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58页PPT
合集下载
孟子梁惠王上下解读ppt课件

2
1.2“孟子见梁惠王立于沼上”章解
▪ • 关键词:“后”(参见原文)【逐利则先, 仁义则后,故贤者乃可以后乐】 • 中心论点:与民同乐才是真乐。与民同乐 的意思是说后于民而乐:一是乐民之所乐, 一是以民之乐为乐。 • 对比的两个例子:文王与夏桀 • 义旨引申:求仁义而不逐利,意味着仁义 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必然。
王者必须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 • 具体事例:齐景公问晏婴巡游=王者 之享乐Vs补助民众。前者扰民伤财,后者 助民之所需。
7
2.5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章
• 明堂为仁政象征,故不可毁。仁政以 四民(鳏寡孤独=穷而无告者)先。
• 如何从好货与好色而切入行仁政? • 齐宣王自语不能行先四民之仁政,是 由于好货、好色。 • 孟子的解释:以己好货好色之心,推 及于民之同样的好货好色之心,从而好货 与百姓同之(让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 囊),好色与百姓同之(使内无怨女,外 无旷夫)。 义旨:为政者要与民同欲,推己及人。
8
2.7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章
• 如何选任大臣?慎于选任大臣。近臣 (左右)、大夫之言不可听,仅听于国人 (民),但尚需进一步亲“察之”而后决 定或用之、或舍之、或杀之。孟子谓此为 “为民父母”。
9
2.9孟子见齐宣王曰 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章
▪ • 以工师求木、匠人斫木、玉人治玉类 比治国,告诫国君应该让贤才学以致用, 不能依靠自己的好恶来治理国家。
3
1.5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章
▪ • 中心论点:仁者无敌(不是说能在战争中 取胜,而是说,行仁政优先于一切考量, 具有绝对性) • 为政本质与国域大小及战争:为政本质= 得民=让民能遂其自身之所愿而生;国域 大小与战争无关于这一本质。 • 对话转折与对比:梁惠王问复仇之战,孟 子回以行仁政;行仁政者与不行仁政者之 战,前者民为之死,后者民愿其死。 • 义旨引申:胜败强弱的关键在于行仁政, 在于民心向背。
1.2“孟子见梁惠王立于沼上”章解
▪ • 关键词:“后”(参见原文)【逐利则先, 仁义则后,故贤者乃可以后乐】 • 中心论点:与民同乐才是真乐。与民同乐 的意思是说后于民而乐:一是乐民之所乐, 一是以民之乐为乐。 • 对比的两个例子:文王与夏桀 • 义旨引申:求仁义而不逐利,意味着仁义 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必然。
王者必须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 • 具体事例:齐景公问晏婴巡游=王者 之享乐Vs补助民众。前者扰民伤财,后者 助民之所需。
7
2.5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章
• 明堂为仁政象征,故不可毁。仁政以 四民(鳏寡孤独=穷而无告者)先。
• 如何从好货与好色而切入行仁政? • 齐宣王自语不能行先四民之仁政,是 由于好货、好色。 • 孟子的解释:以己好货好色之心,推 及于民之同样的好货好色之心,从而好货 与百姓同之(让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 囊),好色与百姓同之(使内无怨女,外 无旷夫)。 义旨:为政者要与民同欲,推己及人。
8
2.7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章
• 如何选任大臣?慎于选任大臣。近臣 (左右)、大夫之言不可听,仅听于国人 (民),但尚需进一步亲“察之”而后决 定或用之、或舍之、或杀之。孟子谓此为 “为民父母”。
9
2.9孟子见齐宣王曰 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章
▪ • 以工师求木、匠人斫木、玉人治玉类 比治国,告诫国君应该让贤才学以致用, 不能依靠自己的好恶来治理国家。
3
1.5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章
▪ • 中心论点:仁者无敌(不是说能在战争中 取胜,而是说,行仁政优先于一切考量, 具有绝对性) • 为政本质与国域大小及战争:为政本质= 得民=让民能遂其自身之所愿而生;国域 大小与战争无关于这一本质。 • 对话转折与对比:梁惠王问复仇之战,孟 子回以行仁政;行仁政者与不行仁政者之 战,前者民为之死,后者民愿其死。 • 义旨引申:胜败强弱的关键在于行仁政, 在于民心向背。
《孟子见梁襄王》课件3

二、难点探究: 难点探究: 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 比喻说理, 1、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其本体与喻体是 如何相联的? 如何相联的?
答案: 答案: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 君主来解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月间的枯 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泽如雨, 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泽如雨,一旦仁 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 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 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 便“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 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 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 不可抵抗。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 不可抵抗。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运用 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 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 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 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
一、思考题: 思考题: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 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 君? 答案: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 答案: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 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表 现在问话的突然 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 问话的突然, 缺乏威严沉着的 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 人君气度。 人君气度。 梁襄王的三句问话: (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 孰能一之? 孰能与之 语调上扬 孰能与之? 语调上扬, 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语调上扬,语 孰能一之 气轻而短促, 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梁襄王虽有贪得 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 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精神状态是低下 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 的,“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 世不深的窘态。) 世不深的窘态。)
《孟子》 孟子》
导语: 导语: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孟子 的两篇古文《齐桓晋文之事》 的两篇古文《齐桓晋文之事》 庄暴见孟子》 《庄暴见孟子》。我们一起来 回顾一下孟子给齐宣王开出了 什么治国的妙方? 什么治国的妙方? 明确:保民而王,置民予产, 明确:保民而王,置民予产, 与民同乐。 与民同乐。 今天我们来看看《 今天我们来看看《孟子见 梁襄王》 梁襄王开出了什么 梁襄王》给梁襄王开出了什么 治国药方。 治国药方。
《孟子》梁惠王上下PPT课件

推广到百姓的身上,这样就可以得到百姓的拥戴,
从而稳固国家的统治。
.
3
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①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③有肥肉,厩④有肥马,民有饥色,野 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⑤在其 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⑥,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上》1)
.(《孟子·梁惠王下》128
(1)下列各项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一定要谨慎,否则,就会 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疏远的超过关系亲近 的。 B、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不能听左右之人和大夫的 意见,而要听国人的意见,只有国人的意见才是可靠 的。 C、孟子认为国君在任用贤人的时候能做到一切都听 从国人的意见,这样的国君就真正是百姓的父母之君 了。 D、老百姓认为可以,就任用他;老百姓认为不可以 ,就不任用他,这是一个深具全民意识的观点。
.
4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 项是 ( )
A.“以梃与刃” 的譬喻是为了说明“以刃与政” 的“不 仁”,来引起惠王的警惕,提高他的觉悟。
B.“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强调的是用人形的土 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 呢?
C.文中用人们对兽相食尚且恶其残忍,来说明人之 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对人的同情,这样来激发惠王对 人民的仁心。
D、从闻过则喜闻善言则拜,到与人为善,虽然有程度 的不同,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善于吸取别人的优 点而改正自己的缺点。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叟:对老人的尊称。 亦:句首助词,无义;但,只。
利:使动用法。
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将对我国有‘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注释和翻译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 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见梁惠王
注:梁惠王,即魏惠王,他为避秦兵威胁, 把都城迁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所以魏 国又称梁国。
资 料
经典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 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 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 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家:古代执政大夫都有一定的封邑,称为家。
“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 夫之家;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 的大夫之家。从一万里取一千,从一千里取一百,不算是不多了。”
注释和翻译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
资
经典原文
料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 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 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 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和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一、不排斥物质利益
"非其有而取之,不义也"。 ——《孟子·尽心》
孟子见梁惠王ppt2 人教课标版

确立霸主地位,在大部分人都在追求“霸道”时,孟子
却独树一帜,举起了“王道”大旗,虽然二者都能达到
一统天下的目的,但毕竟“霸道”的效果来得快且明显,
而“王道”却要贯彻仁义精神等很长时间。所以,从某
种角度可以这样说:孟子有点儿不识时务。与孔子当年
游学各国的命运一样,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但他从不
怨天尤人,相信人皆可以为尧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09.05.2020
14
孟子对“利”的观点
• 有一天,孟子来到齐国王宫,游说齐宣王实行仁政。齐宣王认为实行 仁政实在是太难而且也太飘渺了,就干脆说:“我不行,因为我有个 毛病,——我贪财”。孟子不以为意,反而苦口婆心地劝道:“你贪 财不要紧,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只要你能以自己对财物的喜爱中体会 到别的人,老百姓也同样喜爱财物,并且努力在满足自己贪财欲望的 同时,让老百姓也富裕起来,也满足他们对财物的需求,那就是行仁 政了”。齐宣王还是很犹豫,又说:“我还有个毛病,我好色”。孟 子回答到:“当年的圣人太王宣父也好美色,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 大圣人。可见善好美色也不能成为不行仁政的藉口。只要你自己好美 色的时候想到老百姓也喜好美色并在满足自己好色愿望的同时也满足 老百姓对美色的喜好,那也是在仁政了”。
09.05.2020
17
•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
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 以次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次为乐, 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诗 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 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建台本来不着急, 百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 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国王游览 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 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 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 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代的君王与 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 ‘你这太阳啊,什麽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 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 09太.05.深2020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18
人教版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孟子见梁惠王》 课件

目 链 接
栏 目 链 接
一、注音 叟 ________ sǒu . 庶 人________ shù .
shènɡ 万乘 ________ .
二、解释词义
shì 弑 君________ .
代词,“见”前面的名词是“见” 生孩六月,慈父见 背 后面的动词的受事者,译为“我”或 . “他” 见 臣诚恐见 欺于王而负赵 助词,表被动 . 各抒己见 名词,看法 . 风吹草低见 牛羊 通“现” .
上下交征利,而 国危矣 连词,表承接 . 苟为后义而 先利 连词,表并列 . 而 未有仁而 遗其亲者也 连词,表转折 . 敏于事而慎于言 连词,表并列 . 五十而知天命 连词,无意义 . 功成而 弗居 连词,表转折 .
连词,表修饰 不远千里而 来 . 亦有“仁义”而 已矣 助词,表限制语气 .
未有义 而后 其君者也 . . 名词活用为动词,讲求仁义;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 目 链 接
为后
四、分析句式类型 以何利吾国 宾语前置句 ___________
判断句 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_____________ 省略句 不夺不餍 ___________看来,只顾追求“利”就会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人 格的培养,国君失国、大夫失家、臣子犯上作乱的问题都是因为“交 征利”而引起的。 于是, 在这段与梁惠王的对话中, 孟子高举“仁义” 目
链 大旗,先否定了梁惠王的言“利”之辞,然后具体陈说“利”字当头 接 栏
的危害,再轻轻点出“仁义”的效用,最后重申梁惠王应该讲求“仁 义”,而舍弃“利”。
动词,拜见 孟子见 梁惠王 . 动词,见面 一日不见 ,如隔三秋 .
栏 目 链 接
一、注音 叟 ________ sǒu . 庶 人________ shù .
shènɡ 万乘 ________ .
二、解释词义
shì 弑 君________ .
代词,“见”前面的名词是“见” 生孩六月,慈父见 背 后面的动词的受事者,译为“我”或 . “他” 见 臣诚恐见 欺于王而负赵 助词,表被动 . 各抒己见 名词,看法 . 风吹草低见 牛羊 通“现” .
上下交征利,而 国危矣 连词,表承接 . 苟为后义而 先利 连词,表并列 . 而 未有仁而 遗其亲者也 连词,表转折 . 敏于事而慎于言 连词,表并列 . 五十而知天命 连词,无意义 . 功成而 弗居 连词,表转折 .
连词,表修饰 不远千里而 来 . 亦有“仁义”而 已矣 助词,表限制语气 .
未有义 而后 其君者也 . . 名词活用为动词,讲求仁义;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 目 链 接
为后
四、分析句式类型 以何利吾国 宾语前置句 ___________
判断句 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_____________ 省略句 不夺不餍 ___________看来,只顾追求“利”就会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人 格的培养,国君失国、大夫失家、臣子犯上作乱的问题都是因为“交 征利”而引起的。 于是, 在这段与梁惠王的对话中, 孟子高举“仁义” 目
链 大旗,先否定了梁惠王的言“利”之辞,然后具体陈说“利”字当头 接 栏
的危害,再轻轻点出“仁义”的效用,最后重申梁惠王应该讲求“仁 义”,而舍弃“利”。
动词,拜见 孟子见 梁惠王 . 动词,见面 一日不见 ,如隔三秋 .
高中语文《孟子》课件 新人教版

说人皆有不忍他人苦难,思去救之的心,(原因 在于),假如现在有人忽见一个小孩将跌入井中, 都有很惊恐、怜悯、隐痛的心理,要去救他。这并 不是因为想与他的父母攀个交情,并不是向乡里人、 朋友们博取名誉,并不是厌恶他的哭声才这么做的。 由此看来,没有恻隐之心,不是人;没有羞恶之心, 不是人;没有谦让之心,不是人;没有是非之心, 不是人。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开 端,谦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 人有这四端,如人有四肢。倘若有这四端却说自己 不能做仁义礼智的事,就如自杀。说他的国君不能 做仁义礼智的事,就如杀害这国君。”
(《孟子 离娄上》)
为争夺一块地方打仗而杀人遍野,为争夺一 座城池打仗而杀人满城,这就叫作领着土地来吃 人肉,罪恶之大,将他处死都嫌不够的。所以善 于打仗的人该受最重的刑罚,唆使诸侯拉帮结伙 打仗的人,该受次一等的刑罚,强令百姓垦荒耕 种的人该受再次一等的刑罚。”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 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曰:“ 何谓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 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 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这是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 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 这是信任的年代,也是怀疑的年代; 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希望的冬天; 我们的前途无量,同时又感到希望渺茫; 我们一齐奔向天堂, 我们全又走向另一个方向……”
狄更斯《双城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 井,皆有怵惕①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 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 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 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孟子·梁惠王上PPT

本文档主要围绕孟子及其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介绍,探讨了孟子的思想学说、仁义与利的关系等议题。然而,文档并未直接提供《孟子·梁惠王下》的具体原文及翻译。文档从孟子的生平简介出发,阐述了其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游事齐宣王和梁惠王的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各诸侯国的政治态势。进一步探讨了孟子的思想核心——仁义,以及仁义与利益之间的关系。此外,还通过一系列思考题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和为政原则,如提出共有、共享的政治思想,强调与民同乐的重要性,并体现了孟子在那个时代所展现出的可贵精神和远见卓识。尽管如此,对于直接寻求《孟子·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的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