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采工作面提高放顶煤回采率的分析研究论
试析煤矿综采工作面回采效率的提升

试析煤矿综采工作面回采效率的提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却不断增加。
煤炭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提升的关键在于提高煤炭回采率,综采工作面回采率也直接关系到煤矿开采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
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保障煤炭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实现煤炭资源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就需要结合生产实践中的相关经验,不断发展并革新煤矿的采矿方法和开采技术,提升煤矿综采工作面的回采效率。
关键词:煤矿综采;工作面;回采效率;提升措施一、影响煤矿综采回采效率因素分析1.1自然条件所限从我国煤矿开采来看,在获取最大化煤矿资源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是我国煤矿企业的首要目标。
因此,必定要制定一定管理条例限制回采效率,回采效率必须要依据煤层厚度而定,必须要达到一定数值才能回采,主要有0.97m的薄煤层,0.95m的中煤层及0.93m的厚煤层。
因此,开采时就要选择适当方式和机械设备,就要按照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但是许多煤矿并未这样做,煤层回采率和煤层厚度恰恰成反比。
因此就要改变煤层厚度,厚度最小回采最大。
因此在实际采矿中,就要先对地下环境深入调查,而且还要多次探测,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最后要确保回采效率情况,完成开采工作。
1.2煤层自身条件因为具体煤矿所处区域的不同,那么煤层赋存的情况不一,所以煤层所赋予就会导致综放工作面出现采煤损失的现象,特别是煤层的厚度、深度、稳定性以及结构之上,均会直接性的影响到煤层开采工作的实施。
目前,针对煤矿资源的开采有明文规定,主要是利用这些规范来提升煤炭资源的经济效益,针对厚度不同煤层的回采率有着严格的标准,其主要目的就在于加大煤矿开采的水平,预防煤炭资源发生浪费的情况,依据国家对于煤矿开采的具体要求来进行分析,厚煤层的回采率要在93%以上,薄煤层回采率为97%以上,然而中煤层回采率则是95%。
对于国家的相关规范标准,各个赋存量的煤层主要是建立在勘探结果之上来合理化的优选设计方法,采煤工艺与技术要选择相应的煤层厚度,煤层的厚度与综合回采率有着直接性的联系,通常都是伴随着煤层厚度的加大,回采率就会越小,那么对于煤层而言,其回采率越小,实施开采的难度也会越大。
煤矿综采放顶煤回采率提升的技术研究

1 煤矿综采放顶煤回采率的影响因素1.1 初采放煤技术在放顶煤开采初期,我国多数煤矿选择开切眼初采后10 m不放顶煤的开采方案,之后改变为开切眼后初采5m不放顶煤。
但随着开采工作的逐步推进,此改进措施的效果较低,在顶板垮落钱,综采面推进后,技术人员仅在掩护梁上放置散煤垫层,无法避免大块研石的冒落。
对此,在开采不易冒落的顶煤时,技术人员应在推进工作面3~5 m后,采用打眼、放炮方法避免顶煤垮落,保证初采损失率的降低。
1.2 末采放煤技术煤矿综采放顶煤工作面中也较常出现末采损失问题,这主要因为综采工作面收尾时,为了便于支架的回撤,一般会提前铺设控制顶板,增大了损失率。
在实际开采过程中,技术人员在距离停采线12 m左右位置停止放顶煤,无法避免末采损失。
但当放顶煤具备较强稳定性时,应指派技术娴熟的开采人员进行放顶煤,并结合实际开采情况缩短停采煤柱,减少煤炭末采损失量。
1.3 放煤方式含研率低以及采出率高均属于最佳放煤方式的评价标准,为了保证放煤工艺的合理化,技术人员应不断改进完善,降低含研率。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放煤方式时,技术人员应结合当地情况,考虑煤层的实际厚度。
而在单轮放煤期间,工艺流程较简单,且便于操作。
同时,相较顺序放煤措施,间隔放煤的回采率更高,但会受到放煤步距的影响。
当放煤步距过小时,采空区研石会提前到达放煤口,以致放煤口关闭,阻挡上部顶煤。
为了提高放煤步距的合理性,技术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放煤方式,从而提高顶煤回采率。
2 综采开采顶煤损失构成类似于其他采煤方法,综放开采煤炭损失也包括工作面开采损失以及采取布置损失两个方面;工作面采煤损失包括初采损失、末采损失以及端头不放煤损失等,且这些均为主要的煤损失类型。
受支撑压力峰值低、顶板悬露面积小等因素的影响,初采期间无法及时冒落,煤损失大小与煤层强度以及顶板稳定性直接相关。
在软煤条件下,支架进入切眼煤帮后则可以开始放煤,切眼上部的顶煤为损失部分,宽度一般为6~7 m。
提高综放工作面顶煤回采率的技术探讨

文 献标 识 码 C
煤 损 失 的原 因 , 并制 定 技 术 措 施 提 高 综放 工作 面 回采 率 , 高 经 济 效 益 。 提 关 键词 综采 放 顶 煤
中 图分 类 号 T 8 34 D 2 . 9
Dic s i n o c n c lEnh n i s u so n Te h i a a c ng Ful M ca i e v ng M i ng Rat l e h n z d Ca i ni e
区煤柱 , 减少端 头损失及初 、 末采损失 。从 而减少采 区 煤 炭损 失 , 提高 回采率 。
( ) 采放顶煤措施。 2综
① 减少初采损失 。在综采 放顶 煤 中 , 采损 失不 初 可避免 , 但采取 措施能 够将煤炭 损失 降低 到最 低。通 常采用顶板打眼放松动炮 , 破坏顶 板岩石 的完整性 , 使 顶板压力增大 , 有利 于顶煤 的放 出。 ② 在条件允许 的情 况下 , 采取 可靠 、 可行 的措 施 , 确定合 理的顶 煤 留存 的距离 , 证撤 架巷 的巷道 支 护 保 完好性 , 减少 顶煤造成 的损失量 。 ③ 改善煤体原 始特性 , 高 冒放 性 。理 论和 实践 提 表明, 煤层普 氏硬度系数 f 2 0以上 时 , 在 . 顶煤不 易在 矿压作用下 自行垮落 , 必须 采取措施 , 以改善顶煤 的 冒 放性 , 主要有超前爆 破松动及注水 弱化等方法。 2 2 选 择科 学合理 的综 放工 艺 . () 1 采用合 理 的放 煤 工序 , 正确 的放煤顺 序 可 以 使顶煤 的放出量最多、 混矸量最少 , 背煤损失少 。该 脊
21年 期 01 第1
童t,斜l / 技 茬
l1 0
提 高 综 放 工 作 面 顶煤 回 采 率 的技 术 探 讨
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效率提升措施研究

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效率提升措施研究随着煤矿开采工作的日益发展,提高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效率成为矿山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探讨提升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效率的措施。
技术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引入先进的采掘设备:采用高效、智能化的综采设备,如综采机、掘进机等,提高机械化程度,减少人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2. 优化煤层结构:通过合理的煤层分段,调整工作面周期,避免煤层中央的煤质差,难以回采的问题,提高回采效率。
3. 调整进风方式:采用合理的进风方式,如顺层进风或交替进风,改善通风条件,减少粉尘、煤炭瓦斯等有害气体的堆积,保证工作面的安全运行,提高工作效率。
4. 使用先进的排土方式:采用高效的排土工具,如刮板输送机等,将矿石快速、高效地运输到地面,减少运输时间,提高回采效率。
管理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技术培训:对矿工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提高操作水平和专业知识。
培训内容包括进风方式、煤层结构调整等技术知识,以及安全操作规程等方面,提高矿工工作效率。
2. 强化安全管理:加强对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矿工的人身安全,减少事故发生,提高工作效率。
3. 完善工作面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面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规范工作面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要求,提高组织协调性,提高工作效率。
4. 建立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对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进行奖励,如奖金、晋升等。
激励机制可以提高矿工的工作动力,增强工作效率。
提高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效率需要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的措施相结合。
通过引入先进的采掘设备、优化煤层结构,以及加强技术培训、强化安全管理等管理措施,可以提高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的效率,实现矿山管理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效率提升措施研究

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效率提升措施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是煤矿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煤炭资源的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
目前在实际生产中存在着回采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煤矿生产的整体效益。
煤矿企业亟需寻找提升回采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生产安全。
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效率提升的研究是面向实际生产需求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回采工作效率现状的深入分析,可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研究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提升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效率,对于推动煤矿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效率提升研究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可以促进矿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做出贡献。
深入研究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效率提升的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出量,达到更好的经济效益。
通过分析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的现状和影响效率的因素,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以提升工作效率。
通过探讨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对效率的提升作用,为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提供更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成果,能为提高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效率提供参考和指导,为矿山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为进一步探讨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效率的提升提供思路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效率的提升对于煤矿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效率可以有效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矿井的经济效益。
高效的回采工作可以缩短煤矿生产周期,提升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
提高回采工作效率还可以提升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促进矿井安全生产。
对于煤矿企业来说,提升回采工作效率意味着更好地掌控生产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企业竞争力。
如何提高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的回采率

如何提高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的回采率摘要: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优化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的运行状态提高回采率。
首先,需要分析影响回采率的主要原因,其次针对不同地质条件和给定的采煤设备,对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的设计和管理措施进行优化,最后探讨有效解决方法。
关键词: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回采率,分析,设计,优化。
正文: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的回采率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指标。
然而,由于地质环境复杂,采煤机参数控制不当等原因,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的回采率往往会受到影响。
为了提高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的回采率,本文将重点介绍其优化措施。
首先,要明确影响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回采率的主要原因。
煤层的地质条件、采煤设备的性能、放顶综采的技术装备和管理等都是影响回采率的关键因素。
其次,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给定的采煤设备,应该采取适当的设计措施和管理措施,以提高工作面的回采率。
例如,应根据煤层的地质特征和产能要求,采煤机的参数有效调整,优化放顶技术装备,合理设置工作面倾斜角度,增加放顶时间,使放顶更稳定,实施有效的管理预防措施等。
最后,还应该研究有效的解决方法,以确保安全生产,同时提高工作面的回采率。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优化提高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的回采率是可行的,但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结合合理的设计思路和有效的管理措施,根据放顶综采的特点,以始终如一的态度把握关键技术要求。
因此,可以采用计算机辅助采煤技术来实现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的设计和管理优化。
计算机辅助采煤技术可以利用自主运行、精确测量和控制技术,实现处理大规模和复杂煤层的能力,从而提高放顶综采的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还应根据不同的地质状况,采用有利于回采率的放顶设计方法,如“3+1”放顶技术、技术放顶法或综合放顶法。
使用这些放顶技术可以使放顶速度平稳,放顶更加合理,准确,从而提高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的回采率。
此外,要有效地提高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的回采率,还必须严格把握安全生产的原则,采取有效的管理预防措施,定期对工作面的风险评估,严格实施和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得到各方的共同管理和监督,以确保安全生产,同时提高工作面的回采率。
浅谈如何提高综采放顶煤回采率

浅谈如何提高综采放顶煤回采率1、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的损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同样,任何采煤方法都无法将煤炭全部开采出来,在其开采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要想提高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的回采率,我们就必须了解在采用综采放顶煤开采过程中,都会在哪些地方产生损失。
从而对这些产生损失的地方进行研究探讨,提出适合的方法措施来提高综采放顶煤的开采率。
(1)初采损失。
综放工作面的顶煤冒落是依靠矿山压力和支架的反复支撑作用实现的。
我们用顶煤的破碎程度来衡量煤层的可放性,在顶板岩石垮落后,顶煤才垮落,也就是说其是在被动的等待矿山压力的作用,这样也就造成了顶煤的丢失。
(2)末采损失。
当工作面进行收尾时,也往往会造成煤炭的丢失。
综放工作面的收尾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离停采线一定距离内,不在放出顶煤,从而保证在回收设备时顶板以及顶煤的稳定;另一种便是爬顶回收。
这两种方法,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会产生一定的煤炭丢失。
(3)工作面端头损失。
为了保护好工作面的两端出口,上下端安设端头架,这样会导致一些支架不能放煤,或只能放少量的煤炭,这样就会造成煤炭的丢失。
在基本支架与端头支架相交接的地方,两种支架长度不同,往往会出现一个没有掩护的三角区,为了防止窜矸,与端头架相邻的基本架是不能全部放煤的,也就只能回收煤炭的一部分,从而造成煤炭的丢失。
(4)工作面顺槽顶煤损失。
在开采过程中,若要保护好巷道顶板的完好,作业人员往往会在掘进上、下顺槽时铺设一层金属网。
虽然该举措强化了工作面端头支架,但同时也会造成两顺槽顶煤的丢失丢失。
(5)架间脊背损失。
工作面支架放煤口相临近,放煤时在相临的二个放煤口之间形成一个类似三角形的煤带,煤带大小与支架特性相关,这部分煤不易从放煤口放出,被遗弃在采空区中,从而造成一定量的煤炭损失。
(6)采放工艺损失。
放煤工艺包括有采放比、放煤步距以及放煤方式等方面,而放煤工艺的选择又与矿山压力大小、煤层固有赋存特点、矿山压力等因素有关。
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效率提升措施研究

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效率提升措施研究一、前言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紧缺,煤矿生产企业对回采工作的效率提升迫切需要加强研究。
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效率的提升对于提高煤矿生产企业的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以及保障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效率提升的相关措施,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分析当前回采工作面效率瓶颈1、设备老化综采工作面的回采设备大多数为传统的采掘设备,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设备老化现象严重,导致设备性能下降,工作效率不高。
2、人员素质回采工作者的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操作技术熟练度不够,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3、安全措施不到位由于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空间狭小,地质条件复杂,安全隐患较多,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回采工作效率的提升。
4、技术水平不高综采工作面回采技术水平与传统矿采工作面相比仍有差距,导致回采效率的提升受到限制。
三、提升回采工作面效率的措施对老化的回采设备进行更新,引入更先进的采掘设备,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和产品质量。
提升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2、加强培训加强对回采工作者的培训,提高操作技术熟练度,确保回采工作的高效、安全、可靠进行。
3、优化工作流程对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的整体流程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瓶颈和问题,从而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4、改善工作环境改善综采工作面的工作环境,完善安全设施,减少安全隐患,提高工作安全性和效率。
5、推动技术创新引进先进的回采技术,推动技术创新,提高回采效率和煤炭资源的采集率。
四、实施效果与未来展望根据以上提出的措施,在实际应用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对提高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方面,更新设备和加强培训可以帮助提高回采效率和工作质量;优化工作流程和改善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推动技术创新将有望提高回采工作面的回采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
未来,煤矿企业应该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以提高回采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在加强技术创新的也需要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投入,推动煤矿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采工作面提高放顶煤回采率的研究分析摘要:我国缓倾斜厚煤层使用放顶煤技术开采的工作面,其回采率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综放面煤量损失构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探讨并提出提高综放面回采率的几种措施。
关键词:综放回采率初采采放工艺1 概述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合理开采和利用煤炭资源是我国煤炭工业的一项重要技术政策。
我国缓倾斜厚煤层分布广泛,储量丰富,所以,提高其回采率,减少煤炭损失意义非常重大。
目前开采这些煤层的方法主要有分层开采,一次采全高和放顶煤开采三种方法。
我国引进综采放顶煤工艺技术20多年以来,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然而统计资料表明,仍有一些矿井综放工作面的回采率较低,有的不到75%,造成了一定数量的煤炭资源损失。
回采率偏低和指标不稳定仍是目前综放开采工艺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以其高产、高效、掘进率低、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等优点,已逐步成为我国厚煤层的主导采煤方法,山西大同、阳泉、潞安、汾西、轩岗、晋城等局采用此方法都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1999年山西共有综放队23个,其中12个超百万吨。
回采产量达2072万t,平均工作面18. 54个,平均单产93145 t/个·月,工作面效率42.48 t/工。
工作面平均回采率80.35 %,低于国家规定4.65个百分点。
合理开采,充分利用煤炭资源,提高采出率是我国煤炭工业一项重要技术政策。
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工艺因其对厚煤层开采具有安全、高效、低消耗,高产出的特点,已成为我国厚煤层开采的主要采煤方法之一。
2 放顶煤工作面回采率的计算采区和工作面回采率,是综采放顶煤的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指标,也是评价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
在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其实际的开采高度一般难以通过实测确定。
由于计算参数难以准确测量,采出煤量的准确性也就是很差。
因此,在无法测出实际采高和采出煤量时,采用改正后的统计产量来代替计算产量是比较切合实际的计算方法。
2.1 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回采率的计算,t):1、工作面可采储量(Qsγ=公QabMs式 (2-1)式中: a ——工作面走向实测长度(不包括切眼),m ;b ——工作面实测长度(不包括上、下巷道宽度),m ;M ——工作面实测平均厚度,m ;γ——煤的容重,t/m 3。
2、工作面采出煤量的计算:放顶煤综采工作面的实际采出煤量,在不能测算实际采出煤量时,可以采用统计产量代替,但需要进行水分、灰分和矸石量改正。
实际采出煤量(Q 1,t ): ()63543122111100100y y y y y y y Q Q -⎪⎪⎭⎫ ⎝⎛-----= 公式 (2-2) 式中: Q 2——统计产量,t ;y 1——煤样水分,%;y 2——原煤全水分,%;y 3——原煤灰分,%;y 4——煤样灰分,%;y 5——矸石灰分,%;y 6——原煤含矸率,%。
3、工作面煤量总损失量(Q 3,t ):13Q Q Q s -= 公式 (2-3)4、工作面回采率的计算:工作面回采率( S f ):%1001*=s f Q Q S 公 式 (2-4)工作面煤炭损失率(S f `):f f S S -=1` 公式(2-5)2.2 放顶煤综采采区煤炭回采率计算1、采区回采率(S p ,%):%100``1*=s p Q Q S 公 式(2-6)式中: Q 1`——改正后的采区产量,t ;Q s `——采区可采储量,t 。
2、采区煤炭损失率(S p `,%):p p S S -=1`公 式(2-7)3、采区采出煤量(Q T ):采区采出煤量(Q T )为采区内各工作面实测产量与采区巷道掘进煤量的总和,其计算方法如下:∑∑==+=n i in i i T Q Q Q 1211 公式(2-8)式中: ∑Q 2i ——巷道掘进出煤量,t ;∑Q 1i ——采区工作面改正煤量总和,t 。
4、巷道掘进煤量可用下式计算:γi i i L A Q =2公式(2-9)式中: A i ——煤巷断面积,m 2;L i ——各煤巷长度,m 。
放顶煤综采采区的煤炭损失主要有:工作面内各类煤炭损失,如工作面初采、末采损失量,工作面端头、端尾损失量,支架放煤口脊背损失量以及其他各种工艺过程中的煤炭损失量等。
还有工作面以外的各类煤柱损失,其他不可预见的损失。
在实际统计煤量时,往往出现统计产量与计算产量间有严重差别,即采出煤量出现涨吨现象,涨吨量抵消回采中的各类损失,造成工作面回采率偏高。
因此,对统计产量一般应除以1.1倍的涨吨系数。
3 综采放顶煤的煤炭损失分析任何开采方法,无论先进程度如何都不可能将井下煤炭资源百分之百地采出来,总要有一部分遗留在井下,造成一定量的损失。
国家规定:厚及特厚煤层的采区回采率应≥75%。
采区内的煤炭损失可分为二部分:护巷煤柱损失和工作面内的回采失。
3.1 护巷煤柱损失留设区段煤柱是巷道维护的一种手段,在影响回采巷道稳定的诸因素中,煤柱宽度的影响十分突出,煤柱宽度太大,固然对区段平巷维护有利,但资源浪费却十分严重,煤柱尺寸太小,区段平巷难以维护,生产很不安全,对此,各矿应结合具体条件确定。
3.2 综放工作面内的回采损失综采放顶煤是一种特殊的采煤工艺,其回采工作面内的煤碳损失与传统的分层开采相比,除了相同的部分外,还有以下几项不同的部分。
3.2.1 初采损失量综放工作面的顶煤冒落是依靠矿山压力和支架的反复支撑作用来实现的。
煤层的可放性是由顶煤的破碎度来衡量的,顶煤的初次垮落要等到顶板岩石垮落以后才开始进行,是被动等待矿山压力的作用,这样会造成从开切眼到顶板初次垮落的这段距离的顶煤的丢失。
为了使直接顶及时冒落,自开切眼开始就应放出顶煤,但是为防止直接冒落对采场支架造成冲击危害,应控制顶煤的放出量。
其方法是在掘进开切眼时,沿开切眼全长铺设顶网,宽约6~7m,防止开切眼顶煤冒落,冲击支架。
这一部分煤由于金属网的阻挡,仍不能从天窗放出而丢弃在采空区。
密度设计和现场施工。
在顶煤初次垮落以前,高度为h 1的顶煤全部丢失。
当顶煤初次垮落步距为s 1时,其损失量按下式计算:γ***111h l s N = 公 式(3-1)式中: N 1——顶煤初次垮落前的损失量,t ;s 1——顶煤初次垮落步距,m ;L ——工作面长度,m ;h 1——顶煤厚度,m ;γ——煤体的容重,t/m 3。
在顶煤全部垮落而直接顶尚未垮落的情况下,当支架移动一个放煤步距s 后,高为h 1的顶煤,垮落后其横截面积可以表示为h 1*s 。
由于直接顶尚未垮落,顶煤垮落后按安息角呈自然堆积,此时冒落的顶煤尚未形成放落漏斗,只能放出堆积体积线以上的落煤,其下部分全部丢失。
其损失量按下式计算: ()()s h b b s s l N 121222*sin ***++--=αγ 公式(3-2)式中: N 2——顶煤初次垮落后至直接顶垮落前的顶煤损失量,t ;L ——工作面长度,m ;γ——煤体的容重,t/m 3;s 1——顶煤初次垮落步距,m ;s 2——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m ;b ——支架掩护梁长度,m ;h 1——顶煤厚度,m ;α——散煤自然安息角;则工作面的初采损失为:21N N N c +=图1 顶煤初采损失计算图为了给支架安装创造条件,防止开切眼顶煤冒落,掘进时就铺设顶网,其长度等于开切眼的长度,宽度6-7m 。
这一部分煤由于金属网的阻挡,不能从天窗放出而丢弃。
其损失量占采区总损失,最大为4.66%,最小为2.48%,平均为4%;占采区回采率的1%左右。
3.2.2 末采损失量终采损失即工作面收尾时的顶煤损失。
综放工作面的收尾方法有二种,一种是在距停采线一定距离内(一般10~25m),顶煤不再放出,以便保证设备回撤区内的顶板及顶煤稳定;另一种是爬顶板回收,即使工作面以8°~10°的坡度由煤层底板爬到顶板岩层下方,并到达停采线(该法在顶板松软条件下使用)。
无论那种方式,都会造成顶煤的一定损失,且其损失量与工作面长度成反比例关系。
末采损失量与顶煤的物理特性无关,只与顶煤的厚度和工作面长度有关:γ***31s h l N m =公 式(3-3)式中: N m ——末采损失量,t ;L ——工作面长度,m ;h 1——顶煤厚度,m ;s 3——工作面停采前不放煤的推进距离,m ;γ——煤体的容重,t/m 3。
工作面到达停采线以前,为了保证支架拆除时的顶煤完整性,距停采线12m 时,开始铺顶网,不放顶煤,直到停采线止,这一部分煤也不能采出。
其损失量占采区总损失的4.01%,占采区回采率的1%以上。
3.2.3 工作面端头损失量为了保护工作面二端出口,工作面两端的过渡支架,虽有放煤机构,但仍要2~3架过渡支架不能放煤,或只能放出少部分;在过渡支架和基本支架交接处,因为两种支架的长度不一,过渡支架较基本支架长,出现一个无掩护三角区,为了防止窜矸,一般与过渡支架相邻的基本架不能完全放煤,只能够回收一部分,且其损失量与顶煤厚度成正比,与工作面长度成反比。
综放工作面两端一般各有2架过渡支架不放煤,所造成的顶煤损失量可按下式计算:⎪⎪⎭⎫ ⎝⎛-=βtan *2**5.1***221110h h n s l N d 公 式(3-4)式中: N d ——综放工作面两端顶煤损失量,t ;L ——工作面长度,m ;s 0——工作面走向推进长度,m ;h 1——顶煤厚度,m ;β——顶煤放落角;n 1——工作面端头不放煤支架数。
为维护工作面上下端头和运输设备的安全,工作面两端各有两架不放顶煤。
按每端2.5m 计,共有5m 不放顶煤,其损失量平均占采区总损失的7%左右,占采区回采率的2%左右。
3.2.4 工作面上下顺槽顶煤损失量为了保持巷道顶板的完整性,在掘进上、下顺槽时,在支架与顶板之间铺设一层金属网,其目的是为强化工作面端头支架创造条件。
因此,两顺槽顶煤可能丢失而不能够全部回收。
3.2.5 架间脊背损失量由于工作面支架放煤口相临近,放煤时放煤口间距大小不一,在相临的二个放煤口之间有一个类似三角形的煤带(即脊背煤损),煤带大小与支架结构有关,这部分煤不易从放煤口放出,被遗弃在采空区中,从而造成一定量的煤炭损失(在低位插板式支架情况下无此损失)。
3.2.6 采放工艺损失量放煤工艺包括放煤步距、放煤方式和采放比等几个方面。
放煤工艺的选择与煤层赋存特点、矿山压力大小、顶煤断裂状态和松散煤岩运动规律有关。
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下部综采工作面的煤炭泼洒损失率约为5%,放煤工艺损失率通常为15%左右,则采放工艺损失率约为10%~12%左右。
放顶煤工艺损失量与上述前5项损失量是不同的,前5项是合理损失量,是能够计算的(但并非所有放顶煤综采面都有这5项损失量),而工艺损失量大小不能直接计算,只能用间接方法求出,即:放顶煤工艺损失量=总损失量-可直接计算出的各项损失量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