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公开课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优秀课件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 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 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
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 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 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 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 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 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 必曰‘利’?”
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 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 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 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 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 张德治。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 长于论辩。
孟子思想
1、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 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 权推翻政权。
道德伦理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 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 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 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 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 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 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 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 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 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我们平时说话作文要学会这样, 1.讲求章法 增加说理的深刻性
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破对方的观点 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2.善于铺排
论辩要注意些什么
• 观点鲜明 • 结构严谨 • 有理有据 • 思维严密 • 底蕴深厚
重难点探究:
优选孟子见梁襄王公开课课件ppt(共30张PPT)

第2段好的理由
根据例句仿写
研究探讨②
关于孟子仁政思想对当代 的借鉴意义。
六、课后练习:
请以 “信念”一词,运用比喻 的手法请写一段话,形象地解 释“信念”。
谢谢!再见!
参考答案 :
第4则 孟子见梁襄王
一、齐读课文,梳理相关难点(一)
1.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2.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4.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 之矣!
5.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
梳理相关难点(二)
①定于一 一:统一
②孰能与之
文言文断句方法小结: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将能 断开的先断开。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①找虚词断句。②通过对话、 引文断句。③借助句式特点及固定结构断句。
第3则 邻人攘鸡
一、齐读课文,梳理相关难点
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 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 已,何如?
?”“孰能与之?” 语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梁襄
关拓于展“与寓仿言写”:一般认为,寓言就是带有劝诫或讽刺性质的故王事虽,有通常贪是得用的假托野的心故事,来却说无明某王个者道理的或威教仪训。,“卒然”问话
孟子见梁襄王。
中表现出问话的突然。)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导入语: 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 能也,非不为也。
为老人折枝,是不为
也,非不能也。
课文学习重点
①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②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③体会孟子的寓言艺术和譬喻手法。
抽查预习情况:断句1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 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孟子》梁惠王上下PPT课件

推广到百姓的身上,这样就可以得到百姓的拥戴,
从而稳固国家的统治。
.
3
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①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③有肥肉,厩④有肥马,民有饥色,野 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⑤在其 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⑥,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上》1)
.(《孟子·梁惠王下》128
(1)下列各项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一定要谨慎,否则,就会 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疏远的超过关系亲近 的。 B、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不能听左右之人和大夫的 意见,而要听国人的意见,只有国人的意见才是可靠 的。 C、孟子认为国君在任用贤人的时候能做到一切都听 从国人的意见,这样的国君就真正是百姓的父母之君 了。 D、老百姓认为可以,就任用他;老百姓认为不可以 ,就不任用他,这是一个深具全民意识的观点。
.
4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 项是 ( )
A.“以梃与刃” 的譬喻是为了说明“以刃与政” 的“不 仁”,来引起惠王的警惕,提高他的觉悟。
B.“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强调的是用人形的土 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 呢?
C.文中用人们对兽相食尚且恶其残忍,来说明人之 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对人的同情,这样来激发惠王对 人民的仁心。
D、从闻过则喜闻善言则拜,到与人为善,虽然有程度 的不同,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善于吸取别人的优 点而改正自己的缺点。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叟:对老人的尊称。 亦:句首助词,无义;但,只。
利:使动用法。
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将对我国有‘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注释和翻译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 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见梁惠王
注:梁惠王,即魏惠王,他为避秦兵威胁, 把都城迁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所以魏 国又称梁国。
资 料
经典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 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 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 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家:古代执政大夫都有一定的封邑,称为家。
“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 夫之家;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 的大夫之家。从一万里取一千,从一千里取一百,不算是不多了。”
注释和翻译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
资
经典原文
料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 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 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 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和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一、不排斥物质利益
"非其有而取之,不义也"。 ——《孟子·尽心》
孟子见梁惠王ppt3 人教课标版最新公开课优选PPT课件

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 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 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 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 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 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⑵无住生心。
⑵无住生心。
要在没有执著的情况下,保持心的圆融无 滞,自然流转。慧能将参禅活动与禅者的日常生 活联系起来,在行住坐卧中,去体会禅的境界。 “平常心是佛”。
⑶顿悟法门。
⑶顿悟法门。
禅宗认为,从众生到佛的转化就在一念之 间。为什么一念顿悟就等于觉悟成佛了呢?这是 由于人心本来具备佛性,只是被妄念隐覆,一旦 妄念俱灭,就会顿见自心。“一念善,智慧即 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就是 说只要一灯明亮就打破了黑暗的状态,只要一念 觉悟就灭除了迷妄的心情。
既然梁惠王只知言利,孟子还向他讲诉 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 的个性?
既然梁惠王只知言利,孟子还向他讲诉 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 的个性?
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知 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执著的追求,他决不 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 想。
《庄暴见孟子》
⑤不夺不餍
B.重点字词: ①◆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亦:句首助词,无义。有以:有什么。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亦:但,只。 ②上下交征利 ③弑其君 ④苟为后义而先利
⑤不夺不餍
B.重点字词: ①◆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亦:句首助词,无义。有以:有什么。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亦:但,只。 ②上下交征利 交征:互相求取。 ③弑其君 ④苟为后义而先利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 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 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 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⑵无住生心。
⑵无住生心。
要在没有执著的情况下,保持心的圆融无 滞,自然流转。慧能将参禅活动与禅者的日常生 活联系起来,在行住坐卧中,去体会禅的境界。 “平常心是佛”。
⑶顿悟法门。
⑶顿悟法门。
禅宗认为,从众生到佛的转化就在一念之 间。为什么一念顿悟就等于觉悟成佛了呢?这是 由于人心本来具备佛性,只是被妄念隐覆,一旦 妄念俱灭,就会顿见自心。“一念善,智慧即 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就是 说只要一灯明亮就打破了黑暗的状态,只要一念 觉悟就灭除了迷妄的心情。
既然梁惠王只知言利,孟子还向他讲诉 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 的个性?
既然梁惠王只知言利,孟子还向他讲诉 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 的个性?
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知 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执著的追求,他决不 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 想。
《庄暴见孟子》
⑤不夺不餍
B.重点字词: ①◆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亦:句首助词,无义。有以:有什么。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亦:但,只。 ②上下交征利 ③弑其君 ④苟为后义而先利
⑤不夺不餍
B.重点字词: ①◆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亦:句首助词,无义。有以:有什么。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亦:但,只。 ②上下交征利 交征:互相求取。 ③弑其君 ④苟为后义而先利
《孟子见梁惠王》优秀课件(41张)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修身名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
赏读:谁说小草稚弱的心可以报答三春阳光的温暖呢? “寸草”,象征子女,“春晖”象征母亲的慈爱。母亲的恩 情极大,像春天的阳光之于小草,是怎么也回报不完的。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二、文体常识
1.《孟子》的文章特点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笔带锋芒, 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极富特色的散文 专集。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2.《庄子》的文章特点
《庄子》的文章特点是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带有 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交融;大量运 用比喻和寓言讲述道理,其寓言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 具有寓真实于诡诞、超乎言意之表的特点;大胆借鉴神话传 说,突破常规性思维的局限,展开奇异丰富的想象,富于浪 漫色彩;文章汪洋恣肆,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语言奇 峭富丽,生动泼辣,有时用韵,颇富有诗意。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预习作业
一、通假字
1.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 (通“__柜______”)
2.然则乡之所谓知者 3.罔罟之所布
(通“_向____”,先__前__,__从__前___) (通“___网_____”)
4.阖四竟之内
(通“___境_____”,__疆__界____)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人教孟子见梁惠王高三语文课件(通用)

1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2021/5/142021/5/142021/5/142021/5/14 9、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2021/5/142021/5/14Friday, May 14, 2021
下
载
观
看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5/142021/5/142021/5/145/14/2021 3:54:12 AM
报我以艰险,我就是一座坚强挺立的大山; 报我以痛苦,我就是一只婉转歌唱的黄鹂; 报我以不幸,我就是一棵笑傲霜雪的劲松。
•
9、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2021/5/142021/5/14Friday, May 14, 2021
•
10、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2021/5/142021/5/142021/5/145/14/2021 3:54:12 AM
拓展延伸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本直中绳,輮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 学》
《出发与到达》
……生命也有出发,生命也有到达。西方人说:人生就如
航海。人们年少的时候,总想在人生的征途上高歌猛进; 历尽沧桑步入晚年的时候,就停泊在平静的岸边。然而, 看见洁白浪花的人总想听见抛锚的喧哗,听见抛锚喧哗声 的人也会回味出航时的浪花。就如某些武侠小说中的人物, 年轻时总想一战成名;年老了,当了武坛盟主之后便想急 流勇退。浪花是喧哗的开始,喧哗是浪花的结束。起航总 会到达,到达又会再出发。人的生命就是在洁白的浪花和 铁链的喧哗中航行出来的。
05湖南高考满分作文:那鱼 那鹰 那人
我把自己比喻成一条鱼,我要努力寻 找离开水的出口。
下
载
观
看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5/142021/5/142021/5/145/14/2021 3:54:12 AM
报我以艰险,我就是一座坚强挺立的大山; 报我以痛苦,我就是一只婉转歌唱的黄鹂; 报我以不幸,我就是一棵笑傲霜雪的劲松。
•
9、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2021/5/142021/5/14Friday, May 14, 2021
•
10、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2021/5/142021/5/142021/5/145/14/2021 3:54:12 AM
拓展延伸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本直中绳,輮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 学》
《出发与到达》
……生命也有出发,生命也有到达。西方人说:人生就如
航海。人们年少的时候,总想在人生的征途上高歌猛进; 历尽沧桑步入晚年的时候,就停泊在平静的岸边。然而, 看见洁白浪花的人总想听见抛锚的喧哗,听见抛锚喧哗声 的人也会回味出航时的浪花。就如某些武侠小说中的人物, 年轻时总想一战成名;年老了,当了武坛盟主之后便想急 流勇退。浪花是喧哗的开始,喧哗是浪花的结束。起航总 会到达,到达又会再出发。人的生命就是在洁白的浪花和 铁链的喧哗中航行出来的。
05湖南高考满分作文:那鱼 那鹰 那人
我把自己比喻成一条鱼,我要努力寻 找离开水的出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优秀课件(27张)(共27张

唐山十三农民兄弟
在2008年,特大雪灾和汶川地震发生后 最早进入北川的志愿者之一 。
▪ 早上喝一杯三聚氰胺毒牛奶,夹 着一根河南产的瘦肉精猪肉火腿, 切一个苏丹红咸鸭蛋,来两口膨 化粉做的面包,中午买些尿素豆 芽,石膏豆腐,毒生姜,麻辣烫 加止泻药,再买点牛肉膏牛肉炖 点膨大西红柿,回到豆腐渣工程 房,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增白 剂加硫磺馒头。饭后抽根高汞烟, 去地摊买本盗版小说,回去上一 会盗版操作系统的自由言论网, 晚上钻进黑心棉被窝。核辐射算 啥~!
金字招牌为何不倒
——经商之道,义在利先
▪ 北京同仁堂创建于1669年,至今已有 342年的历史,从创业之初就提出了“济 世”、“养生”的经营宗旨,“在赚钱与济 世养生这二者之间,始终把济世养生放在第 一位,为济世养生而制药卖药”。“在义与 利的关系上,重义在先,通过义而获利。” 注重信誉,注重商德。因此,在制药中,坚 持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 敢减物力。”百年下来,依然受到世人追捧, 是块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
也。
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处也。 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⑤司马迁说自己《孟子见梁惠王》,常常感叹
不已:利实在是天下大乱的原因啊!(《史 记 孟子荀卿列传》) ⑥朱熹《孟子集注》说的好:“君子不言利并 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 孟子之所以说的那么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 惟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拔 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湖北三位大学生 为救两名落水儿童 溺亡。目击者现场 拍照:被打捞上来 的一具大学生的遗 体被绳子绑着,大 半个身子浸在水里。 一名穿白衬衫的老 年男子,一边拉着 绑尸体的绳子,一 边摆手和岸上的师 生谈要价钱。打捞 三具尸体,捞尸者 前后一共收取了 3.6万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 名 轲 ,字子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文学家。战国时期 儒 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 一代宗师,有“ 亚圣 ”之称,与孔子并称为 “孔孟”。《孟子 《中庸》、 《论语》 合在一起称“四书”。
B、重点字词
• • • • • • ①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使动用法 ② 亦有仁义而已矣 但,只 ③上下交征利。 交:互相 征:求取 ④弑其君 子杀父,臣杀君,曰弑 ⑤苟为后而先利 意动用法 ⑥不夺不餍 满足
C、文言句式
• • • • • ①何以利吾国?何以利吾家?何以利吾身? ②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 ③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④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 ⑤沛公安在? 《鸿门宴》
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8、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0、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采用正反 对比论证说理,分析了急功近利 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 君孝父。
《孟子· 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告子下》:“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 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孟子· 滕文公下》:“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 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译:过分)。”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为政以德) 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仁政”的基本精神 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性善论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 • • •
A、读音 叟( s ǒu ) 庶(s h ù ) 万乘(s h èng ) 弑( s h ì ) 餍( yàn )
• • • • • • • •
1、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 明确:“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正反对比论证 (1)亮出观点 (2)A、反面:“利”的坏处----弑君 犯上 (3)B、正面:“义”的好处----孝亲 忠君 (4)首尾呼应,突出立场
D、翻译重点语句
• ①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译: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方法使我 的国家得利吗? • ②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 译: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 ③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 译: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取 (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 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 译: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 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奚、安、 孰、恶、胡、曷、盍(译为“何不”)
宾语前置
• • • •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逍遥游》
2、文言文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 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 毋、无、莫、非
B、重点字词
• • • • • • ①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使动用法 ② 亦有仁义而已矣 但,只 ③上下交征利。 交:互相 征:求取 ④弑其君 子杀父,臣杀君,曰弑 ⑤苟为后而先利 意动用法 ⑥不夺不餍 满足
C、文言句式
• • • • • ①何以利吾国?何以利吾家?何以利吾身? ②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 ③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④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 ⑤沛公安在? 《鸿门宴》
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8、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0、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采用正反 对比论证说理,分析了急功近利 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 君孝父。
《孟子· 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告子下》:“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 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孟子· 滕文公下》:“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 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译:过分)。”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为政以德) 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仁政”的基本精神 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性善论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 • • •
A、读音 叟( s ǒu ) 庶(s h ù ) 万乘(s h èng ) 弑( s h ì ) 餍( yàn )
• • • • • • • •
1、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 明确:“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正反对比论证 (1)亮出观点 (2)A、反面:“利”的坏处----弑君 犯上 (3)B、正面:“义”的好处----孝亲 忠君 (4)首尾呼应,突出立场
D、翻译重点语句
• ①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译: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方法使我 的国家得利吗? • ②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 译: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 ③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 译: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取 (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 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 译: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 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奚、安、 孰、恶、胡、曷、盍(译为“何不”)
宾语前置
• • • •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逍遥游》
2、文言文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 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 毋、无、莫、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