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章台夜思》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韦庄《章台夜思》赏析

【韵译】长夜中清彻的琴瑟撩⼈幽怨;好象风⾬绕弦⽆尽凄楚悲哀。
孤灯之下听到楚地号⾓凄怆;西边⼀钩残⽉巳经落下章台。
韶花宛若芳草经秋业已衰落;当年深交⽼友也都绝迹不来。
寄给亲眷家书正愁难以发出,尽管传书秋雁⼜从北塞南回!【评析】 这⾸五⾔律诗是怀⼈思乡之作,⼤概是寄给越中家属的。
⾸联借清瑟以写怀。
泠泠⼆⼗五弦,每⼀发声,恰似凄风苦⾬,绕弦杂沓⽽来。
长夜漫漫,枯坐⼀室的诗⼈谛听着这样凄神寒⾻的⾳乐,怎不倍感哀怨呢?瑟是古代的⼀种弹拨乐器,其声悲怨。
相传“泰帝使素⼥⿎五⼗弦瑟,悲,帝禁不⽌,故破其瑟为⼆⼗五弦”(《汉书·郊祀志》)。
古诗中,瑟是⼀个常见意象。
多与别离之悲相联系。
如钱起《归雁》“⼆⼗五弦弹夜⽉,不胜清怨却飞来”,是说瑟的⾳乐魅⼒使雁不胜清怨飞来了。
古代别离、⾏旅、闺怨、边塞诗中,“瑟”与“雁”这两个意象,常常连带着出现。
瑟曲中有《归雁操》,脱胎于湘灵⿎瑟之神话,即湘江⼥神为表达对死于苍梧的丈夫——舜的思念⽽⿎瑟。
朱光潜先⽣说“写景必显,写情必隐”,这两句托伤情于瑟曲,此为隐;且诗⼈⼜⽤“怨”“哀”⼆字加以强调、凸显,使之为全篇定调。
颔联以繁笔铺陈,⽤“孤灯”“楚⾓”“残⽉”“章台”等常见意象加以层层渲染,突出“夜思”之苦。
上句是写诗⼈困守寓所,孤灯独坐,⼜听到苍凉悲切的“楚⾓”声,可以想见其内⼼该是怎样的酸楚!守城戍卒的思乡之曲极易勾起游⼦的乡愁。
唐诗中,“⾓”与“雁”这两个意象亦常连带出现。
如李涉《晚泊润州闻⾓》诗云“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连江渚上的⼤雁都不忍闻此⾓声⽽惊飞,可见其声之凄恻!⼀样的,这⼀联竭⼒不提听者感受之如何,⽽径直以实景烘托——“残⽉下章台”,写⼀钩残⽉挂柳梢,那清幽、昏黄的光在地上筛下班驳的影⼦。
诗⼈望⽉怀⼈,多么渴望能与亲⼈故旧团聚啊!残⽉未圆,更增⼏许凄凉。
这⼀联对仗⼯稳,⽤词平易⽽有余味。
“章台”是唐诗之通⽤意象,原为汉代京城长安街道名,街多柳树,唐时称为“章台柳”,以后章台成了“柳树”的代称。
韦庄——《章台夜思》

韦庄——《章台夜思》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作者小传】: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西安)人乾进士,此前曾漫游各地。
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
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
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
终于蜀。
他的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
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有《浣花集》。
韦庄传(录自《十国春秋》)韦庄字端己,杜陵人。
唐臣见素之后也。
曾祖少微,宣宗中书舍人。
庄疏旷不拘小节,幼能诗,以艳语见长。
应举时,遇黄巢犯阙,著《秦妇吟》云:‘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人称为‘秦妇吟秀才’乾宁元年,登进士第。
为判官,晋轶秩左补阙。
高祖为西川节度副使,昭宗命庄与李洵宣谕两川,遂留蜀。
同冯涓并掌书记,文不加点,而语多称情。
时有县令扰民者,庄为高祖草牒曰:‘正当凋□(鹱,内加祭)之秋,好安凋□(鹱,内加祭);勿使疮痍之后,复作疮痍’一时以为口实。
寻擢起居舍人。
天复间,高祖遣庄入贡,亦修好于梁王全忠。
谈言微中,颇得全忠心。
随使押牙王殷报聘。
昭宗既遇弑,全忠遣告哀使司马卿宣谕蜀土,兴元节度使王宗绾驰驿上白。
高祖颇内怀兴复;庄以兵者大事,不可仓卒而行,乃为高祖答宗绾书曰:‘吾蒙祖上恩有年矣,衣襟之上,宸翰如新;墨诏之中,泪痕犹在;犬马尚能报主,而况人之臣子乎!自去年三月东还,连贡二十表,而绝无一使之报,天地阻隔,叫呼何及?闻上至毂水,臣僚及官僚千余人,皆为汴州所害。
至洛,果遭弑逆。
自闻此诏,五内糜溃,方枕戈待旦,思为祖上报仇,今使来,不知以何宣告。
’且令宗绾以此意谕之。
卿乃惶惧而返。
明年高祖立行台于蜀,承制封拜,以庄为宣抚副使。
未几,梁篡唐改元,庄与诸将佐诣高祖劝进曰:‘大王虽忠于唐,唐已亡矣,此所谓天与不取也。
’于是帅吏民哭三日拥高祖即皇帝位。
进左散骑侍,判中书门下事。
凡开国制度,号令,刑政,礼乐,皆由庄所定。
顷之,梁复通好高祖,推高祖为兄,庄得书笑曰:‘此神尧骄李密之意也。
韦庄《章台夜思》阅读练习及答案

韦庄《章台夜思》阅读练习及答案韦庄《章台夜思》“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全诗翻译赏析章台夜思韦庄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词语解释】遥夜:长夜。
弦:琴弦。
章台:指长安。
殊:绝。
乡书:家书。
(1)章台:即章华台,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
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
《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城(筑)章华之台。
”(2)瑟:古代弦乐器。
多为二十五弦。
弦乐器,这里指乐声。
清瑟,即凄清的瑟声。
遥夜:长夜。
连下两句是说,凄清的瑟声,在长夜发出哀怨的音调;而伴随这哀怨乐曲的,又是秋夜悲鸣的风雨声。
(3)楚角:楚地吹的号角。
其声悲凉。
(4)下:落下。
这句是说,残月从章台落下去了,即天快亮了。
(5)芳草:这里指春光。
已云暮:已经晚暮了,指春光快要消歇了。
云:助词,有“又”义。
这句是借春光的消歇喻指自己年华已逝。
(6)殊:竟,尚。
(7)乡书:指家书,家信。
不可寄:是说无法寄。
(8)雁又南回:因雁是候鸟,秋天从此南来,春天又飞往北方。
古时有雁足寄书的传说,事书《汉书·苏武传》。
连上两句是说,我写的家书,已无法寄回去了,因秋雁南回,无雁可托。
译文幽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缭绕。
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
芳草渐渐枯萎,已到生命尽头.亲人故友,从未来此地。
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诗文解释】清越的瑟声在埋怨漫长的夜晚,缭绕的弦声在风雨中哀鸣。
孤灯下听到楚地的号角声,残月已经下落到章台后面。
芳草已经快衰败了,老朋友还没有来。
家书没有办法寄到,秋天的大雁又飞回南方去了。
【赏析】《章台夜思》是一首思乡诗。
全诗描绘了一幅凄清的晚秋夜景图:长夜萧条,瑟声忧怨,孤灯残月,芳草迟暮,故人难见,乡书不达,秋雁南飞。
这样的一个秋夜,诗人身在他乡,各种愁思一起涌上心头,怎能不愁肠百结。
“芳草已云暮”,诗人借芳草迟暮喻指美好年华的消逝,联系诗人的身世经历,应当说全诗除了乡思之外,作者还是有其它感慨的。
章台夜思阅读理解题答案

章台夜思阅读理解题答案《章台夜思》是唐代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是一首身在外地思念家乡的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章台夜思》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欢迎大家参阅。
《章台夜思》阅读原文章台夜思韦庄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章台夜思》阅读题目8.“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
(6分)9.诗题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见一个“思”字,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述。
(5分)《章台夜思》阅读答案8.(6分)“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分)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凄清的琴声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
(2分)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奠定了深夜思乡的凄凉的感情基调。
(2分)9.(5分)同意。
(1分)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情的意象,如“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人”“秋雁”等,展现了“思”的意境。
(2分)诗的三、四联更是直接描写“思”的内容:时值秋季,芳草已暮,故人不来,秋雁又回,家书难寄。
诗人将自己的无限秋思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无尽的怀人思乡之情。
(2分)《章台夜思》阅读译文幽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缭绕。
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
芳草渐渐枯萎,已到生命尽头.亲人故友,从未来此地。
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章台夜思》阅读赏析这是一首思乡诗。
全诗描绘了一幅凄清的晚秋夜景图:长夜萧条,瑟声忧怨,孤灯残月,芳草迟暮,故人难见,乡书不达,秋雁南飞。
这样的一个秋夜,诗人身在他乡,各种愁思一起涌上心头,怎能不愁肠百结。
“芳草已云暮”,诗人借芳草迟暮喻指美好年华的消逝,联系诗人的身世经历,应当说全诗除了乡思之外,作者还是有其它感慨的。
《章台夜思》原文及赏析

《章台夜思》原文及赏析《章台夜思》是晚唐诗人韦庄的一首五言律诗: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意境营造:◆音乐渲染:首联“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诗人以凄清的瑟声起笔,在漫长的夜里,瑟声如怨如诉,仿佛风雨绕弦,给人一种哀怨、凄凉的感觉。
这种以音乐来营造氛围的手法,将读者迅速带入到一种孤独、悲伤的情境之中,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景象烘托:颔联“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进一步通过“孤灯”“楚角”“残月”“章台” 等意象,层层渲染出夜的孤寂和凄凉。
孤灯独坐,本就形单影只,又听到苍凉悲切的楚角声,更添酸楚。
残月西沉,清冷的月光洒下,使整个画面更加落寞。
这些景象相互交融,烘托出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苦。
情感表达:◆思念故人:颈联“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点出了诗人思念的对象—— 故人。
“芳草已云暮” 用芳草的凋零来比喻美好时光的消逝,暗示诗人年华渐老。
而故人久久未来,让诗人感到失落和怅惘,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和期盼。
◆思乡之苦:尾联“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推向了高潮。
诗人想写家书寄给家乡的亲人,但山长水远,又恰逢秋雁南回,无雁可托,使他的思乡之情无法传递,更增添了几分悲苦。
艺术手法:◆意象丰富:诗中运用了多个富有深意的意象,如瑟、孤灯、楚角、残月、芳草、秋雁等,这些意象不仅生动地描绘了秋夜的景象,更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使诗歌具有深厚的内涵和感染力。
◆结构严谨:全诗结构严谨,前两联着重蓄势,通过对夜听瑟声、楚角声以及夜景的描写,为后文的抒情做铺垫;后两联则一吐衷肠,直接抒发诗人的思乡之苦和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总的来说,《章台夜思》是一首感情真挚、意境深远的怀人思乡之作。
诗人通过对秋夜景象的描写,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章台夜思》翻译赏析2篇

《章台夜思》翻译赏析《章台夜思》翻译赏析2篇《章台夜思》翻译赏析1原文:章台夜思朝代:唐朝作者:韦庄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译文及注释:译文幽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缭绕。
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
芳草渐渐枯萎,已到生命尽头。
亲人故友,从未来此地。
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注释(1)章台:即章华台,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
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
《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城(筑)章华之台。
”(2)瑟:古代弦乐器。
多为二十五弦。
弦乐器,这里指乐声。
清瑟,即凄清的瑟声。
遥夜:长夜。
连下两句是说,凄清的瑟声,在长夜发出哀怨的音调;而伴随这哀怨乐曲的,又是秋夜悲鸣的风雨声。
(3)楚角:楚地吹的号角。
其声悲凉。
(4)下:落下。
这句是说,残月从章台落下去了,即天快亮了。
(5)芳草:这里指春光。
已云暮:已经晚暮了,指春光快要消歇了。
云:助词,有“又”义。
这句是借春光的消歇喻指自己年华已逝。
(6)殊:竟,尚。
(7)乡书:指家书,家信。
不可寄:是说无法寄。
(8)雁又南回:因雁是候鸟,秋天从此南来,春天又飞往北方。
古时有雁足寄书的传说,事书《汉书·苏武传》。
连上两句是说,我写的家书,已无法寄回去了,因秋雁南回,无雁可托。
赏析:这是一首身在外地思念家乡的诗。
秋夜一片凄凉,诗人在孤灯下想念着老朋友,满腹愁肠,家书无法寄到,更加重了忧伤的情绪。
全诗一气呵成,感情真挚,幽怨清晰,感人至深。
这首诗是怀人思乡之作。
诗以“夜思”为题,开篇却不写思,而写秋夜所闻所见,写尽寄居他乡的孤独、悲凉。
诗的后半,写“思”的内容: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
最后点出时当秋节,更令人愁思不断。
诗中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恨,读来不胜悲凉凄楚,叫人肠断。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和《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章台夜思(韦庄)原文及赏析

章台夜思(韦庄)原文及赏析韦庄是唐代文学家,他的诗文以豪放、奔放为特色,而《章台夜思》也是他的一首代表作。
下面是《章台夜思》的原文及赏析。
《章台夜思》原文:秋思夜多,楚天涯,千里楼台,月照高楼。
连山尽作秋色,层波空语东流。
一行行窗户,窥月光,共长空,鹤路穿云远,暮云生岘首,重吟云路暗,久情銮舆晚,此生恋欢颜,怕道归休。
寒鸦栖木徒依沼,流水泻浪仍经洲,百里愁眉上,知堪几时收?残更残雨无寥天,西风两岸鹳翅寒。
望断秋夜愁侵梦,强披寒霜上御坛。
《章台夜思》是一首切实抒发了诗人秋夜寂寥思念之情的诗。
诗以夜思之情为主线,通过描写楚天之遥和月光的高楼,展现了秋思的深沉和萧索之感。
秋天的山川尽染金黄,波澜层层如鳞,流水东去,数行窗户透出月光,照亮长空。
诗人感叹鹤路穿云远,暮云重重遮住路途,自己长久地吟诵在云路之暗中,暮色笼罩的归程在夕阳残暮时恍若渺茫。
他留连此生恋欢颜,却害怕良辰美景过于短暂,行将回归寻常。
无奈的寒鸦唇齿轻抵木枝,流水浪花如潮再次触岸,百里愁眉间盈满忧愁,却不知何时才能安心。
夜深天寒,更加残露急雨,寥寥星光难以挽留晨曦。
西风呜咽着寂寥的曲调,两岸孤雁展翅凌冽。
诗人望向远方,秋夜的愁思渐渗透入梦境,寒霜披于他的肩头,踏阶而上。
整首诗的描写处处流淌着寂寥的秋意,展现了诗人对远方的眷恋和对过去的思念。
无论是楚天之遥,还是流水东去,都成为诗人思念的象征。
同时,诗人以寒鸦栖木、流水泻浪来形容自己的苦闷和愁叹,细腻地表达了他内心的悲伤和失落。
技法上,《章台夜思》运用了对景描写,通过描绘楚天涯和千里楼台,将秋意和离愁恰如其分地融合。
在描绘月色和景物时,使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得诗情更加鲜活。
另外,诗人通过运用对仗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韵和节奏感,使整首诗表达更加准确。
总的来说,《章台夜思》通过秋天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秋思的忧愁,展现了他对远方和过去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既有细腻的描写,又有豪放的意境,准确地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章台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章台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五言律是怀人思乡之作,大概是寄给越中家属的。
首联借清瑟以写怀。
泠泠二十五弦,每一发声,恰似凄苦,绕弦杂沓而来。
长夜漫漫,枯坐一室的谛听着这样凄神寒骨的音乐,必会倍感哀怨。
瑟是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其声悲怨。
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郊祀志》)。
古诗中,瑟是一个常见意象。
多与别离之悲相联系。
如钱起《归雁》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是说瑟的音乐魅力使雁不胜清怨飞来了。
古代别离、行旅、闺怨、边塞诗中,瑟与雁这两个意象,常常连带着出现。
瑟曲中有《归雁操》,脱胎于湘灵鼓瑟之神话,即湘江女神为表达对死于苍梧的丈夫舜的思念而鼓瑟。
朱光潜先生说写必显,写情必隐,这两句托伤情于瑟曲,此为隐;且诗人又用怨哀二字加以强调、凸显,使之为全篇定调。
颔联以繁笔铺陈,用孤灯楚角残月章台等常见意象加以层层渲染,突出夜思之苦。
上句是写诗人困守寓所,孤灯独坐,又听到苍凉悲切的楚角声,其内心当是很酸楚的。
守城戍卒的思乡之曲极易勾起游子的乡愁。
中,角与雁这两个意象亦常连带出现。
如李涉《晚泊润州闻角》诗云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连江渚上的大雁都不忍闻此角声而惊飞,可见其声之凄恻。
一样的,这一联竭力不提听者感受之如何,而径直以实景烘托残月下章台,写一钩残月挂柳梢,那清幽、昏黄的光在地上筛下班驳的影子。
诗人望月怀人,多么渴望能与亲人故旧团聚啊!残月未圆,更增几许凄凉。
这一联对仗工稳,用词平易而有余味。
章台是唐诗之通用意象,原为汉代京城长安街道名,街多柳树,唐时称为章台柳,以后章台成了柳树的代称。
如李商隐《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沈伯时《乐府指迷》说炼句下语,最是紧要,如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
如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此说未免极端,但也说明隐喻是唐诗语言的一个鲜明特点。
颈联点题,揭示所思的原因故人殊未来。
诗人用芳草已云暮起兴,衬托其守侯之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庄《章台夜思》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
练附答案
导读:【原文】:
章台夜思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释】
遥夜:长夜。
弦:琴弦。
章台:指长安。
殊:绝。
乡书:家书。
【翻译】:
清怨的瑟音响起在迥远的夜空,萦绕着弦索,似可闻风声悲啊雨声哀。
孤灯相对,偏又闻楚地悲凄的画角;残月一钩,渐渐坠落在楚王行宫章华台。
芳草渐黄啊岁时渐晚,旧日的相知,你究竟为何还未来。
写就了乡书,我不知向何处寄送;只见那行秋雁,又开始南回。
【赏析】
《章台夜思》是一首思乡诗。
全诗描绘了一幅凄清的晚秋夜景图:长夜萧条,瑟声忧怨,孤灯残月,芳草迟暮,故人难见,乡书不达,
秋雁南飞。
这样的一个秋夜,诗人身在他乡,各种愁思一起涌上心头,怎能不愁肠百结。
“芳草已云暮”,诗人借芳草迟暮喻指美好年华的消逝,联系诗人的身世经历,应当说全诗除了乡思之外,作者还是有其它感慨的。
秋夜一片凄凉,诗人在孤灯下想念着老朋友,满腹愁肠,家书无法寄到,更加重了忧伤的情绪。
全诗一气呵成,感情真挚,幽怨清晰,感人至深。
【阅读训练】:
1.“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
(4分)
2.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
(5分)
【参考答案】
1.(4分)“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1分)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凄清的琴声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
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奠定了深夜思乡的凄凉的感情基调。
(3分)
2.(5分)同意。
(1分)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情的意象,如“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人”“秋雁”等,展现了“思”的意境。
(2分)诗的三、四联更是直接描写“思”的内容:时值秋季,芳草已暮,故人不来,秋雁又回,家书难寄。
诗人将自己的无限秋思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无尽的怀人思乡之情。
(2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