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3.1《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选修一历史:第3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章末检测(含答案)

【北师大版】选修一历史:第3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章末检测(含答案)

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章末检测北师大版选修1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鲜卑民族创造了北魏文明,北魏融入了中华文明。

透过右图能获知( )①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情景②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③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④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A.①② B.③C.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 D解析骑马武士陶俑直接反映出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同时也映射出北魏时较高的陶瓷艺术。

至于统治者实行什么统治政策从图中是无从得知的。

2.以下因素对北魏的长远发展最为有利的是( )A.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B.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C.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D.439年,北魏统治区域的变化答案 D解析解题关键是理解D项的含义,它实际是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这自然有利于北魏的长远发展。

3.推行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该项措施的实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不包括(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北方大量荒地得到开垦C.国家的赋税收入有了一定保障D.根除了土地兼并的现象答案 D解析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本身造成的,均田制只能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限制土地兼并,但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

4.“窃见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B.推行三长制C.整顿吏治D.迁都洛阳答案 A解析注意从题干材料中获取信息:“弃卖田宅,漂居异乡”,针对这一状况,孝文帝实行了均田制。

5.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实行了三长制,它的实行( )①取代了宗主督护制②调整了鲜卑族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③巩固了中央集权④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 C解析三长制是北魏统治者实行的新的基层管理制度,因此,它不是调整鲜卑族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措施,将带②的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6.(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

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

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

第三节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材整理1 促进了北方封建经济的发展1.农业(1)均田制的推行,促使农业生产在北魏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2)农民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调动起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农业因而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2.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民营手工业也日趋活跃。

(2)手工业部门中纺织业最为发达。

3.商业:日趋繁荣,平城、洛阳、长安等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

[深度点拨] 北魏时期北方经济能够得到恢复的因素(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北方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局部调整了生产关系,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3)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各族人民相互借鉴其他民族的生产经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材整理2 加快了民族融合进程 1.表现(1)迁都前:北魏境内的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于鲜卑民族之中。

(2)迁都后:由于诸多改革政策的推行,有力地推动着以鲜卑为主体的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

2.意义:为北朝末年实现民族的大融合奠定了基础。

[深度点拨] 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孝文帝改革与当时的民族融合潮流是相互作用的。

改革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推动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而各民族的融合又巩固了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了改革的进程。

教材整理3 奠定了南北统一的基础1.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的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异,为后来隋唐的统一和经济繁荣准备了条件。

2.北魏创立的官秩从品制度和均田制度还为后代所继承。

[深度点拨] 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南北统一的基础(1)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为发展生产、巩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2)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使游牧为主的鲜卑人变成农民,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3)政治上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采用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巩固了统治,团结了汉族地主,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2)理解迁都原因、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联系与作用、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实质(3)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材料分析、情景教学、对比分析、综合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顺应时代潮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改革策略和决心值得学习与借鉴,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本书学的是改革史。

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改革史,一些国家和民族强盛的前奏,无不都是一场成功的改革。

今天我们学习一场一千多年前的由落后少数民族自身发动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

改革使北魏一度生机勃勃,但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30余年后,北魏灭亡。

北魏的兴盛与灭亡和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何种联系?今天我们学习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探讨可以给我们以哪些启示。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改革的背景(一)改革的重要前提——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北魏的崛起(315年—386年—398年)2.北魏统一北方(439年)424年,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戎车屡动,频频征讨,431年灭夏国,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

自西晋灭亡以后,北部中国纷纷扰扰了一百二十余年,至此复归于统一。

北魏重新统一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拓跋部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受到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随着黄河流域的重新统一,自拓跋珪时就已开始的封建化进程在拓跋焘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飞跃。

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3.1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练习北师大版选修1word格式

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3.1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练习北师大版选修1word格式

第三章第一节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的因素有( )①实行宗主督护制②人民赋税负担沉重③民族关系的合理调整④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的碰撞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①②项激化了阶级矛盾,④项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根源。

孝文帝改革前夕,由于北魏统治者政策失当,民族矛盾激化,所以③项错误。

答案:C2.关于北魏政权的发展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后建立B.曾吞并其他政权C.曾多次迁都D.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解析: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所以北魏政权建立后,才统一了黄河流域。

答案:A3.汉族儒生崔浩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 )A.崔浩是汉奸,卖国投敌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C.鲜卑族不断学习汉族文化D.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解析:崔浩是汉人,得到鲜卑族重用,但他并未卖国,排除A、B两项。

D项说法违背史实。

题干实际上说明的是鲜卑族的汉化问题。

所以选C项。

答案:C4.冯太后和孝文帝都主张学习汉族文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二人均受汉族文化的长期熏陶B.学习汉族文化易于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C.汉族政权的力量强于北魏政权D.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矛盾尖锐解析:孝文帝统治时期,北魏社会矛盾尖锐,局势动荡不安,孝文帝认识到要巩固统治,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答案:B5.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

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 )A.鲜卑族的落后B.统治者的腐朽C.战乱不断D.汉族的反抗解析: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后,依靠其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风俗,很难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这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期产生一系列矛盾的根源,故选A项。

答案:A6.北魏统一北方后,在基层实行宗主督护制。

宗主督护制导致( )A.国家赋税增加B.豪强地主隐瞒人口C.农民负担减轻D.社会矛盾缓和解析:宗主督护制下,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趁机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和徭役,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导致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措施学案学习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1.重点:孝文帝的主要内容。

2.难点:分析孝文帝的特点。

学问自学: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吏治(1)背景:吏治黑暗,成风。

(2)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________。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上下发给官吏。

(3)影响: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1)前提:政府掌握着大量的__________。

(2)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公布均田令,按肯定的标准,将_________的土地安排给农夫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作用:使_________得到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开展。

3.设立三长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1)缘由:与均田制相适应。

(2)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肯定数量的_______。

(3)作用:使农夫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_______,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缘由(1)政治①为加强对_________的统治,寻求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

②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膜深,阻力大。

(2)经济:平城经济比拟落后,_________常常发生困难。

(3)事:平城与北边强敌________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平安。

(4)地理:平城偏居塞上,经略南方困难。

2.概况孝文帝以“_____〞为名,迁都洛阳。

三.移风易俗1.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的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鲜卑族乐观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族原有姓氏改为汉姓。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稳固统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2)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思维拓展:1.均田制和三长制的关系2.阅读材料P37“学思之窗〞: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3.如何理解孝文帝奠定了南北统一的根底4.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2019-2020年高二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课后练习: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节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

2019-2020年高二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课后练习: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节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

第一节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一、选择题1.关于北魏政权的发展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后建立B.曾被其他政权吞并C.曾多次迁都D.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2.北魏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的根本原因是( )A.拓跋珪等统治者实行改革,使北魏强大B.前秦瓦解C.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客观上其他政权的弱小3.透过下图能获知( )①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情景②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③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④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③都城偏远④南朝政权的威胁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曾稳步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该政策( )A.加深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B.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赋税负担C.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D.遭到了汉族地主的强烈反对6.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基层推行了“宗主督护制”。

该制度产生的危害有( )①严重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②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地方官吏对农民的掠夺③各地宗主构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④激化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地主之间的矛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右图的人物是( )A.后燕太医B.汉族地主C.汉族儒生D.鲜卑贵族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471年,拓跋宏继承帝位B.孝文帝汉化的推动者是冯太后C.孝文帝自幼饱读儒家经典D.孝文帝决心改革汉制,以维护鲜卑旧制9.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②拓跋珪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③实行宗主督护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④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⑤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A.①②③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10.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高中历史 第三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 1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学业分层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北师大

高中历史 第三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 1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学业分层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北师大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 1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学业分层测评(建议用时:35分钟)[学业达标]1.西晋灭亡后,我国北方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了许多民族政权。

其中由鲜卑族建立的是( )A.后赵B.代C.前秦D.后凉【解析】东晋时,鲜卑族拓跋部的首领建立代国,但不久被前秦吞并,故选B项。

【答案】 B2.通过右图能获知( )①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情景②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③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北魏骑马武士④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骑马武士陶俑直接反映出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同时也反映了北魏时期较高的陶瓷艺术,①②③正确。

统治者实行的统治政策从图中无法体现,排除④,故选D项。

【答案】 D3.北魏统一后,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该经济形式的实质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B.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C.封建制经济形式D.半畜牧半农业【解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实际上就是推行封建制下的农业发展模式,故选C项。

【答案】 C4.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解析】注意材料信息“游牧”“农业经济”,实质上是农业化的过程。

A、D两项正确,但不符合“经济角度”这一限定;C项说法违背史实。

【答案】 B5.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这反映了当时北魏( )A.阶级矛盾尖锐B.民族矛盾尖锐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D.汉族内部矛盾激化【解析】题干材料说明当时拓跋贵族采用民族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盾尖锐,故选B 项。

【答案】 B6.北魏前期社会矛盾激化的表现有( )①“宗主督护制”使广大人民苦不堪言,阶级矛盾尖锐②北魏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使民族矛盾不断激化③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之间存在尖锐矛盾④民族融合趋势出现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民族融合为孝文帝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不是北魏社会矛盾尖锐的表现,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高二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含答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阐讲】1、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1)、历史条件A.民族大交融趋向的出现:北魏一致北方,黄河流域民族大交融加快发展,西晋与十六国期间那样强烈的民族矛盾已逐渐跟着民族交融而除去(北方民族学会农耕,走向农业定居生活,出现封建化趋向;汉人学习少量民族的畜牧业经验,丰富了生产知识;在共同反对各族统治者的压迫中亲密了联系。

B.北魏内部的问题——阶级和民族矛盾的加深北魏强盛与一致北方是孝文帝改革的基础。

北魏政权面对的问题。

如吏治败坏,赋税杂乱,政府财政困难,北方草原的柔然对北魏的威迫很大,鲜卑贵族中守旧权力还很强,皇权与旧贵族的矛盾加剧。

这些都表示,北魏仍用原有方法很难再统治下去了,一定实行改革;C.北方长久以来兵革不息,土地大量抛荒,这使均田制的推行既有必需又具可能;鲜卑族原是游牧民族,文化较低,社会发展落伍,进入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地域此后,他们接受先进文化也是历史的必定。

跟着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与原有的落伍国家制度产生矛盾。

于是,在一些有为、有志的统治者中产生了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的要求。

(2)、目的:面对民族交融的大趋向,为增强对各族的统治,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汉化改革。

(3)、性质:把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革为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2、怎样评论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向,突破守旧权力、习惯权力的阻止,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文化,鼎力推行改革,他是中国古代优异的政治家、改革者。

认识:(这是规律性的认识需要同学们会应用)(1)、先进必定战胜落伍;(2)、民族交融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3)、改革一定切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切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适应民心;(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拥有波折性。

3.对于民族交融的基本理论民族交融是指不一样民族之间在民族迁移、混居相处、长久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一样生产方式、民俗习惯、文化心理特点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浸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交融,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亲密联系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1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课程标准]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的建立1.建立的背景(1)西晋灭亡后,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过十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

(2)在十六国的混战中,鲜卑族拓跋部逐渐崛起。

(3)315年,拓跋氏首领建立代国,后被前秦所灭。

2.建立: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并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地区,结束了北方割据局面。

[重点精讲]北魏孝文帝能够实施大规模改革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战乱,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联系密切,融合加强。

深化探究材料拓跋珪思考(1)简述以上历史人物对北魏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386年,拓跋珪重新建立了鲜卑族的代国,并改国号为魏;398年,他迁都平城,并于第二年称帝。

拓跋珪为北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促进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③为北魏进行封建化改革准备了条件。

二、北魏前期的民族融合趋势1.为了巩固统治,北魏前期统治者注意汲取汉文化的营养,学习中原地区的经济、政治制度。

2.少数民族带来的胡文化对中原汉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北方地区广泛流行。

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已经显现。

[教材百家]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是危机四伏。

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颇为悬殊,拓跋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也是心存不满,常常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

(人民版)北魏统一北方后,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虽然各民族在一起生活,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再加上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岳麓版)[名师指津]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

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

深化探究材料魏晋时期的耙地画像砖(甘肃嘉峪关出土)(1)上图反映了当时出现了怎样的历史趋势?(2)出现这种历史发展趋势的原因是什么?(3)这种历史发展趋势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怎样的历史作用?答案(1)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北魏统治者采取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和政治经济制度;重用汉族人士,使其参与政权;鲜卑族与汉族生活在同一地域,相互学习和交流等。

(3)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三、社会矛盾激化1.原因(1)北魏基层实行“宗主督护制”,这些豪强地主大肆搜刮人民。

(2)统治者把大量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民变为奴隶和杂户,战争中驱使他们冲锋在前,任意杀戮。

(3)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由于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矛盾日益尖锐。

2.表现:各族人民反抗不断,农民起义接连爆发。

[归纳总结]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的原因。

(1)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改革最主要的客观原因。

(2)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需要是改革的直接动力。

(3)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是改革的主观原因。

(4)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为改革创造了条件。

深化探究探究点1 阶级矛盾尖锐材料《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思考(1)根据材料可知,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2)该制度的推行有何危害?(3)它的推行与孝文帝改革有何关系?答案(1)宗主督护制。

(2)剥削农民,隐冒户籍,逃避赋税,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也造成地方割据势力。

(3)它的推行激化了阶级矛盾,改革迫在眉睫,导致孝文帝进行改革。

探究点2 民族矛盾激化材料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

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

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

——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思考(1)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2)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答案(1)问题:北魏采取民族分化政策,在战争中驱使其他民族人民作战。

(2)影响:导致民族矛盾尖锐,严重威胁北魏统治的巩固。

课堂小结1.2019年12月2日,中国新闻报道,在云冈石窟发现北魏寺庙遗址,专家呼吁有关部门要科学合理地保护。

那么,北魏建立是在( )A.386年B.398年C.399年D.439年答案 A解析北魏建立是在386年,故选A。

2.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曾稳步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该政策( )A.加深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B.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赋税负担C.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D.遭到了汉族地主的强烈反对答案 C解析“离散诸部”就是打破原先的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就是改变游牧的生活方式,从事定居的农业生活。

这些措施的实行,加速了鲜卑族由游牧部落向定居农业居民的转变,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3.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这反映了北魏当时( )A.阶级矛盾尖锐B.民族矛盾尖锐C.汉族内部矛盾激化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答案 B解析主要反映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矛盾的激化。

4.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权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主要包括( )①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的矛盾②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③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④鲜卑族各部落之间的矛盾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 A解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鲜卑族相对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鲜卑各部落之间的矛盾还不足以构成社会问题。

5.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 )①豪强地主隐瞒赋税②农民负担沉重③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④农民起义不断发生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农民起义。

①②属阶级矛盾,③属民族矛盾,④属于引发的社会危机,所以选A。

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

——《魏书·食货志》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酋大,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

——《魏书·旧本〈魏书〉目录序》材料二《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左》《老》,尤精释义。

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孝文帝本纪》请回答:(1)据材料一回答北魏面临哪些危机?其实质是什么?(2)材料二所述是谁?反映了什么问题?(3)材料一、二之间是什么关系?用一句话概括。

答案(1)危机:①北魏统治前期政治上保留了宗主督护制。

②经济上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

③民族关系上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实质:①中原先进的生产力与北魏落后的制度的矛盾。

②民族融合潮流与北魏民族歧视、压迫政策的矛盾。

(2)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3)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探究与思考]1.提示(1)各民族应和平相处,友好交往以促进共同发展。

(2)各民族交往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3)在民族融合交往中,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和同化作用。

2.提示一、选择题1.439年,北魏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的统一。

其统一( )①顺应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趋势②为黄河流域的经济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③彻底消除了各民族间的隔阂④为北魏全面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创造了条件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 D解析民族间的隔阂无法靠统一而消除,统一只是为民族间隔阂的消除创造一定的条件。

③的叙述过于绝对化,是不正确的。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主要有( )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②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③重用汉族儒生④兴办太学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北魏统一北方后,逐步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主要有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等。

3.北魏征服中原时,遇到了许多豪强地主建立的“坞堡”,它们“或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并拥有武装。

面对这种情况,北魏统治者采取的策略是( )A.铲平豪强地主,消灭割据隐患B.实行宗主督护,构建基层政权C.广泛发动农民,消灭豪强地主D.严令地方官员,孤立豪强地主答案 B解析面对豪强地主的势力,北魏政权无力一一削平,只好承认既成事实,任命他们为“宗主督护”,让他们代表政府去行使基层政权职能,让他们去向农民征发租调力役,维护统治秩序。

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③都城偏远④南朝政权的威胁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 A解析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要是由统治者的统治措施造成的,与其都城的位置和其他政权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5.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

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以上言论本质上反映了(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B.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C.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D.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迷惑敌人的手段答案 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太武帝对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6.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提供有利条件的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③ B.②③C.①②③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北魏统一北方后,鲜卑族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从而为孝文帝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故①②③正确。

④是其背景,但不是改革的有利条件。

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

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

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

——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材料二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材料三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什么问题的出现?(3)材料一和材料二、三是什么关系?面对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答案(1)民族矛盾尖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