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青瓷的现代仿制与创新
越窑青瓷产业趋势

越窑青瓷产业趋势越窑青瓷产业趋势摘要:越窑青瓷是中国瓷器的一个名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探讨越窑青瓷产业的发展趋势,从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文化传承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消费的增加,艺术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越窑青瓷作为具有丰富历史内涵和独特魅力的艺术品,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尤其是在收藏投资领域,越窑青瓷的价值不断攀升。
因此,市场需求将成为推动越窑青瓷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市场需求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1. 国内市场需求: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国家,对于自己传统艺术品的热爱和追求是不断增长的。
越窑青瓷作为中国瓷器的珍稀品种,其独特特色和升值空间得到了广大收藏家的认可。
随着国内收藏投资热的升温,越窑青瓷市场需求将更加旺盛。
2. 国际市场需求: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也为越窑青瓷的出口创造了机会。
越窑青瓷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且价格相对较高,适合高端收藏家和艺术品投资者。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加深,越窑青瓷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将更加旺盛。
第二部分: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越窑青瓷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越窑青瓷的品质将得到提高,同时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望:1. 窑炉技术创新:越窑青瓷的制作过程离不开传统的窑炉技术。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窑炉的温度控制和烧制稳定性,从而提高越窑青瓷的品质和成品率。
2. 器型设计创新:越窑青瓷的器型设计一直以来都注重自然美和简洁大方。
通过创新设计,可以推出更多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越窑青瓷器型,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3. 釉料配方创新:越窑青瓷的釉料是其独特之处,不仅保证了器物的美观,还具有一定的抗热性和耐久性。
通过继续改进釉料配方,可以提高釉料的质量和稳定性。
越窑青瓷瓯乐,奏响慈溪非遗保护新乐章

越窑青瓷瓯乐,奏响慈溪非遗保护新乐章越窑青瓷瓯,又称“慈溪瓯”,是慈溪非遗中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
它是中国陶瓷文化中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审美价值,被誉为“瓷器之冠”。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传承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为了保护和传承越窑青瓷瓯这一非遗文化,慈溪市积极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推广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开发新产品,引入现代技术,打造精品文化旅游产业,让越窑青瓷瓯再次闪耀光彩。
本文将介绍越窑青瓷瓯的历史和魅力,以及慈溪市开展的相关非遗保护工作和成果。
越窑青瓷瓯,是中国南方陶瓷的代表之一,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元时期。
其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胎体呈青绿色,采用龙泉青瓷的配方,使用简朴的刻线和素面的装饰,具有朴实、古朴、素雅之感。
在明清时期,越窑青瓷瓯成为贡品,享有盛名。
直到民国时期,越窑青瓷瓯在日本、欧美等国家也广受欢迎,被评为“举世无双”的名瓷。
可见,越窑青瓷瓯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手工制品,更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品,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工匠精神。
然而,长期以来,越窑青瓷瓯的传承面临诸多困难。
传统制作方式的劳动强度大、耗时长,产品品质不稳定,造价高,生产效率低,难以适应现代市场。
此外,由于没有现代的营销手段和营销渠道,越窑青瓷瓯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也十分有限。
这些问题都制约着越窑青瓷瓯产业的发展和传承。
为了保护越窑青瓷瓯这一非遗文化,慈溪市深入实施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措施和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是推广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慈溪市成立了越窑青瓷瓯传习所,为年轻人和有志从事瓷器制作的人提供机会学习传统技艺。
同时,也不断探索特色经验,推广一些适合现代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并通过商务合作、展览展销等形式展示它的魅力。
另外,慈溪市还积极引入现代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以往,越窑青瓷瓯的生产纯依赖于手工,每个瓯需要50多个工序。
越窑青瓷可持续发展新思路和方法

越窑青瓷可持续发展新思路和方法
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瓷器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技术。
为了实现越窑青瓷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考虑以下思路和方法:
1. 推行绿色生产:采用环保的材料和工艺,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例如,可以使用无毒无害的釉料和燃料,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
2. 提高产品质量:注重产品的精细制作和艺术性,提高越窑青瓷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通过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意,提高产品的独特性和市场吸引力。
3. 传承和培训:重视对越窑青瓷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培训工作。
培养更多的工匠和艺术家,传承他们的技术和经验,确保越窑青瓷的工艺不断传承和发展。
4. 加强市场开拓: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越窑青瓷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量。
通过推广活动、展览和文化交流等方式,吸引更多消费者和收藏家关注和购买越窑青瓷。
5. 保护和管理:加强对越窑青瓷生产区域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确保生产环境和条件的可持续性。
参与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保护项目,并加强对越窑青瓷产业链的监管和管理。
6. 创新营销模式:探索新的销售渠道和营销模式,如电商平台、定制服务等,适应现代消费需求和市场变化。
同时,借助新媒
体和社交平台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提高越窑青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总之,越窑青瓷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综合考虑传统工艺、环保生产、市场推广和文化保护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和机遇。
浅谈唐代越窑青瓷对外来文化和工艺的借鉴与吸收

浅谈唐代越窑青瓷对外来文化和工艺的借鉴与吸收唐代越州窑生产的青瓷,是我国古代瓷器生产历史上重要的一yy级产品。
它不仅在工艺技术方面具有较高的瓷质和完备的工艺流程,还在图案和造型方面表现出了浓郁的文化特色。
越州窑的青瓷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还远销到了周边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对唐代文化和对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越州窑青瓷的形制、工艺技术、纹饰图案等几个方面,探讨其在对外文化和工艺方面的吸收和借鉴。
一、形制:融合中原与海外文化的艺术表现越州窑生产的青瓷的形制,基本上是以中原地区为主体,同时融合了海外文化的影响。
这样的形制表现,不仅表明了唐代中国社会的多元和开放,也反映了唐代人的审美和文化观念的变化。
青瓷的盘器,表现出了既简约又精美的特点。
其造型大多是浅圆口、壁不高、平底,表面石墨斑点交错,质地厚重,形成石头的形象。
同时,越州窑青瓷的盘器在其造型上,也受到了中亚、西域国家的影响,在造型上加入了一些外来的特点。
例如,第一个尝试采用铸模法的盘器,在采用了铸模工艺后,青瓷的成品吸收了伊斯兰铜器的造型特点,刻画出了大胆简洁的线条,表现出了浓郁的异国情调。
这样的盘器出口到了海外国家和地区后,受到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二、工艺技术:继承和创新的融合越州窑青瓷的工艺技术,传承着唐代晚期的梅岭窑或者坊子窑的青瓷生产工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完善。
这种继承和创新的融合,充分体现了唐代人民在工艺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变革的勇气。
青瓷的成本有三个要素:瓷土、水、火。
越州窑青瓷在瓷土的选择上,采用的是当地的粘土和沙子混合的工艺,充分发挥了当地资源和技术的优势。
在水的使用上,越州窑青瓷特别强调水的纯净和澄清,采用山泉水,充分挖掘了资源的自然优势。
在火的使用上,越州窑青瓷窑火力更加旺盛,以达到完美的烧制效果。
青瓷的釉面表现出了光泽度高、色彩稳定的特点,更是在其他工艺方面进行了精益求精的追求,使得青瓷的美学价值更加完善。
浅谈唐代越窑青瓷对外来文化和工艺的借鉴与吸收

浅谈唐代越窑青瓷对外来文化和工艺的借鉴与吸收【摘要】唐代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瓷器的珍稀代表之一,其在外来文化和工艺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
本文通过分析唐代越窑青瓷的特点、外来文化和工艺对其的影响,以及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和工艺的方式,探讨了越窑青瓷如何融合外来因素并发展壮大。
文章总结了唐代越窑青瓷对外来文化和工艺的借鉴与吸收的重要意义,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这些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越窑青瓷的历史价值和重要性,为研究和保护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提供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指导。
【关键词】唐代越窑青瓷, 外来文化, 外来工艺, 借鉴, 吸收, 文化交流, 跨文化影响, 文化传播, 文化融合, 艺术历史, 文化传承, 研究意义, 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唐代越窑青瓷作为中国古代瓷器的珍贵遗产,因其独特的工艺和美丽的造型而备受推崇。
唐代越窑青瓷是中国南方越州(今浙江绍兴)地区的一种特殊瓷器产品,其制作始于唐代中期,兴盛于唐代后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
在唐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和贸易交流日益频繁,外来文化和工艺对中国瓷器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
唐代越窑青瓷的出现,既受到本土传统工艺的启发和发展,又深受外来文化和工艺的影响和借鉴。
外来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使得越窑青瓷在造型、纹饰、釉色等方面展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面貌,同时也为中国瓷器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的元素。
通过对唐代越窑青瓷对外来文化和工艺的借鉴与吸收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瓷器产业的历史发展进程,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传承和发展中国瓷器工艺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唐代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瓷器的珍贵遗产之一,其对外来文化和工艺的借鉴与吸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越窑青瓷借鉴外来文化和工艺的方式,可以深入了解唐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揭示中国古代瓷器工艺的发展轨迹。
越窑青瓷如何吸收外来文化和工艺的精华,可以为当今瓷器工艺的创新与传承提供借鉴和启示,对于繁荣发展我国传统工艺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越窑青瓷技艺传承价值及其本土性的现代化建构研究

0前言 越窑是我国最著名的窑系之一,被称为“母亲瓷”, 越窑秘色瓷被誉为瓷中绝品,上供之器。上林湖窑址 一带的窑火,早在东汉便已燃起,直到南宋窑中火苗 才慢慢熄灭,其间延续一千多年,现为我们留下了近 200 处窑址。上林湖越窑贯穿了整个越窑历史的窑业 生产,不论其分布范围,还是延续时间,都是极其罕 见的,因此其窑址也被誉为“露天青瓷博物馆”。 1 越窑青瓷研究概述 国内对越窑青瓷的研究内容范围较广,研究方法 较多。20 世纪,陈万里先生是对越窑古窑址进行实地 考察的第一位学者,并著有《瓷器与浙江》、《中国 青瓷史略》等。周仁先生创新的运用自然科学手段对 越窑青瓷进行定性。与李家治先生联合发表了《中国 历代名窑陶瓷用釉的初步科学总结》, 首次将科学技术 引入到越窑青瓷的研究。21 世纪,关于越窑青瓷的研 究更加引人注目,相关研究领域也呈持续增长态势,
收稿日期:2021-04-04. 修订日期:2021-04-08. 作者信息:章运,男,(1990-)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技艺与文化传承。 项目基金:2019 年度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 《越窑青瓷技艺传承价值及其本土性的现代化建构研究》 ,编号:2019B41; 2020 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新时代浙江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与发展对策研究》,编号:202045065。
传承与创新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069
传承与创新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提供比较视角。 2.2 学术价值 (1)现代艺术发展已经超过传统艺术门类,对越 窑青瓷技术传承的价值与本土艺术、文化的关系研究, 将会促使当代学者用他自己的眼光来审视越窑青瓷艺 术的同时,也开启了新的研究视角,对构建中国本土 青瓷艺术有重要的意义。 (2)构建越窑青瓷技艺传承价值及其本土性的现 代化建构基础理论,纳入学理研究与实践探索,也可 推动浙江区域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助于重塑并 丰富青瓷文化,同时也有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2.3 其独特的工艺价值也正在成为一种文化象征 被关注甚至成为产业化商品 不仅带来经济价值,还可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产 业,成为我们现代社会肌体一部分。越窑青瓷文化创 造则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中华陶 瓷文化传统,在同外来文化的互动交流中,丰富和融 合发展而来。从文化创造的视角来看越窑青瓷艺术, 越窑青瓷的发展既要回望传统,又要走进当代;既是 中国青瓷的国际性表达,又是世界青瓷的中国化诠释。 越窑青瓷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在于变。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当今社会存在着商品 艺术化和艺术商品化的趋势,这给越窑青瓷技艺传承 价值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3 越窑青瓷本土性的现代化如何实践。 3.1 现代青瓷化的交融与互动模式 越窑青瓷本土性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其传统与 现代并非绝对对立,关键是如何理解与创新实践。实 现越窑青瓷传统与现代的再生与互动,也将成为新的 经济增长点,实现青瓷文化的转型。在对当代陶瓷艺 术的一般价值和创作状态的认识上,吕品昌教授提出 了“文思”和“物语”两个切入点。“文思”是面向 传统和当代文化的思考,“物语”则是关注形式语言 和技术方式方面的特征。越窑青瓷本土性现代化的实 践过程中,首先任务就是要对越窑青瓷相应的“文思” 和“物语”进行融合 、实践与转化。 3.2 当代艺术对越窑青瓷陶瓷造型形态的影响, 就是现代陶艺造型的发展过程 而现代越窑青瓷不能光想造型的着变,以为造型 形态的改变就是创新,甚至把搞怪,求异当成制瓷的 目标,忽略了文化审美的演绎,越窑青瓷本土性的现 代化发展更应该结合传统经典青瓷造型形态进行创造。 当代越窑青瓷造型形态的多样化,重点在于实现当今 越窑青瓷造型形态的多样性,而这取决于越窑人能否 在当今环境下准确把握好陶瓷造型形态与审美取向。 越窑青瓷造型形态应该结合工艺、市场、审美等诸多 因素进行设计创作,而不应和经济利益直接画等号。
越窑青瓷的现代仿制与创新

一 千多 年 的历史 ,经 历 了创 烧 、发 展 、鼎盛 和衰 落 的发展
过 程 ,因 此 东 汉 至 南 宋 的浙 东 青 瓷 统 称 为 越 窑 青 瓷 系 。中
越 窑青 瓷品种 繁多 ,造 型生 动 、釉 色苍翠 、装饰 丰 富 , 唐 至北宋早 期是越 窑的鼎盛 时期 ,其 生产 规模 、工 艺水
爱 。同时饮 茶风 尚又影 响了越窑青瓷 的型制 。
使釉 呈青色 。窑址发 掘的多数标本都 呈青黄色调 ,说 明烧
越 窑青瓷是 我 国陶瓷之路对 世界 文化影 响最 为久远 成 时 的还原 气氛不浓 .瓷器大 多是 在弱 还原气 氛烧成 的 。
而深刻 的瓷器 品种 。从 目前世界各 地出土 陶瓷器 中 ,越窑 而要 得到青 绿色 的釉必 须要有强 还原气 氛 ,但 是 当时的
越 窑青瓷 ,以胎质细 腻 、造型 典雅 、青 釉雅润 、质如碧 玉 而 不仅 与其 化学组成 有关 ,而其 中铁 含量较 高是决定 越 窑
著称 于世 。这种 如冰似玉 的美丽釉色 ,深受诗 人 的赞赏 和 青瓷釉颜 色发色 程度 的本 质原 因 ,此外还 与烧成 温度及
喜 爱 ,咏瓷 诗 的出现 ,是越 窑青瓷艺 术文化 张力延 伸 的结 烧成气 氛有关 。烧成气氛 的影响是 由于在 氧化气 氛 中烧
果 ,咏瓷诗 作为一 种独特 的文化形 态为人 们把 玩青瓷 提 成 ,坯 、釉 中的铁 和足够 的氧 结合 ,处 于 高价 的三 氧化铁
供 了丰 富的精 神食粮 。此外 ,越窑青瓷 与唐代的饮茶风 尚 就呈 黄色 ;如果 在还原气 氛 中烧 成 ,因为 火焰 中的氧不
关 系 十分 密切 ,其瓷 质造 型 ,釉色 之美 ,深 受饮 茶 者 的喜 足 ,会把 坯 、釉 中的高价 三氧 二铁 的氧 夺 去一部 份 ,从 而
越窑青瓷艺术刍议

样, 装饰纹理盛行纤细繁缛 的划花和刻花。
24越 窑青 瓷 衰 落 时期 的 生 产 及 工 艺 特 征 .
拉坏 为主 , 同时采 用其 它多种手 工如拍 粘接 、 印 、 模 捏塑等。窑炉烧成 也完成 了分段烧成 的技术创新 , 龙 窑 的窑床坡度 、 窑炉结构逐 惭完善。在造 型方面 , 器 型走 向于实用 , 由矮胖到修 长 , 塑缺 罐装饰 由简单 堆 到复杂。装饰艺术风 格多姿多彩 , 几何纹 样、 物形 动
当首推越窑 青瓷。越窑是我 国陶瓷史上划 时代重大
发 明 , 是 我 国 目前 发 现 的 最 早 的 瓷 器 发 源 地 。越 窑 也 瓷 器 之 所 以著 称 于 世 ,是 因 为 其 瓷 质 不 但 釉 色 类 玉
北宋时期继续越 窑青瓷 的繁 荣发达 ,在 整个青 瓷器 的制造工艺过 程包 括胎 、 、 饰 、 烧等都 得 釉 装 装
通 过 对 越 窑 青 瓷 的 历 史概 况 、 工 艺过 程 以及 艺 术 审 美 特 征 的归 纳 与 分 析 ,探析 了历 史 上 重要 时期
21 窑 青 瓷 的 产 生 及初 始 青 瓷 的 工 艺特 征 .越
浙 江 东 部所 具 有 的优 越 自然 环 境 及 其 丰 富 的 瓷
越窑青瓷工艺特征及其艺术特点 ,阐述 了越窑青瓷 至今依然令人喜爱且久负盛名的本质原 因,从而 为
烧、 发展 、 鼎盛和衰 落的发展过程 , 因此东汉至 南宋 的浙东青瓷统称为越窑青瓷系。中唐 至北 宋早期是
越 窑 的 鼎 盛 时 期 , 生 产 规 模 、 艺 水 平 、 品 质 量 其 工 产 在 各 大 名 窑 系 中 居 领 先 地位 , 在 国 内外 享 有 盛誉 。 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窑青瓷的现代仿制与创新摘要:本文通过对越窑青瓷的历史概况、工艺特性以及艺术审美特征的归纳与分析,论述了对越窑青瓷传统工艺技术、流程进行研究与创新的必要性,并就此做了一系列相应的实际分析,并进行了越窑青瓷的现代仿制与创新。
面对传统越窑青瓷,现代人需要的是传承、变革、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越窑青瓷;历史;工艺;变革创新1 引言越窑青瓷品种繁多,造型生动、釉色苍翠、装饰丰富,有很高的实用和艺术价值。
越窑青瓷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和中外文化交流中历来受国内外学者的注意和重视,一直以来都是国家保护和珍视的对象。
因此,通过对越窑青瓷传统工艺技术、流程的分析研究与仿制,以达到继承、恢复和发展的目的,是当前对越窑青瓷创新性地研制与变革的重要方面。
2 越窑瓷器历史概况越窑是我国浙江东部地区瓷窑的统称,也是我国烧瓷历史最早的瓷窑之一,是最著名的青瓷窑系。
越窑窑址主要在慈溪、余姚、上虞、绍兴一带。
在唐代这些地方归越州管辖,故称越州窑,简称越窑。
中国最早的瓷器是东汉时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的,越窑从东汉到南宋初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创烧、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发展过程,因此东汉至南宋的浙东青瓷统称为越窑青瓷系。
中唐至北宋早期是越窑的鼎盛时期,其生产规模、工艺水平、产品质量在各大名窑系中居领先地位,且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是浙江慈溪、上虞,这里也是中国海上陶瓷之路的最早起点,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越窑青瓷向人们展现了独特的生产生活风貌和审美价值取向。
越窑青瓷从东汉到南宋初的一千多年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一定历史时期的越窑青瓷工艺都是对前一时期的继承与发展。
3 越窑青瓷艺术魅力探究作为我国浙东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体现的越窑青瓷以其地域风格、特殊的美质和魅力、独特的形式语言,创造了耐人寻味的审美意蕴。
其所蕴含的简约性、亲和性及现实主义等特性,令其久负盛名,魅力永驻。
越窑青瓷之所以长久地传留于世,除了物质实用性外,关键在于它的文化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
而能够充分体现其艺术特质的一个突出的表现形式,便是花样繁多的装饰刻划艺术,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俗特色和文化象征意义。
越窑青瓷,以胎质细腻、造型典雅、青釉雅润、质如碧玉而著称于世。
这种如冰似玉的美丽釉色,深受诗人的赞赏和喜爱,咏瓷诗的出现,是越窑青瓷艺术文化张力延伸的结果,咏瓷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为人们把玩青瓷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此外,越窑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同时饮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型制。
越窑青瓷是我国陶瓷之路对世界文化影响最为久远而深刻的瓷器品种。
从目前世界各地出土陶瓷器中,越窑青瓷的输出可居首位,一定程度上越窑青瓷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越窑青瓷的国际交流促成了国外的借鉴与学习,推动了世界陶瓷艺术的发展。
在对越窑青瓷的历史概况、工艺过程以及艺术审美特征有了总体的了解之后,我们便对越窑青瓷传统工艺技术、工艺流程进行深入细致分析总结,结合现代工艺进行革新,创造出具有传统越窑青瓷优点,同时又符合现代审美的“现代越窑青瓷”。
面对越窑青瓷,我们需要的是传承、变革、创新与发展。
4 历代越窑青瓷坯、釉工艺及其特征分析4.1 越窑青瓷的坯根据越窑青瓷考古及相关研究文献记载,越窑青瓷的坯体化学组成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
这些数据及范围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与发掘越窑青瓷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表1是历代(东汉-北宋)浙江慈溪上林湖区窑址瓷坯测试的化学组成。
从成分可以看出,其化学组成在一个变化比较小的范围内,从分子式可看出,sio2摩尔含量为6.5~8.5,rxoy摩尔含量在0.44~0.64之间,这取决于其较高的sio2含量(在75%左右)和较低的al2o3含量(16%左右)以及较高的fe2o3含量(2%左右)。
从历年采集的上林湖地区的越窑青瓷标本看,其坯的外观色泽没有太大的差别,一般均为灰白色,这与坯体的化学组成有着本质的关系。
4.2 越窑青瓷的釉釉与坯在成分上一样,各种成份必须有一个适应的范围。
表2是历代(东汉-北宋)浙江慈溪上林湖区窑址瓷釉测试的化学组成。
从化学组成及其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是属于比较成熟的釉料组成范围,其fe2o3+ tio2含量在2.5%左右,ro的含量均在18%左右,r2o 的含量在2.5%左右,主要助熔剂为cao,属石灰釉。
石灰釉具有光泽好、透明度高、釉层薄的特点。
从历代的越窑青瓷标本来看,釉色多为青灰、青黄或淡青以及青中泛黄。
由于釉的色调不仅与其化学组成有关,而其中铁含量较高是决定越窑青瓷釉颜色发色程度的本质原因,此外还与烧成温度及烧成气氛有关。
烧成气氛的影响是由于在氧化气氛中烧成,坯、釉中的铁和足够的氧结合,处于高价的三氧化铁就呈黄色;如果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因为火焰中的氧不足,会把坯、釉中的高价三氧二铁的氧夺去一部份,从而使釉呈青色。
窑址发掘的多数标本都呈青黄色调,说明烧成时的还原气氛不浓,瓷器大多是在弱还原气氛烧成的。
而要得到青绿色的釉必须要有强还原气氛,但是当时的龙窑只有最佳的窑位才有可能,故此越窑青瓷中青绿色的上等精品不多。
5 越窑青瓷的现代发掘及其仿制5.1 传统越窑青瓷工艺过程分析通过对越窑青瓷的外貌观察、釉色和坯质研究以及造型和装饰的分析,越窑青瓷的现代仿制是可行的,也是切合实际的。
然而现代性仿制发掘研制的关键是要结合现代制瓷工艺全面了解并掌握越窑青瓷的制作工艺,要做到现代工艺与传统越窑青瓷工艺的科学合理的结合,不仅是工艺上现代与传统的结合,更是文化与审美的科学合理融合。
此外,对越窑青瓷器皿的创新主要是从造型上突破,在总结历代青瓷造型优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审美与实用功能,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历代越窑青瓷的坯,都呈不同程度的灰色或淡灰色。
这取决于浙江地区的瓷用原料中铁的含量比较高。
表2中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越窑青瓷坯、釉配方中含铁量均在1.5%以上。
铁含量与烧成气氛决定了越窑青瓷釉色。
越窑青瓷坯的酸度系数为:ro2/(ro+r2o+r2o3)=1.13~1.32,与我国硬质瓷坯1.13~1.30的酸度系数基本一致,因此越窑青瓷胎属于硬质瓷。
越窑青瓷釉的酸度系数值为:ro2/(ro+r2o+r2o3)=2.24~2.73,较易熔釉的系数值2.5~4.5要低,属易熔釉。
越窑青瓷其烧成过程可以分为氧化、还原、冷却三个阶段。
唐代以前,还没有匣钵,所以套坯在窑内进行。
而烧成的关键在于控制还原和冷却阶段的气氛,尤其是以铁为着色元素的青釉。
在还原焰中烧成,釉色纯正。
5.2 越窑青瓷的现代仿制从已有的标本研究可知,越窑青瓷瓷化程度高,吸水率低于0.42%、显气孔率为0.90%左右、烧成温度有的达到近1300℃。
胎釉结合好,接近了现代瓷的标准。
通过对越窑青瓷的研究与分析,选择优秀标本作为仿制对象,并且研制出一系列产品。
5.2.1工艺技术的确定首先选择古窑址附近的瓷石作为制瓷的原料,结合现代原料制作工艺,瓷石经破碎,配制的注浆料与可塑泥的含水率分别为37%和22%左右。
成形方式有注浆法、可塑法和模印法三种。
器物的附件,用粘、贴、镶、接等方式来完成。
半干成形坯的水份定为10%左右,这样便于刻、划、修、刮、雕的进行,为避免制品起泡,坯体先素烧后再施釉。
釉层厚度为0.15~0.2mm。
在弱还原气氛中烧成,其烧成温度为1260~1280℃。
5.2.2仿越窑青瓷坯配方和釉配方从历代越窑青瓷的化学组成和古窑址附近瓷石的化学成分来确定仿制研制的坯、釉配方。
坯原料选择及配方:采用古窑址附近的瓷石及瓷土。
配方为瓷石50%、瓷泥1 30%、瓷泥2 20%,外加少量添加剂配成。
经目测手选,石碾、石臼粉碎后用球磨机细粉碎,泥浆过150目筛,陈腐三天。
用注浆法、可塑法和模印法成形,粘贴镶接成坯体。
经干燥,用竹片、铁叶刀、针刻划修刮,进60~70℃箱式烘房干燥。
釉原料配方及工艺:石灰石24%、石英21%、粘土25%、瓷石24%、长石6%,外加少量添加剂。
釉的比重为1.4。
在干燥的坯体上用浸、淋法上釉,以擦、揩、刮去底釉,待干燥至含水量为3%左右入窑。
坯、釉配方化学组成及百分含量如表3、表4。
仿制品在隧道窑中用弱还原气氛烧成,烧成温度为1280~1300℃。
仿制品的坯厚一般为7~8mm,釉层厚度为0.15~0.20mm。
另外,在坯中加入约0.02%的传统青花料进行试验,产生了独特的效果。
6 对试制产品结果的分析比较从坯、釉配方来看,此次现代仿制研制仍是在参照传统越窑青瓷器基础上进行的,仍以铁为着色剂,在隧道窑中用弱还原气氛烧成。
成批制品的釉色能达到基本一致,且与标本大体一致,达到了仿制目的,而且要比古瓷烧成制度合理,更容易控制。
另外,在坯、釉获得变革创新的同时,再结合以现代人的审美与实用功能的造型创造,使传统的越窑青瓷大放异彩,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
参考文献[1] 徐定宝.浙江青瓷文化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 冯先铭.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3] 孙海芳.中国越窑青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 李家治.浙江青瓷釉的形成和发展[j].硅酸盐学报,19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