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巨伞下的城市)
《巨伞下的城市》教案:发现城市中的神奇文化

《巨伞下的城市》教案:发现城市中的神奇文化一、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文化背景,探索城市中神奇文化现象;2、培养学生的城市观察能力和文化意识;3、引导学生理解城市文化和个体生活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巨伞下的城市》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城市文化背景介绍:城市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城市特色文化等;(2)城市中神奇文化现象的探索:城市中的神奇文化现象,如恶魔城市、幻影城市等,用各种工具和方法进行观察、考察,示范学生采用观察、记录、分析等方法进行探索;(3)城市文化与个体生活的相互作用:探索城市文化与个体生活的相互作用,如城市当代艺术、特色美食和生活方式等。
2、教学方法本教案将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探究和学生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文化背景的引介,引导学生理解城市的规模、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2、案例分析(30分钟)教师准备一些城市中的神奇文化现象案例,例如恶魔城市、幻影城市等,并将其呈现给学生,探讨其背景、特色、文化内涵和实际表现,引导学生通过此案例了解城市文化和个体生活的深层关系。
3、小组探究(5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小组合作,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神奇文化现象进行调研和探究,要求学生同时掌握多种信息和数据,对神奇文化现象进行深度分析。
可结合网络信息资源、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发现城市中的不同文化现象,如城市当代艺术、特色美食、生活方式等。
4、学生展示(30分钟)请学生介绍他们所调研的文化现象,并展示其调查成果,将之进行纵横比较,突出其异同点,思考城市文化与个体生活的相互调整和影响。
四、教学评价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的小组探究、学生展示、课堂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评价,从学生的表现、思维深度和分析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以达到更好的教育目标。
第六课巨伞下的城市(词语)

由:这件事应该由他去办理。 事实就是这样,信不信由你。 固定:1.动词:使某一东西不移动或不变。 固定木桩 固定位置 固定下来 他们把帐篷固定在山坡上,接待来观光的人。 2.形容词:不变动或不移动的。跟“流动” 相对。 固定职业 固定资产 固定收入 现在许多人都没有固定职业。 我有一份固定工作。 恶劣:很坏 这里的天气很恶劣。
抱:1.用手臂围住2.心里存有(想法,意见) 1.他每天回家后,都要抱抱孩子。 2.多数人对这项工程抱赞成与欣赏的态度。 络绎不绝人,马,车,船)前后相继,连 续不断。 节日之夜,街上的行人,车辆络绎不绝。
17.剧变:动词)有很大变化 与昨天相比形势剧变。 现在城市有剧变。 18.无稽之谈:无稽:无法考查。没有根据的说法 。 温室:名词 20环绕::环绕指沿由路程、行进和旅行所形成的圆 圈运动或者是在四周构成圆环;构成弯曲或圆形边 界。 绿水环绕白塔。 .他们把一颗气象卫星送入环绕地球的轨道 。 .卫星被射入环绕月球的轨道 。 水池的四周树木环绕。
大千世界:广阔无边的世界 付之一笑:毫不介意 架:支起;撑起来 我军太厉害了,打得敌人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 犹如:好像;如同 老师犹如我的母亲。 庇护:袒护;保护 母亲总是庇护他,结果把孩子学坏了敌人袭扰。 有些人非常喜欢袭扰别人的生活。
撑:张开 : 爸爸每天辛苦的工作,才支撑起了我们家的幸福生 活。 在我的坚持努力下,我的学习成绩终于有了很大的提 高. 17岁的小明努力打工挣钱像撑起这个家 。 设置:设立;安装;安放 这个设置系统不敏感。 供应:以物质,人力满足需要 只有发展生产,才能保证供应 加以:各地对古建筑加以保护。 这个计划还需要加以说明。
第六课巨伞下的城市
1.轴(名词):zhóu 2.胜地(名词) 3.神话(名词) 4.合金(名词) 5.费用(名词) 6.有机(名词) 7.工程(名词) 8.桥梁(名词) 9.装置(名词)
六年级语文巨伞下的城市

应朝的《巨伞下的城市》【学习目标】1.了解“说明”这一表达方式的特点。
2.学会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选择正确的读音和义项。
3.思考科学技术改变环境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利弊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树立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正音正字】稽jī擎qíng庇bì覆fù睦mù弊bì罕hǎn【积累新词】1.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言论。
2.付之一笑:用笑一笑来回答、对待它。
3.无奇不有:没有什么稀奇东西不存在。
即所有的稀奇东西都有。
4.举世罕见:全世界都很少见。
5.天长日久:形容时间长、日子久。
6.利弊功过:好处和害处、功劳和过失。
7.闻名全球:全球著名。
8.络绎不绝:形容来来往往不断。
【结构分析】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奇迹:威努斯基城上空张起巨伞。
课文开头激发读者的兴趣,给读者以亲切感。
短短四句话,既为全文的说明作了铺垫,又巧妙地引出本文说明的中心。
第二部分(第3-5段),课文用设问句引出三点说明。
即按人们对“巨伞”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说明“巨伞”的构造、功能、利弊。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说明巨伞下的城市并非子虚乌有。
第二部分(第3、4段),主要介绍巨伞的段,结构及功能。
第三部分(第5段),主要说明巨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课文分析】本文是一篇科技通讯,文字不多,读来耳目一新。
文章向读者介绍了美国佛蒙特州的一小城——威努斯基城市上空巨伞的建造原因、结构、功能以及对人类的利弊。
本文结构清晰,每一段说明一个问题。
第1段,引人注意,一把伞能盖住一个城市的神话已变现实。
第2段,主要介绍了威努斯基城市气候恶劣,为了抵挡严寒的袭击,架起了这把巨伞。
即小城上空张起巨伞的原由。
第3段,先用设问引出说明内容,接着用比喻写出巨伞的结构和制作特点。
此段采用了列数字为主的说明方法,重在说明这样的巨伞是怎样撑上城市的天空的,语言平实,通俗。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巨伞下的城市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巨伞下的城市一、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的交通问题,思考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方式。
2.阅读文学作品,对作者的用词和结构进行分析。
3.学习运用对比、排比、描绘等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理解城市交通的问题,与怎样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相关的词汇。
2.学生对排比、对比和描绘等文学手法的理解,以及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巨伞下的城市》。
2.电子白板、音响、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
3.黑板、笔、教案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老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一些城市交通问题的图片,并向学生展示一张使用巨伞、可以自由伸缩的交通工具。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交通问题,以及如何解决交通问题。
2. 阅读文本•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读课文《巨伞下的城市》并记录一些词语和重要句子。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并总结。
•同学们在课本上默读。
3. 分析文本•运用多媒体设备,老师呈现文本中使用的排比、对比和描绘等文学手法,并分析其使用效果。
•学生理解手法的使用效果。
4. 课堂讨论•聊一聊在大城市中行驶交通工具的好处和坏处吗?•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讨论如何减少大城市交通拥堵和污染。
5. 总结反思•课程结束后,让学生回顾之前讨论的城市交通问题,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法,并和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思考。
•学生们分享自己对文学手法的理解。
•课后可以帮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五、教学要点与注意事项1.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
2.学生们的反应和问题应得到及时回答和处理。
3.要把文学鉴赏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4.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第六课巨伞下的城市

第六课巨伞下的城市篇一:7年级第六课巨伞下的城市初中语文集体备课的教学设计课题:第六课巨伞下的城市课型:词语(一课时)年级:7年级审核:主备课人:依里木古丽。
艾沙(达浪坎一中)时间:2021-10-15上课时间:备课成员:董勇(鲁克沁一中),热子万古丽?哈木提(鲁克沁一中)阿祖古里?阿不力子(大浪坎一中)艾尼瓦尔?玉山(塞尔克夫学校)雅森?补液木托利(卢克钦一中)二次备课人员: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计划)一、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要求掌握的“胜地、有机、装置、补偿、利弊、无稽之谈、罕见、剧变、环绕、付之一笑、犹如、庇护、袭扰、设置、供应、恶劣、络绎不绝、危害、一尘不染、削弱、依附、凝结、饱和”等常用词及词组,“犹如、由、加以、抱”等常用副词、介词等,了解其意义和使用特点,能够模仿课文中句型造句、句式造句。
、二、能力目标这一节课学生必须能把所学的词语记得住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学词语时应该学的灵活,不要死记硬背。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单词的正确发音和书写方法。
难点:掌握单词的意思和用法。
3、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叙述法、合作法、激励法、示范法、交流法和实践法。
初中汉语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主题:第六课伞下的城市:课文1(两学时)年级:七年级复习:主要备考者:伊丽木·古力?爱莎(大浪坎1中学)时间:2022年10月15日上课时间:备课员:董勇(鲁克沁1中学),热王旺利?哈穆提(鹿琴一中)尔祖古丽?阿卜力孜(达浪坎一中)艾尼瓦尔?玉山(赛尔克甫学校)亚森?热合木吐力(鲁克沁一中)二次备课人员: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计划)一、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自我阅读理解、讨论与交流、归纳与提高,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掌握句型的运用。
2.以提问的方式理解全文,并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并学会复述全文。
《巨伞下的城市》ppt课件

分析课文
第一段(第1自然段) 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
人们用一把巨伞盖住了一 座城市。
4
威努斯基市是美国佛蒙特州的一座小 城,地处美国东北部与加拿大交界的 地方,人口不足两万,每年入冬,风 寒雪飘,奇冷刺骨。可是在1980年, 小城上空高张开起起 一q顶íng擎ti天ān高巨大伞,市区 约3600万平方米的建筑、房屋、街道、 桥梁、广场、绿地等,全在伞下。居 民们有了这顶巨伞的庇护,再也不怕 严寒的袭扰伞是怎样撑开的呢? 原来伞柄是全市最高的67米塔楼,在楼 顶上架起中心钢轴。在环绕市区周围的 地区深埋60根合金钢桩柱,从中轴纵拉 60根高强度尼龙绳与桩柱连结。绳索之 间串着许多支索,并把透光的有机玻璃 覆盖在上面加以固定。全部装置由电机 控制,像伞一样可张可收,全城犹如一座 巨大的玻璃亭子。
5
第二段(第2自然段) 介绍威努斯基市的位置、
人口、气候条件和修建巨伞 的目的。
6
举世罕见的巨伞是怎样撑开的呢?原来 伞b柄ǐng是全市最高的67米(11层)塔楼,在 楼顶上架起中心钢轴,在市区周围地面, 环绕深埋了60根合金钢的桩柱,从中轴 纵拉60根巨伞下的城市高强度尼龙绳索 与桩柱连接,绳索之间串着许多支索, 并把透光的有机玻璃塑料膜覆盖在上面 加以固定。全部装置由电机控制,像伞 一样可盖可收,全城犹如一座巨大的玻 璃亭子。
威努斯基市冬天奇冷,寒风刺骨。 好处:聚热不散;温暖如春;太阳 能热水供应充足;领里关系紧密; 供热费用大大节省;成为旅游胜地, 吸引大量游客。
18
信息
任何科技的发展 都会有利和弊 汽车带来 速度的利, 却造成空气污染。 手机带来 信息的迅速话 ,带来了手机综合症。 化 工添加剂 ,防腐剂 带来了食物的好味道 , 与长期保存 ,但照成了人群的健康影 响 。电脑带来工作的便捷化 ,但产生的 白领综合症 。高等的科技 ,给人类砍伐 滥用物质的优势, 但造成了生态平衡的 破坏 影响后代的生存与生活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巨伞下的城市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巨伞下的城市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中的第一单元《天堂和人间》中的第一篇文章《巨伞下的城市》。
这篇文章是一篇旅游风景介绍类的文章,主要介绍的是广州这座城市以及市民活动休闲的一些场所的情况。
同时,文章中也介绍了该城市的特点:水多、绿多、文化多。
文章描述生动,语言简练,层次清晰,适合六年级学生阅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广州这座城市的一些基本情况;2、掌握旅游风景介绍类文章的阅读方法;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广州这座城市的一些基本情况;2、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阅读技巧和方法进行文章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旅游风景介绍类文章的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采用导读法、讲授法、解读法、思考导引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设计1、热身活动请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想象有一把巨大的伞遮住了我们的城市,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引导学生思考,声音齐整,帮助他们更好的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导入展示一幅图片,图片中展现了广州市的一个景点——广州塔(图片来源于互联网),问学生他们知道这是哪里?通过讨论,引入本节课的阅读内容。
3、阅读学习(1)阅读整篇文章,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分段理解,用简短的语言让学生感知整个段落的主旨。
并让学生完成以下问题:①文章中提到的广州有哪些特点?②文章中所介绍的水上广场、荔枝湾公园、广州动物园分别是什么?③广场舞文化集中的地方是什么?(3)回归文章,了解文章细节。
解析一些难点(1)“伴大陆之波澜而生”,这里的波澜指的是大陆和海洋相碰撞的浪潮,如果大陆上的城市多山,多丘陵,海洋也是无影无踪的。
你们说这样的城市水源会比较紧张,并且生态环境又会如何呢?(2)文中提到“桂花树屏风”,桂花是广东的地方特产,诱人香甜。
如果你们有机会去广州,一定要品一品广州的桂花糕哦!(3)广州市花是五羊石像前面的花器上竖立的白色花朵,叫郁金香,取意吉祥如意、延寿长命。
《巨伞下的城市》
分析课文
第一段(第1自然段) 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 人们用一把巨伞盖住了一 座城市。
威努斯基市是美国佛蒙特州的一座小 城,地处美国东北部与加拿大交界的 地方,人口不足两万,每年入冬,风 寒雪飘,奇冷刺骨。可是在1980年, 开起 qíng tiān高大 小城上空高张起一顶擎天巨伞,市区 约3600万平方米的建筑、房屋、街道、 桥梁、广场、绿地等,全在伞下。居 民们有了这顶巨伞的庇护,再也不怕 严寒的袭扰了。
作业
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 存在着一些困扰人们的难题 呢?如果有,你能否对此提 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呢?
再 见 !
感 谢 您 的 关 注
第四段(第4自然段) 介绍了巨伞给小城带 来的经济利益,利用太阳 能,节约取暖费。
巨伞下的小城居民,从此不受气候剧变之苦。进门 是小家庭,出户在大家庭,邻里街坊相处显然比从 前要亲切和睦多了。另外,家家户户省下不少取暖 费用,因此多数人对这项工程抱赞成与欣赏的态度。 但是,也有卫生专家指出,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生活, 必能适应各种恶劣气候,而如今的男女老少犹如生 存在暖棚温室之中,天长日久,对人的肌体素质与 心理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巨伞的利弊功过至今还 在进一步研讨,然而伞下的威努斯基市却因此闻名 全球,成为美国一处新的观光胜地,每到隆冬,各 地游人络绎不绝,兴会于“巨伞”之下。
课文
巨 伞 下 的 城 市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
1、使用巨伞盖住城市的神话变 成现实的条件是什么? 2、为什么要制作巨伞?制作巨 伞有那些好处?
3、巨伞的构造是怎样的?
如果说,有一座城市要用一把 伞盖起来,你一定会觉得这是 无稽之谈而付之一笑。大千世 界无奇不有,随着建筑科技、 料工业的飞速进展,这个神 话已成现实。
四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课外阅读专题卷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课外阅读专题卷(一)巨伞下的城市如果说,有一座城市要用一把伞盖起来,你一定会觉得这是无稽之谈而付之一笑。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随着建筑科技、材料工业的飞速发展,①这个“神话”已成现实。
威努斯基市是美国佛蒙特州的一座小城,地处美国东北部与加拿大交界的地方,人口不足两万,每年入冬,风寒雪飘,奇冷刺骨。
可是在1980年,小城上空高高撑起一顶擎(qínɡ)天巨伞,市区约3600万平方米的建筑、房屋、街道、桥梁、广场、绿地等,全在伞下。
居民们有了这顶巨伞的庇护,再也不怕严寒的袭扰了。
举世罕见的巨伞是怎样撑开的呢?原来这把巨伞的伞柄是全市最高的一座11层的塔楼,楼顶上架起中心钢轴,在市区周围的地面,深埋了60根合金钢的桩柱,从中轴纵拉60根高强度的尼龙绳索与桩柱连接,绳索之间串着许多支索,并把透明的有机玻璃塑料膜覆盖在上面加以固定。
全部装置由电机控制,像伞一样可张可收,全城犹如一座巨大的玻璃亭子。
寒冬腊月,阳光射入,聚热不散,温暖如春。
伞面上还分组设置了轻巧的太阳能收集器,太阳能收集器可发挥聚热效能,充分利用日光为全城供应热水。
②虽然整个建巨伞的工程费用高达350万美元,但只要一个冬天,全城节省下来的取暖费用就可以补偿。
巨伞下的小城居民,从此不受气候剧变之苦,进门是小家庭,出门是大家庭,邻里街坊相处比从前亲切和睦多了。
另外,家家户户省下不少取暖费用,因此多数人对这项工程抱赞成、欣赏的态度。
但是,也有卫生专家指出,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必能适应各种恶劣气候,而巨伞下的男女老少犹如生存在温室之中,天长日久,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巨伞的利弊还有待进一步验证,然而伞下的威努斯基市却因此闻名全球,成为美国一处新的观光胜地。
每到隆冬,各地游人络绎不绝,兴会于巨伞之下。
1.文章画线句①中的“神话”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②中的“巨伞”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六年级语文《巨伞下的城市》教案范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巨伞下的城市》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巨伞下城市的描绘。
(3)学会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课文主题。
(2)学会观察、思考、表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环境的情感。
(2)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学会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
(2)体会作者对巨伞下城市的描绘。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城市是如何变得越来越美丽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城市变化的课文——《巨伞下的城市》。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画出好词好句。
2.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分享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巨伞”的含义。
2.讲解课文第二段,让学生了解城市的过去和现在的变化。
3.讲解课文第三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巨伞下城市的喜爱之情。
4.讲解课文第四段,让学生了解巨伞为城市带来的好处。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描绘的巨伞下的城市有哪些优点?五、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变化,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巨伞下城市的特点。
2.提问:你们认为巨伞下的城市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五段,让学生了解巨伞的局限性。
2.讲解课文第六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城市更美好。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让巨伞下的城市更美好?四、实践活动1.学生设计一份关于城市美好发展的规划图。
2.展示规划图,师生共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讲解词语
1.无稽之谈( ) wù jī zhī tán 毫无根据的说法 如: 这简直是个无稽之谈。 2.付之一笑( ) fù zhī yī xiào 一笑了之,表示毫不介意 如:对于老师的话他付之一笑。 3.大千世界( ) dàqiān shìjiè 广阔无边的世界 如 :眼前就是一片大千世界。 4.建筑 ( ) jiàn zhù • ( ) shén huà 没有事实根据的 如:你听过这个神话故事吗? 6.擎天 ( ) qí ng tiān (擎:举,向上托)
授课老师:
艾合麦提江
进入
第六课 巨伞下的城市
测试题 导课 课程内容 讲解词语 串讲课文(第一、第二段) 形成型检测 总结 作业
பைடு நூலகம்
A学生:听写词语 B学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返回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返回
第六课 巨伞下的城市
如果说,有一座城市要用一把伞盖起来,你一 定会觉得这是无稽之谈而付之一笑。大千世界无奇 不有,随着建筑科技、材料工业的飞速进展,这个 神话已成现实。 威努斯基市是美国佛蒙特州的一座小城,地处 美国东北部与加拿大交界的地方,人口不足两万, 每年入冬,风寒雪飘,冰冷刺骨。可是在1980年, 小城上空高张起一把擎天巨伞,市区约3600万平方 米的建筑、房屋、街道、桥梁、广场、绿地等,全 在伞下。居民们有了这顶巨伞的庇护,再也不怕严 寒的袭扰了。
返回
形成型检测
量词填空
一( 一(
)伞 )小城
一( 一(
)书 )桌子
句型造句
随着:
拓展延伸,总结
学习科学技术,用我们的智慧克服种 种困难,做一个能够动手动脑的人才。
返回
作业
1.抄写词语 预习新课 2. 谈谈你对小城上空建巨伞的 利弊的看法
反回
如:小城上空高张起一把擎天巨伞。
神话
7.庇护
( ) bìhù 袒护 保护 如: 我们不要庇护坏人。 8.袭扰 ( ) xírăo 袭击骚扰 如: 敌人不断袭扰我们。
返回
串讲课文
如果说一座城市要用一把伞盖起来,你
觉得怎么样? 随着什么的飞速发展? 威努斯基市是哪里? 居民有了这顶巨伞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