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窦CT-MR解剖

合集下载

脑静脉窦血栓的MR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静脉窦血栓的MR诊断与鉴别诊断

以往解剖学研究发现蛛网膜颗粒最多见于上矢状 窦,而影像学检查发现的大都位于横窦。 这是因为上矢状窦前段的蛛网膜颗粒多位于外侧 陷窝而并非上矢状窦腔内,CT和MRI显示此处的 蛛网膜颗粒有较大局限性所致。
.
34
巨大蛛网膜粒压迹
巨大蛛网膜粒压迹呈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埙
.
35
鉴别诊断:MRI静脉窦高信号鉴别诊断
.
24
五、鉴别诊断
静脉窦解剖变异的判断:
在诊断静脉窦血栓时,应排除先天性静脉 窦变异可能。 以下解剖变异可能会被误诊为静脉窦血栓
.
25
五、鉴别诊断
1、窦闭塞(闭锁或发育不良,多见于横窦) 、非对称性引流(枕窦、双窦)
2、正常窦充盈缺损(蛛网膜颗粒、窦内分隔 ),要小心静脉窦先天发育不全所致的“假 阳性”。
.
23
MR静脉造影(MRV)
诊断的直接征象:
脑静脉窦血流高信号缺失,或静脉窦的边缘模 糊。
诊断的间接征象
病变以外有静脉侧枝形成,出现其他途径的引 流静脉异常扩张。
MRV显示静脉窦血栓形成不受血栓形成时间的
影响,除显示大静脉窦外,对MRI显示欠佳的
直窦、大脑大静脉、大脑内静脉等结构也能清
晰显示,临床实用价值很大。
面肿胀、静脉怒张、球结膜水肿、突眼等)。 3、继发的脑梗塞、出血所致的限局性症状。
.
16
四、静脉窦血栓的影像
1、MRI可直接显示静脉窦和血栓,且脑静脉窦中血栓有特异 信号表现,并对显示血栓后继发性病变的敏感性较强。但 MRI在显示直窦、大脑大静脉和大脑内静脉血栓形成不敏感 ,对其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
.
37
谢谢!
.
38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解剖

1h CT
3h MRI T2WI
3h DWI
5d CT 弥散加权像诊断超早期脑梗死
星形细胞瘤囊变区 扩散呈低信号
DWI用于肿瘤鉴别诊断
脑脓肿扩散呈高信号
rCBV↓ 脑PWI示左侧基底节区中心梗塞形成
(局部血容量下降)
脑功能成像(BOLD—fMRI)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 )
皮质脊髓束走行
1 动眼神经 2 滑车神经 3 三叉神经眼支 4 三叉神经上颌支 5 展神经 6 颈内动脉 7 垂体 8 视交叉
海绵窦结构
脑膜解剖
脑有三层被膜:从外到里即硬脑膜、蛛网膜和软 脑膜
1 硬脑膜:分为两层,内层衬于颅骨表面,既骨 膜,外层深入大脑表面,形成大脑镰、小脑幕。 两层硬膜之间可形成静脉窦系统。硬脑膜与蛛网 膜之间为硬膜下腔
脑正常影像解剖
概论: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脑: 包括大脑(端脑) 、间脑、小脑、脑干、岛叶、
边缘系统 脑室池系统:侧脑室、三脑室、四脑室、诸
脑池 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 静脉窦:上矢状窦、直窦、横窦、窦汇、乙
状窦、颈内静脉
一 大脑
大脑(端脑):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大脑半球由浅到深分为:皮质、髓质和基
小脑上蚓
小脑下蚓 小脑扁桃体
小脑扁桃体 小脑下蚓部
齿状核
小脑MRI表现
小脑上、中脚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小脑上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血供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前上动脉
椎动脉
小脑血供
小脑血供
四 脑干

海绵窦解剖和常见疾病影像诊断

海绵窦解剖和常见疾病影像诊断

肿瘤 — 常见原发肿瘤/肿瘤样病变
脑膜瘤 神经源性肿瘤 硬膜海绵状血管瘤 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
脑膜瘤
脑膜瘤是鞍旁最常见的占位性病变,多见于中老年女 性,高峰年龄在 41~ 50 岁。 脑膜瘤大部分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或硬脑膜上皮细 胞群。 鞍旁脑膜瘤常沿脑膜向周围生长,前可达眶尖、后可 达斜坡,向外沿颅中窝底扩展,向内可累及鞍内。
病例1:表皮样囊肿,左侧鞍旁病变,长T1长T2混杂FLAIR信号,挤压左侧海绵窦(红 箭)。
病变为DWI高信号,ADC接近于脑实质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挤压左侧海绵 窦(红箭)。
病例2:皮样囊肿破裂内容物游离至蛛网膜下腔:右侧海绵窦区病变,长/短T1长T2信号,蛛 网膜下腔多发斑点状短T1信号,挤压右侧海绵窦(红箭)。
④增强扫描时呈显著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三叉神经瘤:右侧桥小脑角区-鞍旁囊实性肿物,内见分隔, 累 及右侧海绵窦(红箭)。
增强扫描肿物不均匀强化,囊变区无强化, 累及右侧海绵窦(红箭)
硬膜海绵状血管瘤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中年女 性发病率较高,其中鞍旁海绵状血管瘤,起自海 绵窦间隙血管,约占颅内海绵状血管瘤0.4% ~ 2.0 %, 是脑外海绵状血管瘤最好发的部位。
左鞍旁肿物,长T1长T2稍高FLAIR信号,累及左侧海绵窦(红箭)。
增强扫描早期肿瘤呈蜂窝状强化,后期强化进展,左侧海绵窦受侵(红箭)。
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
鞍旁表皮样囊肿多为先天性, 系神经管闭合时 外胚层上皮成分卷入颅内所致, 鞍旁发病率仅次于 桥小脑角区, 占第二位。
鞍旁皮样囊肿发病机理与表皮样囊肿相似 , 只 是还含有皮附器、毛发、皮脂腺、汗腺等成分。
病例2:右侧海绵窦(红箭)、右侧眶尖(黄箭)见明显强化信号,右颞极 局部脑膜增厚(蓝箭)。

静脉窦蛛网膜颗粒CT、MRI表现

静脉窦蛛网膜颗粒CT、MRI表现

静脉窦蛛网膜颗粒CT、MRI表现肖俊强;卢光明;程传虎【摘要】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蛛网膜颗粒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影像诊断为静脉窦蛛网膜颗粒的病例,分析蛛网膜颗粒各静脉窦的分布、大小以及其CT、MRI特点.结果:脑静脉窦蛛网膜颗粒的分布上,以横窦常见,其次为上矢状窦,直窦、乙状窦少见,海绵窦罕见.其最大径为2~16 mm不等,小于8 mm者常见,而大于8 mm者主要见于上矢状窦背侧、横窦外侧端.CT平扫图像上,呈低密度充盈缺损.MRI图像上,T1加权像为低信号,稍高于脑脊液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图像上多为低信号,稍高于脑脊液信号,较大的其内可见絮状稍高信号;增强多无强化,较大的其内可见点、线状强化灶.MRV上均呈附壁状充盈缺损.结论:静脉窦蛛网膜颗粒CT、MRI表现较具特征性,有助于与静脉窦内病变鉴别.【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年(卷),期】2012(023)011【总页数】3页(P805-807)【关键词】脑静脉;蛛网膜;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作者】肖俊强;卢光明;程传虎【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惠州516003;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江苏南京210002;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惠州51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R814.42;R445.2静脉窦蛛网膜颗粒是蛛网膜突入到脑静脉窦内形成的绒毛状或颗粒状突起,脑脊液经此进入血循环。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颅骨内蛛网膜颗粒压迹为多数人所熟知,而较小的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多因观察者粗心而被忽视,较大的蛛网膜颗粒,即使是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医生,甚至是3级甲等医院的医生,在CT和MRI影像上也常误诊为病理性改变。

随着CTA和MRI的广泛应用,静脉窦蛛网膜颗粒的偶然检出率越来越高,因此,熟知静脉窦蛛网膜颗粒的影像学表现是必要的。

【解剖】硬脑膜静脉窦的解剖

【解剖】硬脑膜静脉窦的解剖

【解剖】硬脑膜静脉窦的解剖硬脑膜静脉窦是位于两层硬脑膜之间的静脉道,窦壁的外层是由致密的胶原纤维所组成,坚韧无弹性;内层是由疏松的细胶原纤维构成。

窦腔内表面衬有内皮,与静脉的内皮相续,但无瓣膜。

在大脑静脉和小脑静脉汇入静脉窦的入口处具有瓣膜装置,如半月瓣,小梁和中隔等,有调节入窦血流的作用。

人的硬脑膜静脉窦可分为后上群与前下群。

后上群包括上矢状窦、下矢状窦、左右横窦、左右乙状窦、直窦、窦汇、左右岩鳞窦及枕窦等;前下群包括海绵窦、海绵间窦、左右岩上、岩下窦、左右蝶顶窦及基底窦等,此外,还有旁窦、大脑镰静脉和小脑幕静脉。

上矢状窦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凸缘附着处,前从鸡冠开始,沿颅内面的矢状沟向后行,至近枕内隆凸处,多偏向右移行为右横窦,也有的后端分叉,分别移行于左、右横窦(详后窦汇)。

上矢状窦的横切面呈三角形,由前向后逐渐增大。

左右侧壁有大脑上静脉的开口,还有突入的蛛网膜颗粒。

每侧还有三个静脉陷窝,是窦壁较薄的扩大部分。

顶静脉陷窝最大,枕静脉陷窝次之,在前的额静脉陷窝最小。

有作者记录:儿童静脉陷窝不明显,成年人的静脉陷窝发育良好;到老年,这些静脉陷窝有彼此连续的倾向,每侧几乎成一个长形的陷窝。

静脉陷窝接受大脑上静脉的开口,每个静脉陷窝可接受1~3个静脉。

静脉陷窝内有许多纤维横过,还有许多柱状、中隔状或弓形的蛛网膜颗粒从下突入至陷窝内。

窦的下角也有许多横行纤维束横过。

上矢状窦接受大脑半球浅层的血液,在后端还接受经顶孔导入颅骨骨膜的静脉,静脉陷窝处导入板障静脉和硬脑膜静脉的血液。

上矢状窦起始部与鼻静脉有吻合,在儿童较明显。

上矢状窦的栓塞是最多见的常可由小儿脱水、头部外伤,皮质血栓性静脉炎及横窦的血栓等引起。

在上矢状窦最前部栓塞可以不出现症状,如在顶部栓塞可以引起脑皮质被动充血,颅内压增高及视乳头水肿等严重症状。

上矢状窦可与头皮静脉、板障静脉和鼻腔的静脉交通,这些部位的化脓性感染,有可能引起上矢状窦的传染性血栓形成。

中枢系统CT MR图示

中枢系统CT MR图示

中枢解剖概述
大脑分叶
– – – – – 额叶-中央沟前方,外侧沟上方 顶叶-中央沟后方 颞叶-外侧沟下方 枕叶-内侧面:顶枕沟后下方 岛叶-外侧沟深部
基底核:
– 尾状核-羊角状、分头、体、尾 – 豆状核-尾状核外侧,水平切面三角形,分
壳核、苍白球
– 屏状核-豆状核外侧 – 杏仁核(体)-尾状核尾部
外侧裂
豆状核 丘脑 第三脑室
大脑大静脉和大 脑内静脉 钩回 上小脑池 直窦
头MR:三脑室下部层面(轴位)
尾状核 前连合
豆状核 丘脑 膝状体 上丘 小脑蚓部 直窦 上矢状窦
外侧裂 三脑室 海马 四叠体池
头MR:三脑室下部层面(轴位)
额窦
三脑室
脚间窝 视束 大脑脚 下丘 小脑蚓部 直窦 上矢状窦 环池 侧脑室下角 四叠体池 红核
头CT:颅底层面
眼球 外直肌 视神经 蝶窦 延髓 小脑蚓部 枕骨 鼻中隔 筛窦 颞叶 基底动脉 颞骨岩部 小脑半球
枕内粗隆
头CT:蝶鞍层面
晶状体 眼球 鼻中隔 筛窦 颞叶 基底动脉 桥脑 四脑室 小脑蚓部 小脑半球 枕内粗隆 鞍背 颞骨岩部 视神经
头CT:蝶鞍层面
筛窦 脑室层面
额叶 大脑镰
侧脑室前角 豆状核 侧脑室三角区 直窦 顶叶
胼胝体膝部 透明隔 脉络丛 胼胝体压部 大脑大静脉 枕叶
大脑镰 上矢状窦
头CT:侧脑室顶部层面
大脑镰 额叶
放射冠
侧脑室体部 胼胝体
下矢状窦
上矢状窦
头CT:半卵圆中心层面
额骨 额叶 上矢状窦
半卵圆中心 大脑镰
顶叶
上矢状窦
额叶 侧脑室 顶叶 内囊 颞叶 枕叶 上矢状窦
扣带回 胼胝体膝部 尾状核头 豆状核 丘脑 胼胝体压部 大脑大静脉

CT头颅定位的基本原理

CT头颅定位的基本原理
CT头颅定位的基本原理
目录
01 CT的成像及定位原理 02 颅脑动脉血管供血分区CT解剖 03 颅脑静脉窦解剖定位
2
CT的成像原理
CT与常规X线摄影一样,它的成像也是利用了X线的原理。X线穿 过人体各组织后会发生衰减,主要是因为能量被吸收(同时也有散射 的缘故)。不同的组织会有不同衰减系数,也就是说不同的组织会有 不同的X线衰减程度,而所有的应用X线的成像技术和模式都是以此 为基础的。目前所应用的投影方式X线成像技术可分为两类即模拟 成像和数字成像,CT则是应用数字成像的典型。
CT的成像原理
CT扫描使用电动X射线源, 当它围绕患者旋转时,该射线 源在旋转时会发射狭窄的X射线 束,特殊的数字X射线探测器位 于X射线源的正对面,当X射线 穿过患者时,他们会被探测器 接收并传送到计算机,图像可 以以二维形式单独显示,也可 以堆叠在一起生成一个三维图 像。
CT的成像原理
数字成像 : 所调数字成像实际上就是将模拟信号数字化,也就是 把连续变化的模拟曲线变化给予相应的具体值,形成离散而非连续的 数字值。这些数字以行和列的排列形式组成数字矩阵,然后将数字矩 阵转化为可视图像的像素矩阵,每个像素根据数字矩阵中相应的数字 以不同的亮度(即灰阶)表现出来。
CT的成像原理
CT的成像原理
特点:
①扫描速度快。 ②容积扫描:可以在工作站上进行图像后处理,重组高质量的冠状位、 矢状位、斜位甚至曲面图像,弥补了只能横断扫描的缺陷。
3.电影扫描:电影扫描又不同于以上两种扫描模式,这种模式扫描时被 扫描物体静止不动,球管围绕扫描床连续旋转曝光,进行若干个360” 的采集,图像的解剖位置不同,图像之间是时间差别,目前主要用来 进行增强后的动态扫描,例如某个组织脏器或者肿块的灌注成像。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09-14T08:38:18.47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2期作者:左鹏1 肖深1[导读] 总结脑静脉血栓形成(CVT)流行病学特点左鹏1 肖深11.泰州市人民医院,江苏泰州 225300;摘要总结脑静脉血栓形成(CVT)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治疗的最新进展,研究发现,CVT患者出现局灶性缺损或昏迷的频率呈下降趋势,死亡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

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脑静脉血栓形成(CVT)是一种特殊解剖位置的特殊类型中风,较少见,与动脉系统的中风截然不同[[[] Ageno W , Beyer-Westendorf J , DA Garcia, et al. Guidan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venous thrombosis in unusual sites[J].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Thrombolysis, 2016, 41(1):129-143.]]。

与动脉卒中相比,CVT有以下特点:(1)发生率较低;(2)发病年龄较轻,女性居多;(3)一般非中风发作;(4)很少表现为卒中综合征;(5)临床表现多样;(6)诊断较困难,经常出现延误甚至漏诊,(7)危险因素多,且相关情况,(8),动脉的血管危险因素大部分不是CVT的危险因素,(9)有不同的治疗方法,类似于系统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采用低分子肝素注射后口服抗凝剂,降低颅内压升高,(10)有良好结局[[[] Muhammad A , Muhammad A , Fatima M , et al. Prevalence of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among patients with 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venous infarcts[J]. The Neuroradiology Journal, 2018:19714009187830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