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

合集下载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

二.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 学检测以及有关的标本采集、病原学检 查等工作
医院发现哪些情况应 于12小时向所在地县 级卫生行政部门以及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 告?
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发生院感暴发流 行2小时向所在 地县级卫生行政 部门以及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报告 有关哪些?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 制度
入院后多久发生的感染为医院 感染?
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为入院后48小时。
确诊医院感染后24小时内报告。出现暴 发流行趋势时应及时报告。
医院感染病例的报告时 限?
什么叫院内感染
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 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 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 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发现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者医院感染暴发病 例报告时限及科室是什么?
经治医生或护士、微生物室人员发现时, 立即报告科主任和护士长,同时报告感控 科、医务科、护理部、报告分管院长。
发现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者医院感染暴发 病例报告时报告程序?
医院发生疑似医院感 染暴发或者医院感染 暴发应该怎么办?
一.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 传播途径,积极实施医疗救治,保障医 疗安全。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10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什么是医源性 感染
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 引起的感染
指发生甲类传染病或依照甲类传染病管 理的乙类传染病的医院感染
什么叫特殊病原体的医 院感染?
什么是医院感染暴发?

医院感染上报与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上报与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上报与监测制度一、制度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感染已成为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和生命安全的问题。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权益,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医院感染管理法规和制度。

在此背景下,医院感染上报与监测制度应运而生。

二、制度目的医院感染上报与监测制度的目的是早期发现、早期报告、早期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三、制度内容1. 医院感染上报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感染病例,包括临床感染、实验室感染、手术室感染、重症监护室感染等。

2. 医院感染上报主体医疗机构内的医务人员均有义务上报医院感染病例。

具体责任如下:(1)发现感染病例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本科室负责人报告;(2)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3)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进行调查、核实,并报送给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3. 医院感染上报时间发现感染病例后,应及时上报。

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

4. 医院感染上报方式采用纸质报表和电子报表两种方式上报。

纸质报表由医务人员填写,科室负责人审核,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汇总后报送给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电子报表通过医疗机构内部信息系统上报。

5. 医院感染监测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对感染病例进行持续、动态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1)感染病例的基本信息;(2)感染病原体及其耐药情况;(3)感染发生的环节及其原因;(4)感染控制措施及效果。

6. 医院感染培训与教育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培训与教育,提高感染管理水平。

培训内容包括:(1)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2)感染防控操作技能;(3)感染上报与监测制度;(4)感染控制策略与方法。

四、制度实施与监管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感染管理工作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制度落实;2.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感染管理工作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3.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疗机构感染管理工作的监督与指导,确保制度执行到位。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

周监测
每周对全院或特定区域进行监测, 适用于常规管理和质量改进。
月监测
每月对全院或特定区域进行监测, 适用于长期管理和趋势分析。
03
医院感染报告制度
报告流程
专职人员每日到病房收集医院感 染病例,对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 势时,及时报告院感科。
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的有关规定报告。
考核与评估
对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和评 估,确保医务人员具备足够的防控能力。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医院感染事件
事件描述
某医院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感染事件,导致多名患 者和医务人员受到感染。
原因分析
感染源控制不力、缺乏有效的监测和报告制度、 医务人员对感染防控意识不足。
应对措施
加强感染源控制、建立完善的监测和报告制度、 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技能。
报告流程不规范
感染报告流程不清晰,责任不 明确,导致报告不及时、不准 确。
数据利用不足
感染监测数据未得到充分分析 和利用,无法为医院感染防控 提供有力支持。
医护人员意识薄弱
部分医护人员对感染监测与报 告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
动性和全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引入先 进的监测工具和方法,提高监测准确 性和敏感性。
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后,经治医生 应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 卡》。
院感科对上报的感染病例进行调 查,并审核诊断是否成立。
院感科应定期分析医院感染分布 及其影响因素,对医院感染暴发 事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调查结 果提出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
报告内容
确诊为医院感染的病例,需填写《医 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并在24小时内 上报院感科。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及报告制度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及报告制度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及报告制度一、临床科室必须开展医院感染监测,掌握本部门医院感染动态,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各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的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与控制工作。

科室制定本部门的医院感染监测管理要求,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开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的全部监测内容,并按照要求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病例、及时汇总分析各项监测资料,并应定期对医院感染监测、防控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做好各项记录。

二、临床医生应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时,主管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或监控医师报告,并按要求于24小时内登录院感电子信息系统,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相关信息并上报,同时将相关信息登记于《医院感染管理手册》;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报告和处理。

三、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在医院感染管理部的指导下,及时组织经治医师、护士查找感染原因,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四、各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医师应承担本科室医院感染病例诊断、预防与控制的指导工作,做好相关登记。

五、医院感染管理部对科室上报医院感染病例情况进行核实,每月进行统计,定期发布信息。

六、医院感染管理部工作人员通过前瞻性调查和目标性监测、HIS系统查阅住院病历等,发现医院感染病例,督促报告。

七、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制订并落实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处置工作预案,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暴发。

八、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或者特殊病原体感染时,医院感染管理部应及时报告主管院长和医务部,并通报相关部门。

九、医院发现以下情形时: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十、医院发生以下情形时: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

生效日期:2011年3月修订日期:2014年6月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及报告制度一、监测目的:掌握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对象:全部住院病人。

三、监测方法: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实施内容。

四、确定医院感染定义: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

五、病例发现方法:由各病区经治医师根据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定临床医院感染病例。

发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及时按要求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由院感监控医生检查后于24小时内上交感染管理部。

遇有感染暴发时,立即上报医院感染管理部。

兼职感染管理人员均有义务监督本病区的医院感染登记和上报工作。

六、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应及时到目标监测区域巡查、指导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上报工作,发现漏报应及时核查补报。

七、医院感染管理部需每季度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统计、分析,按时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

每季度向分管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书面汇报,定时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

监测资料妥善保存,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和反馈。

八、医院感染管理部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年监测病人数的10%,漏报率应低于10%。

九、按照医院有100—500张床规模,医院感染发病率应分别低于8%,1级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应低于0.5%。

十、医院感染管理部每年应针对医院感染的高危区域、高危部门开展1—2项目标监测,对目标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追踪改进措施的效果。

十一、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医院感染管理部应于12小时内报告分管院长,并通报相关科室或部门。

经调查证实医院感染暴发时按要求逐级上报。

十二、医院感染管理部应依据医院感染监测标准将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纳入医院质量控制体系。

医疗院感染监测与报告管理制度

医疗院感染监测与报告管理制度

医疗院感染监测与报告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了防控医疗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规范院感监测与报告工作,订立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内的全部科室、病区、门诊和其他相关部门。

第三条术语定义1.院感监测:指对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系统、规范、科学的监测和评估。

2.医院感染:指患者在就诊期间或就诊后显现的与医疗护理有关的感染。

3.医院感染掌控委员会:指由医院领导构成,负责订立、监督、评价医院感染掌控工作的委员会。

4.院感报告:指对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防控措施的报告。

第四条职责1.医务人员需严格遵守院感监测与报告管理制度,自动报告疑似医院感染情况。

2.医院感染掌控委员会负责订立医院院感监测与报告相关政策、准则和流程,并监督其执行。

3.各科室、病区和门诊负责医院感染的监测、防控和报告工作,搭配医院感染掌控委员会工作。

第二章医院感染监测第五条院感监测负责人1.院感监测负责人由医院感染掌控委员会指定,负责医院院感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院感监测负责人需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定期接受相关培训。

第六条院感监测指标1.医院感染监测指标包含但不限于感染发生率、病原菌分布、耐药菌感染、手卫生合格率等。

2.院感监测指标应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行业准则和医院实际情况进行订立。

第七条院感监测方法1.院感监测应采用多种方法,包含但不限于定期抽样、随机抽查、自动报告和追踪察看等。

2.院感监测方法应基于科学、可靠、可比较的原则,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第八条院感监测记录1.各科室、病区和门诊应依照规定的时间、频次进行院感监测,并记录相关数据。

2.院感监测记录应包含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监测结果等内容,并按要求进行分类和分析。

第三章医院感染报告第九条院感报告负责人1.院感报告负责人由医院感染掌控委员会指定,负责医院院感报告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院感报告负责人需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定期接受相关培训。

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5篇)

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5篇)

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根据国家____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的要求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病例的诊断、报告、登记、分析、反馈系统。

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监测:1、临床医生熟练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诊断。

诊断明确后,认真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并于____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同时,针对感染病例及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

2、同一病区短时间内发生同一病原菌引起的医院感染病例超过____例以上,应立即报告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和感染管理科,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在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及时____主管医师、护士查找感染原因和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流行与暴发。

3、同一病人出现多次、多系统、不同部位、不同病原体的感染,主管医师应分别报卡。

4、感染管理科负责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的综合监测,并开展医院感染三大率的调查,每周深入临床科室,了解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反馈存在问题。

①按照____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医院感染发病率进行监测,要求医院感染率低于____%;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应低于____%。

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年监测病人数的____%,漏报率应低于____%。

③对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其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监测,医院感染患者送检率≥____%。

5、感染管理科负责开展目标性监测,监测目标根据本院的特点、医院感染的重点和难点决定。

定期对目标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反馈,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及提出改进措施;年终有总结报告;监测结束,应有终结报告。

6、及多重耐药菌进行监测。

二、通报与反馈:1、感染管理科负责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的签收、审核、登记及汇总工作,并且每月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并督导实施。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一、监测目标1.早期发现感染病例:通过监测病例的发生情况、病原体的分布等,及早发现潜在的感染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2.及时报告病例信息:包括感染病例的发生数量、分布、病原体类型等信息,为上级卫生部门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3.评估疗效和改进措施:通过监测和报告,评估医院感染病例的疗效和预防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防控措施。

二、监测指标1.感染病例发生率:按照感染病例的发生数量和病人出院人数计算得出的感染病例发生率。

2.感染病例分布:根据感染病例所在科室或病区的分布情况,分析感染病例在不同科室或病区的发生情况,发现感染病例的聚集现象。

3.感染病例病原体类型:分析感染病例中常见的病原体类型和分布情况,为制定针对性的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4.感染病例死亡率:根据感染病例的死亡数量和病人出院人数计算得出的感染病例死亡率。

三、报告程序1.感染病例的发现:医院各科室和病区应建立完善的感染病例监测机制,定期开展感染病例的筛查和检测。

2.感染病例的报告:发现感染病例后,医务人员应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或卫生部门进行报告。

报告内容应包括感染病例的相关信息、症状、病原体检测结果等。

3.信息收集和分析:感染管理科或卫生部门应负责收集和整理感染病例的报告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4.报告结果汇总和发布:周期性地对感染病例的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形成报告,并及时向上级卫生部门、相关科室和病区进行发布。

5.控制措施的落实和评估:针对感染病例的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并进行执行和评估,保证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通过建立和完善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能够有效提高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和报告质量,及时发现和应对感染病例,减少感染的传播和病人的死亡率,保障患者和职工的健康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
为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包括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生部位、发生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制度。

1.基本要求
(1)医院应按以下要求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1)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根据本院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目标性监测。

2)定期开展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并汇总分析及反馈。

3)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的手段,加强对医院感染预警病例和出院病例的漏报核查,发现漏报病例及时补报。

(2)临床科室应按照医院要求配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3)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的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应督促主管医生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病例,并定期对医院感染监测与防控工作进行自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临床科室每日交班时应将本科室有无医院感染作为交班内容之一,查房或护理患者时,应对易感患者进行重点观察,若发现医院感染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病原学和相关实验室检查。

(5)临床科室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诊断、报告与防控的
培训,并督促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

(6)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应积极参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按照医院要求进行医院感染监测、报告与防控。

(7)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应了解本科室医院感染特点,包括医院感染的发病率、高发部位、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

(8)疑似或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除按照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外,还应根据传染病报告的要求进行报告,并根据其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9)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定期督查、指导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工作。

2.监测与报告流程
(1)日常监测
1)医院应采用信息系统主动获取患者各项异常指标预警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验结果、影像学结果、病原学信息等,筛选医院感染疑似病例。

2)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日及时处理预警信息,包括查阅医院感染疑似病例的病历,如入院诊断、病程记录、手术资料、体温单检验结果、检查结果等,并与患者主管医生沟通,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分析该病例是否存在医院感染,若存在医院感染,督促主管医生及时上报。

3)对医院感染疑似病例加强观察,未送检的医院感染疑似病例,建议临床医生及时送检标本以协助诊断。

4)主管医师为医院感染病例报告第一责任人医院感染病例应在确定医院感染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按临床诊断,力求作出病原学诊断),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专职人员进行审核。

(2)目标性监测
1)医院根据实际确定目标性监测类型(如手术部位感染、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新生儿医院感染、细菌耐药性监测等),确定监测范围和监测对象。

2)通过信息系统主动收集被监测对象相关信息,评估感染发生情况并登记。

①手术部位感染:确定监测手术的手术患者,收集监测对象的相关信息,如科室、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体重、入院日期、出院日期、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本资料,手术名称、手术医生、麻醉方式ASA评分、手术开始时间及手术结束时间、手术时长、手术类型、切口类型、出血/输血量、植入物、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等手术资料,感染与否、感染日期、感染培养标本名称、送检日期、检出病原体名称、药物敏感结果等手术部位感染资料。

②器械相关感染(如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等):确定开展侵入性操作(如呼吸机、尿管、血管导管等)的患者,收集相关信息,如科室、住院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日期、出院日期、疾病诊断等基本资料,导管类型、导管腔数、置管部位、插管日期、拔管日期、插管人员、置管地点等
侵入性操作相关资料,感染与否、感染日期、感染诊断、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相关(血管导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感染培养标本名称、送检日期、检岀病原体名称、药物敏感结果等器械相关医院感染资料。

③新生儿医院感染:确定新生儿病区的新生儿作为监测对象,收集相关信息,如住院号、姓名、性别、天数、出生体重(分为≤1000g,1001~1500g,1501~2500g,>2500g四组)等基本资料,感染与否、感染日期、感染诊断、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相关(脐或中心静脉导管、使用呼吸机)、感染培养标本名称、送检日期、检出病原体名称、药物敏感结果等医院感染情况。

3)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专职人员定期监测选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检验检查结果等信息,分析该病例是否存在手术部位感染、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或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风险对于存在感染风险的病例,与主管医生沟通确认,对于疑似感染未送检的病例,建议送检。

4)确认手术部位感染、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或新生儿医院感染等的病例,督促主管医生及时上报(上报流程同日常监测),登记感染情况并要求上报和反馈,同时根据感染性质及存在问题指导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5)细菌耐药性监测:监测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耐药性发生情况,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等,统
计分析微生物室分离的病原学构成和药物敏感结果。

(3)现患率调查
1)调查指定时间段内所有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收集相关信息,如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调查日期、疾病诊断、切口类型等基本资料以及感染日期、感染诊断、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动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抗菌药物应用等)、感染培养标本名称、送检日期及病原学名称等医院感染情况信息。

2)收集调查时间段内各科室住院患者总数,统计、分析医院感染现患率,并按要求进行反馈和上报。

3.监测结果反馈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至少每季度对医院感染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按要求向临床科室进行反馈和医院领导汇报,向相关管理部门通报、向主管部门报告;针对存在问题和重点环节提出改进措施,评价改进效果并体现持续质量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