同乐才是真乐。与民同乐 的意思是说后于民而乐:一是乐民之所乐, 一是以民之乐为乐。 • 对比的两个例子:文王与夏桀 • 义旨引申:求仁义而不逐利,意味着仁义 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必然。
王者必须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 • 具体事例:齐景公问晏婴巡游=王者 之享乐Vs补助民众。前者扰民伤财,后者 助民之所需。
7
2.5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章
• 明堂为仁政象征,故不可毁。仁政以 四民(鳏寡孤独=穷而无告者)先。
• 如何从好货与好色而切入行仁政? • 齐宣王自语不能行先四民之仁政,是 由于好货、好色。 • 孟子的解释:以己好货好色之心,推 及于民之同样的好货好色之心,从而好货 与百姓同之(让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 囊),好色与百姓同之(使内无怨女,外 无旷夫)。 义旨:为政者要与民同欲,推己及人。
8
2.7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章
• 如何选任大臣?慎于选任大臣。近臣 (左右)、大夫之言不可听,仅听于国人 (民),但尚需进一步亲“察之”而后决 定或用之、或舍之、或杀之。孟子谓此为 “为民父母”。
9
2.9孟子见齐宣王曰 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章
▪ • 以工师求木、匠人斫木、玉人治玉类 比治国,告诫国君应该让贤才学以致用, 不能依靠自己的好恶来治理国家。
3
1.5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章
▪ • 中心论点:仁者无敌(不是说能在战争中 取胜,而是说,行仁政优先于一切考量, 具有绝对性) • 为政本质与国域大小及战争:为政本质= 得民=让民能遂其自身之所愿而生;国域 大小与战争无关于这一本质。 • 对话转折与对比:梁惠王问复仇之战,孟 子回以行仁政;行仁政者与不行仁政者之 战,前者民为之死,后者民愿其死。 • 义旨引申:胜败强弱的关键在于行仁政, 在于民心向背。
4
1.6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章
▪ • 中心论点:天下定于一。 • 一个比喻:干旱之苗待雨与民之望不
嗜杀人者(不嗜杀人者即让民遂生者)。 比喻的用意在于突出在国君之仁政与民的 归仁之间的自然而然关系。
义旨: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争取百姓 拥护以完成统一。
5
梁惠王下 2.3齐宣王问交邻国有道乎章
▪ • 交邻国之道有三: • 仁=以大事小(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 智=以小事大(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 • 勇=怒以安天下(以文王、武王之勇为大
《孟子·梁惠王上下》解读
永安一中 吴清
1
孟子-梁惠王上
▪ 1.1“孟子见梁惠王章言利与仁义”解 ▪ 中心论点: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反面论证:逐利之害(求利是一种自相矛
盾的追求:交征利而危利自身) • 正面论证:仁义即为大利(仁不遗亲,义
不后君 • 本章义旨:仁义关系着人之为人,利则反
之。
10
2.10-2.15孟子关于战争的几个讨论
▪
• 2.10齐人伐燕胜之章:伐国取地的根据在于被伐取
之国的民意;原则是不能以伐取增添其民之水火。
• 2.11齐人伐燕取之章:齐宣王取燕后忧虑其他诸侯
联盟伐己,孟子以商汤周武之伐为例,说明伐取之战应在
于去其君保其民。
• 2.12邹与鲁哄而民不死有司章:邹穆公问对于在战
勇之例,区别于匹夫之小勇;大小之别在于所怒 内容是个体情绪还是天下大任,以“爱民”为前 提的勇才能安天下,才是百姓拥戴的大勇)
• 仁、智、勇都与天(天道规律)相关:仁 之道乐天,智之道畏天,勇之道顺天。
6
2.4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问乐章
▪ • 雪宫之乐章(2.4)是对沼之乐章
(1.2)所谓“后民之乐”=“与民同乐” 的一个新的具体例释。
争中不为官吏而死的民众如何办,孟子回以上慢残下则下
弃其上,君仁则民为之死。
• 2.13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章:滕文公问小
国如何备战于大国之间,孟子回以得民而死战(关键不是
说孟子主张死战,而是提醒滕文公如何才能做到民为之死
战=行仁政)
• 2.14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章:如果要成就“可继
的功业统绪”,所有君子都必须实行“善政”而赢得民心,
至于是否真能成大王之有文武那样的后世相继,则在于天。
• 2.10-11自外(他国之民)言如何仁而非战,2.12-
13自内(本国之民)言如何仁而非战,2.14-15则以小国
为例总言仁如何先于战。通过不同层次与角度,突出的是
同一个主题。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