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第八单元
第八单元——单元整合.群文朗读

• •
第八单元
——单元整合.群文朗读
《这思考的窑洞》 《毛主席在花山》
《难忘的小红马》
思考
热 爱
《开国大典》
关爱
《忆秦娥· 娄山关》
风采
《毛岸英》
பைடு நூலகம்豪放
领 袖 诗人
• 胸怀
《青山处处埋忠骨》
《七律· 长征》
乐观
毛 泽 东
父亲
胸怀
•
二00一年八月一日
• 毛泽东
• 长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苍山如海, • 残阳如血。 • 忆秦娥·娄山关 。 • 诗词风靡革命圣坛。 • • 青山处处埋忠骨, 马革裹尸何须还。 •
开国大典, • 一语惊四方, • 领袖风采皆尽展。 • 小红马, • 暖长征。 • 阜平花山群众心相连。 • • 思考的窑洞, 不朽的巨著。 中国革命新指南。
•
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群文阅读“倾听理性的声音”

● 1、阅读本单元课文,感受古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以“责任与担当”为话题专题讨论; ● 2、读前两课,把握王安石、魏征思考问题的基本立场和秉持的主要观点;读后两课,
比较思路的不同,联系背景探究文章各自的针对性; ● 3、任选四篇当中的一篇,从理性表达这一角度进行分析(观点、论据、论述方法),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单击此处添加标题单击此处添加标题单击此处添加标题单击此处添加标题单击此处添加标题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文畅应补阙,意足须弥漏
第八单元群文阅读“倾听理性的声音” 2020-6-10
群文阅读安排的依据:
● 一、课本143页单元学习目标:
● 1、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 ● 2、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会辩证分析--合理推理--理性判断,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
● 4、小结:有问题意识;积极思考社会现实问题;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 威,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提高思辨能力。
补充:共同之处
●(1)体现古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担当意识; ●(2)都是议论文体,体现作者对现实政治的清醒思考; ●(3)都是在一定场合为了特定目的、面向特定读者所写的文字; ●(4)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对现实政治问题的思考,需要
第一课时:
●任务一:联系作者及其时代,深入理解文意,读懂文章, 把握王安石、魏征思考问题的基本立场和秉持的主要观 点。
●任务二:《谏太宗》讲的是君道,是谏臣对贤君的劝谏; 《答司马》论的是臣道,是名臣之间的辩难交锋。把握 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体会感受人性的智 慧和光辉,肩上的责任与担当。
● 后者参考:要结合现实政治理解历史问题,不应空言泛议;先明根本,再据以开 展具体探讨,思维才能周全;面对汹汹众议,需要分析鉴别,不能一概接受 ;前 史之鉴,后事之师。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第八组爱的奉献人教新课标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爱的奉献的内涵,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二)教学设想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过程:通过自读、互读、齐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合作阅读的能力。
2.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方法,对文章进行深入探讨。
3.课堂讨论: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所学知识,将爱的奉献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第八组爱的奉献人教新课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主要针对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第八组《爱的奉献》。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生字词:能够正确认读、书写本章节涉及的生字词,并理解其含义,如“奉献”、“付出”、“关爱”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体验:通过阅读本章节文章,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奉献给人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情感。
2.价值观引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到付出与奉献的重要性。
3.人际交往: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技巧,懂得尊重、理解、关爱他人。
4.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自己作为一名公民,有责任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
1.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生活中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场景,引发学生对爱的奉献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精讲课文,突破难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爱的奉献的内涵,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群文阅读课课教学设计

学
习
方
法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阅读文章,把课文读准、读熟。
2.指名读重点段落和重点句子,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
3.小组合作交流,体会主人公的可贵品质。
4.集体交流,学习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5.师生共读,激发学生阅读神话和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
学
过
程
一.课前课型
群文阅读课
授课时间
学
习
目
标
1.正确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阅读文章。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神话故事的传奇。
3.品味人物语言,学习主人公身上的可贵品质。
4.进一步体会作者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重
点
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难
点
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丛书
《太阳鸟的传说》
《钱王射潮》
二.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每一首中外神话故事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朵浪花,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神话和民间故事的魅力!(板书课题)
三.学生自学。.
1.正确读文。
1.出示目标2.感受神话人物的精神。
3.学习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学生自学。
自学提示
A.自由读文,把课文读准、读熟。(圈点标画)
B.小组读文,交流美文佳句。
四.学习写作方法。
用恰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
五.评价
选出优秀小组,颁发喜报。
六.课堂小结
神话故事里的人物让我们敬佩不已,他们身上的可贵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指引我们走向成功!
七.小练笔
当凤凰与太阳再次相遇,他们俩会说什么?请你根据人物的品质设计对话!
三年级上语文优秀教学案例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第八组爱的奉献人教新课标

4.教师提出问题,如“什么是爱?爱是如何体现的?”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事件和发展脉络。
3.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如爱的表现、人物情感等,进行详细讲解和阐述。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升语文素养。同时,我还将在课堂上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受爱的奉献,培养美好品质。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以教材为依托,关注学生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
2.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究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群文阅读课设计

走近毛泽东----《语文主题丛书》群文阅读课一、谈话导入,主题回顾1.师:同学们,通过第八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伟大领袖毛主席,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他。
板书:走近毛泽东2.师:上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语文主题丛书》第七册第五组课文《人际世界》,请同学们拿出阅读单,在小组内交流下这些课文的主要内容,听清要求,组长做好分工,一人发言时,其他孩子认真倾听。
3.师:老师发现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交流的也很充分。
看来毛泽东的一言一行都给大家留下了印象的深刻。
这节课,先让我们走进《热水瓶给了他温暖》《一块手表见真情》《一篮鸡蛋》这三篇文章,进一步领略毛泽东的风采。
(出示题目)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三个题目有什么发现?那毛主席和这些平凡的事物之间发生了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呢?咱们先来看第一篇课文《热水瓶给了他温暖》。
二、走进《热水瓶》,感受伟人尊师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个谁能说得简练一些?师:这篇课文讲了毛泽东和徐特立的故事。
板书徐特立毛泽东为什么要送热水瓶呢?还要从秘书徐乾一句话说起出示,指生读主席,老人家的胃一向不好,我就怕他在路上喝不到水。
”师:这句话没有说完,用了省略号,他想说什么?2个师:这个要求过分吗?生两个高(理由是什么)不高(在现在这个高科技发达的时代,气压式、电热式的热水瓶确实算不上稀罕的东西。
)但在那个年代中呢,我们来看看这个热水瓶的价值。
出示价值段。
师:原来主席赠送的不是一件非凡的礼物,而是一件奢侈品,高级装备,在当时的延安很不容易找到所以徐乾是欲言又止。
但是没想到毛主席抱着自己跌热水瓶,含笑给送来了。
2.我们来看看徐乾当时拿到这个热水瓶的场景?出示徐乾接过热水瓶,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她特意缝了一个布口袋,又缀上带子。
撤离延安以后,一路上她天天将热水瓶背在肩头,带着它从延安来到华北。
读完这些话语,你一定有话说 2个师:从这里可以看出,徐乾对这个热水瓶特别珍爱。
咱们再来读读这段话3.那这个小小的暖水瓶,里面装的仅仅是热气腾腾的开水吗?不是。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2.让学生了解不同文章或文本的写作特点和风格;3.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推理等阅读能力;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热情。
二、教学内容:1.阅读材料的选择:选择与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主题相关的文章或文本,例如“季节”、“自然景观”、“旅游胜地”等主题;2.阅读材料的准备:教师可以从网络、报纸、杂志等渠道收集相关文章或文本,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相关主题的文章或文本;3.阅读方法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讲解、讨论等方式,教授学生如何进行群文阅读,例如如何快速阅读、如何概括文章或文本的主要内容、如何分析文章或文本中的关键词句等;4.阅读理解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阅读理解练习,例如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等,来检验学生对文章或文本的理解程度;5.阅读交流与分享: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与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
三、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目标;2.阅读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讲解、讨论等方式,教授学生如何进行群文阅读;3.阅读实践:让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文章或文本,并完成阅读理解练习;4.阅读交流与分享: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与分享,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5.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1.阅读理解能力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否提高;2.阅读习惯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否改善;3.阅读兴趣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否提高。
统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群文文章

做什么事最快乐小青蛙想,做什么事最快乐呢?他跳到大树下问啄木鸟:“叔叔,做什么事最快乐?”啄木鸟说:“捉虫子最快乐。
”他跳到田野里问水牛:“爷爷,做什么事最快乐?”水牛说:“耕地最快乐。
”他跳到花丛中问蜜蜂:“小妹妹,做什么事最快乐?”蜜蜂说:“采蜜最快乐。
”他回到家里问妈妈:“妈妈,做什么事最快乐?为什么啄木鸟叔叔、水牛爷爷、蜜蜂妹妹说的不一样呢?”妈妈笑着说:“做对别人有用的事,你就会觉得最快乐。
”沉香救母古时候,有个孩子叫沉香,他的母亲是个美丽善良的女神,被二郎神压在了华山脚下。
沉香知道了,恨不得马上就去解救母亲。
可是沉香是个8岁的孩子,怎么能对付得了二郎神呢?于是,他就上山拜师学艺。
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他都起早贪(tān)黑地跟着师傅习武练功。
几年过去了,沉香终于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
于是他便拜别了师傅,向着遥远的华山奔去。
一路上,沉香不知道翻过了多少坐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
饿了,就采几只野果充饥,渴了就捧几口泉水喝。
沉香的孝心感动了仙人,仙人送给他一把神斧。
他打败了凶恶的二郎神,来到了华山脚下。
望着高耸入云的华山,沉香举起神斧,奋力向大山劈(pī)去。
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大山被劈成了两半,受苦多年的母亲重见了天日。
伤心的老婆婆宇宙博士邀(yāo)请了所有星球来家里做客。
有太阳公公、月亮姐姐,还有火星哥哥,正当大家有说有笑的时候,忽然来了个老婆婆。
她的头发几乎掉光了,眼睛也瞎(xiā)了,衣服破破烂烂的,上面有很多很多小洞。
大家奇怪地问:“你是谁?”老婆婆说:“我是地球呀!”客人们大吃一惊。
太阳公公问:“你茂密的头发呢?”老婆婆哭着回答:“人类一直砍(kǎn)伐(fá)森林,我的头发都没了。
”月亮姐姐问:“你的衣服怎么破了?”老婆婆哭诉道:“人类不断排放废(fèi )气,破坏了大气层,我的衣服上就有这么多的洞。
”火星哥哥问:“那你的眼睛又是怎么瞎的?”老婆婆更伤心了:“人类不断地朝河里排放废水,乱扔垃圾,所以我的眼睛瞎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阅读第八单元————————————————————————————————作者:————————————————————————————————日期:群文阅读“科技博览”教学设计雨城区中里小学:卢国艾【群文议题】科技博览【执教年级】四年级【选文篇目】《巨伞下的城市》《电子五官》《儿童的奇想与发明》《黄河象》【教学目标】1.阅读群文,了解短文内容,学会积累与思考。
2.培养孩子热爱科技的意识,让他们懂得科技发展改变生活。
【教学重难点】1.在科学故事的阅读交流中熏陶情感、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引导学生学会积累与思考,学习阅读方法,为有效阅读奠定基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阅读记录表【教学步骤】一、导入谈话:1.孩子们,大家想到上海世博会那些漂亮的场馆中去看看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世博会场馆建设的录像,请大家认真看,仔细想,看完以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播放多媒体课件)2.生交流感受,体会世博场馆细节中蕴含的科技之美。
3.师:今天,我们将继续用画知识树的方法来走进科技博览一课的学习。
(板题:科技博览)这是一棵知识树,也是一棵“科学之树”相信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一定会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让这棵知识树更加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二、主题回顾:4.孩子们,我们已经完成了教材第八单元课文的学习,谁来说说,这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那么,大家从这几篇课文中分别感受到了些什么呢?《呼风唤雨的世纪》:巨变《电脑住宅》:便捷《飞向蓝天的恐龙》:探索《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奇迹三、阅读概览5.在本单元的《同步阅读》教材中,选编了10篇以科技博览为主题的文章,我们要求大家重点阅读了其中的四篇。
(出示《阅读记录表》)。
现在请大家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看大家都有些什么样的阅读体会。
6.组织交流,学生汇报。
你最喜欢哪一篇课文?说说主要内容。
7.结合学生汇报引出每篇文章的研究主题(据学生交流板书,同时感受几篇文章不同的表达方法)《电子五官》:作者:建群;功能奇特──主体研究:电子五官有哪些超凡的作用?作者是怎样把他们的作用讲清楚的?(主要采用作比较和分类说明的方法表现了电子五官奇特的功能。
)《儿童的奇想与发明》:作者:李媒;创造奇迹──主体研究:课文讲述了那几个关于奇想与发明的故事?你从中感受到了些什么?(通过布希曼发明口琴、雷内克发明听诊器、兰德发明一次性成像照相机、毕寇制作脚踏车、比斯特发明隐形眼镜等五个典型事例,形象的说明了大胆想象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作用。
)《黄河象》:作者:刘后一;合理推想──主体研究:这篇课文在介绍古代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时,与你读过的其他说明文有何不同?(作者通过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推理,生动的描述了古代黄河象化石的形成过程。
)《巨伞下的城市》:作者:应朝;有利有弊──主体研究:从巨伞下威努斯基市人的生活你想到了什么?(课文作者采用列数字、打比方等多种方法介绍了美国福蒙特州在巨伞保护下的威努斯基市人的生活。
)8.小结:通过对几篇课文的阅读,我们又增长了许多科学知识,了解了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感受大了科学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并且认识到了想象在科学研究、创造发明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的知识树更加茂盛了!四、片段分享与精彩赏析:9.读了《同步阅读》中的这几篇关于科学的课文,每个同学都有了很多收获。
那么,这几篇课文中最能打动你的心弦,引起你思考的,又是哪些地方呢?能读一读或者讲一讲,把你的感受和思考告诉大家吗?(引导学生按课结合朗读,重点体会以下内容)《电子五官》:(1)学生分享精彩片段,朗读引起自己思考的语句,并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2)学生质疑:预设:“有了电子五官,人类便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成为“千里眼”“顺风耳”。
这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指的是什么?“千里眼”“顺风耳”又是什么意思?读到这里,孩子们想说些什么?《儿童的奇想与发明》:(1)生朗读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例。
(2)精彩片段分享预设:“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发明的契机。
发明并不是件高深莫测的事儿,我们今天的许多“文明的奇迹”,最初都源自儿童的创造、发现与奇想。
只要你有一颗敏锐的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小发明家。
”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哪些“文明的奇迹”,源自儿童的创造、发现与奇想?除此之外,你还知道类似的事例吗?“只要你有一颗敏锐的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小发明家。
”是什么意思?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新想法?感情朗读全段。
《黄河象》:(1)精彩片段分享,学生交流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段。
(2)引导质疑:读了这个充满想象的精彩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引导学生重点探究:科学家推想的依据是什么?你觉得科学家们的推想合理吗?为什么?)《巨伞下的城市》:(1)生朗读自己感兴趣的精彩片段。
师引导学生交流辩论:巨伞为威努斯基市人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但卫生专家却说,长期生活在巨伞下,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对此,你怎么看?(2)引导交流:像巨伞一样,科技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往往也会个人类带来这样那样的危害?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很多,大家都来说说。
五、主题拓展:10.孩子们,现在,在这棵枝繁叶茂的知识树上,挂满了科学的果子,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了许多有趣的科学知识,感受到了科学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也知道了,科学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给我们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危害,对此,聪明的人类将怎样应对呢?(生交流,师据生交流板书:让科学更好地为人类服务!)11.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科学革新方案(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科技产品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又存在问题?自己打算怎样改进它?我的科技革新方案想要改进的物品主要作用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的革新设想(2)布置实践操作,要求学生课后认真调查研究、大胆想象创新,填写下表,完成自己的科技革新方案,然后在班上交流。
板书设计:《电子五官》:功能奇特科学博览《儿童的奇想与发明》:创造奇迹让科学更好地《黄河象》:合理推想为人类服务!《巨伞下的城市》:有利有弊巨伞下的城市如果说,有一座城市要用一把伞盖起来,你一定会觉得这是无稽之谈而付之一笑。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随着建筑科技、材料工业的飞速进展,这个神话已成现实。
威努斯基市是美国佛蒙特州的一座小城,地处美国东北部与加拿大交界的地方,人口不足两万,每年入冬,风寒雪飘,奇冷刺骨。
可是在1980年,小城上空高张起一顶擎天巨伞,市区约3600万平方米的建筑、房屋、街道、桥梁、广场、绿地等,全在伞下。
居民们有了这顶巨伞的庇护,再也不怕严寒的袭扰了。
举世罕见的巨伞是怎样撑开的呢?原来伞柄是全市最高的67米(11层)塔楼,在楼顶上架起中心钢轴,在市区周围地面,环绕深埋了60根合金钢的桩柱,从中轴纵拉60根巨伞下的城市高强度尼龙绳索与桩柱连接,绳索之间串着许多支索,并把透光的有机玻璃塑料膜覆盖在上面加以固定。
全部装置由电机控制,像伞一样可盖可收,全城犹如一座巨大的玻璃亭子。
寒冬腊月,阳光射入,聚热不散,温暖如春。
在伞面上又分组设置了轻巧的太阳能收集器,充分利用日光为全城供应热水。
只要不是整天连阴,太阳能收集器便可发挥聚热功能,所以整个建“伞”的工程费用虽高达350万美元,但只要一个冬天,全城节省下来的取暖费用就可以补偿。
巨伞下的小城居民,从此不受气候剧变之苦。
进门是小家庭,出户在大家庭,邻里街坊相处显然比从前要亲切和睦多了。
另外,家家户户省下不少取暖费用,因此多数人对这项工程抱赞成与欣赏的态度。
但是,也有卫生专家指出,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必能适应各种恶劣气候,而如今的男女老少犹如生存在暖棚温室之中,天长日久,对人的肌体素质与心理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
巨伞的利弊功过至今还在进一步研讨,然而伞下的威努斯基市却因此闻名全球,成为美国一处新的观光胜地,每到隆冬,各地游人络绎不绝,兴会于“巨伞”之下。
电子五官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等都是身体上重要的感觉器官。
人和动物通过眼睛看、鼻子嗅、耳朵听、嘴巴尝,来感觉和认识外部事物,在自然界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一些从前看不到、听不清、嗅不出、尝不着的东西,现在都能了解得一清二楚。
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科学家发明和制造的各种各样的电子“五官”。
这些电子鼻、电子舌、电子耳、电子眼,比我们的肉体器官灵敏百倍,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人们常说:狗的鼻子最灵。
可是科学家制造的电子鼻比狗的鼻子还灵。
有的电子鼻能嗅出夹在邮件、包裹中的爆炸物的气味,防止意外的爆炸事件发生;有的电子鼻能嗅出极其稀微的大麻、海洛因等毒品的气味,不管毒品贩子伪装得多么巧妙,也别想从电子鼻下蒙混过关。
这些电子鼻在车站、机场、码头认真地履行着职责,也有人称它们为电子狗。
还有一种电子鼻是专为诊断疾病而设计的。
健康的人呼出的气体是清新无味的,患病的人则会发出各种不同的气味。
科学家和医生合作,将各类病人的气味收集、分析、汇编成图,病人只要对着电子鼻吹一口气,电子鼻根据气味,马上就能判断出你体内什么地方出了毛病。
这样省去了不少检查、化验的麻烦。
这种电子鼻也可称作电子医生呢!电子舌则是一种专门用来品尝味道的电子装置,能分辨出酸、甜、苦、辣各种味道。
在食品厂里,它能检验配料添加得是否合理,还可品尝出食品的新鲜程度;在污水处理厂,它负责化验处理后的水是否达到卫生标准。
有些东西,我们人的舌头还真不敢尝呢!你知道声纳吗?声纳是利用声波进行定位和测距的技术。
也就是说,用“听”的方法来确定要找的东西在什么地方,离自己多远。
电子耳发出声音信号或者声纳脉冲,然后对反射回来的信号进行分析、判断,就能知道水中哪儿有潜艇,哪儿有水雷等等。
最先进的声纳系统甚至能探测到埋藏在海底1米深的淤泥中的炸弹或别的东西。
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就是用声纳“听”到而发现的。
通过射电天文望远镜,我们能够看到几百亿千米之外的天体;透过电子显微镜,我们能够看到分子、原子的活动情况;借助电子扫描、电子衍射仪器,我们甚至能够看到人或动物身体里面和地球内部发生的事情。
这些电子眼协助我们探索宏观、微观世界的无穷奥秘。
有了电子“五官”,人类便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成为“千里眼”“顺风耳”。
儿童的奇想与发明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创造灵感。
而孩子们天真无邪的问题和常人眼中的“异想天开”,在发明者看来却是创造的源泉。
1821年的一天,德国有个农家女孩拿着妈妈的木梳在家门口玩耍。
玩腻了,她想出个新花样:找来两张纸片,一上一下贴在木梳上,把它放在唇边,谁知竟呜哩呜哩吹出声了。
一个叫布希曼的音乐家路过,被这奇妙的声音吸引住了。
他仔细观看了女孩的“杰作”,回家后,综合女孩的木梳、中国古笙和罗马笛的发音原理,制成了第一支口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