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群文阅读专题(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解析版)

01.消息二则——群文阅读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熟悉新闻采访的方法和步骤并能尝试撰写新闻。
【考点解读】在了解新闻体裁这一基本常识的基础上,重点把握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常见的考查题型有:1.为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从新闻中提取主要信息。
3.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字)【技法点拨】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了解新闻的结构一、标题01.主标题(正题):概括主要新闻事实,交代新闻要素。
02.引题(眉题、肩题):放在主标题的前面,揭示新闻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归纳成果、烘托气氛等。
03.副标题(辅题、子题):放在主标题的后面,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二、导语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用简要的文字呈现最主要、最新鲜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
三、主体新闻的主干,承接导语,用典型、具体的材料对导语做进一步的阐述。
四、背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
背景有助于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有时还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
五、结语新闻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有时暗含在主体中,阐明新闻所述事实的意义或事件发展的趋势,使读者对新闻的理解、感受加深。
把握新闻的六要素新闻作为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记叙文的六要素相近,可概括为“5W+1H”: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人(Who)、何故(Why)、如何(How)。
概括新闻内容的主要方法01.看新闻标题——提取标题中表时间、事件等的关键词,增删个别词语,使语句通顺,即为所要概括的内容。
02.压缩导语——从导语中提炼关键词,根据字数限制对导语进行压缩。
03.概括新闻主体——理清导语和主体之间的关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主体。
答题模板:(时间+地点+背景+)人物(或对象)+事件。
【真题演练】(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群文阅读专题(二) (4)

2. 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它不仅挽救过濒危动物的生命,还将台球等贵族运动带 入大众视野。( “它”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结合上下文,阅读理解文意所要表述的内容。
刚诞生时的塑料。
(2)回望塑料功与过,重新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人们或许能够 卸掉塑料污染带来的包袱。(“或许”有什么表达效果?)
开放性问题,结合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自己所学的 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低碳出行,多乘坐公交车或步行;减少使用 一次性用品;不乱扔垃圾等。(言之有理即可)
3. 请结合词语运用,具体分析下面句子语言的准确性。
科学根据
表限制
表估计
据统计,全球每年至少有800万吨塑料制品被丢弃到海 洋中,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垃圾的总重量可能将超过鱼类。
“据统计”表明是经过调查和研究的,是有科学根据 的;“至少”表限制;“可能”表估计;该句准确严谨地 说明了全球每年被丢弃到海洋中的塑料制品的数量之多。
列数字。通过具体数据,准确地说明了可食用塑料 袋降解时间短,完全无公害(或者没有污染)的特点。
7. 文中第⑥段中加点词语“大约”能否删除?为什么?
本题考查品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说明文语言的 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
不能删除。“大约”一词表示推测,说明能产1吨可 食用塑料袋是估测出来的,去掉后过于绝对,与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 符。“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群文阅读专题(二)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1
甲
2
3
4
乙
5
6
7
8
9
【甲文】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27、28页第1-4题。
1. 第③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写出两种)有什么作用? 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辨析和理解,要结合具体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部编版群文阅读专题(一)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1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13页第1-2题。
【比较阅读】
1.★两篇通讯都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这种形式有什么好处?
小标题的好处: 1.便于将众多的材料分门别类的组织,从多个方面或多个角度
来展示材料、表达主题,使行文条理清楚 2.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3.在阅读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了解写作意图; 4.在阅读全文后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②从表达上看,消息多用叙述,语言简洁明快;通 讯虽也以叙述为主,但可以灵活运用描写及抒情、议论, 并可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提高语 言表现力。③从时效性看,消息要求更高,它应该比通 讯来,使文章层 次分明,结构清晰;
②概括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便于读者阅读,吸引 读者的阅读兴趣。
2.结合两篇通讯内容,说说通讯和消息有什么不同。 解题思路:针对这两篇通讯,写出其共同点,然 后再将不通电进行逐条分析。
两者都是新闻体裁,都有真实性和时效性要求。不同 点:①从内容上看,消息内容广泛,但只是高度概括的报 道,不求细节反映;通讯报道的是有影响、有特点的人和 事,可以搜集材料,选择更典型的事例,全面深入报道事 情的来龙去脉,反映事物本质,并容许细节描写。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飞天”凌空》——赏析新闻特写中重要句子的表达效果(解析版)

03.“飞天”凌空——群文阅读赏析新闻特写中重要句子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内容,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表达效果。
【考点解读】常见的考查题型有:从××角度赏析句子(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技法点拨】①抓关键词语——一般可从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入手。
动词能准确地表现事物的动态,形容词能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所要描写的对象的状态,副词强调了所要描写的事物的特点,叠词则增添了语言的音韵美。
特别要注意使句子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词语。
[例]《“飞天”凌空》中,如梦初醒....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的观众用震耳欲聋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用“如梦初醒”形容观众,表现了观众忘我、沉浸其中的状态,用“震耳欲聋”形容“掌声和欢呼声”,表现了观众的热情、激动、兴奋。
②抓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
[例]《“飞天”凌空》中,“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轻盈的、笔直的箭”的比喻表现了吕伟入水时身姿的优美,生动而形象。
③抓描写方法——人物描写方法,包括外貌(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另外,根据叙述人的表现手法,又可以将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使用描写方法可使句子所表现的人物性格更深刻、景物特点更形象。
④抓表现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运用表现手法可以增强文章表现力,使句子意蕴更丰富。
[例]《“飞天”凌空》中,“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以白云、飞鸟之动衬托吕伟此时的沉静。
答题模板:模板1:(用词角度)运用××一词,写出了……(特点/内容),表现了(揭示了/突出了)……,使对象准确(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单元群文阅读专题(一)习题课件

群文阅读专题(一)
短视频用户比例到达80.50%,公众号可设计趣味性较 强、通俗易懂的科普短视频来吸引他们。③年龄在35 岁以上的短视频用户比例小,公众号可根据他们的年 龄特点,开发科普生活类短视频来吸引他们的关注。 ④本科以上学历短视频用户比例小,公众号可增加前 沿科技等内容的短视频来吸引高学历人群的关注。
群文阅读专题(一)
链接材料二:
综合本文内容和链接材料的内容,谈谈你的感受。
群文阅读专题(一)
结合题干中的材料以及所给提示进行分析回答。 示例:我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脱贫攻坚 工作艰苦卓绝,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 和心血,是广大干部群众扎扎实实干出来的。
群文阅读专题(一)
二、【202X•衢州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13、14页第5-8题。
群文阅读专题(一)
3. 本文列举了大量的数字,有什么作用?体现了新闻 的什么特点? 本题考查列数字的好处。 用数字和事实说话,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直 播带货”对扶贫产业的推动作用。体现了新闻的准 确性、真实性特点。
群文阅读专题(一)
4. 链接材料一:202X年是我国扶贫工作的收官之年。 202X年11月23日,贵州宣布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 出贫困县序列,这不仅标志着贵州省66个贫困县实 现整体脱贫,也标志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 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 务已经完成。
群文阅读专题(一)
8. “掌上科技馆”计划增加短视频来提升关注度,阅读 下图,请给“掌上科技馆”提两条建议。
群文阅读专题(一)
【点拨】这道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图表试题, 主要看图表的标题和图表的数据,对数据的对照结果 与标题内容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对象+特点(变化趋 势)”模式概括作答即可。 示例:①年龄在35岁以下的短视频用户比例近80%, 公众号可针对年轻人追求时尚、关注热点等特点,多 推出符合他们口味的科学短视频。②高中及以下学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词语能否删去要从说明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做判断(解析版)

19.苏州园林——群文阅读词语能否删去?要从说明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做判断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说明文以科学、严谨、准确为根本的语言要求,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如《苏州园林》一文中“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其中“据说”一词是一种留有余地的说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考点解读】赏析加点词语的作用,加点词语能否删掉,是近几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的一个高频考点。
常见的考查题型有:1.句(段)中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2.句(段)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技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句(段)中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①答题步骤:表态——不能删去;释义——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比较——紧扣语言特点——“准确”“严谨”。
②答题模式:不能删掉。
“XX”一词......的意思,删掉了“XX”一词,句子(或语段)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或与事实不符);使用了“XX”一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如,“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我们可以这样解答:不能删掉。
“大多”是“大部分、大多数”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大多数池沼引用活水,也有没引用活水的”。
删掉了“大多”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所有池沼都引用活水”,与事实不符;使用“大多”一词,准确地说明了大多数池沼引用活水的情况,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2.句(段)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解题思路:首先明确加点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然后说明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答题模式:“XX”一词的意思......准确地说明了X X的 ......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如,“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一句中的加点词语有何作用?我们可以这样作答:“绝大部分”从范围上做出限制,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藤野先生》——分析人物形象(解析版)

06、藤野先生——群文阅读分析人物形象本文通过选取“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个典型片段,成功刻画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形象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考点解读】分析人物形象,是阅读以写人叙事为主的叙事性作品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考的一个高频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1.文中的××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做简要分析。
2.请结合全文,分析××的形象。
【技法点拨】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1.正面描写——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判断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
2.侧面描写——通过分析他人的言行举止,来分析所要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
3.故事情节——通过分析与所写人物相关的典型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
4.议论抒情句——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含有对人物的评价或情感,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把握人物形象。
5.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内心,对人物起强化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物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外因。
可结合具体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
答题模式:相关内容+形象特点。
从……情节(或描写、事件)来看,××是一个……的人。
【真题演练】(一)阅读老臣的《拱桥》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拱桥是一个人,不是一座桥。
听这名字,你就可以想到他的形象,比如角弓或者青虾,还有课本上的赵州桥。
我认识他时,他的腰已经很弯,人也很老。
那时,他已在村庄东边一座老旧的石屋里当了许多年的校长。
其实,校长、老师也就是他一个人。
他的脸上有许多褶皱,一说话就满脸开花。
胡茬子布满两腮和下巴,尤其是下巴,总是硬扎扎的。
哪位男生犯了纪律,他从不打手板,而是低沉着嗓音说:“把手伸出来吧,手背儿。
”他的大手便把你的小手抓牢,将下巴挨近那颤抖着的小小面积的手背儿,来回蹭那么几下,让你觉得刮了刺猬一般的痒痛。
因此,我们对他宽宽的下巴充满畏惧。
状其貌,传其神,抒己情——以部编版《藤野先生》为例浅谈群文阅读教学

状其貌,传其神,抒己情——以部编版《藤野先生》为例浅谈群文阅读教学发布时间:2022-03-21T06:39:49.599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9月25期作者:曾俪[导读] 传统语文教学相较习惯于对单篇文章进行细致入微、面面俱到的讲解,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以被动学习为主,很难达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目的曾俪坪山实验学校广东省深圳市 518118传统语文教学相较习惯于对单篇文章进行细致入微、面面俱到的讲解,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以被动学习为主,很难达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目的。
耗时不少,却难以检验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无法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应积极把握群文阅读的内涵,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与探索,借此打造更为高效高质量的语文阅读学习课堂。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下的群文阅读课堂广义的群文阅读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如随手翻看书籍、阅读杂志报纸等,不经意涉猎多种文本,从复杂多元的资源中提取构建信息价值。
而本文所探讨的群文阅读则是指狭义的群文阅读,如最早实施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蒋军晶老师就认为“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倪文锦教授:“群文阅读教学,即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个文本,通过梳理整合、拓展联系、比较异同等,促使学生在多文本阅读过程中关注其语言特点、意义建构、结构特征以及写作方法等,从而使阅读由原来的读懂‘一篇’走向读通一类。
”即在一节课或一系列课程中,教师对教材文本精心挖掘,以一定议题为核心,联系三到五篇单元课文或是课外读物,让学生自主合作,对群文进行探究学习、分享感悟。
为了达到群文阅读教学目的,教师会给学生提供相对较多的书籍刊物,这是以往单篇教学无法企及的阅读体验及感受。
以往被教师占据的大部分讲解时间交还到学生手中,学生也可以更好、更主动、更自由地投身到阅读活动中,由此不断提升阅读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用小标题将新闻的主体内容串联起来,使文章层 次分明,结构清晰;
②概括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便于读者阅读,吸引 读者的阅读兴趣。
2.结合两篇通讯内容,说说通讯和消息有什么不同。 解题思路:针对这两篇通讯,写出其共同点,然 后再将不通效性要求。不同 点:①从内容上看,消息内容广泛,但只是高度概括的报 道,不求细节反映;通讯报道的是有影响、有特点的人和 事,可以搜集材料,选择更典型的事例,全面深入报道事 情的来龙去脉,反映事物本质,并容许细节描写。
群文阅读专题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13页第1-2题。
【比较阅读】
1.★两篇通讯都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这种形式有什么好处?
小标题的好处: 1.便于将众多的材料分门别类的组织,从多个方面或多个角度
来展示材料、表达主题,使行文条理清楚 2.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3.在阅读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了解写作意图; 4.在阅读全文后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②从表达上看,消息多用叙述,语言简洁明快;通 讯虽也以叙述为主,但可以灵活运用描写及抒情、议论, 并可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提高语 言表现力。③从时效性看,消息要求更高,它应该比通 讯来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