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合集下载

咏物诗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辨异

咏物诗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辨异

犹存,桂花却要像雨雪般地纷纷落下。“绣茵
展”三句承上,绿茵茵的草坪如地毯似的平铺
着,仿佛害怕桂花误坠在台阶上,被人们践踏
成泥,又怕她像萤火虫般消失了美丽的形象。
下阙抒写词人像月中 一

重重,桂花
地铺金的时候,自己羁留
在外,不回
人的
词,上 写 ,下 抒 , 是 的
抒情”。所以, A 中 的美丽 香 了自己
060 I课"•教学I
本可确定,周朴园想通过钱来安抚侍萍以减轻 自己的罪孽,并想和侍萍彻底撇清关系以绝后 患。当然,《雷雨》中还有侍萍与周萍母子相见 不敢相认,对鲁大海被打时敢怒不敢言的精彩 潜台词,都可让学生“补白”,去体会语言的魅 力和情感的张力,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不仅是潜台词,在体的情节中,有时人
压花低。正摇落,叹淹留、客又未归。
对这首的赏析,不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 咏桂花,托物言志,借桂花的美 丽浓香表现了自己高洁脱俗的高尚节操。
B. 的下阙“三六”三句是虚写,由眼前
的桂花联想到月中
的嫦娥。
C. 人借 之写自己之,借自然之秋
写人生之秋,无限的人生悲慨
中。
D. 词人 留在外,不
情,由桂花 之 与人 的无限
可以 全面准确地把握 形
当然,阅读学中的“补白”远不止以上三
类,在 学中, 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发
现 中的“留白”;更要鼓励学生依据本,大
胆想,将作品虚空处“补白”。读者和作者(作
品)的最佳关系是“主客相生,虚共济的状, 即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品意义的创造 ”叽读 者只有将“自”带入 的解读,可能是最 鲜活最 最具创造性的解读,这种阅读 可能有深度,不是在文本表面滑行。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和托物⾔志借景抒情和托物⾔志的区别借景抒情和托物⾔志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两种表现⼿法,各⾃有其独特的作⽤,但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有些考⽣易将⼆者混淆,这与⼆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有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种思想。

托物⾔志是指诗⼈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迹,以及⼈⽣的态度和对⼈⽣的感悟。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然风景,⽽不是某种物品,⽽托物⾔志的“物”常常是⼀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借助于此物的⼀些特性来表明⾃⼰的“志”,所以看出此“物”⾮“景”,咏物不是写景。

托物⾔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初歇”(柳永《⾬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法;“粉⾻碎⾝浑不怕,要留清⽩在⼈间”(于谦《⽯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如故”,(陆游《⼘算⼦?咏梅》)诗⼈写“⽯灰”“梅花”的⽬的就是⾔志,表现⾃⼰的⾼洁情操,所以是运⽤了托物⾔志的表现⼿法。

下⾯我们对⽐两⾸古典诗词,来分析⼆者的区别。

鹧鸪天苏轼林断⼭明⽵隐墙,乱蝉衰草⼩池塘。

翻空百鸟时时见,照⽔红蕖细细⾹。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得浮⽣⼀⽇凉。

全词从远近、俯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度写景,写了林、⼭、⽵、墙、蝉、草、池塘等七幅画⾯,容量之⼤,堪称妙笔,但这些景物聚集在⼀起,透露出⼀派幽狭繁杂的⽓氛,透过幅幅画⾯,我们可以隐隐地看到诗⼈那种百⽆聊赖、⾃寻安慰、⽆可奈何的⼼情。

这⼀⼼情的表现不是直抒胸臆,⽽是借助于⾃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法。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一、定义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示例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言弃!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文

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文

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文【篇一:我爱家乡的柳树】童年,如一条弯弯的小溪,记忆,就像岸边的石子,五颜六色,光怪陆离。

这些年里,有许多美好的景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念念不忘,但最让我不能忘却的还要数家乡小河两岸那数不清的垂柳。

阴春三月,垂柳卯足了劲,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不几天,又细又长的柳条上就鼓出点点鹅黄,慢慢地绽出丝丝嫩绿,轻轻地拂过水面。

远远望去,那枝条好像挂着千万串淡黄,淡绿的珠子,大有“万条垂下绿丝绦”之感。

柳树亭亭玉立,枝条婀娜多姿,像条条绿色的瀑布,在春风中舞蹈,那么轻柔,那么素雅。

过不了几天,洁白的柳絮转眼又化作漫天飞雪,随风翩翩起舞,那个婆娑的姿态啊!一任你是多么高明的画家也难画出它的美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渐渐地长大了,对垂柳我开始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它不像别的树那样,一味趾高气扬地向上生长,它的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一边茁壮成长,一边又谦逊往地下垂。

你看它从抽出新枝的那天起,就顾盼着脚下的泥土,它的树干长得越高,枝条就垂得越低,甚至可以拂着地面。

深情地向土地妈妈道谢。

我爱垂柳的婀娜多姿,更欣赏像垂柳那样谦虚的人。

【篇二:我爱家乡的红枣】我可爱的家乡——临泽,是西地区一颗灿烂的明珠。

它风景优美,土特产丰富,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别的不讲,就单讲临泽的特产吧!临泽有一大特产——红枣。

春暖花开的时节,踏上哪一片土地,无论你走进哪一个村庄,都会看到一棵棵、一簇簇、一片片长出嫩叶的枣树。

它们或傲立于角落,或长在园里的田埂上,淋浴着阳光,吮吸着土壤的养分,把村庄装扮得如锦似画。

五月是枣花开放的季节,它无意争春,姗姗来迟。

枣花很小,金黄色,六边形的,它不像牡丹玫瑰那样艳丽动人,而它的蜜却是百花中的上品。

每当这时,成群的蜜蜂就会嗡嗡嘤嘤来往穿梭,采花酿蜜,供人享用。

九月才是红枣成熟的季节,我们强忍了几个月的童心,再也按捺不住了,提着篮子,背着袋子,满园子里跑。

用长长的竿子一打,一阵“红枣雨”噼里啪啦的落下来,砸得我们的小脑袋可痛了!我们一边躲,一边拾,一边快活地在园子里打滚,然后擦干净红枣上的泥,就连忙往嘴里塞,连大人们也耐不住那甜甜的红枣的诱惑,忍不住吃了一个又一个。

高考作文写作步骤17: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高考作文写作步骤17: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高考作文写作步骤17: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景促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既要描写出夏夜的景色,要触景而生情,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还要进一步因景因情而发出议论,作一些理性上的思考与探讨。

②700字左右。

移步换形,有如移舟前进,时过景迁,景观随之改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对表现的事物,要有深切的感受,情感要发自内心,这样的抒情,才是真挚的、诚恳的,也才能是深沉的、感人的。

抒情要生动,切忌呆板和干瘪,重复老一套的东西,是不能给人以新鲜感的。

导思: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应注意如下几点:1、早春和仲春、暮春的景色不同,应抓住早春的景色特征来写。

(2)写景要有选择。

[17—1]以“池塘春早”为题,通过写一个或几个池塘的早春景色,反映“池塘春早”。

紧张的抒情,直抒所感,不加节制,也不隐晦和改易,只要内蕴的情感真切、深沉,就会写出很好的抒情文字。

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或定点环顾,或边走边看。

(3)写景要有情致。

比如同是欢乐,可以欢呼狂叫,也可以别有会心;同是悲哀,可以痛苦流涕,也可以别有凄心。

(3)要具体生动。

2、写作时可变换立足点,先写远景,再写近景,另外动景、静景可结合写,有助于表现早春的景色。

弛缓的抒情,则把内蕴的丰富感情,表露出一部分来,于平淡中抓取精神实质,能给读者以暗示和启发,自有感人至深之处。

(2)要健康向上。

我们要善于把抽象的、不易表达的感情写得具体,这要有些手段。

抒情最不能作伪,虚假的、矫柔造作的东西,是最要不得的,那种抒情,不仅不能感染读者,而只能使人产生厌恶的情绪。

2、抒情三要求抒情有好几种方式,而表现出来,却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显示了风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而对暴风雨降临时其它景象的变化,作者作了简略处理。

触景生情,人们往往由宇宙无情、人生有限的感慨而产生种种思索。

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了突出天气变化的过程,就着力描写了杨柳的动态:“一点风也没有时——枝条一动懒得动;有一点凉风时——枝条微微动了两下;风大起来时——柳条横着飞。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带举例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带举例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带举例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是两种文学修辞手法,在表达方式和目的上有所不同。

托物言志是通过描绘植物、动物、自然现象等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志向。

这种手法常常出现在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通过描绘物的特点和属性,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和志向。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就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以此表达了诗人的志向和情怀。

借景抒情则是通过描绘景色和自然现象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情。

这种手法常常出现在诗歌和散文中,通过描绘景色和自然现象,来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描绘了原上草原的景色,以此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慨和敬畏之情。

举个例子,下面是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对比示例:
托物言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借景抒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这首诗中,托物言志是通过描绘风急天高、猿啸哀以及渚清沙白、鸟飞回等物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和志向;而借景抒情则是通过描绘草原上的草木生长、野火蔓延等自然现象来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两种表现手法,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有些考生易将二者混淆,这与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有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对比两首古典诗词,来分析二者的区别。

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全词从远近、俯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等七幅画面,容量之大,堪称妙笔,但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透露出一派幽狭繁杂的气氛,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地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一心情的表现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描写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

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

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技法指导】
借景抒情,就是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

其中,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7月的散文名篇。

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作者在文章中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图画——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荷叶,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色,脉脉的荷香”,都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表现出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当代女作家张洁在《挖荠菜》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
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

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

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

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象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

这一段描写选取了一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画了一幅美丽、和平、静穆的晚归图,它同“我”当时那种孤独、寂寞、焦急、悲伤,有家不敢回的复杂心情完全融注在一起,有力的反衬“我” 的悲苦境遇。

古人云:“夺人心者,莫先乎情。

”刘勰也曾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作家以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绘景物,所写之景自然是充满主观情志。

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借景物来抒发感情,使景中含情。

作文中,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借助对某种事物的赞美或贬斥,抒发自己的某种心态,成为常用技巧之一。

这种思想感情寄托于物的笔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一般通过象征手法来实现。

茅盾在《白杨礼赞》一文中,所“托”之物是白杨树:
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保持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它伟岸、正
直、朴素,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在这篇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了抗日时期我国北方农民,并与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相合。

巴金的《灯》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

《灯》里写了三种灯光,都包含着深邃的象征意义——
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的灯光,是旧家庭、旧社会走向没落、崩溃的象征。

爱尔克的灯光,象征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

“我的心灵的灯光” 象征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托物,不是随便取一物勉强比附就可奏效。

刘勰说:“比类虽繁,以至切为贵。

”“至切”,就是取物与立意要相合。

否则,文章就有牵强附会之嫌。

总之,言志抒情是写景状物的灵魂,因此,我们要善于使客观景物与主观情志交融在一起,使山水含情,草木有意。

【名篇精段】
花事最盛的去处数着西山华庭寺。

不到寺门,远远就闻见一股细细的清香,直渗进人的心肺。

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梅,一树一树的,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

白玉兰花有点儿残,娇黄的迎春正当时,那一片春色啊,比起滇池的水来不知还要深多少倍。

究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色。

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

这就是有名的茶花。

不见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这句话的的妙处的。

——杨朔《茶花赋》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

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他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和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

这就是生命。

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林希《石缝间的生命》
我喜欢秋天
曾有许多人问过我“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我总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秋天!”
我喜欢秋天,虽然它没有春天生机勃勃之貌,没有夏天姹紫嫣
红之景,也没有冬天银妆素裹之纯,但我仍对它情有独钟。

如果说绿是春天的使者,红是夏天的色彩,白是冬天的打扮,那么黄便属于秋天。

在送走夏姑娘的同时,秋婆婆迈着她那矫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她的到来,使万物脱下了旧衣,换上新装。

树儿们都脱下了绿衣裳。

换上了秋婆婆精心缝制的新衣。

花儿都收敛起绽开的笑容,鸟儿也都成群结队地飞向南方——另一个更加温暖的世界。

似乎一切都显出几分无奈,几分孤独,几分凄美。

过往行人也来去匆匆,无暇观赏两旁风景。

这也许是秋天不能受到大众欢迎的原因吧。

但让我们把目光从这些令人倍感哀伤的景色中移开,移向那金灿灿的田野。

田里的庄稼经过几个月的培养,现在已经成熟了,这给人们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喜悦。

辛勤工作许久的农民们带着满面的笑容,走向金色的田野,收获他们劳动的果实。

他们在金色的大海中干得热火朝天,一时间,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天的活泼热情,秋天的丰收喜悦全来到了这广阔的田间。

一阵秋风吹过,“大海”泛起层层浪,夹杂着人们清脆欣慰的笑声。

看着此情此景,还有多少人会不喜欢上秋天呢?
有时会有一场小雨,秋雨小小的柔柔的扑打在人们的脸上,凉凉的。

这时,人们忘记了一切不幸,尽情接受秋雨的洗礼。

我喜欢秋天,喜欢那萧条的美,喜欢那丰收的喜悦,喜欢那绵绵的小雨……喜欢它的所有所有。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秋天!”尽管它并不很出众。

〖点评〗面对秋天,作者有独特的眼光:纵然有几分肃杀,有几分萧条,但从秋的成熟中,从丰收的喜悦里,作者读出了美。

作者巧妙地把对秋的赞美之情,融进了对秋景的描绘之中。

人生如萍
一池浮萍,青青绿绿,其中也有点点水色,无风时它像一块布平铺塘面上,没有一丝一毫的皱纹,又像一块天然的青绿铜镜浮在池中。

其中也有几支树杈直插过池面,萍面略显得有些破痕——可是却不能完全划破,这之中更显示出了它的生机。

杂草和翠鸟也时不时地打扰着萍面,一漾一漾的,鱼波纹是不能不出现的,使浮萍更显得拥挤和紧张。

狂风大作,起皱折的是浮萍;弯身摆头的是杂草;早已无踪影的是翠鸟,皱折只是一刻,风稍微小时,萍面又恢复了原状。

尔后,又是皱折,浮动不定。

有时也有鱼儿的“拜访”。

风是魔鬼,杂草是细菌,然而却破坏不了它。

风后,萍面依然是完整的——除了少许的杂物。

这,使我不由地想起了文天祥的诗句“身世浮沉雨打萍”。

是啊,人生又何尝不像浮萍,平静的人生里时刻都有风波;而风浪又蕴藏
着平静的人生。

曲折的人生,又何尝不是风中生存的浮萍,浮萍是为了生根于水中,而人是为了在大千世界中生存。

坎坎坷坷,漫漫人生,对着苍天长叹,叹已逝人生;对黄河咏赞,赞黄河雄姿;对着小草低泣,泣小草无人知晓;站在高山上高唱,唱高山的威武;对小河低吟,吟小河的涓涓……
若人生只有浮萍的平静,没有狂风,那人生就是一杯淡水无味可言;若只有小河的自私,那人间处处是冷若冰霜;若只有大山的高傲,那人间没有无私的爱……
自己的人生,自己的道路,都在自己的脚下,由自己掌握。

人生!浮萍!
〖点评〗“平静中有风波,风浪中有平静”是在写浮萍,更是在写人生。

作者将对人生的感悟寄寓在对浮萍的描绘之中,这就是托物言志。

【写写练练】
课内作文
1.冬天,小草藏匿了踪迹。

你能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小草吗?请以此为题,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2.寒冬的风,许多人是惧怕的。

你能发现她的可敬可爱吗?请以“寒冬,风也在唱”为题,写一篇写景散文。

课外练笔
1.以冬天的某一植物为描写对象,写一段300字左右的借景抒情的文字。

2.以冬天的某一植物为描写对象,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托物言志的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