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的光学描述

合集下载

光学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光学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光学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光学显微镜是一种利用透镜或物镜和目镜的组合来放大和观察微小物体的仪器。

其基本原理如下:
1. 放大原理:光学显微镜利用物镜和目镜的组合放大物体的细节。

物镜放大物体的细节,然后目镜进一步放大物镜中的影像,使得观察者可以看到更清晰的样品细节。

2. 折射原理:当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显微镜中,光线从空气中进入玻璃物镜中,再从玻璃目镜中进入空气或者观察者的眼睛中。

通过适当选择物镜和目镜的焦距,可以使光线聚焦在样品上并最终进入眼睛,形成放大的影像。

3. 分辨原理:显微镜的分辨率指的是能够分辨的两个最近物体之间的最小距离。

分辨力受到光波长的限制,显微镜通常使用可见光,其波长约为400-700纳米。

根据铺赛-瑞利准则,分
辨力取决于光学系统的数值孔径和波长,分辨力越高,能够看到的细节就越清晰。

4. 照明原理:显微镜中的样品通常需要照明才能看到。

光源(如白炽灯、LED等)发出光线,并经过准直器和滤光器的
控制,通过凸透镜产生平行光线,在物镜下方照射样品。

照明光线被样品反射、折射或透射后,通过物镜和目镜进入观察者视野。

总结起来,光学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结为放大原理、折射
原理、分辨原理和照明原理。

这些原理的有效结合使得光学显微镜成为了一种广泛使用的观察和研究微小物体的工具。

光学显微镜的描述

光学显微镜的描述

光学显微镜的描述
光学显微镜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实验仪器,通过放大物体图像来观察细
小的物体结构和其它特性。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光学显微镜的相
关特性。

一、光学显微镜的原理
光学显微镜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光的折射和反射作为显微镜的成像技术,通过透镜和物镜的组合放大图像,使用户能够观察到超微小的物质。

二、光学显微镜的构造
光学显微镜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 目镜:位于显微镜顶部,能够放大透过物镜的放大像。

2. 物镜:位于样品下方,是放大物体的主要透镜。

3. 反射镜:位于显微镜底部,通过折射调整光的路径。

4. 焦平面:位于目镜下方,能够体现附加功能,如摄像机。

三、光学显微镜的用途
光学显微镜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

它可以
快速准确地分析植物和动物的细胞结构,病理学研究,药品合成和光
学测量等领域。

总之,光学显微镜是一种重要的实验仪器,它通过透镜和物镜的组合
放大图像,能够让我们观察到微小物质的结构和特性,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显微镜 原理

显微镜 原理

显微镜原理
显微镜使用了光学原理来放大显微观察样品的细节。

它由具有高放大倍率的目镜和物镜组成。

物镜位于样品上方,通过透镜聚焦光线。

透过样本后,光线进一步被目镜放大。

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光线的折射和聚焦。

当光线通过透明物质(例如玻璃或水)时,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称为折射。

物镜和目镜都是由透镜组成,这些透镜可以将光线聚焦在一个点上,这样使得观察者能够看到物体的详细细节。

在显微镜中,物镜的作用是将通过样品的光线聚焦到一个点上,产生一个放大的、倒置的实像。

这个实像在目镜中被进一步放大,使得观察者能够看到更详细的细节。

目镜提供了可调焦距,以适应不同放大倍率的需求。

为了获得清晰的显微观察图像,光线的聚焦是至关重要的。

这就是为什么显微镜通常配备有调节聚焦的机制,以确保样品的细节能够被正确放大和清晰地显示出来。

除了光学原理外,显微镜还可以配备其他附件,例如荧光滤光片和相差干涉仪等,以便进行特殊的观察和分析。

总而言之,显微镜利用光线的折射和聚焦原理来放大样品的细节。

这使得观察者能够以高分辨率观察微小的结构和细胞组织。

显微镜的四大光学原理 显微镜操作规程

显微镜的四大光学原理 显微镜操作规程

显微镜的四大光学原理显微镜操作规程一.折射和折射率光线在均匀的各向同性介质中,两点之间以直线传播,当通过不同密度介质的透亮物体时,则发生折射现像,这是由于光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造成的。

当与透亮物面不垂直的光线由空气射入透亮物体一.折射和折射率光线在均匀的各向同性介质中,两点之间以直线传播,当通过不同密度介质的透亮物体时,则发生折射现像,这是由于光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造成的。

当与透亮物面不垂直的光线由空气射入透亮物体(如玻璃)时,光线在其介面更改了方向,并和法线构成折射角。

二.透镜的性能透镜是构成显微镜光学系统的最基本的光学元件,物镜、目镜及聚光镜等部件均由单个和多个透镜构成。

依其外形的不同,可分为凸透镜(正透镜)和凹透镜(负透镜)两大类。

当一束平行于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相交于一点,这个点称“焦点”,通过交点并垂直光轴的平面,称“焦平面”。

焦点有两个,在物方空间的焦点,称“物方焦点”,该处的焦平面,称“物方焦平面”;反之,在像方空间的焦点,称“像方焦点”,该处的焦平面,称“像方焦平面”。

光线通过凹透镜后,成正立虚像,而凸透镜则成正立实像。

实像可在屏幕上显现出来,而虚像不能。

三.影响成像的关键因素—像差由于客观条件,任何光学系统都不能生成理论上理想的像,各种像差的存在影响了成像质量。

下面分别简要介绍各种像差。

1.色差色差是透镜成像的一个严重缺陷,发生在多色光为光源的情况下,单色光不产生色差。

白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构成,各种光的波长不同,所以在通过透镜时的折射率也不同,这样物方一个点,在像方则可能形成一个色斑。

光学系统最紧要的功能就是消色差。

色差一般有位置色差,放大率色差。

位置色差使像在任何位置察看都带有色斑或晕环,使像模糊不清。

而放大率色差使像带有彩色边缘。

2.球差球差是轴上点的单色相差,是由于透镜的球形表面造成的。

球差造成的结果是,一个点成像后,不在是个亮点,而是一个中心亮边缘渐渐模糊的亮斑,从而影响成像质量。

光学显微镜的实验原理

光学显微镜的实验原理

光学显微镜的实验原理
光学显微镜是一种利用光学原理观察微小物体的仪器。

它由物镜、目镜和光源组成。

其实验原理如下:
1. 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准直器使光线垂直并准直进入光路。

2. 横截面为圆形的准直光束通过物镜,其中的一个面是凸面,使光线发生折射,并在焦点附近汇聚。

3. 微小待观察的物体放在物镜的焦点附近,这样物体上的光线几乎全部平行地进入物镜。

4. 物镜汇聚和放大了物体上的光线,并将它们投射到目镜中。

目镜中的光线会经过凹透镜将它们有效地延伸至无穷远处,以便使人眼看到清晰的放大影像。

5. 由于眼睛与入射光线之间有一定的夹角,所以在目镜中放大的图像将看起来比物体实际大小要大。

6. 观察者通过调节焦度,使物体放大的图像清晰可见。

通过这种光学原理,光学显微镜可以放大物体至几百倍乃至几千倍,并提供清晰的延伸图像。

它在生物学、医学、材料科学以及其他领域的研究和实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显微镜的光学原理

显微镜的光学原理

显微镜的光学原理
显微镜是一种利用光学原理观察微观物体的仪器。

它主要通过聚焦、放大和照明来实现对微小物体的观察。

显微镜的光学原理基于光的折射和散射特性。

当光线从空气进入玻璃或其他透明材料中时,由于介质的折射率不同,光线会发生偏折。

显微镜利用透镜来使光线折射并聚焦在一个点上,形成一个放大的虚像。

显微镜的主要部分包括物镜、目镜和光源。

物镜是一种具有较短焦距和高放大倍数的透镜,放置在显微镜的底部。

物镜在透镜下方形成一个像,这个像是一个放大的虚像。

目镜是一种具有较长焦距的透镜,放置在物镜上方。

目镜会再次放大物镜下方的像,使其更加清晰可见。

光源是显微镜中提供照明的部分。

常用的光源是白炽灯或荧光灯。

光线从光源发出后,经过凸透镜或反射镜的聚焦,通过透镜和样品进入显微镜中。

透镜的聚焦作用使光线能够更好地照亮样品,并使观察者能够看到更清晰的图像。

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通过目镜观察到物镜下方的像。

通过调节物镜和目镜之间的距离和焦距,可以获得不同放大倍数的观察效果。

同时,透镜和样品之间的距离也可以调节,以便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显微镜的光学原理使得人类可以观察到微观世界中细小的结构
和细胞等微小物体。

通过显微镜的放大作用和光源的照明,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微观世界中的事物。

关于显微镜的认识

关于显微镜的认识

显微镜是一种用于观察微小物体的光学仪器。

通过显微镜可以放大物体的细节,使人们能够看到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微小结构、细胞和微生物等。

以下是关于显微镜的一些常见认识:
1. 光学显微镜(光学放大显微镜):最常见的显微镜类型,利用光学原理将来自光源的光线通过透镜系放大并聚焦在样品上,然后观察放大后的样品。

2. 电子显微镜:不同于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使用的是电子束而非光线。

它能够提供更高的放大倍数和更高的分辨率,可以观察到更小的细微结构,如原子和分子等。

3. 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体与实际物体大小之间的比例关系。

放大倍数越高,观察到的细节越清晰。

4. 目镜和物镜:光学显微镜通常由目镜和物镜组成。

目镜位于顶部,直接对准人眼观察,物镜位于近物的位置,负责放大样品。

常见的显微镜通常有多个物镜,提供不同的放大倍数选择。

5. 调焦与聚焦:通过显微镜的调焦机构,可以改变样品与镜头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焦距的调整,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6. 光源:光学显微镜通常需要透过样品的光线来观察,因此需要光源照明。

常见的光源包括白炽灯、荧光灯和LED等。

7. 准备样品:在使用显微镜观察之前,通常需要将样品进行适当的准备,如固定、染色、切片等处理,以便在显微镜下更好地显示细节和结构。

显微镜在生物学、医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科学研究和实验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观察手段。

显微镜的光学系统的组成

显微镜的光学系统的组成

显微镜的光学系统的组成
显微镜作为一种重要的光学仪器,其光学系统是实现显微镜成像的关键组成部分。

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主要由物镜、目镜、调焦机构和照明系统四个部分组成。

物镜是显微镜成像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通过透镜将样品的光线汇聚到焦点上形成放大的像。

物镜的放大倍数直接影响到显微镜的成像能力。

目镜是显微镜成像的辅助组成部分,其作用是放大物镜成像的像,使其更加清晰。

目镜的放大倍数一般为10倍或15倍。

调焦机构是显微镜调节焦距的关键部分,其作用是使物镜能够在不同焦距下成像。

调焦机构一般由粗调机构和细调机构组成,可通过旋转调节旋钮来实现焦距的调节。

照明系统是显微镜成像的必要条件,其作用是提供光源以使样品能够产生光反射或透射现象。

常用的照明方式包括透射照明、反射照明等。

总之,显微镜光学系统的组成部分相互依存,共同作用,才能实现对微观世界的观察和研究。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显微镜的光学、机械系统 (2)一显微镜的简介 (2)二显微镜的光学系统 (2)(一)物镜 (2)1、物镜的分类 (2)2、物镜的主要参数 (3)3、物镜的作用 (3)(二)、目镜 (3)1、目镜的结构 (3)2、目镜的作用 (3)3、目镜与物镜的关系 (4)三)、聚光器 (4)1、光镜的主要参数 (4)2、聚光镜的作用 (4)3、可变光阑 (4)(四)照明光源 (4)1、天然光源 (5)2、人工光源 (5)(五)滤光器 (5)三显微镜的机械系统 (5)(一)底座 (7)(二)镜臂 (7)(三)镜简及齐焦 (7)(四)物镜转换器 (8)(五)调焦机构 (9)显微镜的光学、机械系统一显微镜的简介显微镜是用来看看太小或详细,被人眼看到的物体的工具。

“微”小“范围”是指看评价的目的,并在显微镜了这一点,使用灯光和放大镜。

显微镜的最基本的和无处不在的版本是光学显微镜。

这是你在高中生物教室和科学项目的圣诞礼物中看到的显微镜。

这种显微镜使用的镜头和光放大赤裸裸的人眼观看的对象。

有两种类型:简单(一个镜头)和复合(多镜头)。

光学像差,包括在颜色折射的差异,使图像模糊观众。

更多的镜头,更多的图像清晰度。

从底部到顶部,有一个标准的生物显微镜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有一个光源,通常是一个灯泡,在显微镜的基础。

上面的光线,是一种透明的托盘对象被视为在于。

托盘上面是一个管内含有一个或多个镜头。

镜头在管的基础是所谓的物镜。

物镜(ES)以上目镜镜头,观众看起来通过图像。

有许多使用的其他类型,但是这是最常见的的。

例如,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对象的细胞结构与磁铁弯曲电子光学显微镜弯与玻璃的光以同样的方式。

甚至有些使用的X射线。

二显微镜的光学系统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主要包括物镜、目镜、反光镜和聚光器四个部件。

广义的说也包括照明光源、滤光器、盖玻片和载玻片等。

(一)物镜物镜是决定显微镜性能的最重要部件,安装在物镜转换器上,接近被观察的物体,故叫做物镜或接物镜。

1、物镜的分类物镜根据使用条件的不同可分为干燥物镜和浸液物镜;其中浸液物镜又可分为水浸物镜和油浸物镜(常用放大倍数为90—100倍)。

根据放大倍数的不同可分为低倍物镜(10倍以下)、中倍物镜(20倍左右)高倍物镜(40—65倍)。

根据像差矫正情况,分为消色差物镜(常用,能矫正光谱中两种色光的色差的物镜)和复色差物镜(能矫正光谱中三种色光的色差的物镜,价格贵,使用少)。

(所谓象差是指所成的像与原物在形状上的差别;色差是指所成的像与原物在颜色上的差别)消除色差(当不同波长的光线通过透镜的时候,它们折射的方向略有不同,这导致了成像质量的下降)2、物镜的主要参数物镜主要参数包括:放大倍数、数值孔径和工作距离。

①、放大倍数是指眼睛看到像的大小与对应标本大小的比值。

它指的是长度的比值而不是面积的比值。

例:放大倍数为100×,指的是长度是1μm的标本,放大后像的长度是100μm,要是以面积计算,则放大了10,000倍。

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②、数值孔径也叫镜口率,简写N•A 或A,是物镜和聚光器的主要参数,与显微镜的分辨力成正比。

干燥物镜的数值孔径为0.05-0.95,油浸物镜(香柏油)的数值孔径为1.25。

③、工作距离是指当所观察的标本最清楚时物镜的前端透镜下面到标本的盖玻片上面的距离。

物镜的工作距离与物镜的焦距有关,物镜的焦距越长,放大倍数越低,其工作距离越长。

3、物镜的作用是将标本作第一次放大,它是决定显微镜性能的最重要的部件——分辨力的高低。

分辨力也叫分辨率或分辨本领。

分辨力的大小是用分辨距离(所能分辨开的两个物点间的最小距离)的数值来表示的。

在明视距离(25cm)之处,正常人眼所能看清相距0.073mm的两个物点,这个0.073mm的数值,即为正常人眼的分辨距离。

(二)、目镜因为它靠近观察者的眼睛,因此也叫接目镜。

安装在镜筒的上端。

1、目镜的结构通常目镜由上下两组透镜组成,上面的透镜叫做接目透镜,下面的透镜叫做会聚透镜或场镜。

上下透镜之间或场镜下面装有一个光阑(它的大小决定了视场的大小),因为标本正好在光阑面上成像,可在这个光阑上粘一小段毛发作为指针,用来指示某个特点的目标。

也可在其上面放置目镜测微尺,用来测量所观察标本的大小。

目镜的长度越短,放大倍数越大(因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目镜的焦距成反比)。

2、目镜的作用是将已被物镜放大的,分辨清晰的实像进一步放大,达到人眼能容易分辨清楚的程度。

常用目镜的放大倍数为5—16倍。

3、目镜与物镜的关系物镜已经分辨清楚的细微结构,假如没有经过目镜的再放大,达不到人眼所能分辨的大小,那就看不清楚;但物镜所不能分辨的细微结构,虽然经过高倍目镜的再放大,也还是看不清楚,所以目镜只能起放大作用,不会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

有时虽然物镜能分辨开两个靠得很近的物点,但由于这两个物点的像的距离小于眼睛的分辨距离,还是无法看清。

所以,目镜和物镜即相互联系,又彼此制约。

三)、聚光器聚光器也叫集光器。

位于标本下方的聚光器支架上。

它主要由聚光镜和可变光阑组成。

其中,聚光镜可分为明视场聚光镜(普通显微镜配置)和暗视场聚光镜。

1、光镜的主要参数数值孔径(N•A )是聚光镜的主要参数,最大数值孔径一般是1.2—1.4,数值孔径有一定的可变范围,通常刻在上方透镜边框上的数字是代表最大的数值孔径,通过调节下部可变光阑的开放程度,可得到此数字以下的各种不同的数值孔径,以适应不同物镜的需要。

有的聚光镜由几组透镜组成,最上面的一组透镜可以卸掉或移出光路,使聚光镜的数值孔径变小,以适应低倍物镜观察时的照明。

2、聚光镜的作用聚光镜的作用相当于凸透镜,起会聚光线的作用,以增强标本的照明。

一般地把聚光镜的聚光焦点设计在它上端透镜平面上方约 1.25mm 处。

(聚光焦点正在所要观察的标本上,载玻片的厚度为1.1mm左右)3、可变光阑可变光阑也叫光圈,位于聚光镜的下方,由十几张金属薄片组成,中心部分形成圆孔。

其作用是调节光强度和使聚光镜的数值孔径与物镜的数值孔径相适应。

可变光阑开得越大,数值孔径越大(观察完毕后,应将光圈调至最大)。

在可变光阑下面,还有一个圆形的滤光片托架。

(四)反光镜反光镜是一个可以随意转动的双面镜,直径为50mm,一面为平面,一面为凹面,其作用是将从任何方向射来的光线经通光孔反射上来。

平面镜反射光线的能力较弱,是在光线较强时使用,凹面镜反射光线的能力较强,是在光线较弱时使用。

反光镜通常一面是平面镜,另一面是凹面镜,装在聚光器下面,可以在水平与垂直两个方向上任意旋转。

反光镜的作用是使由光源发出的光线或天然光射向聚光器。

当用聚光器时一般用平面镜,不用时用凹面镜;当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弱时用凹面镜。

观察完毕后,应将反光镜垂直放置。

(四)照明光源显微镜的照明可以用天然光源或人工光源1、天然光源光线来自天空,最好是由白云反射来的。

不可利用直接照来的太阳光。

2、人工光源①、对人工光源的基本要求:有足够的发光强度;光源发热不能过多。

②、常用的人工光源:显微镜灯;日光灯(五)滤光器安装在光源和聚光器之间。

作用是让所选择的某一波段的光线通过,而吸收掉其他的光线,即为了改变光线的光谱成分或削弱光的强度。

分为两大类:滤光片和液体滤光器。

(七)盖玻片和载玻片盖玻片和载玻片的表面应相当平坦,无气泡,无划痕。

最好选用无色,透明度好的,使用前应洗净。

盖玻片的标准厚度是0.17±0.02mm,如不用盖玻片或盖玻片厚度不合适,都回影响成像质量。

载玻片的标准厚度是1.1±0.04mm,一般可用范围是1—1.2mm,若太厚会影响聚光器效能,太薄则容易破损三显微镜的机械系统显微镜除光学系统(由目镜、物镜和照明系统组成)外.还必须配以适当的机械部分才能正常工作。

通常.机械部分主要包括底座、镜臂、镜筒、物镜转换器、载物台和调焦机构。

图3—15为双简目镜显微镜结构示意图。

双简目镜显微镜是用一组复合棱镜把透过物镜后的光束分成强度相同的2束而形成2个中间像,分别再由左右目镜放大。

图3—16给出其光学原理。

来自物镜的光柬经半五角棱镜I折转90°进入半透复合棱镜II。

复合棱镜II由大小两个等腰直角棱镜胶合而成,胶合面上镀半透膜,恰好使入射光分成强度相等的2束光分别经棱镜III和IV形成分开的两平行光束.调节III和IV的间距即可调节这两个平行光轴的距离。

在两个平行光轴上形成的中间橡P1和P2是和目镜L1和L2共轴的。

由于人的瞳间距一般在53—75mm之间.即两条平行光轴间距离也应在这个范围内可调。

在目镜筒内,棱镜II是固定在中间的,棱镜III和IV安装在两块相对于II可左右滑动的滑板上,通过调整可以适应不同瞳孔距的观察者。

其实光靠调节棱镜滑板使光轴间距和观察者的瞳间距相等还是不够的。

只要分析一下当光轴间距离变动时对巾间像面P1和P2的影响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假定双目镜筒等长,中间像面跟目镜距离也相等,其条件必须是从棱镜I出来的光束经棱镜II和III及经棱镜II和IV的光程是相等的,显然满足这个条件的瞳间距是一个确定的值。

那么当调节瞳间距即两个平行光轴间距时,P就会在一定范围△内移动,如果目镜筒长是固定的没有对应于△的可调节量,那么就会破坏显微镜的光学成像条件。

为此在双筒目镜的镜筒上就需要设有筒长补偿机构。

一般在门镜管上有刻度尺,只要选定和瞳间距滑板刻度数符合就可得到补偿了。

先进的双目显微镜能够进行自动补偿,而且会考虑使用者两只眼睛屈光度的不同再进行屈光度调节。

大部分显微镜对左侧目镜有±5屈光度的调节范围。

使用时,先调节日镜筒上的光瞳间距(若需要还配合筒长补偿),使两眼看到单一的像,再通过屈光度调节使两眼都能清晰地看到单一的像。

目前,在双目显微镜中已有可以看到立体像的体现显微镜,能够获得更丰富的信息。

(一)底座底座是显微镜的基础,它支持整个镜体.保持显微镜在本同]:作状态时的平衡。

为此,底座必须有适当的形状、大小和质量c常用的底应形状以蹄形和矩形为多.也有用圆形、椭圆形、丁字形和三角形的。

底座的底面通常设计有3个凸台.以便与工作台面保持良好的接触。

整台显微镜的重心到底面的垂线座位于3个风台所构成的平面内。

底座所用的材料以铸铁为多,以便使重心降低,机构稳定。

底座也有用合金铝等材料制造的,其内部中空,用以安置变压器及控制部分的电子元件。

这种结构比较紧凑,整机也很稳定,是一种较好的设计形式。

(二)镜臂对直简显微镜,镜臂通过倾轴与底座上的支架相连。

照明光路、载物台、成像光路和调焦旋钮均安置于镜臂上。

使用时,镜臂靠近操作者,载物台在镜臂前方。

作长时期观测时,可使整个镜体倾斜.此时显微镜的重心到底座的垂线应通过(或很接近)倾斜轴,以使显微镜处于稳定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