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观念(一)
文学理论中的现代主义文学解析

文学理论中的现代主义文学解析一、引言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它突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思想观念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主义文学进行解析,以深入探讨其在文学理论中的地位和意义。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起源与发展2.1 背景与社会变革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推动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科技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种巨大变化激发了文学界一股追求新的创作方式和艺术表达的潮流,也就是现代主义。
2.2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现代主义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与传统文学有着显著的不同。
它摒弃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注重对语言的实验与创新,追求新的意义和感官体验。
同时,现代主义文学还关注人类内心的复杂心理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展现了对现实世界的怀疑和嘲讽。
2.3 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在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历程中,涌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弗朗茨·卡夫卡的《变形记》,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至灯岛》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思想内容,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学理论解析3.1 语言实验与创新现代主义文学对语言的实验与创新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作家们注重对语言的研究和拆解,试图突破传统的语法规则和符号系统,以达到更直接、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例如,《尤利西斯》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变得流畅而富有节奏感。
3.2 对现实的怀疑与反思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观念和现实世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怀疑。
作品中常出现非线性叙事、多重时间和空间的交叉等手法,这种表达方式旨在让读者自主思考和解读作品的意义。
同时,文学中也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嘲讽,更加关注人的内心世界。
3.3 对人类心理的探索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作家对人类心理的探索和揭示。
现代文学概念

现代文学概念
现代文学是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潮。
它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反叛和创新,代表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特点。
现代文学的概念有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追求:现代文学摒弃了传统文学的约束和规范,注重创
新和个性表达。
作家们追求独特和个性化的艺术风格,试图突破现有的文学形式和技巧,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情感。
2.现实主义倾向:现代文学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类生活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的冲击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在现代文学中,作家们试图以直观的写实手法来描绘真实的社会和人类生活,表达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3.主题多样化:现代文学关注的主题涉及生活、人性、社会、
政治和心理等方面。
作家们通过多样化的主题和视角来探讨人类的困境、希望和追求,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学作品。
4.语言创新:现代文学在语言运用上注重创新和表达方式的多
样性。
作家们尝试使用新的词汇、文体和修辞手法,来丰富语言的表达力,使作品更具个性和独特性。
总的来说,现代文学是一种对传统文学的超越和创新,追求个性表达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它展示了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特点,同时也提供了更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文学作品。
如何理解高中语文中的现代文学作品

如何理解高中语文中的现代文学作品现代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何理解高中语文中的现代文学作品,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文学的内涵、审美情趣以及作品阅读与分析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理解高中语文中的现代文学作品。
一、文学的内涵文学是指通过语言来表达人类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
现代文学作品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创作的文学作品。
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载体,更是对人性、社会问题、时代变迁等方面的反思和呈现。
首先,现代文学作品对人性进行了深刻揭示。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内心世界的展示,现代文学作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例如,鲁迅的代表作《狂人日记》通过表现狂人林则徐的思想脆弱和社会异化,揭示了人性的愚昧和残酷。
其次,现代文学作品关注社会问题,反映时代变迁。
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问题,如阶级斗争、人权问题等。
现代文学作品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批判,使读者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例如,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小说揭示了年轻一代在当代都市生活中追求梦想的种种困境和迷茫,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讨论。
二、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体验所产生的情感。
现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独具特色,与传统文学有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现代文学作品追求“真实与美”的统一。
它不再局限于传统文学那种追求美的理想化手法,而更加注重对生活的真实呈现。
例如,陈忠实的《白鹿原》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对人物的生动刻画,展现了家族的崛起与衰败,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其次,现代文学作品注重独特的艺术形式。
它摒弃了传统文学的繁复格律和华丽修辞,追求简洁明快的语言,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和体验。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以幽默风趣的笔调,讽刺了封建社会的迷思和人性的庸俗,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三、作品阅读与分析理解高中语文中的现代文学作品,并不仅仅是对其进行表面的阅读,更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
科目现代文学学习总结

科目现代文学学习总结在现代文学学习的过程中,我通过阅读和研究了各种文学作品,深入了解了现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在这篇总结中,我将分享我对现代文学的理解和体会。
一、现代文学的定义和特点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它与传统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现代文学追求个人独立,关注现实生活,强调真实和自由。
同时,现代文学还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心灵内在世界的复杂性。
相比于传统文学,现代文学更加多元化和现实主义。
二、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1. 阅读的态度:在阅读现代文学作品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注意作品中的细节和象征意义。
2. 文学元素的分析:要注意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分析,从中挖掘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深层含义。
3. 与时代背景联系:理解现代文学作品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因为作品常常与时代背景相互影响。
三、现代文学作品对我的影响1. 拓宽思维:通过阅读现代文学作品,我对世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2. 探索人性:现代文学作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我对人类的情感和行为更加深入地思考。
3. 表达能力提升:通过学习现代文学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方式,我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1. 多样性:现代文学摒弃了单一的文学范式,对多元文化和多元主题进行了更广泛的探索。
2. 实验性:现代文学作品更加注重形式上的实验和创新,突破传统写作的边界。
3. 全球化:现代文学作品超越国界,展现了全球文学的交流与融合。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学习现代文学,我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升。
现代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我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继续深入研究现代文学,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享受美好的阅读体验。
以上是对科目现代文学学习的总结。
通过学习现代文学,我深刻认识到文学对思想、情感和人性的影响,同时也意识到现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观念”

“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观念”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现代中国文学的“创制”过程中,“观念”的力量真是不可小视。
翻开海内外任何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也许在具体问题上,比如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对思潮、流派的判断,各自的立场不同,观点歧异,甚至针锋相对。
但透过分歧的表面追究深层的理路,却不难发现它们潜在地遵循着某种“不言而喻”的前提,并且相当自觉地将其转化为叙述历史的“元语言”。
剖析这一前提是很复杂的工作,因为它涉及到一个构造颇为精致的关于“现代性“的“话语装置”。
酒井直树指出:“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序列暗示了一种时间顺序,我们必须记住,这个秩序从来都是同现代世界的地缘政治构造结合在一起的。
现在众所周知的是,这种秩序基本上是十九世纪的历史框架,人们通过这个框架来理解民族、文化、传统、和种族在这个系统里的位置。
‘后现代’作为这个序列的最后一项是最近才出现的,但‘前现代’和‘现代’的在历史和地缘政治上配对组合却早已成为知识话语的主要的组织手段(organizing apparatus)之一。
因此,这个谜一样的第三者的出现所证明的也许不是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转移,而是我们话语范式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是,我们以往认为是不容置疑的历史-地缘政治秩序,即前现代-现代的秩序,变得越来越成问题了”,他进而强调:“如果不参照前现代和现代这一配对,就无法理解‘现代性’这个术语”。
〖1〗在后现代的语境下,从“现代中国文学的确立”这样一个“微观历史”的侧面进入并分解这个“装置”,正是我在今后研究中希望承担的任务。
不过,首先可以明确指出的是,所谓“现代文学观念”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叙述极端重视“现代文学观念”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讨论“五四”文学革命时,都把描述的重心放在文学观念的变革上。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观念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摘要]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出版对“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具有突出的贡献,但这个结论往往比较空泛,还没有深入到具体层面。
我们从三篇《小说选集·导言》入手,探索其中的文学观念,发现它们表现出四个方面的共性:一是为“新文学小说”设定了相同的起点;二是以西方文学为参照分析和评价“新文学小说”;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否定或漠视的态度;四是尊重作家的个性。
这些鲜明的共性深刻揭示了“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促成了学术界对“现代文学”的认识和关注。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导言;现代文学观念;现代文学;新文学《中国新文学大系》是1935年至1936年初,由赵家璧主编、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发行的一套丛书,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之作,对这一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它对“新文学”(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但对这种“影响”的研究,学者们多从宏观角度进行评论,而缺乏具体考察,导致结论往往大而不当。
本文以《大系·小说选集·导言》为考察对象,集中分析三篇“导言”中表现出的共性,以求揭示《大系》这套经典丛书的出版对“新文学观念”的形成所具有的突出贡献。
一、现代文学的诞生:1917年茅盾、鲁迅、郑伯奇三位编选者在三篇《小说选集·导言》中为“新文学小说”设定了相同的起点,这反映了他们相似的文学史分期意识。
茅盾在《小说一集·导言》的开头写道:“民国六年(一九一七),《新青年》杂志发表了《文学革命论》的时候还没有‘新文学’的创作小说出现”[1](P1),民国七年鲁迅的《狂人日记》被他看作新文学小说的开篇之作。
鲁迅在《小说二集·导言》的开头、郑伯奇在《小说三集·导言》的第一部分也毫无例外地把《新青年》杂志的创刊所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作为新文学孕育的文化语境,把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作为新文学的开端,他们对新文学的讨论都是以此为起点的。
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解

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解中国现代文学,那可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大花园,每一朵花都散发着独特的芬芳。
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就像是一场大变革中的文化觉醒。
以前啊,咱们传统文学在那儿稳稳当当的,就像一个老房子,很扎实,有自己的韵味。
可时代变了,就像一阵大风呼呼吹过来,新的思想、新的生活方式都来了。
这时候,现代文学就像破土而出的春笋,充满了生机。
那些作家们啊,就像是一群勇敢的探险家,在文学的新领域里闯荡。
鲁迅就是这个大花园里的一棵参天大树。
他的文字犀利得像一把手术刀。
你看他写的《狂人日记》,就好像把那个黑暗的社会给扒开了,让人们看到里面的病态。
这就好比在一间乌漆嘛黑的屋子里,大家都在浑浑噩噩地过日子,鲁迅呢,一下子把窗户给砸开了,亮光透进来,虽然刺眼,但是让大家清醒了。
他笔下的孔乙己,多像一个被时代抛弃的可怜虫,守着那些旧的东西,却又在新的世界里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我们生活里也有这样的人啊,守着过去的那点老本,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最后只能是越来越落后。
还有老舍,他像是一位特别亲切的老邻居,坐在胡同口,给大家讲述着老北京的故事。
《骆驼祥子》里的祥子,一开始就像一匹充满活力的小马驹,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想要靠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
可是呢,社会就像一个大泥潭,一次次把他拖进去,最后他变成了一个行尸走肉。
这多像我们有时候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啊,本来信心满满,可是外界的压力太大,就把我们的梦想给碾碎了。
老舍用他那细腻的笔触,把老北京的风土人情都展现出来了,就像展开了一幅长长的画卷,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悲欢离合。
巴金也是不能不提的。
他的《家》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封建家庭的种种弊病。
那些大家族里的勾心斗角、年轻人被压抑的爱情和理想,都写得那么真实。
就好比我们看到一个外表华丽的盒子,打开一看,里面全是虫子。
那些年轻人在家族里就像被困在笼子里的鸟,想飞却飞不出去。
巴金用他的文字为那些被束缚的灵魂呐喊,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年轻人对自由的渴望。
“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观念”

“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观念”现代文学是指以现代为背景,反映现代社会现象的文学作品。
这种文学作品通常以现实主义为主导,强调真实、自然和人性的描写,追求表现当代人的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
现代文学观念则是指人们对现代文学的理解和评价,它包括对作品的内容、风格、方法以及作家的创作理念和意图的考察与解读。
下面将从现代文学的特点、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以及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等方面来探讨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学观念的关系。
首先,现代文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实主义的主导地位。
现代文学以现实为基础,注重真实的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强调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二是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
现代文学不仅仅是情感倾诉和个体经历的陈述,更是承载了时代的委托,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
三是语言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现代文学作品常常运用多种语言形式和风格,寻求表达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四是探索及批判现代社会文化。
现代文学试图深入探索和揭示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问题,批判社会文化的矛盾和不足。
五是注重人性的描绘和刻画。
现代文学作品常常以人物塑造为重点,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情感。
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与现代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等国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引发了人们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对现代性的思考。
这种思想态势的转变也反映到了文学领域,人们开始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反思和挑战。
比如,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观念的形成就是对传统文学形式和观念的拒绝和否定。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个体的主观意识和多义性,追求新颖的题材和表现形式,以及对线性叙事模式的打破。
这种观念为现代文学的创新提供了基础。
同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兴起也对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试图通过阶级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解读和评价文学作品。
这种思想引领了一大批现实主义文学的涌现,并且构成了现代文学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观念(一)摘要:在现代中国文学的“创制”过程中,“观念”的力量真是不可小视。
翻开海内外任何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也许在具体问题上,比如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对思潮、流派的判断,各自的立场不同,观点歧异,甚至针锋相对。
但透过分歧的表面追究深层的理路,却不难发现它们潜在地遵循着某种“不言而喻”的前提,并且相当自觉地将其转化为叙述历史的“元语言”。
关键词:现代文学;文学观念;中国文学Abstract:“Formulates”intheprocessinthemodernChinaliterature,“idea”thestrengthreallycannotloo kdownupon.Openseverywhereanybook“theChinesemodernhistoryofliterature”,intheconcreteque stion,forinstancetothewriter,theworkappraisal,totheideologicaltrend,theschooljudgment,theresp ectivestandpointisperhapsdifferent,theviewpointdifference,iseveninsharpopposition.Butpenetrat esdivergentthesuperficialinvestigationin-depthprincipleroad,isnotactuallydifficulttodiscovertheyla tentarefollowingsomekind“self-evident”premise,andq uiteonowninitiativetransformsitasthenarrat ionhistory“themeta-language”.keyword:Modernliterature;Literatureidea;Chineseliterature前言剖析这一前提是很复杂的工作,因为它涉及到一个构造颇为精致的关于“现代性“的“话语装置”(discursiveapparatus)。
酒井直树指出:“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序列暗示了一种时间顺序,我们必须记住,这个秩序从来都是同现代世界的地缘政治构造结合在一起的。
现在众所周知的是,这种秩序基本上是十九世纪的历史框架,人们通过这个框架来理解民族、文化、传统、和种族在这个系统里的位置。
‘后现代’作为这个序列的最后一项是最近才出现的,但‘前现代’和‘现代’的在历史和地缘政治上配对组合却早已成为知识话语的主要的组织手段(organizingapparatus)之一。
因此,这个谜一样的第三者的出现所证明的也许不是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转移,而是我们话语范式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是,我们以往认为是不容置疑的历史-地缘政治秩序,即前现代-现代的秩序,变得越来越成问题了”,他进而强调:“如果不参照前现代和现代这一配对,就无法理解‘现代性’这个术语”。
〖1〗在后现代的语境下,从“现代中国文学的确立”这样一个“微观历史”的侧面进入并分解这个“装置”,正是我在今后研究中希望承担的任务。
不过,首先可以明确指出的是,所谓“现代文学观念”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叙述极端重视“现代文学观念”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讨论“五四”文学革命时,都把描述的重心放在文学观念的变革上。
这样的历史叙述不单对应了梁启超关于晚清至民国社会“由器物而制度再文化”的渐次变化的论述,〖2〗作为新思潮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革命”本身即是社会文化变革的一项显著表征;也不仅提示出林毓生描绘的“藉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cultural-intellectualisticapproach)的五四思想的内在特征,〖3〗借用鲁迅的说法,“听将令”的文学必定会打上思想、观念先行的烙印〖4〗,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展露了现代中国文学“创制”过程中某些可供进一步分析的“历史瞬间”,按照竹内好的看法,没有这样的瞬间,历史就不成其为历史。
〖5〗实际上,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历史叙述的依据的“现代文学观念”同时构成了它的合法性基础,两者互相生产、互相支援,形成了一条锁闭而完整的权威历史话语链,离开了权威历史话语的阐释,我们得不出关于这段历史的其它结论。
众所周知,现代中国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被称为“新文学”,但仍需追问的是,它何以为“新”,即建立“新文学”的合法性基础何在。
如此提问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在和所谓“旧文学”相对立的意义来界定“新文学”,而且要求“新文学”于当下显示出面向未来的特征。
1920年1月,周作人在一篇题为《新文学的要求》的讲演中,引人注目的两次使用了“现代”的概念,他认为“人性的文学”和“人类的文学”是“现代文学”最重要的品格,也是“新文学”需要努力的方向。
〖6〗这意味着“新文学”并不必然地拥有成为“现代文学”的优先权,倘若它要证明自己天然地拥有优先权,就必须显示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现代文学”的品格紧密相关,甚至合二为一。
这是一种典型的“现代性”态度,福科在分析启蒙和现代性的关系时指出:“启蒙的分析──把历史规定为人类向成人状态的过渡──把当代现实与整个的运动和它的基本方向联系起来。
但是,与此同时,它表明,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刻,每个个人是怎样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对整个过程负责”。
〖7〗在他的分析中,“启蒙”即是一种“现代性态度”,个人的存在和工作的意义是同他所存在的特定的时刻──现代──相联系的,而这种联系与对整体历史及其通向特定目的的过程的反思具有内在关联。
由此推断,“新文学”的存在意义同样在于它和尚待争取的“现代文学”品格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既是未来走向的,又是尚未决定的,因此在当时更多是作为一个问题而存在。
这个问题自“五四”以来就一直困扰着新文学,在一般认为新文学已取得文坛稳固地位的1926年,梁实秋依然担心新文学“日久气衰,仍回复于稳固的基础之上”。
〖8〗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服从启蒙方案的设计,首先是“观念”(“思维”)的变革。
正像康德在《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启蒙?》中将“思维方式的真正变革”当作“启蒙”的中心环节一样,〖9〗梁实秋在讨论“现代文学的任务”时,明确提出:“我以为中国文学之最应改革的乃是文学思想,换言之,即是文学的基本观念,文学是什么?文学的任务是什么?中国过去对这些问题是怎样解答的?我们现在对以前的解答是否满意?如不满意应如何修正?这些问题我以为应该是新文学运动的中心问题。
“〖10〗不过他的倡导仍然停留在理论研究上,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可供操作的层面。
到了1935年,良友图书公司出版十卷本《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个十年:1917—1927)》,来为“伟大的十年间”作一历史定位,才算是第一次以回顾和总结的方式较圆满地回答了上述的追问。
当时上海的大型刊物《文学》发表《最近的两大工程》一文,把它与郑振铎主编的《世界文库》并列:“《大系》固然一方面要造成一部最大的‘选集’,但另一方面却有保存‘文献’的用意。
《新文学大系》虽是一种选集的形式,可是它的计划要每一册都有一篇长序(二万字左右的长序),那就兼有文学史的性质了。
这个用意是很对的。
不过是因为分人编选的缘故,各人看法不同,自然难免,所以倘若有人要把《新文学大系》当作新文学史看,那他一定不会满意。
然而倘使从这部巨大的‘选集’中窥见‘新文学运动’的第一个十年的文坛全貌,那么倒反因为是分人编选的缘故,无形中成了无所不有,或许他一定能够满意。
《新文学大系》的编辑计划也是近年来少有的伟大企图,全书十册……开头还有蔡元培先生一篇颇长的总序。
倘使拿戏班子来作比喻,我们不妨说《大系》的‘角色’是配搭得匀称的。
”〖11〗人们也许很难理解,在政治、文化和文学立场急剧分野的三十年代,位居于左、中、右不同阵营的作家,比如胡适、周作人、鲁迅、茅盾、阿英和郑伯奇,怎么可能如此轻易地跨越态度的畛域,聚集在一项共同的事业上?当然不能简单地把原因归结在良友图书公司和它的年轻编辑赵家璧的“神通广大”上。
问题在于这项共同的事业并没有弥合他们之间的分歧,在公司出于广告目的要求撰写的“编选感想”中,郁达夫和郑伯奇仍然继续打着关于“伟大作品”的笔战,周作人则皮里阳秋地捎带了几句左翼文人对小品文的批评:“我觉得文就是文,没有大品小品之分”。
〖12〗但分歧又不妨碍他们为编选“大系”走到一起来,这意味着分歧的背后还存在某种更高准则的制约。
赵家璧在为“大系”写的出版“前言”中说得很清楚:“在国内一部分思想界颇想回到五四以前去的今日,这一件工作,自信不是毫无意义的。
”〖13〗汪晖早在八十年代末就曾指出:“‘五四’启蒙运动是由千差万别、相互矛盾的思想学说构成的,然而作为一个统一的历史运动,它实际上必须找到一种基本的精神力量或情感趋向,从而使得各种纷纭复杂的思想学说获得某种‘历史同一性’。
一切对启蒙运动的历史叙述,都必须在这种‘历史同一性’基础上进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打开各别学说和思想原则之迷宫的通道,才不至于在观念的大杂烩中不知所措”正象他的研究所显示的,“五四”启蒙运动缺乏像欧洲启蒙运动那样统一的方法论基础,缺乏内在的历史和逻辑的前提,但事实上却又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
其中的缘由即“在各种理论矛盾之中仍然保持着的内在统一性乃是一种‘基本态度’”,这种“同一性”不存在于各种观念的逻辑联系之中,而是存在于纷杂的观念背后,存在于表达这些相互歧异的“观念”的心理冲动之中,也即存在于思想者的“态度”之中。
〖14〗对这一态度最鲜明的表达莫过于胡适,他在总结“这两三年新思潮运动的历史”的《新思潮的意义》中说:“据我个人的观察,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态度。
这种新态度可叫做‘评判的态度’。
评判的态度,简单说来,只是凡事要重新分别一个好与不好……尼采说现今时代是一个‘重新估定一切价值’(TransvaluationofallValues)的时代。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八个字便是评判的态度的最好解释”。
〖15〗汪晖相当敏锐地发现这种态度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对象性,但它指向对象的是“价值判断”,而非“结构分析”。
〖16〗那么评判好坏,估定价值,它的标准从哪里来?1919年1月,陈独秀在《新青年》6卷1号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指出传统社会“非难本志的,无非是破坏孔教,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这几条罪案”。
他声称这种“破坏”背后蕴涵了共同的价值标准,“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下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旧伦理、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