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合理用药的现状与思考

我国合理用药的现状与思考
我国合理用药的现状与思考

我国合理用药的现状与思考

100038北京世纪坛医院曾蔚欣

摘要:合理用药是指以现代的、系统的医药知识,在了解疾病和了解药物的基础上,安全、有效、适时、简便、经济地使用药物。现阶段我国在药物使用方面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合理现象。通过分析存在不合理用药的原因,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合理用药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合理用药现状思考

合理用药是指以现代的、系统的医药知识,在了解疾病和了解药物的基础上,安全、有效、适时、简便、经济地使用药物。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合理用药标准是:(1)开具处方的药物应适宜;(2)在适宜的时间,以公众能支付的价格保证药物供应;(3)正确地调剂处方;(4)以准确的剂量,正确的用法和用药时间服用药物;(5)确保药物质量安全有效。当今比较公认的合理用药应包含安全、有效、经济与适当4个基本要素。合理用药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现阶段不合理用药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合理用药仍是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当前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不是死于自然衰老及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据我国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统计, 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患者达250 万,其中约有19.2 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 而这种药物不良反应大多数由不合理用药引起,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占到全部用药者的12%~32%。我国在药物使用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如过度医疗造成药品的浪费,或药品供应不足而致延误病情;药品的用法不当、用量过大、使用时间过长或无指征用药,尤以抗生素及激素的使用最为突

出,在基层甚至达到滥用的程度。药品误用或者滥用导致了药品不良反应(ADR)及药源性疾病(DID)的逐年增多。不合理用药不仅危及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安全,而且滥用药物增加了社会资金的支出,导致了自然资源和医疗资源的浪费,对当代人及子孙后代的身体素质、生存质量影响巨大,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导致不合理用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

一、国家和政府主管部门层面

国家的医疗体制仍处于探索前进中,仍缺乏一整套规范合理用药的法律法规。由于没有相应法律法规的约束,药品的生产、销售及使用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无法可依或执法不严的情况。

国家对医疗机构定位矛盾,既强调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同时大部分医疗机构又处于自负盈亏的状态。医疗机构既要生存,还要发展,在医疗技术收费偏低的情况下,药品收入成为支撑医院的经济支柱。医疗机构中医疗技术的价值得不到体现,结果是其医疗的公益性难以实现。

行政部门对药品分类管理不严格,监管不到位,处方药(包括抗生素)在药店仍可无处方购买,从而增加了药品不合理使用的几率。

二、药品生产流通领域

药品生产及销售企业过多,药品市场的结构不合理。某些药品同时有几家或十几家药厂生产,药品剂型、规格混乱,药品质量良莠不齐。而过去常用的临床疗效肯定、价格便宜的药品却没有厂家生产。另外现行的药品价格体系不尽合理,药品流通环节过多,抬高了药品价格,导致各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存在带金销售的情况,从而影响了药品的合理使用。

三、医疗机构

大多数医疗机构没有政府的经济扶持,医疗机构要支付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日常运营费用、人员工资等项开支,医院考虑更多的是经营。医疗机构将医师个人收入与经济利益挂钩,导致开贵药、多开药的现象出现。

另外医疗机构对于临床药学学科建设重视不够,临床药师配置不足或根本没有临床药师,临床药师制度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普及。因此在医疗机构中,严重缺乏合理用药的技术支持。

四、医师自身素质及所处的地位

医师自身素质、所掌握的药物知识和诊疗水平影响其合理用药,如有些医师并不是十分清楚在外科手术中,预防用药的时机、选用的药物及用药时间等用药常识。

就医师所处的社会大环境而言,医疗机构的医师待遇偏低,风险较高,并且面临日益增多的法律责任及社会强势舆论的压力,在其行为方式和既得利益上表现犹豫。医师为了避免医疗纠纷保护自己,或是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的需求,而人为地造成不合理用药。

五、专业队伍的教育问题

临床医师在校教育不能完全满足临床合理用药的要求。医学生在校所学的药学知识多为基础知识,且课程设置偏重于诊断,理论知识多而实践经验缺乏,在实际工作中用药多师承于上级医师或听从于医药代表的介绍,存在不合理情况。

六、公众的健康意识及合理用药知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健康意识也提高了,但现有的公众健康教育中合理用药的内容不够多,公众的合理用药知识尚缺乏和片面。人们接触的用药知识大多来自于药品广告,容易受到误导。患者自我诊断、点名用药的现象非常常见,患者一定程度上主导用药,认

为“贵药”等于“好药”,输液比口服见效快等。如患者患有普通感冒,不需要抗生素治疗,或口服抗生素即可治疗,但患者会强烈要求进行抗生素输液治疗,造成国内抗生素及输液使用比例居高不下。

近年来,国家对于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关注体现了国家亲民的政策,《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及合理用药监测网的建立都促进了合理用药,但真正实现合理用药的目标还任重而道远。笔者关于合理用药有如下思考:

一、促进合理用药,首先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并加强执行力。

制定出国家标准治疗指南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根据地区特点建立可行的医保药品目录。

明确医疗机构的性质(公益性或是营利性),对于公益性医院要有政策和经济上的扶持。行政部门还应加大行政监管力度,定期对医疗机构进行巡视和督查,如医院管理年工作推动了合理用药及临床药学的发展。

严格控制药品批准文号的审批,清理现有药品中混乱的品种,从药品生产的源头上加以根治。加强对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的生产、销售环节的管理,规范其行为,如药品定价成立专家组,控制药品加价,解决药价虚高等问题,切实让利于民。对药品招标采购的公司和生产企业增加约束力,促使其保证药品的生产和供应。

二、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加强合理用药法规、知识等的培训,加快临床药师队伍建设,让药学

工作者成为促进合理用药的一支生力军,最终建立起医、药、护治疗团队,为医疗机构中的合理用药搭建好互助协作的平台。

三、加大合理用药教育的力度

建设好合理用药的专业队伍。首先提高学生生源质量,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医药卫生队伍。设立长学制,在课程安排上,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多安排学生在临床实践的时间,选择经验丰富的医师、药师带教。其次,加强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跟上医学发展的脚步。

将普及公众合理用药知识当作一件大事来抓,通过各种媒体,包括广播、电视、网络、报刊、公共宣传栏、手册书籍等广泛宣传科普的用药常识,如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口服药比输液安全等等,树立起公众的合理用药意识,营造出合理用药的大环境。

药物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救治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使人类得以繁衍生息,薪火相传。合理用药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参与和支持。经过不懈地努力和奋斗后,药物的使用更趋合理,药物一定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

2020支气管哮喘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

2020支气管哮喘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 一、概述 (一)定义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了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和发展。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哮喘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提示可变气流受限的一些辅助检查等,综合分析确定。根据以下一些临床特征,并排除其他疾病时可诊断为哮喘。 1.临床表现: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夜间及晨间多发,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2.辅助检查: (1)支气管舒张试验: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2%,且其绝对值增加>200 ml。

(2)呼气流量峰值(PEF)及其变异率测定:连续2周或以上监测PEF,平均每日昼夜PEF变异率>10%。 (3)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3.鉴别诊断: 哮喘应与左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上气道阻塞性病变、支气管扩张、嗜酸细胞肉芽肿性血管炎、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等疾病相鉴别。 (三)疾病严重程度分层 哮喘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急性发作期根据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危重度4级;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属于非急性发作期,其严重度评估采用哮喘控制水平分级,分为良好控制、部分控制和未控制3个等级。非急性发作期的长期规范管理是哮喘治疗的重点。 二、药物治疗原则 不同的分期、分级,哮喘的治疗不同,最终目标是既要达到当前控制,又要降低未来风险。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持续期的治疗目标不同:急性发作期治疗目标主要为尽快缓解症状、解除气流受限和改善低氧血症。慢性持续期治疗目标在于达到哮喘症

我国合理用药的现状与思考

我国合理用药的现状与思考 100038北京世纪坛医院曾蔚欣 摘要:合理用药是指以现代的、系统的医药知识,在了解疾病和了解药物的基础上,安全、有效、适时、简便、经济地使用药物。现阶段我国在药物使用方面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合理现象。通过分析存在不合理用药的原因,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合理用药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合理用药现状思考 合理用药是指以现代的、系统的医药知识,在了解疾病和了解药物的基础上,安全、有效、适时、简便、经济地使用药物。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合理用药标准是:(1)开具处方的药物应适宜;(2)在适宜的时间,以公众能支付的价格保证药物供应;(3)正确地调剂处方;(4)以准确的剂量,正确的用法和用药时间服用药物;(5)确保药物质量安全有效。当今比较公认的合理用药应包含安全、有效、经济与适当4个基本要素。合理用药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现阶段不合理用药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合理用药仍是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当前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不是死于自然衰老及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据我国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统计, 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患者达250 万,其中约有19.2 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 而这种药物不良反应大多数由不合理用药引起,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占到全部用药者的12%~32%。我国在药物使用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如过度医疗造成药品的浪费,或药品供应不足而致延误病情;药品的用法不当、用量过大、使用时间过长或无指征用药,尤以抗生素及激素的使用最为突

出,在基层甚至达到滥用的程度。药品误用或者滥用导致了药品不良反应(ADR)及药源性疾病(DID)的逐年增多。不合理用药不仅危及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安全,而且滥用药物增加了社会资金的支出,导致了自然资源和医疗资源的浪费,对当代人及子孙后代的身体素质、生存质量影响巨大,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导致不合理用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 一、国家和政府主管部门层面 国家的医疗体制仍处于探索前进中,仍缺乏一整套规范合理用药的法律法规。由于没有相应法律法规的约束,药品的生产、销售及使用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无法可依或执法不严的情况。 国家对医疗机构定位矛盾,既强调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同时大部分医疗机构又处于自负盈亏的状态。医疗机构既要生存,还要发展,在医疗技术收费偏低的情况下,药品收入成为支撑医院的经济支柱。医疗机构中医疗技术的价值得不到体现,结果是其医疗的公益性难以实现。 行政部门对药品分类管理不严格,监管不到位,处方药(包括抗生素)在药店仍可无处方购买,从而增加了药品不合理使用的几率。 二、药品生产流通领域 药品生产及销售企业过多,药品市场的结构不合理。某些药品同时有几家或十几家药厂生产,药品剂型、规格混乱,药品质量良莠不齐。而过去常用的临床疗效肯定、价格便宜的药品却没有厂家生产。另外现行的药品价格体系不尽合理,药品流通环节过多,抬高了药品价格,导致各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存在带金销售的情况,从而影响了药品的合理使用。 三、医疗机构

合理用药指标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指标 一. 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1. 门诊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 目的:考查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门诊使用抗菌药物人次:指使用的抗菌药物人次,无论其用了几种抗菌药物,即一个病人挂一次号就诊时使用了抗菌药物,就计为:就诊使用抗菌药物1人次 同期就诊总人次:指在同一个抽样时间段内,病人就诊总人次,即在同一个抽样时间段内挂号的病人人次 统计:将每次就诊使用抗菌药物的例数除以就诊总人数乘100。 2. 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目的:测算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此项是以病人使用抗菌药物例数计算的,一个病例中无论其使用了几种抗菌药物(包括不同剂型),都只计为1例使用抗菌药物例数。 如分组(手术组、非手术组或预防组、治疗组)计算,同期总出院人数不相同时要考虑权重。 二. 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 目的:测量每例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者平均用了几种抗菌药物。 出院患者:因在抽样期间,住院患者用药没有停止,无法计算,故使用同期出院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 同期:在一个抽样时间段内,使用抗菌药物的出院总人数。 明确抗菌药物的范围。 抗菌药物品种数:按抗菌药物的通用名统计。 统计:抽样期间,全部出院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总品种数除以同期使用抗菌药物 三.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费用 目的:测算患者住院期间所使用的抗菌药物平均费用 出院患者:因在抽样期间,住院患者用药没有停止,无法计算,故使用同期出院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 同期:在一个抽样时间段内,使用抗菌药物的出院总人数。 抗菌药物的费用按药品最近的购入价格(按商品名计价)。 统计:抽样期间,全部出院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总费用除以同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总例数四.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是指每100人日中消耗抗菌药物的DDD数。 DDD值:按照WHO推荐的药物应用日处方约定剂量计算:(defined daily doses , DDD),同一通用名的药物剂型不同DDD值也不同。 某个抗菌药物的DDD数=该抗菌药物消耗量除以DDD值(克/DDD值)。 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所有抗菌药物DDD数的和。 收治患者人天数:指在同一抽样时间段内出院患者总数与同期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的乘积。由于不同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有差异,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可用于不同药品间比较的指标。DDD数(DDDs)即是这样的指标。DDD(Defined Daily Dose,约定日剂量)是指为达到主要的用于成人的药物平均日剂量。

呼吸内科常见病的合理用药

呼吸内科常见病的合理用药 慢性阻塞性肺病如何用药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包括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炎和慢性肺气肿,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需要进行长期的规范化治疗。对它的治疗除了戒烟、康复锻炼、增强体质外,还应注意合理用药。 (1)抗感染治疗。漫阻肺急性加重的最常见原因是呼吸道感染,其致病微生物主要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汉菌、病毒等。如果一时无法进行药敏试验,可根据临床经验给予抗生素7,14天的治疗,如阿莫西林、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氟臻酸等),新型头孢菌素(如先力腾)。大环内酯类(如琥乙红霉素、乙醚螺旋霉素等),氨基糖甙类(如立克菌星等)。近年来由于葡萄球菌、耐药流感嗜血杆菌和链球菌等有所增加,如果初期经验性治疗效果不佳,应尽早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更换适当的抗生素。 (2)解痉平喘。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的解痉平喘药:?β2受体激动剂如喘乐宁、喘康速气雾剂等。?抗胆碱能药如溴化异丙托品等。?甲基嘌呤类如优喘平、茶喘平等。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使用,尽管并非所有患者用药后肺功能都会有所改善,但可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活动能力。 (3)糖皮质激素类,如强的松,每千克体重0(4,0(6毫克,每日服用,连续2,3周。如果能明显改善肺功能,可考虑长期应用,但应及时减量到最低有效水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还可使用化痰剂、粘液溶解剂等药物配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107(治疗哮喘的气雾剂有哪几种, 治疗哮喘的气雾剂有以下几种:

(1)舒喘灵气雾剂:主要兴奋β2受体,有显著的支气管扩张作用,适用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及慢性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者。本品在治疗剂量内对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较小,妊娠初期、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甲亢及糖尿病人慎用。 (2)喘康速气雾剂:为选择性β2受体兴奋剂,可显著地扩张支气管,适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其他肺部疾病引起的支气管痉挛。喷雾每次1,2漱,每日3次;或气喘发作时用,一般每日喷雾吸人不超过8次。 (3)哮喘气雾剂:又叫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常用于哮喘发作时或有哮喘预感时喷雾吸入。此药可立即见效,但维持时间仅1小时左右,用药时间较长时可产生依赖性和耐药性,因此吸人时每喷1,2次,每日3,4次,仍无效者不宜再用,切勿随意增加次数和剂量,尤其是每分钟心率120次以上和甲状腺机能亢进者应禁用。本品治疗量不仅无升压作用,且会使血压下降,故也适用于有高血压的哮喘病人。 (4)愈喘气雾剂:含异丙肾上腺素及愈木酚甘油醚及维生素C等。本品既可平喘又可祛痰,适用于哮喘发作,亦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高血压、甲亢病人慎用。 (5)丙酸培氯松气雾剂:本品不仅有解痉、预防和控制支气管哮喘发作的作用,而且还有消炎和抗渗出等作用,对长期依赖口服激素的支气管哮喘者,换用本品,口服激素可逐渐减量或不用,如将此药由鼻腔喷人,还可治疗过敏性鼻炎,能提高控制哮喘发作的疗效。本品无支气管扩张作用,在使用过程中,如果遇急性哮喘发作,可加用支气管扩张药或激素制剂。 (6)前列腺素风气雾剂:可刺激细胞内cAMP生成,抑制过敏物质及炎性介质的释放,从而扩张支气管。其扩张支气管作用比异丙基肾上腺素强5,10倍,作用时间长且无心血管系统副作用。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哮喘持续状态,每次喷雾1,3

精选-常见慢性病联合用药

常见慢性病联合用药讲义内容 一、概述: 常见慢性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肝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肺心病等,这些疾病病情复杂,症状变化多样,但他们,都有一些基本的病理特征。如:糖、脂、蛋白质代谢紊乱、血压异常、心率异常、水肿、动脉硬化等。临床合理的用药,主旨在于针对疾病所处的病理时期,选择适合的药物组合进行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推荐药物首先需要了解用药者所处的病理时期,如果不清楚,需要建议顾客就医,在医生的处方指导下用药。这样才能到达合理、安全、有效的用药目的。 下面针对每一种疾病进行病理及常用药物的介绍,主要需要店员掌握的是每种疾病可以用些什么治疗,可以搭配些什么药物及健康产品。以便员工能为顾客合理的推荐药品。二、常见慢性病:1、高血脂 概念:常无明显的症状,顾客常在体检后发现,或在诊断其他疾病(冠心病、糖尿病)时一并检出。 表现: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任何一项或几项增高,伴有或不伴有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就被称为高血脂症。 意义:除了极少的原发性高血脂以外,大多数高血脂都继发于肥胖、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以及长期口服避孕药物的妇女。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酒、缺乏运动也是血脂异常的重要原因。常用的药物: 可以很好的辅助防治因高血脂引起的动脉硬化,可推荐顾客配合药物服用。 其他注意:应询问是否有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肝脏疾病;以及是否长期饮酒、抽烟等如有这些情况要注意原发疾病的用药。2、动脉硬化 概念:常无明显的症状,常因心血管疾病入院检查得到确诊。 意义:常发生在高血脂和糖尿病、高血压以后,动脉硬化又是引起,高血压病情加重、冠心

2020咳嗽基层合理用药指南

2020咳嗽基层合理用药指南 咳嗽是一种呼吸道常见症状,是机体的重要防御性反射,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子,但频繁剧烈的咳嗽会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咳嗽基层合理用药指南》的内容除了包括用药目的、禁忌证、不良反应及药物的用法用量外,还涉及了药物代谢动力学、特殊人群用药及药物的相互作用,以期为广大基层医疗工作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咳嗽分类 1.咳嗽按病程划分,可分为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急性咳嗽<3周,亚急性咳嗽为3~8周,慢性咳嗽>8周。 2. 咳嗽按性质又可分为干咳与湿咳,建议以每天痰量>10 ml作为湿咳的标准。 3. 胸部X线检查有无异常将慢性咳嗽分为两类: ?一类为X线胸片有明确病变者,如肺炎、肺结核、支气管肺癌等;?一类为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以咳嗽为主要或唯一症状者,即通常所说的慢性咳嗽。

药物治疗原则 1.急性咳嗽的药物治疗感冒、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哮喘等可引起急性咳嗽,往往以对症治疗为主。治疗原则为:?镇咳药使用须谨慎,在必要时可用于咳嗽剧烈者。?对于有痰且不易咳出者应使用祛痰药。?抗菌药物不作为常规使用,若有明确感染征象,可考虑给予口服抗菌药物。 2.亚急性咳嗽的药物治疗感染后咳嗽(PIC)、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等可引起亚急性咳嗽。?PIC常为自限性,多能自行缓解,但部分患者咳嗽顽固,甚至发展为慢性咳嗽。病毒感染后咳嗽不必使用抗菌药物,少部分细菌感染导致亚急性咳嗽,感染因素依旧存在,可能需要抗菌药物治疗。?CVA、EB、UACS的药物治疗可参考慢性咳嗽部分。 3.慢性咳嗽的药物治疗 CVA、UACS、EB、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和变应性咳嗽(AC)可引起慢性咳嗽。 (1)CVA CVA是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治疗原则与哮喘相同,推荐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或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的复方制剂。也可选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时间8周以上,部分需要长期治疗。如症状较重或对上述药物治疗反应不佳时,可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

(完整版)我国合理用药的现状

我国合理用药的现状 药品对人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可以防止疾病,同时也可因为不良反应危害人类。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资料显示,各国住院病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0%,5%因用药不当死亡,在全世界死亡人口中有1/7死于用药不当。在美国,因用药不当死亡人数居心脏病、癌症、中风之后,排名第四!据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统计, 在我国每年有5000多万人次住院,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患者达250万,其中约有19.2 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 而这种药物不良反应大多数由不合理用药引起,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占到全部用药者的12%~32%。还有因滥用抗生素引起的中毒性耳聋上百万,药物瘾癖、致畸、致盲、肝肾损害、致细胞突变等药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已达30%! 药物滥用又以抗生素滥用最为严重。中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也是抗生素生产大国:年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出口3万吨,其余自用(包括医疗与农业使用),人均年消费量138克左右(美国仅13克)。据2006-2007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医院抗菌药物年使用率高达74%。而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如此大规模地使用抗生素,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仅为22%-25%。中国的妇产科长期以来都是抗生素滥用的重灾区,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妇产科多年的统计显示,目前青霉素的耐药性几乎达到100%。而中国的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则高达70%,其中外科患者几乎人人都用抗生素,比例高达97%。另据1995-2007年疾病分类调查,中国感染性疾病占全部疾病总发病数的49%,其中细菌感染性占全部疾病的18%-21%,也就是说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每年有8万人因此死亡。这些数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合理用药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现阶段不合理用药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是不断增长的耐药性。70~90%的痢疾(志贺氏菌属),肺炎(肺炎球菌性),淋病和医院感染(金葡菌)的对第一代抗生素耐药,由过度和不恰当使用抗菌药及感染控制不力所致。二是过度和不正确使

口腔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口腔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 摘要 建国以来,我国的口腔医学教育事业经过发展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口腔医学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体系以及其它形式的教育体系。但也存在各类教育目标不够明确,课程安排相互重叠,授课时间与内容不能满足教学效果,以及教材编写滞后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研究探讨我国口腔医学教育的现状与特点不断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教育体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口腔医学发展规划和教育体系,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口腔教育水平,使其更好的与我国十三亿人民的口腔疾病防治相适应,更好的推动口腔医学科学的向前发展。 口腔医学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 我国有十三亿多人口,虽经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综合国力和人民总体生活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仍属发展中国家。人民卫生事业发展与布局应根据中国综合国力,十三亿人口的具体国情,以及不断提高人民整体健康水平的需求综合考虑,制定发展规划和不断改革完善我国的教育卫生体制,使其与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历史使命相一致。口腔医学教育同属医学教育门类,与临床医学教育有相同之处也有其特点。研究口腔医学教育现状与特点,有助于提升我国口腔医学教育水平,使其更好的与我国人民口腔疾病的防治相适应,更好的推动口腔医学科学向前发展。 一、口腔医学教育的现状。 我国现行口腔医学教育的模式: (一)本科生教育:生源一般为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后按志愿录取,学制5年。即3年医学基础、临床医学课程,2年口腔医学课程,包括1年口腔专业基础、口腔专业课,1年口腔临床实习(每科约3个月)。毕业后去向较多:如继续考研深造,各级医院从事口腔全科,口腔专科医疗工作或在口腔诊所从事口腔全科工作。继续深造者,硕、博士生学制各为3年。分别是:1年研究生课程,1年临床实践,1年毕业论文准备。毕业后大都在各类口腔医学院校或省市级口腔医院或综合医院口腔科工作。 (二)七年制、八年制研究生教育:生源仍为高中毕业生,且大都为高考姣姣者,进校后的培养模式,前期与本科生课程学习内容基本类同,后期加入研究生课程以及毕业论文设计与完成,导师常为指派。 (三)工作后继续教育:进修学习、在职提高包括自行参加各类培训班、会议、讲座等。所获得学分通常与职称晋升等挂钩。 (四)其他学制:口腔医学及口腔工艺学大专班、中专班。毕业后可通过函大、自学考试等形式提升学历,或进入基层医院,诊所从事口腔医疗、医辅、医技等工作。 二、存在问题。 (一)办学目标不清,学制与所学内容不一致,不利于不同求学目标人才的

2016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合理用药答案

2016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合理用药答案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10题,每题10分) 1 . 有关胃溃疡症状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有夜间痛醒史 ? B.进餐后疼痛可缓解 ? C.疼痛发生于进食后30~60分钟 ? D.疼痛规律是疼痛→进食→缓解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2 . 半衰期最长的药物是() ? A.西咪替丁 ? B.雷尼替丁 ? C.法莫替丁 ? D.磷酸铝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3 . 不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药物是() ? A.奥美拉唑 ? B.克拉霉素 ? C.甲硝唑 ? D.甲氧氯普胺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4 . 西米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机理是() ? A.质子泵阻滞剂 ? B.H2受体拮抗剂 ? C.延缓胃排空 ? D.加速胃排空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5 . 有关十二指肠溃疡病症状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有夜间痛醒史 ? B.进餐后疼痛可缓解 ? C.疼痛发生于进食后30~60分钟 ? D.疼痛规律是疼痛→进食→缓解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6 . 阿托品类药物禁用于下列哪种疾病() ? A.虹膜睫状体炎 ? B.胃肠道绞痛 ? C.青光眼 ? D.感染中毒性休克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7 . 常用于治疗胃食管返流病的药物是() ? A.奥美拉唑 ? B.阿托品 ? C.维拉帕米 ? D.东莨菪碱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8 . 在消化性溃疡发病相关的损害性因素中,占主导的是()? A.幽门螺杆菌感染 ? B.饮食失调 ? C.吸烟 ? D.胃酸、胃蛋白酶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9 . 有止吐作用的药物是() ? A.胰酶片

第四章-其他常见慢性病

第四章-第八节其他常见慢性病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1月发布: 《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中, 所称的慢性病主要包括: 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 口腔疾病以及内分泌、肾脏、骨骼和神经等疾病。 以上为慢性病的主要类别及慢性病健康管理的主要疾病范围。 其中,口腔疾病和以骨质疏松症为代表的骨骼疾病虽然已经成为危及人民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但却尚未引起医疗机构和广大民众的足够重视。 2017年4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年)》, “三减三健” 专项行动作为实现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目标的重要抓手 “三减”即减盐、减油、减糖; “三健”即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该方案把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和健康骨骼作为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核心内容,充分说明口腔、体重和骨骼的健康已经成为全民生活方式的重要管理目标。 一、超重或肥胖 超重或肥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 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 个百分点; 6~ 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 (一)超重或肥胖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超重是指体重超过了相应身高所对应的正常标准, 且介于正常和肥胖之间的身体状态。 肥胖则是指体重在超重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并达到相应身高 所对应的另一个标准后所呈现的一种超体重身体状态。 BMI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它是一种计算身高比体重的指数

合理用药指导原则

合理用药原则及评价办法 为促进我院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保障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性、经济性、有效性,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根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等要求,特制定我院住院病人合理应用药物的原则及评价办法,具体如下: 1、临床医师必须根据各类疾病的诊疗常规,在临床工作中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如根据患者的主诉、临床体征、实验室数据,尽可能明确诊断,慎重制定治疗方案。可不用药者,尽可能用活动、理疗、饮食等非药物治疗方式来替代。如必须用药的,应正确、合理选用药物,使用有较强的适应性的药物。 2、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制定用药方案,一定要因人而异,从病人的整体来考虑,年龄、性别、脏器功能。既往用药史、药物不良反应史,正确选用药物、用药剂量、用药途径和疗程,适宜地预防用药。在观察药物疗效的同时应密切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3、如果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的患者需要多种药物治疗的。各专科医生不仅要熟悉本科疾病的治疗用药,也应了解本科药物对其他疾病的影响以及各专科药物同时应用可能产生的相互作用,避免多科重复用药。 4、抗菌药物必须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规范》和我院的管理规定执行。 5,各类药品要按照药典或药品说明书上所注明的适应症范围、剂量来使用。 6,学术杂志等刊物上发表的临床用药经验或方法,如超出该药品适应症范围、药品剂量范围的亦属违规用药范围,如需试验或借鉴该方法的要与病人和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并报医务部审批同意后才能用。

7、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一线药物)处方;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二线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 同意,并签名;患者病情需要使用特殊抗菌药物(三线药物), 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处方应经具有高级专业 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部分特殊抗菌药物,如泰能、倍 能以及万古霉素等,应经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后方可使用。紧急 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 8、我院签定医疗合同的单位住院病人,必须按合同规定的范围进行合理用药。对违反合同规定造成合同单位拒付医疗费 现象,按规定从科室劳务费中扣出。 9,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做(1)费用在200元或以上的检查;(2)同一药品总费用≥300元/日;(3)每支(瓶、片)的药品价格≥100元的,要求患者或家属填写《大金额医疗检查、药品费用知情同意书》,并将检查(治疗)的必要性、目的、方案、费用、注意事项、可能发生不良反应,以及防范措施等向患者详细告知,还并在病历上做好记录备查。 10,各临床科室及医师必须严格按照要求执行,有违规者一经查实,扣违规医师相应的劳务费。造成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的费用从当事科室劳务费中全额扣除,并按执业医师法有关条例处罚。 11、感染监控办公室每月对各科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考评,具体措施是:每月每科室随机抽查10份病历进行评判鉴定,凡有以下情况之一者每份病历扣主管医师20元、科主任10元,有两项者扣主管医师40元、科主任20元,依次累加。具体表现在:(1)无指征的应用抗菌药物。(2)选用抗菌药物不当(选药原则,联合用药,禁忌症)。(3)抗菌药物使用疗程、使用方法不正确。(4)由于抗菌药物应用不当造成事故。(5)缺乏病原学检查或物理诊断依据。(6)门诊使用三线抗菌药。

不合理用药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不合理用药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不合理用药的现状及其因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方法:根据多年的临床工作实践经验,从医师、药师、患者多方面因素进行探究分析。结果:只有正视临床不合理用药的现状,才能顺利解决不合理用药。结论:加强自身学习,杜绝不合理用药的发生,让患者承受最小的用药风险而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不合理用药;现状;探究 1 不合理用药的现状 1.1 选用药物不当:由于部分医生对药物知识的认知不足,在未了解患者与药物适应症的情况下进行用药,导致用药与药物适应症不相符,以至于患者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例如对儿童使用喹诺酮类药物,会影响其骨骼发育。 1.2 剂量过大:给患者使用的药物剂量过大。例如,静脉滴注林可霉素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时常将1日用量一次给予,不仅会造成血药浓度过高,而且会引起患者神经肌肉阻滞等严重的不良反应。 1.3 疗程过长: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中较常见。确定预防时间不按照卫生部指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例如甲状腺、乳腺等清洁手术,其预防时间多大于2天,违反基本治疗原则。 1.4 用药间隔不恰当:部分医生在使用青霉素滴注为1次/d。由于其半衰期为0.65~0.70h,所以用药3h后9成药物已被消除,血药浓度在24h内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在给药次数和时间上存在着不合理性。 1.5 不合理的药物配伍由于药物的理化性质不同,所以配伍后的药物其稳定性和疗效会受到影响。例如将维生素C 和核黄素配伍,维C还原性较强,核黄素为两性化合物,由于氧化性大于还原性,如若同时服用,会产生氧化还原反应,使其疗效降低。 2 不合理用药的因素。 2.1 医师因素(1)医术及治疗水平不高:医术和治疗水平会直接影响其用药的相关决策,由于医师治疗水平不足,单凭经验,导致诊断错误,忽视患者用药禁忌,引起不合理用药。(2)缺乏药物理论知识:由于医师对药物知识了解不足,仅凭临床用药和药效学方面的知识进行用药,而忽视了药物组成成分、药代动力学特点、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导致其不合理用药。(3)责任心不强、临床用药监控不力:在开处方或下达医嘱时写错患者的相关信息;未仔细询问患者用药史或未了解患者生理各方面情况,给患者使用禁忌药;对一些在治疗剂量就能使患者中毒的特殊药物,在未检测血(或尿)药浓度的情况下长

最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指导原则考试试题与答案.pdf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培训考试 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老年人和儿童在应用抗菌药时,最安全的品种是() A. 氟喹诺酮类 B. 氨基糖苷类 C. β-内酰胺类 D. 氯霉素类 2.肾功能减退时可按原治疗剂量应用的抗菌药是() A. 阿奇霉素 B. 阿莫西林 C. 头孢氨苄 D. 阿米卡星 3.对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宜首选()类抗菌药 A. 碳青霉烯类 B. 氯霉素类 C. 大环内酯类 D. 氨基糖苷类 4.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8岁以下儿童的抗菌药是()A. 氨基糖苷类 B.四环素类 C. 喹诺酮类 D. 糖肽类 5.主经肝脏清除,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并可导致毒性反应发生的抗菌药不包括() A. 氯霉素 B. 利福平 C. 红霉素酯化物 D. 头孢他啶 6.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不符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的是() A. 病毒性感染者不用 B.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菌药 C. 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 发热原因不明者若无明显感染的征象可少量应用 7.下列关于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抗菌药应用错误的是() A. 妊娠期禁用利巴韦林 B.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对母体及胎儿均有毒性 C. 头孢菌素类对母体和胎儿无明显影响 D.β-内酰胺类抗菌药对胎儿有致畸作用 8.关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门、急诊中常见的上、下呼吸道感染可以选用本类药物治疗 B妊娠期、哺乳期患者避免使用 C新生儿、婴幼儿、老年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明确指征时应根据血液浓度监测调 整给药方案 D本类药物不宜与强利尿剂合用

合理用药监测指标

江油市人民医院 合理用药监测指标 (一)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增补) ①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 ②头霉素类抗菌药物不超过2个品规; ③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 ④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 ⑤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 ⑥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种。 本监测指标所指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不包括抗结核病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不含植物成分的抗菌药、不包括抗皮肤感染药、眼科抗感染药等外用品规 (二)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增补) 指标名称: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对象选择: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 指标类型:结果指标。 指标改善:

①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 ②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80% 分子: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例数 分母:同期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总例数 计算公式: 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例数 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100% 同期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总例数 (三)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增补) 指标名称: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对象选择:全部住院患者 指标类型:结果指标 指标改善:比率降低(<60%)。 分子: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例数※ 分母:同期出院患者总例数 计算公式: 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例数例数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100% 同期出院患者总例数 1.以病人使用抗菌药物例数计算,一个病例中无论其使用了几种抗菌药物(包括不同剂型),都只计为1例使用抗菌药物例数

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

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 1 高血压流行及治疗现状 1.1 高血压流行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已成为影响我国乃至全球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高血压是患病率较高的慢性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全球心血管病死亡人数为1700万,占慢性病死亡人数的46%,其中高血压并发症死亡940万,已成为影响全球疾病负担的首要危险因素。2011年世界银行慢性病已经成为中国的头号健康威胁。在每年约1030万例不同原因导致的死亡患者中,慢性病所占比例超过80%,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位居慢性病死因首位,50%~75%的卒中和40%~50%的心肌梗死的发生与血压升高有关。2010~2040年,每年如果能够使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相当于每年创造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15%的经济收益( 2.34万亿美元),而如果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3%,每年经济收益将达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4%(5.4万亿美元)。相反,如果不能有效应对慢性病,这些疾病势必将加剧可以预见的人口老龄化以及劳动力人口降低所造成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1959年、1979年、1991年我国分别开展的3次针对15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流行状况的调查,2002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4~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的4次现场调查和2010~2012年的中国居民营养调查等均获得了大量高血压患病及控制数据。这些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不断升高,

已由1959年的5.11%升至2002年的17.65%,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显示,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估计目前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约为2.6亿;与2002年相比,高血压患病率明显上升,农村地区增长更加迅速。但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知晓率仅为46.5%,治疗率为41.1%,控制率为13.8%。与此同时,高血压危险因素(如吸烟、过量饮酒、高盐和高脂食物摄入、活动不足、超重和肥胖及总胆固醇升高等)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并且不断升高或居高不下,成为高血压、心肌梗死和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潜在威胁。而美国2011~2012年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已分别达到82.7%、75.6%和51.8%。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的高血压患病人数多,虽然近年来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高血压控制率地区差异较大,为我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形势带来极大挑战。 为了有效控制慢性病,2013年WHO颁布了《全球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行动计划(2013~2020)》、我国十五部委联合颁布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旨在通过多领域、多部门合作,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增长,遏制或降低慢性病发生率和死亡率,降低慢性病造成的疾病负担。因此,为了加强我国居民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应多部门参与与制定相关政策,如制定降低低钠盐的价格、食品添加食盐量限制、增加体育锻炼设施和改善环境等,提倡全民健康生活方式,降低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流行水平;大力提倡通过医疗机构首诊测血压和居民健康体检加强高血压患病的筛查,提高居民高血压患病知晓率,以便早

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现状思考

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现状思考 发表时间:2019-12-04T17:50:16.8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31期作者:覃树勇罗凤瑛 [导读] 将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用药水平并真正做到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提升整体医疗水平与服务质量。 (重庆市大足区妇幼保健院重庆 402360)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于医疗机构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强。合理用药作为确保医疗机构治疗工作安全及服务质量水平的关键环节,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本文现就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现状进行分析并就用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与应对策略,以期为基层医疗机构更加合理的使用药物,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程度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现状;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1-0249-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医疗水平的进步,各类医疗保障制度愈发完善,人们享受的医疗服务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获得药物的途径与种类也获得了较大改善。但这些便利也导致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出现,尤其是在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地区,不合理用药情况较为明显,多体现在给药剂型不合理、重复用药及抗生素滥用等。相关研究指出[1],我国不合理用药发生率约占总体用药人数13%-33%,每年5000万住院患者中约有至少249万人与药品不良反应有关,死亡人数更是超过19万人。越是基层的医疗单位用药不合理情况越为突出,不仅将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影响,同时也对医疗资源造成严重浪费,更进一步损伤了医患关系[2]。本文现就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现状及应对措施综述如下。 1.合理用药需考虑的方面 合理用药主要是指根据患者疾病类型、身体状况及药理学理论选择最为合适的药物并对给药方案进行制定[3],之后根据患者治疗及恢复情况逐渐对给药方案进行调整以期达到提高治疗效率,确保用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目的。因此,在合理用药方面应考虑: 1.1 注意药物的选择 药物选择的合理性决定了最终治疗的成败,用药最先应考虑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其次需考虑是否有用药必要,若为必须用药则需考虑使用的药品是否能够尽快治愈患者或在治疗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在确定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后还需要考虑药物的副作用是否会为后续恢复造成影响并权衡轻重。 1.2 剂量的把握 通常采用最小有效量并达到最大的治疗作用,对尚未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成为常用量[4]。但由于药物作用多因人而异,受年龄、性别、体重、营养情况及遗传因素等影响,因此在药物剂量的把控上应严格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把握。 1.3 药物剂型的选择 不同药物剂型可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部分甚至对药物的药理作用也造成改变,因此在选择药物剂型时应尤其注意。 1.4 用药时间间隔、用药时间及疗程的选择 合理的给药时间间隔是维持血药浓度稳定、确保疗效并降低毒副作用的必要条件。 2.基层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情况原因分析 (1)药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临床医生对院内药品供应情况无法获得实时的了解,也缺乏对于各类药品信息的认识。(2)由于工作量较大,医护人员日常缺乏接受培训与再教育的实践导致医生对药品的疗效、生物利用度等相关知识认识较为片面并无法得到认识的进一步加深。(3)患者人数较多,医护人员诊疗压力较大,执业药师人数较少,无法匹配临床实际需要。(4)患者自身缺乏对药品及治疗的正确认识,无法严格遵医嘱用药,依从性较差。(5)部分患者由于文化水平较低,易轻信并使用部分推销人员贩卖的来历不明药品导致治疗效果受到影响。 3.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对应策略 3.1建立健全相关药品制度目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均符合我国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具有药物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且公众均可供品获取的特点[5]。应将这些基本药物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目录当中并提高报销比例,尽可能的降低患者个人自付比例,通过经济手段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优先使用基本药物进行治疗[6]。 3.2 完善药师审核制度并进一步加强干预完善药师处方审核制度 对全院具有处方权的医师开具的处方及医嘱进行审核。审核范围包括门诊处方,住院长临嘱及出院处方,尤其对于各类抗生素、激素药物、精神麻醉药物、血液制品及抗肿瘤药物等应重点进行审核干预。要求临床药师积极参与到临床科室的用药方案制定与调整过程当中,发挥干预与监督作用。 3.3 建立人才梯队加大对医院人才培养的投入 转变既往“重医轻药”的观念不断加强对临床专业及药学专业人才的引进并组织现有临床医生及药学部工作人员分批进行培训与学习,对新上市药品的疗效、使用方式、使用禁忌等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帮助医务人员更新药学知识,学习并收集新的药学信息,有助于提升其业务水平及发现不合理用药的能力,再让日常工作中与临床医生共同对用药方案进行制定与调整。尤其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用药前应明确患者的疾病性质、病程、自身状况及既往史等详细内容后再选择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合理评估患者情况并了解各类影响药效的因素,用药时做到正确选择药物并使用恰当的剂量帮助药物发挥其最佳作用并尽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3.4 为患者提供药物咨询服务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咨询的各项服务 药师应为患者详细讲解所购买药品的使用方法,药物剂量,服药注意事项及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对服药的患者进行定期回访,回访内容包括药物使用情况,是否存在不良反应等,并对回访内容进行详细记录。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可定期组织药品宣传教育活动,组织社会群众参加与学习,帮助其更好的掌握与了解常用药物的用药常识。 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承担着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疾病诊断与治疗工作,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型医疗服务机构的就诊压力,可确保相对偏远与落后地区人民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但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水平较差的情况,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整体发展与服务能力,尤其是在药物使用合理性方面较为明显。应在不断完善用药制度的基础上努力提升药师及临床

2019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

《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解读考试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男性,50岁,高血压病史5年,规律服用培哚普利、美托洛尔和阿司匹林治疗,无胸痛,查体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TC 3.8 mmol/L,LDL-C 2.0 mmol/L,TG 5.9 mmol/L,HDL-C 0.9 mmol/L,首选的降脂药物是 ? A.普罗布考 ? B.阿托伐他汀 ? C.非诺贝特 ? D.考来烯胺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2 . 男,62岁,近1年劳累时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数分钟即可缓解,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药物 控制满意。实验室检查:血LDL-C 2.16 mmol/L。改善患者预后的药物不包括 ? A.硝酸异山梨酯 ? B.辛伐他汀 ? C.福辛普利 ? D.美托洛尔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3 . 钙通道阻滞剂治疗心绞痛的主要机制,下列哪项不正确? ? A.抑制心肌收缩,减少心肌耗氧 ? B.扩张外周动脉,降低血压,减轻后负荷 ? C.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血小板聚集 ? D.减慢心率,减少心肌做功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4 . 能够改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预后的是 ? A.利多卡因 ? B.尿激酶 ? C.硝酸甘油 ? D.阿司匹林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5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抗炎稳定斑块的药物是 ? A.他汀类 ? B.抗凝药 ? C.抗生素 ? D.抗血小板药物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6 . 女性,57岁。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近日心前区闷痛发作频繁,伴头胀,测血压150/100mmHg,心电 图示胸痛发作时ST段一过性抬高,应选择下列哪种药物最合适 ? A.洋地黄 ? B.硝苯地平 ? C.利多卡因 ? D.β受体阻断剂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7 . 男,45岁,1.75 m,体重70 kg,每日吸烟20支,父亲患有冠心病,以下建议不正确的是 ? A.可考虑服用阿司匹林 ? B.膳食中脂肪含量不超过30% ? C.定期测量血压 ? D.每日吸烟量不超过10支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8 . 最可能价值变异型心绞痛的药物是 ? A.抗血小板药物 ? B.硝酸酯类药物 ? C.钙通道阻滞剂 ? D.β受体阻滞剂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9 . 急性心肌梗死常用的溶栓剂是 ? A.肝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