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桥
咏物诗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辨异

犹存,桂花却要像雨雪般地纷纷落下。“绣茵
展”三句承上,绿茵茵的草坪如地毯似的平铺
着,仿佛害怕桂花误坠在台阶上,被人们践踏
成泥,又怕她像萤火虫般消失了美丽的形象。
下阙抒写词人像月中 一
,
重重,桂花
地铺金的时候,自己羁留
在外,不回
人的
词,上 写 ,下 抒 , 是 的
抒情”。所以, A 中 的美丽 香 了自己
060 I课"•教学I
本可确定,周朴园想通过钱来安抚侍萍以减轻 自己的罪孽,并想和侍萍彻底撇清关系以绝后 患。当然,《雷雨》中还有侍萍与周萍母子相见 不敢相认,对鲁大海被打时敢怒不敢言的精彩 潜台词,都可让学生“补白”,去体会语言的魅 力和情感的张力,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不仅是潜台词,在体的情节中,有时人
压花低。正摇落,叹淹留、客又未归。
对这首的赏析,不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 咏桂花,托物言志,借桂花的美 丽浓香表现了自己高洁脱俗的高尚节操。
B. 的下阙“三六”三句是虚写,由眼前
的桂花联想到月中
的嫦娥。
C. 人借 之写自己之,借自然之秋
写人生之秋,无限的人生悲慨
中。
D. 词人 留在外,不
情,由桂花 之 与人 的无限
可以 全面准确地把握 形
当然,阅读学中的“补白”远不止以上三
类,在 学中, 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发
现 中的“留白”;更要鼓励学生依据本,大
胆想,将作品虚空处“补白”。读者和作者(作
品)的最佳关系是“主客相生,虚共济的状, 即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品意义的创造 ”叽读 者只有将“自”带入 的解读,可能是最 鲜活最 最具创造性的解读,这种阅读 可能有深度,不是在文本表面滑行。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带举例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带举例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是两种文学修辞手法,在表达方式和目的上有所不同。
托物言志是通过描绘植物、动物、自然现象等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志向。
这种手法常常出现在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通过描绘物的特点和属性,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和志向。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就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以此表达了诗人的志向和情怀。
借景抒情则是通过描绘景色和自然现象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情。
这种手法常常出现在诗歌和散文中,通过描绘景色和自然现象,来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描绘了原上草原的景色,以此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慨和敬畏之情。
举个例子,下面是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对比示例:
托物言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借景抒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这首诗中,托物言志是通过描绘风急天高、猿啸哀以及渚清沙白、鸟飞回等物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和志向;而借景抒情则是通过描绘草原上的草木生长、野火蔓延等自然现象来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两种表现手法,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有些考生易将二者混淆,这与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有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对比两首古典诗词,来分析二者的区别。
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全词从远近、俯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等七幅画面,容量之大,堪称妙笔,但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透露出一派幽狭繁杂的气氛,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地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一心情的表现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一、托物言志?定义: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举例:植物梅--“凌寒独自开”,象征孤傲、高洁、清秀、淡雅。
菊--“凌寒独自开”,象征孤傲、高洁、清秀、淡雅。
兰--“空谷生幽兰”,象征名贵、孤傲、清高竹-- 象征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气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
动物:马—自强不息、奋斗不止鸿鹄—志存高远事物:宝剑--为国效忠,保家卫国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表面上是赞美梅花的精神,实际上写出了作者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质和坚贞纯洁的情操。
抒发了作者对流俗的鄙视,也体现了作者坚贞自守的高尚情操。
二、借景抒情?定义借助景物或客观事物来抒发感情的表现手法,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举例落日、冷月、星星、梧桐、清风、细雨、微草、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花、大江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2、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借景抒情)作者通过描写恋花飞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娇莺抒发了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三、二者有相同点?都是间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
他们借助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
四、它们不同之处在于: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区别“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诗歌和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但在欣赏、品味的过程中,要想将这二者准确地分辨清楚,却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主要原因在于这两个概念的有关解释区别度太小。
关于“托物言志”,2004 年1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是这样解释的:“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关于“借景抒情”,顾名思义,是指在作品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尽管关于这两者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要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表达思想感情。
此物与彼物究竟有何不同,对此物的描写与对彼物的描写究竟有何区别,此物所要表达的“感情”与彼物所要表达的“感情”究竟有何差异,词典上未作具体分析,但这个问题又非弄清楚不可。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结合典型事例来作具体分析。
请看下述四例:例一:蝉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①垂緌,指蝉。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似下垂的冠缨。
例二: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例三: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例四: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例一、例二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例三、例四采用的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的写法。
仔细推敲,便不难发现例一、例二与例三、例四的区别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例一、例二描写的“事物”都只有一个:例一为“蝉”,例二为“菊”。
例三、例四描写的“事物”都不止一个:例三中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水”、“长江”等,例四中有“山”、“故国”、“潮”、“空城”、“月”、“女墙”等。
二、例一、例二所涉及的同一事物都被进行了多角度或多层次的描写:例一中的“垂绥饮清露”写出了蝉的饮食之纯洁,“流响出疏桐”写出了蝉声悦耳动听、传播之远的特点;例二中“秋丛绕舍似陶家”描写了丛丛秋菊绕房舍的情景,“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看似写人,实际上是进一步突出了菊花的迷人之处,这是一种间接描写的方法。
古诗词中的几种易混艺术手法辨析

古诗词中的几种易混艺术手法辨析古诗词中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主要是指三个方面:一是抒情方式,二是描写方法,三是修辞手法。
而对于这三个方面中的一些具体的概念的理解有时会出现混淆现象。
在鉴赏古诗词时,准确地理解有关术语或概念,就能够帮助考生正确理解诗词和准确答题。
一、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所谓“借景抒情”,是指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诗人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通过描写这些景物的形态、色彩、气味等含蓄曲折地表现出来。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人借用空山、新雨、明月、苍松、清泉、青石等自然清新的形象,勾勒出一幅明净清幽淡雅的图画。
表现出对这种自然优美环境的向往之情。
而上面一组诗句中没有明显的含有主观色彩的词语,但对这种美好境界的喜爱向往之情却溢于言表,人们能够体会到。
而“寓情于景”则是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外在表现是诗词中含有明显的包含着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
景生情,情寓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如柳永的《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词中的“凄”、“冷”、“残”三字既是写景,又深含感情,萧瑟凄清的景物中可见作者长期漂泊天涯的凄凉之感。
这些带有浓郁情感色彩的词语是借景抒情诗词中所不具备的。
再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中的“急”、“哀”、“萧萧”等词语也同样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
所以究竟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关键是看诗词的景物描写中有无明显含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
有,则是“寓情于景”;无,就是“借景抒情”。
近代美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也诠释过这两种抒情方式的不同:“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2)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22.七步诗(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这首诗用豆和豆秸比喻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反映了什么?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
11.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7.(1)答:“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答: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8.(1)答: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
(2)答: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解析】从表层(榴花)及深层(自身)组织答案。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并借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
二、炼字型的鉴赏题要答三步。
常见到这样的问题:“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者:“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对这类题,作答时,不要孤立地只读该字,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具体说,要答三步:(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异同1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异同同:形式上相似,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异:1、借景抒情的“景”指自然风景托物言志的“物”常是某种具有象征意味的物品,诗人借助此象征意味来表明自己的“志”。
2、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喜、怒、乐、哀、愁等)。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人生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一种思想、志向。
3、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了解形容意境特点的常用形容词华美、壮阔、明快、孤寂、凄凉、幽静、空灵、恬淡闲适、清新自然、幽静深远、苍凉雄浑、旷远等了解形容意境特点的常用形容词华美、壮阔、明快、孤寂、凄凉、幽静、空灵、恬淡闲适、清新自然、幽静深远、苍凉雄浑、旷远等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1、从意象入手2、注意表达技巧3、概括图景,延伸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模式:这首诗通过……意象的刻画,描绘出……图画,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鉴赏景物形象借助意象,描摹图景,概括意境,把握情感1、把握意象,欣赏画面美。
(1)描摹图景角度:一是画面色彩;二是视角(远、近、高、低);三是动态或静态;四是虚或实。
(2)关注画面色调: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A、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B、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2、分析意象(景物),概括作用2、分析意象(景物),概括作用2、分析意象(景物),概括作用3、把握情景关系营造氛围,渲染气氛烘托、衬托人物心情借景抒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作文: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桥。通道上, 石桥、天桥、铁路桥;公园里,廊桥;人 际间,缔结美好情缘的“心桥”“鹊 桥”……桥,是绝处逢生的一条通道。它 像一条远方的长虹出现在渴望者的心上。 不只是江河沟渠,就是在生活的其它领域, 当你要摆脱困难,跨过厄运时,你一定期 望眼前有一座能使你峰回路转、顿入光明 之地的“桥”。请以“桥”为话题写作。
写作提示 二
• 桥的作用在于沟通,任何形式有沟通都可 以比作桥,如改革开放是桥,它沟通了国 内外,谈话是桥,它沟通了心与心等等。
• 以现实生活中的桥来比喻“人生之桥”; • 从有形的桥谈到无形的桥(互联网),展 现"桥"在人们生活中起到的纽带作用。
示例:惟有母亲摘下的樱桃,让我饱尝一个夏天。那红果圆 圆的,颜色是那么鲜艳,似红珍珠一般,果肉实足,薄薄的一层 皮上有些细细软软的茸毛,不接近是看不出来的。一把樱桃轻轻 握地手里,那令人心动的手感像是在握着婴儿的小手一样。
三:联想要恰当
既然是“托物言志”,就必然要采用象 征手法展开联想。而类比往往是引起联 想、运用象征手法的基础。
“借物抒情”就是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
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 方式。其中,情由景所背负;情是灵魂,景是载体。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或者依托在
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 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 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 “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 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 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 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类文章写景状物不是
•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 • ③字数600字。④题目自拟。
写作提示 一
• 可以写与桥有关的故事,如故乡的小桥边 儿时的友情,他乡桥边与老友的相逢,异 国桥头对家乡的思念等等,以桥为背景, 寄寓各种情感。 • 可以以桥喻人生,我们目前的生活是现实, 我们的理想在河的彼岸,只有以奋斗为桥 我们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拓展联想
落叶
• 在飘然而下的生命最后 一刻,也匍匐于母亲膝 下,把残叶融入大地回 报母亲。
拓展联想 小草野花
• 柔弱的身躯却蕴含着顽强的生命力
怎样写作此类文章:
一、立意要明确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在某种意义 上说就是作品的思想,作者的感情。 所谓“情意为主,景(物)为实”, 思想感情是主要的,我们要由小见 大,借自然之“物”(景)来表达 自己的思想、情感。
桥,的一个很重要的特 性是连接作用,把此岸和彼 岸连接起来。
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一 种联系 是一根联系彼此的纽带。
奈何桥 生 与 死 ——
鹊桥 和 人 间天 上
——
• 6月13日下午7点左右,天正下着大雨,河 水猛涨。在四川省地震灾区彭州市湔江河 边,十几名放学的小学生被河水挡住去路, 站在河边不知所措。 • 此时,乌云压顶,顷刻之间风雨大作,几 个孩子吓得哭出了声“孩子别哭,解放军 叔叔给你们搭‘人桥’!”风雨中,现场 带队的二中队队长郭建儒果断决定。 • “听我命令,趴下!”郭建儒第一个趴向 还没有铺好木板的桥面,两个、三 个……33名官兵瞬间在风雨飘摇的索桥上 用身板做桥板,为孩子们搭起了两段“人 桥”!。
二、描绘要具体
抓住特征,做好铺垫。
运用借物抒情写作方法,关键是要找准物品 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从主旨出 发,极尽“物”的特征,穷尽“物”的内涵,才 能保证为“情”的抒发做足铺垫和渲染。 情景相生,借物抒情。 处理“物”与“情”时,最忌二者脱节、游离, 应该时刻注意依托线索,把“物”与“情”融合 起来。
希望 • 代表了责任 • 代表了关爱
• 代表了
• 象征着 • •
团聚 象征着重逢 象征着幸福 象征着美好 ……
• 桥代表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生命的延续 • 和传递 • 成长的过程 • 和希望
桥还可以象征
• • • • • • • 亲情 友情 爱情 社会的责任 一种期盼 一种成长 ……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 桥表达我们对人生、对 社会、对心灵等等的思 考。
茅盾在《白杨礼赞》一文中,所“托” 之物是白杨树: 在这篇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了抗日时期 我国北方农民,并与中华民族朴质、坚强、 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相合
你 画 我 猜
石拱桥—赵州桥
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物,是经过放大 的一条板凳。它使得车辆能够快速而 方便的穿越障碍物,已成为国家交通 运输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