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中药学总结

中药学总结

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除中药的制剂外,均是中药学研究的内容。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公元前二世纪。

《神农本草经》载药数是365种。

除《本草经集注》外,均是清代的本草。

《本草经集注》的作者是陶弘景。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新修本草》。

最早用图文对照方法的药学名著是《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证类本草》的作者是唐慎微。

《证类本草》成书于宋代。

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的官修本草是《本草品汇精要》。

《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

《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

《本草纲目拾遗》,成书于清代。

《中药大辞典》,成书于民国时期。

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是《滇南本草》。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植物类药,叶类的采收期是花蕾将开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称为炮制。

中药炮制的目的减毒、改变药物性能或功效、增效、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藏和制剂、纯净药材及矫味矫臭。

将生地黄制成熟地黄、天南星制成胆南星,其目的在于改变药物性能。

大戟、甘遂、川乌、巴豆等药物内服需炮制,其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毒性、烈性、副作用。

用酸醋炒玄胡,其炮制目的是增效。

常用的炮制大法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切制不常用炮制的大法。

修制包括的内容是纯净处理、切制处理、粉碎处理。

雄黄的炮制方法是研成细粉或水飞。

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烘焙、煨、煅。

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煅、煨、烘焙。

为了缓和大黄的泻下作用,宜采用酒制。

用液体辅料与药材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是炙。

为了增强黄芪、甘草的补中益气作用,宜采用炙。

为使磁石、自然铜、鳖甲等药物酥脆,宜采用淬。

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是惮。

除常用的四类炮制法以外,其他常用的特殊制法有制霜、发酵、发芽。

将大麦、稻谷发芽,其目的是产生新药效。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和中药资源的科学,涵盖了中药的起源、分类、鉴定、提取、分离、活性成分研究以及中药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中药学的重点知识总结:
1. 中药资源:中药资源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等各种来源的药材。

学习中药学时需了解常见中药材的产地、形态特征、采集、储藏等方面的知识。

2. 中药鉴定:中药鉴定是通过观察、检验和实验等手段,对中药材进行鉴别和评价。

学习中药学时需学会辨别中药材的真伪、正误以及判断其质量。

3. 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结构及其与药效的关系。

包括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和分离等技术。

4.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和药效。

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有助于合理应用中药治疗疾病。

5. 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学研究中药的制剂、配伍和
药物剂型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不同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6. 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包括药材质量控制、中药制剂质量控制和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等。

学习中药学时需了解中药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以保证中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7. 中药药代动力学:中草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是中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了解中草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有助于合理用药和解释药效。

8. 中药药物分析:中药药物分析研究中药中活性成分的分析方法和检测技术。

学习中药学时需了解各种中药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以上是中药学的一些重点知识总结,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推动中药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中药学知识点整理

中药学知识点整理

引言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草药及其制剂的学科,在中医药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药学包括中药基础理论、中药炮制技术、中药药材质量控制等内容。

本文将对中药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药学的视角。

概述中药学是指研究中国传统中草药及其制剂以及药物学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中药的源流、性味归经、功效与毒性、配制工艺和药材质量控制等内容。

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中草药资源、推动中草药产业的发展以及提高中药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正文一、中药的分类与性味归经1. 药用植物分类:中草药可以根据植物的分类进行划分,如草本植物、木本植物、藤本植物等。

不同植物的性质和药效也有所区别。

2. 药性与药味:中草药的性味是指草药的药性和滋味。

草药的性味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等,药味则包括苦、甘、辛、酸、咸等。

3. 归经与作用:中草药根据其性味特点可以归属于不同的经络,如归心经、肺经、脾经等。

不同归经的中草药对人体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舒肝解郁、健脾益气等。

二、中药的功效与毒性1. 中药的功效:中草药有多种功效,如调理气血、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等。

这些功效可以通过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发挥作用。

2. 中药的毒性:由于中草药中含有一些有毒成分,所以在使用中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

一些有毒中草药在制剂过程中也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解毒。

三、中药的配制与炮制工艺1. 配制:中药配制是指将多种中草药按一定比例组合在一起使用,以增强疗效。

配制可以采用煎煮、浸泡、蒸馏等不同的方法。

2. 炮制工艺:中草药在炮制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加工,如晒干、炙烤、蒸煮等。

这些工艺既可以提高中草药的疗效,也可以去除一些有毒成分。

四、中药药材质量控制1. 药材的采集与鉴别:中草药的质量控制从采集开始,包括采集的时间、地点以及对草药进行鉴别的方法。

2. 药材的质量评价指标:中草药的质量评价可以从外观性状、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微生物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中药学知识总结

中药学知识总结

1、用于风痰所致中风口眼斜,惊风癫痫,破伤风,偏头痛等
1、用于惊痫抽搐
2、用于风中经络,口眼斜
3、用于风热头痛、目赤、
干燥除去新鲜药材中
大量水分,避免发
霉、变色、虫蛀
大多数药材
必须新鲜使用得
药材如石斛、地黄
药材名苦杏仁桃仁
来源蔷薇科山杏、东北杏、
西伯利亚杏及杏得干
燥成熟种子。

蔷薇科桃及山桃得干
燥成熟种子。

性状形状扁心形扁长圆形边缘肥厚薄
基部左右不对称钝圆偏斜表面颜色黄棕色至深棕色黄棕色至红棕色表面特征背部有纵棱5条密布颗粒状突起味苦微苦。

中药学总结(全)

中药学总结(全)

中药学总结(全)
灵芝——安神补虚,祛痰止咳
平肝息风药
平抑肝阳药石决明为平肝清肝要药、明目佳品
珍珠母平肝潜阳又重镇安神
紫贝齿清肝明目镇惊安神
赭石重镇降逆(降肺胃气)、凉血止血
蒺藜平抑肝阳疏肝解郁祛风明目、止痒
罗布麻清泻肝热、清热利尿
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清肝明目的药物:车前子、决明子、石决明】
【主降肺胃气的药物:旋覆花、枇杷叶、代赭石】
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息风止痉力峻(要药)、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清肺热止咳钩藤平肝息风兼清肝热、药力和缓
天麻性平质润,宜于各种肝风内动证,又祛风通络(祛内外风)
【既祛外风,又息内风的药物:天麻、防风、僵蚕】
牛黄——息风止痉(热极生风尤宜)、化痰开窍、清热解毒
地龙——清热息风(热极生风尤宜)、通络、利尿、平喘(肺热喘证)
僵蚕——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全蝎息风止痉攻毒力较缓、性平、毒性较小
蜈蚣散结通络止痛力峻、性温、毒性更大
开窍药
麝香力峻、温开之品,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催产
苏合香开窍醒神、止痛力次、温开,辟秽、止痛
冰片力次、凉开,清热止痛
石菖蒲——祛痰开窍(力缓、宜于痰湿偏盛之窍闭)、化湿和胃、宁神益智
蟾酥——开窍醒神,止痛,解毒
安息香——开窍醒神,祛痰辟秽,行气活血,止痛。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1.中药的分类:中药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性,按照药性可以分为甘、酸、苦、辛、咸、涩六味,按照功效可以分为益气、养血、滋阴、清热、祛寒、利水等。

3.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和归经对药物的功效起着重要的影响。

中药的性味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性和甘、酸、苦、辛、咸、涩六味。

归经指的是中药对应的脏腑经络或五脏六腑。

4.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物质在体内发生的物理化学、生化及生物学反应的过程。

药理作用可以通过影响机体的功能、调节机体的代谢和改变细胞的活动等方式实现。

5.中药的药效:中药的药效指的是中药对人体的具体治疗作用。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药效,如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6.中药的配伍原则:中药的配伍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合理搭配使用,以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并减少副作用。

中药的配伍原则有相似原则、互补原则、辅药原则、禁忌原则等。

7.中药的剂型:中药的剂型是指中药通过各种加工、制备方法制成的药物形态。

中药的常见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不同的剂型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8.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是指对中药的质量进行评价和检测的标准。

常见的评价标准包括外观质量、理化指标、微生物限度、重金属含量等。

9.中药的药物安全性:中药的药物安全性是指药物在一定用量范围内对人体的可耐受性和不良反应的风险。

要保证中药的安全性,需要进行充分的毒性评价和临床试验。

10.中药的合理用药:中药的合理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药物特点来选择最合适的中药和用量。

同时还需要注意中药的禁忌症、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对人体的药理学性质和临床应用的学科,以下是一些中药学的重
点知识总结:
1. 中草药分类:中草药可以按其生物学特征、药物化学成分、功能用途等多种方式进
行分类。

2. 中药鉴定:通过对中草药的外观、组织结构、性状、气味等进行观察和比对,可以
鉴定中草药的真伪和质量。

3. 药理学:中药的药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机理、药效学和副作用等。

4. 药物代谢和排泄:中药的代谢和排泄是指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
过程,了解中药的代谢和排泄对于合理使用中药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很重要。

5. 中药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检查、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微生物限度、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指标,通过合理选择和使用药材,可以保证中药的质量。

6. 中药临床应用:中药的临床应用包括中药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和禁忌症等,掌握中药的临床应用对于中医临床工作很重要。

7. 中药配伍禁忌:中药的配伍禁忌是指某些中草药在一起使用时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
减弱药效的情况,了解中药的配伍禁忌可以避免中药的不良反应。

8.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将中草药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加工成适合治疗的药物,了
解不同的炮制方法对于中药的药效和药性有重要影响。

9. 中药贮藏:正确的中药贮藏可以保持中药的活性成分和质量,避免药物的变质和损失。

10. 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将中药制成粉末、丸剂、胶囊、散剂、汤剂、注射剂等形式的药物,了解不同的制剂对药效的影响对于合理使用中药很重要。

以上是中药学的一些重点知识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完整版)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总结

完整版)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总结

完整版)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总结中药学第一单元:解表药一、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药有很多种,包括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和XXX。

这些药物可以用于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等。

二、辛凉解表药辛凉解表药也有很多种,比如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和淡豆豉。

这些药物可以用于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平抑肝阳等。

第二单元: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清热泻火药有很多种,包括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和决明子。

这些药物可以用于清热泻火、生津润燥、除烦止渴等。

二、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药也有很多种,比如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秦皮、苦参和白鲜皮。

这些药物可以用于清热燥湿、泻火除蒸、杀虫利尿等。

三、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药有金银花和连翘。

这些药物可以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

3.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缓解喉咙疼痛。

4.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除色斑,清肝泻火,缓解惊慌不安。

5.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6.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7.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8.土茯苓:解毒除湿,缓解关节疼痛。

9.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10.射干:清热解毒,祛痰缓解喉咙不适。

11.XXX:清热解毒,缓解喉咙不适,止血。

12.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13.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缓解腹泻。

14.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15.熊胆:清热解毒,缓解风热,清肝明目。

四、清热凉血药1.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润燥。

2.玄参: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3.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适用于汗骨蒸症。

4.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与藜芦相反。

5.紫草: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6.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缓解惊慌不安,需煎煮至少3小时。

五、清虚热药1.青蒿:清透虚热,凉血除湿,解暑,截疟。

2.XXX: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疔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用于风痰所致中风口眼斜,惊风癫痫,破伤风,偏头痛等
1、用于惊痫抽搐
2、用于风中经络,口眼斜
3、用于风热头痛、目赤、
切片便于干燥较大根及根茎类,
坚硬的藤木类与
肉质的果实类药
材应趁鲜切片
含有挥发性与有
效成分易于氧化
的药材
蒸、煮、烫去除药材中多余
的浆汁,淀粉或
糖,或杀酶保苷的
作用
白芍、天麻、红参、
太子参、桑螵蛸、
五倍子
发汗促进药材变色,增
强气味,减少刺激
性,利于干燥
厚朴、杜仲、玄参、
续断、茯苓
干燥除去新鲜药材中
大量水分,避免发
霉、变色、虫蛀
大多数药材
必须新鲜使用的
药材如石斛、地黄
药材名苦杏仁桃仁
来源蔷薇科山杏、东北杏、
西伯利亚杏及杏的干
燥成熟种子。

蔷薇科桃及山桃的干
燥成熟种子。

性状形状扁心形扁长圆形边缘肥厚薄
基部左右不对称钝圆偏斜表面颜色黄棕色至深棕色黄棕色至红棕色
表面特征背部有纵棱5条密布颗粒状突起味苦微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