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合集下载

咏物诗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辨异

咏物诗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辨异

犹存,桂花却要像雨雪般地纷纷落下。“绣茵
展”三句承上,绿茵茵的草坪如地毯似的平铺
着,仿佛害怕桂花误坠在台阶上,被人们践踏
成泥,又怕她像萤火虫般消失了美丽的形象。
下阙抒写词人像月中 一

重重,桂花
地铺金的时候,自己羁留
在外,不回
人的
词,上 写 ,下 抒 , 是 的
抒情”。所以, A 中 的美丽 香 了自己
060 I课"•教学I
本可确定,周朴园想通过钱来安抚侍萍以减轻 自己的罪孽,并想和侍萍彻底撇清关系以绝后 患。当然,《雷雨》中还有侍萍与周萍母子相见 不敢相认,对鲁大海被打时敢怒不敢言的精彩 潜台词,都可让学生“补白”,去体会语言的魅 力和情感的张力,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不仅是潜台词,在体的情节中,有时人
压花低。正摇落,叹淹留、客又未归。
对这首的赏析,不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 咏桂花,托物言志,借桂花的美 丽浓香表现了自己高洁脱俗的高尚节操。
B. 的下阙“三六”三句是虚写,由眼前
的桂花联想到月中
的嫦娥。
C. 人借 之写自己之,借自然之秋
写人生之秋,无限的人生悲慨
中。
D. 词人 留在外,不
情,由桂花 之 与人 的无限
可以 全面准确地把握 形
当然,阅读学中的“补白”远不止以上三
类,在 学中, 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发
现 中的“留白”;更要鼓励学生依据本,大
胆想,将作品虚空处“补白”。读者和作者(作
品)的最佳关系是“主客相生,虚共济的状, 即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品意义的创造 ”叽读 者只有将“自”带入 的解读,可能是最 鲜活最 最具创造性的解读,这种阅读 可能有深度,不是在文本表面滑行。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和托物⾔志借景抒情和托物⾔志的区别借景抒情和托物⾔志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两种表现⼿法,各⾃有其独特的作⽤,但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有些考⽣易将⼆者混淆,这与⼆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有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种思想。

托物⾔志是指诗⼈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迹,以及⼈⽣的态度和对⼈⽣的感悟。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然风景,⽽不是某种物品,⽽托物⾔志的“物”常常是⼀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借助于此物的⼀些特性来表明⾃⼰的“志”,所以看出此“物”⾮“景”,咏物不是写景。

托物⾔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初歇”(柳永《⾬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法;“粉⾻碎⾝浑不怕,要留清⽩在⼈间”(于谦《⽯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如故”,(陆游《⼘算⼦?咏梅》)诗⼈写“⽯灰”“梅花”的⽬的就是⾔志,表现⾃⼰的⾼洁情操,所以是运⽤了托物⾔志的表现⼿法。

下⾯我们对⽐两⾸古典诗词,来分析⼆者的区别。

鹧鸪天苏轼林断⼭明⽵隐墙,乱蝉衰草⼩池塘。

翻空百鸟时时见,照⽔红蕖细细⾹。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得浮⽣⼀⽇凉。

全词从远近、俯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度写景,写了林、⼭、⽵、墙、蝉、草、池塘等七幅画⾯,容量之⼤,堪称妙笔,但这些景物聚集在⼀起,透露出⼀派幽狭繁杂的⽓氛,透过幅幅画⾯,我们可以隐隐地看到诗⼈那种百⽆聊赖、⾃寻安慰、⽆可奈何的⼼情。

这⼀⼼情的表现不是直抒胸臆,⽽是借助于⾃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法。

高考作文写作步骤17: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高考作文写作步骤17: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高考作文写作步骤17: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景促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既要描写出夏夜的景色,要触景而生情,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还要进一步因景因情而发出议论,作一些理性上的思考与探讨。

②700字左右。

移步换形,有如移舟前进,时过景迁,景观随之改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对表现的事物,要有深切的感受,情感要发自内心,这样的抒情,才是真挚的、诚恳的,也才能是深沉的、感人的。

抒情要生动,切忌呆板和干瘪,重复老一套的东西,是不能给人以新鲜感的。

导思: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应注意如下几点:1、早春和仲春、暮春的景色不同,应抓住早春的景色特征来写。

(2)写景要有选择。

[17—1]以“池塘春早”为题,通过写一个或几个池塘的早春景色,反映“池塘春早”。

紧张的抒情,直抒所感,不加节制,也不隐晦和改易,只要内蕴的情感真切、深沉,就会写出很好的抒情文字。

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或定点环顾,或边走边看。

(3)写景要有情致。

比如同是欢乐,可以欢呼狂叫,也可以别有会心;同是悲哀,可以痛苦流涕,也可以别有凄心。

(3)要具体生动。

2、写作时可变换立足点,先写远景,再写近景,另外动景、静景可结合写,有助于表现早春的景色。

弛缓的抒情,则把内蕴的丰富感情,表露出一部分来,于平淡中抓取精神实质,能给读者以暗示和启发,自有感人至深之处。

(2)要健康向上。

我们要善于把抽象的、不易表达的感情写得具体,这要有些手段。

抒情最不能作伪,虚假的、矫柔造作的东西,是最要不得的,那种抒情,不仅不能感染读者,而只能使人产生厌恶的情绪。

2、抒情三要求抒情有好几种方式,而表现出来,却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显示了风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而对暴风雨降临时其它景象的变化,作者作了简略处理。

触景生情,人们往往由宇宙无情、人生有限的感慨而产生种种思索。

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了突出天气变化的过程,就着力描写了杨柳的动态:“一点风也没有时——枝条一动懒得动;有一点凉风时——枝条微微动了两下;风大起来时——柳条横着飞。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带举例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带举例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带举例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是两种文学修辞手法,在表达方式和目的上有所不同。

托物言志是通过描绘植物、动物、自然现象等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志向。

这种手法常常出现在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通过描绘物的特点和属性,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和志向。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就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以此表达了诗人的志向和情怀。

借景抒情则是通过描绘景色和自然现象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情。

这种手法常常出现在诗歌和散文中,通过描绘景色和自然现象,来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描绘了原上草原的景色,以此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慨和敬畏之情。

举个例子,下面是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对比示例:
托物言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借景抒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这首诗中,托物言志是通过描绘风急天高、猿啸哀以及渚清沙白、鸟飞回等物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和志向;而借景抒情则是通过描绘草原上的草木生长、野火蔓延等自然现象来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两种表现手法,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有些考生易将二者混淆,这与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有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对比两首古典诗词,来分析二者的区别。

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全词从远近、俯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等七幅画面,容量之大,堪称妙笔,但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透露出一派幽狭繁杂的气氛,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地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一心情的表现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描写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

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

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
•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约定, 即其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蕴、人 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语境,以便了解意 象在诗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如贺知 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 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 似剪刀。”当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 它代表的不是“惜别怀远”,而是表现烂 漫的春光。
《卜算子•咏梅》)
•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 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 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 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 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常见题型及提问方式
•(1)题型: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这样的氛 围? •(2)题型: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提问方式: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 •(3)题型:分析景物,概括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要求等
形 象
辨析:下列诗句属于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

赏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
·
借 《雨霖铃》)
景 抒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情 《石灰吟》)
与 托
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物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言 志
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
啼叫声?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 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悠。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寒塘 赵嘏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一、托物言志?定义: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举例:植物梅--“凌寒独自开”,象征孤傲、高洁、清秀、淡雅。

菊--“凌寒独自开”,象征孤傲、高洁、清秀、淡雅。

兰--“空谷生幽兰”,象征名贵、孤傲、清高竹-- 象征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气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

动物:马—自强不息、奋斗不止鸿鹄—志存高远事物:宝剑--为国效忠,保家卫国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表面上是赞美梅花的精神,实际上写出了作者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质和坚贞纯洁的情操。

抒发了作者对流俗的鄙视,也体现了作者坚贞自守的高尚情操。

二、借景抒情?定义借助景物或客观事物来抒发感情的表现手法,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举例落日、冷月、星星、梧桐、清风、细雨、微草、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花、大江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2、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借景抒情)作者通过描写恋花飞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娇莺抒发了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三、二者有相同点?都是间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

他们借助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

四、它们不同之处在于: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 --“凌寒独自开”,象征孤傲、高洁、清秀 淡雅。
菊 -- 象征高洁、不畏严霜的坚强。 兰 --“空谷生幽兰”,象征名贵、孤傲、清 竹 高-- 象征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气节;
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
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 。
a
8
• 动物 • 马—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 鸿鹄—志存高远
作者在遇到何事时的怎样的感情
• 例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答: • 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 • 运用“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
营造出一种即将与心爱之人离别的凄 凉意境,表现了作者a 不愿离去的伤感 16
• 托物言志 • 引用诗句—分析这些诗句表现出该事物哪
些特点和遭遇—这些特点实际是反映出人 (作者)哪些品质、精神、气节、情操、 志向、愿望等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
怎样的感情?请作简a要分析。
12
• 答案
• 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
• 朝饮甘泉,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表 明凤凰鸟志向高远。但却“羽翼摧藏”, “去昆仑西”,“处非位”知其怀才不遇, 壮志未酬。独栖山冈,没有同伴,受创伤 无人疗治,则见其孤独苦闷,怅然而无奈, 怎一个“恨”字了得。
学习目标
1.能分辨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借 景抒情,托物言志 2.能分析这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思路清晰,答题规范
a
3



词 表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抒情类
借景抒情
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
1.表现手法 描写类 动静,虚实,侧面
烘托,细节描写,
白描,乐景衬哀情
赋比兴,抑扬,对比,联 想,衬托(正、 反衬)
操、志向、精神、 愿望、要求等,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快乐、悲伤、
热爱、憎恶、赞美a 等感情。
14
• 3、托物言志一般只围绕一个事 物来写(写该事物的特点和遭 遇),借景抒情会写到多个景 物。
• 4、托物言志一般题目即“咏 某某” ,借景抒情则不是。
a
15
答题步骤
• 借景抒情 • 哪些意象—构成怎样的意境—表现出
2.修辞方法 比喻 比拟(拟人拟物)对偶
夸张 借代 设问 用典 顶真等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
a
4

借景抒情
• 定义 借助景物或客观事物来抒发感情的 表现手法
举例 落日、冷月、星星、梧桐、清风、 细雨、微草、溪流、沙漠、古道、边 关、花、大江
a
5
典例分析
1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 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 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试卷讲评 --古诗表达技巧
a
1
答题情况分析
得分情况 得分不高 两道题各8分,第一题 70%的同学得6分,
第二题83%的同学得4分。 优点 1大部分同学能够通过分析意象把握主题 2书写工整,标清序号分条回答 缺点(突出问题) 1区分不清“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两种表现手法。 2分析不全面或架空分a 析,答题思路不2清。
花的品格自明心迹,表明自己即使 被排挤,也不向黑暗低头的孤高气 节,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 国立场和政治节操。
a
22
a
23
•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 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自身品格高洁 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 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 赞颂和高度自信。
2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 入夜,润物细无声。
第一类: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
乐情。
a
6
•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 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 •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 •第二类:以乐景写哀情
a
7
托物言志
定义: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
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举例: 植物
• 事物 • 宝剑--为国效忠,保家卫国
a
9
典例分析一 (2011山东卷)
• 咏山泉
储光羲
•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a
10
• 答案
• “不知名” “无人见”,”年年 长自清”表明作者在表现山泉得天 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 又表现出了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 品格。
• 注: ①垂绥,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 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
嘴。 ②藉,凭借
• 请指出下列诗句运用的主要的表现手法,
并对此做简要分析。a
19
• 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
• 全诗是从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 等 方面来写的。“饮清露”表明蝉低下
头所饮的是纯净的露水,而非浑浊之
物。三四句 表明“居高声自远”不 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借此 表明自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
• 例题
《咏山泉》 储光羲
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
• “不知名” “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表明作者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 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出了恬淡自然、 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
的情怀。
a
17
18
巩固练习
• 蝉 虞世南 •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做官做 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
话响亮,声名远播a 。
20
卜算开无主。已 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 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 作尘,只有香如故。
• 说出这首词运用的主要的表现手法, 并作简要分析。
a
21
“更著风和雨”、“一任群芳 妒”,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
•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 性自然的情怀。
a
11
典例分析二 (2010山东卷)

咏怀诗 阮籍
•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 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② 。一去昆仑 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③使 心伤。
①商风:秋风。②摧藏:受伤。
③怆悢(liàng):悲伤。
•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凤凰自喻, 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 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a
13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 特性,此“物”可以是植物、动物或 事物,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 “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 品。
2、托物言志的“志” 指品德、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