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谈主题教学的深度备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桂梅谈主题教学的深度备课

为什么要进行主题深度备课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一支粉笔,两本教材"的教学方式,以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参考书

"的备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化下的时代儿童对知识的渴求。过去的教育,过于把语文工具化,导

致语文成了没有文学、没有感情、没有思想的知识的跑马场,很多人觉得听不听语文课无所谓。甚至有

人认为,语文,根本就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这话当然有些绝对,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这是摆在当今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改变,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形式也需要变革,才能让他们学得轻松愉悦。要做到这些,只有从改变备课模式开始。

俗话说,教要成功,备要当先。备课的水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由于网络资源的发达,教师的备课

似乎越来越轻松,只要上网搜索,各种相关资料和教学设计就会纷至沓来,"拿来主义"成风。从不管

"拿来"的东西是否适合自己的课堂,粘贴一下,剪辑一下就用上了。于是,形式代替了思考,课件代

替了大脑,脑力活变成了体力活,备课成了简单的"手工操作",有些课,形式新颖,花色齐全,但真

正沉淀在教师心底的东西却寥寥无几。

现在有两种现象:一是拒绝深度,二是深不下去。关于拒绝深度,我认为这是不妥的,没有深入的研究

恐怕不会有高质量的"浅出",失去"深入"的"浅出",儿童只能变得"肤浅";关于深不下去,我

认为除了教师素养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备课的观念与思维方式,因为素养是可以在不断的备课、上课中

提升的。

那么,备课需要怎样的观念与思维方式呢?我觉得,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有一种专业自觉,对每一节课抱有敬畏之心。要知道每节课,我们付出的只是职业时间,而儿童付出的却是宝贵的生命时间。教育要

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而这奠基,就应从我们细致的备课做起。备课的过程就是自己的专业走向高度

的过程。深度不是难度,深度决定高度。近年来,主题教学在努力实现"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

"三个超越"的过程中,都是借助深度备课来实现的。

面对主题教学的基本理念,通过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证明其价值和意义。主题教学的课堂如何唤并感染学生,实现阅读的拓展、思想的延伸、意义的建构乃至人生的奠基。这都有赖于主题教学的课堂上由温度、广度、深度,通过梯度,所共同达成的高度。没有教师广博的阅读视野和充分的资料铺垫,课堂不可能实现有效的广度,没有细腻的教材挖掘与精心的教学设计,课堂的温度与深度就只是空中楼阁。课堂上要想呈现出这种高峰体验,必须有赖于语文教师的深度备课。这种深度备课,还是在专业共同体基础上的深度备课,姑且叫主题深度备课。

所谓主题深度备课,就是指以教材为起点,在深读教材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开发可以利用的一切课程

资源,达到教材解读的深度与高度,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合力,使教学目标

与教学内容的设定尽可能地趋于适度合理,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成长。

这种主题深度备课,从传统备课到主题深度备课,代表备课观念的转变,它强调备课的整体性,见树木

,更要见森林。深入把握教材意图,以及教材背后的信息,并有针对性的在容易产生偏差的问题上作阐

释,实现创造性地解读教材和备课。

这里所说的深度,不同于笔者在谈主题教学三个维度(温度、广度、深度)中的深度,它指"备课"意义下,教师要了解学生所达到的思维深度、情感浓度和理解高度,还包括教师借助各种途径解读教材、运用教材、拓展教材,乃至与学生事先的"预测",比如共同学习教材,以及相关同构文本时所达到的深度。具体包括深入拓展、深度研究和深刻思考三方面。

深入拓展——不仅是指对于"这一课"教学内容的拓展,而且还包括对课文的相关评论、课文的原著、

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与课文同题材的相关作品等的拓展阅读。通过对文本深入细致而又多角度的解读

,选择恰当的教学主题,进而进行教学设计。

深度研究——要在深度拓展之后对教学进行深度设计,如何预设好课堂流程,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深入浅出。这一环节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因此,反复琢磨,把阅读教材获得的认识,结合扩展得到的收获,更重要的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如何基于儿童的接受心理,实现备课的再创作的过程。

深度反思——一堂课结束后,并不意味着思考的终结,教学结束后要深入反思,将这一过程中获得的收

获条分缕析地归纳总结,从中提炼宝贵的思想闪光点,并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可进行书面写作的形

式,也可以是互动讨论、听课评课的形式,升华结晶。怎样进行主题深度备课

上文简要阐释了主题教学深度备课的意义,以及深度的内涵。那么,就文本而言,怎么实现深度备课的

目标?笔面就结合《三打白骨精》一课的备课过程谈谈体会。一、初读教材及参考说明

选定一篇课文作为重点研究篇目之后,首先要做的是从头至尾细读一遍。这种阅读应该像"

地毯式"的轰炸、扫描,让每一个字,每一段话,从自己的口中,从自己的内心流过,沉淀出"大概内容"。

初读教材后,还要看看编者设计的书后思考练习题,章节安排的内在逻辑,把握编者的意图。文章义、作者义、编者义都结合在一起,我们才好确定教学的内容。

二、通读原著和作者生平

就《三打白骨精》来说,细读课文后,我们还应当通读《西游记》,了解作者生平,看作品评论,仔细

研究《西游记》中塑造的悟空等人物形象。再有,原文的《三打白骨精》出自《西游记》的27回,近270

0多字,课文呢,只有几百字。这个时候,教者要比较,编写者把作者描写的哪些地方删掉了,哪些地方

改写了。然后再深入想想,除了符合课文的"尽量短小"外,为什么删掉了那些语段。结合整本书,再

结合课文与原文的对比,可提取几个阅读当中感受最深的关键词进行品读。如《三打白骨精》中表达的

"修心"、"世俗"、"幽默"。对于这样一本已经渗入到中华民族骨髓的经典,要想做一个提纲挈领

的评论恐怕很难,且不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就自己一个人的阅读体验应当也是多元的。透过文字,一定要让儿童关注后面站着的那个人——作者。关于作者究竟是谁,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我们当以主流观点为准,所以,要读吴承恩的相关资料,了解吴承恩在科举晋升的道路上,屡遭挫折的经历。《西游记》大概是吴承恩中年以后创作,或许是晚年所作。作者之所以在《西游记》中既有娴熟优美的文笔、又有人情世故的练达成熟,还有不乏深入透彻的人生领悟,很可能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有直接的关系。

三、选读原著及相关评论

了解该书的历史评价与文学地位。《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