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和反思

合集下载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精选15篇)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精选15篇)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精选15篇)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篇1《降水量的测量》这一课要让学生制作一个雨量器,主要是让学生制作一个刻度线,贴在直筒玻璃杯的外面。

课前,我想到学生的制作速度可能不快,因此在材料的准备上,我用即时贴代替白纸,让学生在即时贴上画刻度,这样就节省了粘透明胶带这一环节。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觉得这个制作应该不成问题,也非常简单。

但没想到,学生的画线水平是非常差的,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画,怎样起笔,且速度超慢。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在学生画线之前已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指导,而且是边示范边指导的,告诉学生先画一条直线,底部标为0,再像直尺刻度一样画下来。

在看到学生画线能力如此差的情况下,我原来设计让学生画100MM的刻度,后来改为画60MM,但大部分学生的制作时间花了近半节课。

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下面关于雨量的实验和雨量大小的判断非常匆促。

课后,我从数学老师口中得知,这届四年级学生的数学能力很差,特别是画图能力。

如果不画刻度线,学生更会将雨量的单位:毫米还是毫升搞混。

那么如何从学生现有水平出发,加快画刻度线和制作能力,提高教学效益呢?我在后来材料准备上,利用即时贴的背面来画刻度线,因为背面刚好有像尺子一样一厘米一段的长度标记。

如果用这个来画图,学生只要标上数字,画出毫米刻度线就可以了,速度会大大提高。

不过要准备一个透明胶带进行粘贴。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篇2《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的内容,本课讲述的是天气日历中形容天气的另一个特征降水量。

首先让学生知道降水包括很多形式,下雨、下雪、冰雹等都是降雨的形式。

降水量可以用雨量器测量,首先介绍雨量器的制作方法,书本上有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对照书本学习制作的方法。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降水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雨量器,并能够对降水量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降水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分析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并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雨量器。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降水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雨量器的使用。

3.降水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雨量器、尺子、记录本等测量工具。

2.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记录数据。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降水吗?降水量是如何测量的?引入新课《降水量的测量》。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降水量的测量方法,讲解并示范雨量器的使用。

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降水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并记录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降水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精备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精备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精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上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降水量的概念、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降水量的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关注度。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操作能力,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降水量的测量方面,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降水量的概念,了解测量降水量的工具及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关注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量的概念。

2.测量降水量的工具及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实际操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教学道具和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降水量的概念,观察身边的天气现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天气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降水量的测量。

2.呈现(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降水量的概念,使学生对降水量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演示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降水量测量的问题,学生回答,加深对降水量测量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降水量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讨论如何利用降水量数据来改善生活和环境。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降水量测量的重要性和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降水量测量工具,记录一周的降水量数据,并在课堂上分享。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1.4 降水量的测量|教科版(1)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1.4 降水量的测量|教科版(1)

《降水量的测量》●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单位是毫米。

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会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等级表。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能共同分享成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天气想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理解水面上升的高度即为降水量。

坚持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

●教学准备:1.为每小组准备:制作雨量器的材料:一个透明直筒塑料杯,一个透明锥形杯,一个不透明直筒杯,刻度尺,小刀,剪刀,纸带,双面胶2.教师准备:课件,两个喷壶,一个塑料盆,一张大的塑料布。

●教学过程:一、话题趣导,引入新课1.常言道:天上不能掉馅饼,那会掉下什么呢?预设:学生回答雨水,雪和冰雹。

2.下雨下雪和下冰雹,形式不同,但是雪和冰雹最后融化了,都变成了什么?所以这些都可称为“降水”。

(板书:降水)降水有很多种形式,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的重要数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降水量的测量!(板书:量的测量)二、出示课件,认识降水量1.那你们知道什么叫“降水量”吗?预设:降水的总量;雨的大小,雪的大小……引问:怎么判断雨的大小呢?预设:雨滴的大小,雨滴的密集度,是否打雷等。

2.究竟什么是“降水量”?教师边讲解:降水量是一定时段内液体或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累积的深度,以毫米为单位。

3.思考:现实生活中,降水不可能不蒸发、渗透、流失。

那么,科学家们要怎么才能测出降水量呢?(引出雨量器)三、制作雨量器(教师准备材料:三种杯子)1.认识雨量器。

几种不同雨量器的图片。

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2.其实要测量降水量也不难,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雨量器。

桌上放三个塑料杯子:直筒透明杯子,直筒不透明杯子,透明锥形杯子,要选哪个杯子来制作雨量器呢?为什么?预设:雨量器:直筒,透明。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相关推荐在上这节课之前,我觉得这个制作应该不成问题,也非常简单。

但没想到,学生的画线水平是非常差的,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画,怎样起笔,且速度超慢。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在学生画线之前已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指导,而且是边示范边指导的,告诉学生先画一条直线,底部标为0,再像直尺刻度一样画下来。

在看到学生画线能力如此差的情况下,我原来设计让学生画100MM的刻度,后来改为画60MM,但大部分学生的制作时间花了近半节课。

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下面关于雨量的实验和雨量大小的判断非常匆促。

课后,我从数学老师口中得知,这届四年级学生的数学能力很差,特别是画图能力。

如果不画刻度线,学生更会将雨量的单位:毫米还是毫升搞混。

那么如何从学生现有水平出发,加快画刻度线和制作能力,提高教学效益呢?我在后来材料准备上,利用即时贴的背面来画刻度线,因为背面刚好有像尺子一样一厘米一段的长度标记。

如果用这个来画图,学生只要标上数字,画出毫米刻度线就可以了,速度会大大提高。

不过要准备一个透明胶带进行粘贴。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2降水量是天气单元学习的第二个天气特征。

在聚焦环节,出示水在自然界的三态循环的图片,请学生阐述水的循环过程,这不仅是对前面溶解单元相关知识的巩固与复习,还顺势导入了今天的教学内容。

那自然界中有哪些降水形式呢?有了前面的复习,学生自然就能说到下雨、下雪、下冰雹等。

探索环节,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雨下得究竟有多大呢?学生会说到看雨的大小、雨下的密不密等等。

我们常常在天气预报中听过大雨、小雨、中雨、暴雨等等,区分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们根据什么来分的?引出降水量。

什么是降水量呢?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液态或固态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它的单位是毫米(mm)。

测量降水量的工具是什么呢?播放介绍雨量器的微视频。

这是气象学家测量降水量的工具,我们可以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

播放制作简易雨量器的微视频。

需要的'实验材料有透明直筒杯、宽的透明胶带、安全剪刀、刻度纸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降水量的测量》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降水量的测量》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降水量的测量》教案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降水量的测量》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降水量的测量》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过程与方法: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教学过程】一、导入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3、小结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5《降水量的测量》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5《降水量的测量》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5《降水量的测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时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降水的测量方法,学习使用量筒等工具进行降水量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科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

但学生在降水量的测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知道降水量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使用量筒进行降水量的测量。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六. 教学准备1.量筒、雨伞、水桶等实验器材。

2.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降水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降水量吗?降水量是如何测量的呢?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并演示如何使用量筒进行降水量的测量。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人用量筒测量一次降水量,记录数据。

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测量了降水量,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测量降水量呢?降水量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回家后,观察家里或附近的降水情况,尝试用量筒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方便学生复习。

以上是针对《降水量的测量》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分析: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创设的一种具有情感色彩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在《降水量的测量》这节课中,教师通过展示降水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降水量的测量》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降水量的测量》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降水量的测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学习测量降水量的一种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天气现象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降水量的测量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认知上的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量的概念,知道测量降水量的重要性。

2.学习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降水量的概念,雨量器的使用方法,降水量的测量和数据处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活动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测量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适量的雨量器,每人一个。

2.准备一个测量降水量的容器,用于对比和验证。

3.准备一份降水量记录表,用于记录数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降水量吗?为什么我们要测量降水量?”让学生思考降水量的概念和测量的重要性。

2.呈现(5分钟)介绍降水量的概念,讲解雨量器的使用方法。

通过展示雨量器的结构和使用步骤,让学生明白如何正确测量降水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4.巩固(5分钟)学生将测量到的降水量数据填入降水量记录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了解降水量的变化规律。

5.拓展(5分钟)讨论:降水量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何保护水资源?让学生从测量降水量延伸到对水资源的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和反思
小学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目标
1、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测量。

2、在“什么样的容器适合做雨量器”这一问题能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

3、会用柱状图描绘出降水量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雨量器能测量降水量的原理
教学准备
圆柱型笔筒培养皿塑料槽金属的茶叶罐锥形瓶量杯喷壶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1分钟)
播放《小女孩第一次经历下雨》的视频。

在视频中下雨给女孩带了快乐,可是,我们看到雨落到地面上,渗透到泥土中就消失了,那我们怎么测出降了多少水呢?
学生:可以用容器装起测量。

(二)认识雨量器。

1、提出疑问
师:可是容器的形状多种多样,老师这里有6种容器(分别是培养皿、、塑料槽、金属的茶叶罐、锥形瓶、量杯以及圆柱形笔筒),你们觉得哪个更适合测量降下的雨水?
2、学生讨论哪种容器更适合做测量降水量的工具并给出理由。

(分钟)
师总结:要成为一种测量工具,它要求每个人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测得的结果都应该相同。

你们想想看,如果拿量杯测量降水量会有什么不妥?用培养皿测量会遇到什么问题?
生:培养皿能接的水太少。

使用量杯的话即使下同样多的雨,测出的结果也会不一样。

师:所以大家都赞成雨量器应该有一定高度并且应该是柱状的。

那现在我手里的柱形笔筒和塑料槽都是柱状的,如果放在相同的地方相同的时间内,你们说说看,测出的雨水会有哪些数据相同?
生:体积不相同,可能高度相同。

师:两个柱形容器放在同一位置,24小时内测出水的高度会一样。

我们就用这个相同的值表示当天的降水量。

测量降水量的仪器我们称为雨量器。

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为了使测出的值更准确,所以降水量的单位是?
3、出示制作好的雨量器。

(三)教师演示实验(1分钟)
1、过渡语
师:有了雨量器就可以测量降水量了,现在想想,降水仅仅指的雨水吗?还有没有其他形式的降水?
学生:雪、冰雹……
师:可是现在没下雨,如何进行测量呢?(学生自由交流)是的,我们可以用人工降雨模拟一天的降水,请一个同学与我合作,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2、师生演示使用自制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把雨量器放在毛巾中间,放平,双手把洒水壶举高,放在雨量器的上方。

一天的降水开始:下了一小时了,下了半天了,一天时间到,停!注意,还原实验器材。

3、学生汇报记录的降水量
把雨量器放平,他的视线与水面保持平行,这和读温度计是一样的。

读完数,就把它记录下。

找到对应的数据,画好柱形图。

(假设他们测量的是一号这一天的降水量……下一组,二号的降水量……)同学们,这降水量变成了一根一根的柱子,我们就叫它“降水量的柱形图”。

4、认识《雨量等级表》
找到日期,就能很清楚的看到当天的降水量。

不过,要像气象员一样,说出当天是小雨、大雨还是暴雨。

我们还得认识一下《雨量等级表》,你读懂了什么?
(四)总结与延伸
1、小结:通过本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呢?
2、后延伸:同学们,如果把科学上学到的知识用在生活中,不但可以巩固知识,还可以锻炼我们动手动脑的能力。

回家后,自己做一做雨量器,并进行“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板书】
降水量的测量
雨量器降水量
用高度表示单位(毫米)
雨量等级表
《1.降水量的测量》教学反思
这是第二次上《降水量的测量》这一。

在第一次上这堂的时候,我当初根据新程标准的要求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分别是:1、知道降水量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描述;2、会用雨量器进行观测,搜集有关数据,会用柱状图描绘出降水量的变化。

但是,第一次上下,张忠华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他发现我只是强制性地灌输了一个雨量器的概念给学生。

学生对于各种不同的雨量器为什么都能测降水量依旧没有认识。

所以,我在上述两个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在“什么样的容器适合做雨量器”这一问题能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这一教学目标。

因为对于我校四年级的孩子,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抽象能力,增加这一目标只是引导孩子对雨量器有一个更理性的认识。

更改过的教学设计,确实活跃了堂,特别是第一个探究环节“哪
个容器适合做雨量器?”的讨论很激烈。

在展示的各种形态各异的容器中,我选择的是举手表态的形式。

却发现一个情况,6种容器,只有培养皿没有学生选。

其他的容器都会有学生选。

当我问学生为什么不选培养皿的时候,他们的结论是因为它太矮了,雨下得大点就会溢出的。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它们认为下大雨,水会满出就不适合做雨量器。

这种想法还是比较感性的。

其实在下小雨的时候,培养皿也可以做雨量器。

整堂下,确实让孩子们深入的理解为什么雨量器是柱状的,以及降水量为什么是以降水的高度计算的。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了不足,需要后续改进。

1、由于时间上时间紧凑,所以在堂没有设置制作雨量器这有过程,而是把这一过程放在后让学生回家完成。

并且模拟降雨这有过程也是演示实验,所以学生并没有体验到研究降水量这一问题的全过程。

建议是前让学生提前做好雨量器,在校内操场分组模拟降水的过程。

2、因为整个降水过程是模拟的,学生没有直观了解气象站中降水收集、测量的方法。

所以可以适时使用远程资。

3、降水量柱状图的描画比较费时,可以采用exel输入数据获得直观柱状图的方式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