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详细介绍

合集下载

唐宋越窑的特征和辨识

唐宋越窑的特征和辨识

唐宋越窑的特征和辨识唐越窑带钮盖横柄执壶越窑,是⽣发在我们浙江的⼀个古代名窑。

从唐代到五代,是它的兴盛时期,到北宋还在继续延烧,然已开始⾛下坡路。

北宋中期以后,其地位逐渐为龙泉窑所替代,到南宋就停烧了。

越窑的窑址是以浙东慈溪的上林湖窑为中⼼,包括上虞窑的寺前、帐⼦⼭、凌湖和慈溪的上岙湖、⽩洋湖⼀带的产地为代表。

同时,绍兴、诸暨、鄞县、奉化、临海、黄岩等也都⼀直在烧造着青瓷。

初唐时的越窑器,仍处于中国青瓷的低潮时期,其基本风格与南朝和隋朝相类似。

中唐以后质量逐渐提⾼。

产品有“类⽟”、“类冰”及“千峰翠⾊”之誉。

尤其是当时⽣产的青瓷茶瓯,被当时写《茶经》的陆⽻推举为越窑之⾸。

五代时,⼀部分产区为钱镠的吴越国宫廷所垄断,成为我国最早的官窑。

其典型的产品,就是现在⼤家都知道的,从唐代中期就开始烧造的所谓“秘⾊瓷”。

唐宋时期的越窑产品,不仅畅销国内,⽽且还远销海外。

现在在印度、伊朗、埃及、⽇本和东南亚地区的考古发掘中,经常有唐宋时期的越窑器被发现,这就是⼀个有⼒的证明。

唐越窑喇叭⼝⽠棱执壶要辨识越窑青瓷,可以从胎釉的变化⼊⼿。

从总体⽽⾔,越窑青瓷的胎⾊呈灰⽩⾊,从唐到宋,变化不⼤。

只是唐代早期由于对胎⼟的粉碎、淘洗均不够精细,胎质中含有不少沙粒。

从唐代中期起胎质显细腻,不再含沙粒。

北宋时越窑器的胎⾊仍是灰⽩⾊,但已变得⽐较浅了。

宋时的胎质⽐较紧密,内含杂质较少。

越窑青瓷器都是拉坯成型的。

在这⼀点上,仿制者很难做得⼗分到位。

他们虽然也可运⽤拉坯⽅法,但重量和厚度掌握不好,往往是过重或过厚;也有⽤模制泥浆灌注⽅法来仿烧。

这种器物,⼀是重量偏轻,⼆是只要看到是模制泥浆灌注,就可以排除,因为,当时还没有这种⼯艺。

另,现代仿品在胎质上不⼀定能掌握得好,仿北宋的胎质过松,仿唐代的胎质过紧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不到位的地⽅。

胎⾊上,过⽩或过灰都有,也须仔细辨别,找出其与时代的不合之处。

唐越窑秘⾊釉葫芦执壶⼀对在施釉上,从唐到宋所施的都是⽯灰釉,这种釉,光泽度好,透明度⾼,但粘着⼒不强,薄⽽易流淌。

越窑的概念

越窑的概念

越窑的概念越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陶瓷窑址,即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的越窑遗址。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而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直至宋代显赫一时。

越窑以其独特的瓷器制作工艺和卓越的艺术品质而闻名于世。

越窑的概念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指越窑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即越窑所在的地理位置以及它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

二是指越窑的陶瓷制作工艺和瓷器特点,即越窑所独具的制作技艺和创作风格。

首先,我们来介绍越窑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

越窑地处于中国的江南地区,位于长江、钱塘江和新安江的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这个地区的齐贤山被誉为“中国古代制瓷之母山”,具有丰富的陶土资源,有利于制作优质的陶瓷制品。

关于越窑的历史渊源,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在东晋时期,越窑开始逐渐兴起,并于隋唐时期达到鼎盛。

隋唐时期是越窑的黄金时代,越窑的陶瓷制作工艺得到极大的发展和完善,瓷器的艺术品质更趋成熟。

唐代的瓷器制作技术突破了以往的传统,瓷器的设计、造型和装饰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在宋代,越窑的瓷器创作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宋代的越窑瓷器以其纯净的釉色、精湛的造型和细腻的装饰而备受赞誉。

尤以青瓷为代表,其特点是色泽苍翠,并以青绿色釉面闻名。

宋代越窑瓷器的发展对中国古代陶瓷制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世界陶瓷制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我们来了解越窑的陶瓷制作工艺和瓷器特点。

越窑以其独特的陶瓷制作工艺和精湛的瓷器技艺而闻名于世。

首先是陶瓷制作工艺。

越窑采用高温烧制技术,瓷器的烧制温度较高,可以达到1200以上。

这种高温烧制使得瓷器的质地更加致密,坚硬耐用。

其次是瓷器的特点。

越窑瓷器的最大特点是釉色纯净而均匀,釉面晶莹剔透。

越窑釉料主要有青绿色、白色、黄色等,其中以青瓷最为著名。

青瓷是越窑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之一,以其鲜艳的青绿色釉面和独特的装饰纹样而闻名于世。

此外,越窑的瓷器形制也非常丰富多样。

其代表性的器型有瓜形瓶、八仙瓶、唐三彩等。

中国陶瓷之十四

中国陶瓷之十四

中国陶瓷之十四中国陶瓷之十四越窑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越瓷类冰”。

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窑。

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

因此越窑是指坐落在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内的窑场,以出产类玉似冰的青瓷而着称,超出这个范围的浙江其它地区的窑场,尽管生产越窑风格的青瓷,但不能称之为越窑,而只能为越窑系窑场。

越窑是中国瓷窑的开山始祖,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

越窑的代表窑址上林湖就位于余姚附近的慈溪市。

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

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

也称“秘色窑”。

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进贡瓷器动辄万件;入宋以后,贡瓷数量有增无已,一次进贡有多达十四万件者。

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唐、五代时期是越窑发展鼎盛时期,代表了青瓷的最高水平,尤其是所谓的“秘色”瓷,更是当时越窑青瓷的十分引人注目的产品。

唐朝文学家陆羽,在所著《茶经》中评价全国各地生产的茶碗,将越窑产品排在首位。

越窑青瓷在晚唐五代时被称为“秘色瓷”。

1987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中出土了唐懿宗用来供奉释迦真身舍利的一批精美供器,同时出土了记录这些器物名称的石刻“物帐”。

据此物帐,专家们断定该地宫出土的16件青瓷就是传说中的所谓的“秘色”瓷,从而揭开了“秘色”瓷的谜底。

关于“秘色”瓷也有两说。

一说是广义的,越窑青瓷就是“秘色瓷”;一说是狭义的,越窑青瓷中的上好之品才能称之为“秘色瓷”。

狭义中的“秘色瓷”,曾是越窑中烧制的供御之物。

【越窑青蛙罐】盘口,器身堆塑一青蛙张开四肢抱器身,蛙口大张,舌顶上颚,似在鼓噪。

施翠绿釉,釉色圆润,蛙的四肢清晰、生动。

越窑的七个窑厂分部图: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

【浙江慈溪市上林湖寺龙口越窑窑址】时代:唐末至南宋。

获得自唐末五代至南宋初期的各类瓷器三万余件(片)和大量窑具标本。

越窑和越窑青瓷(1)

越窑和越窑青瓷(1)

越窑和越窑青瓷(1)(青瓷香薰,公元265—316年,西晋)越窑越窑,是“越州窑”的简称。

其主要窑场在古代越州所辖的余姚、上虞境内,因唐代时期是以窑场所在的州名来命名瓷窑,因此这一地区的窑场被统称为“越州窑”或“越窑”。

越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生产原始瓷的时代。

早在商周时期,浙江上虞、德清、绍兴等地就已出产原始瓷;至秦汉时,浙江上虞更是汉代原始瓷的重要产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迭起,但江南与中原相比要安定很多,因此南方瓷业在这一时期非但没有停步反而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浙江瓷业,在汉代的基础上发展迅猛,越窑、德清窑、婺州窑等都是窑场林立,各自发展成为了庞大的瓷窑体系。

到了唐中晚期,越窑更是发展进入到了一个繁盛时代,越窑瓷以其“如冰似玉”的绝佳品质而名扬天下。

(青瓷托盏,公元420—589年,南朝)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唐以前的越窑与唐代所说的越窑并非是相同地域范围内的窑场:唐以前的“越窑”指的是浙江地区的窑场,而唐代的越窑主要是指浙江余姚上林湖地区的越窑,范围小了很多。

或者换个说法:从原始瓷到唐代成熟瓷器,自始至终都伴随有越窑的身影,只是唐代以前古越地区的窑场并不以越窑相称。

而进入到唐代中晚期后,由于浙江上林湖地区窑场所生产的瓷器“胎质细腻、釉层均匀、色泽莹润”,从而特别受到人们的青睐,逐渐成为了越窑瓷的代言人。

由于唐代是以窑场所在地命名瓷器,“越窑瓷”之名便因此而声名远播,以致后世的人们说到越窑瓷时主要指的就是上林湖地区出产的瓷器(类似我们现在所说的德州扒鷄,实际指的是那个传统品牌,而不是所有德州出品的扒鷄)。

(青瓷四系罐,东汉)越窑青瓷东汉后期,在浙江绍兴、上虞一带首先出现了青瓷器。

它是在夏商周三代原始瓷和印纹硬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其胎质坚细,釉色晶莹,吸水率低等指标已达到了近代瓷的标准,因此这一地区所生产的青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瓷器(符合现代标准的瓷器)。

也即:东汉越窑生产出了中国的第一代瓷器——越窑青瓷。

最早的官窑瓷器——越窑

最早的官窑瓷器——越窑

最早的官窑瓷器——越窑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

越窑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

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

隋、初唐继承南朝风格,生产碗、盘、盘口四系壶、四耳罐、鸡头壶等产品。

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

也称'秘色窑'。

在越州境内(今浙江慈溪滨湖地区),故名。

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

发现窑址已达二三十处,以鳖唇山东晋时期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时期的窑址尤多。

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似玉之甄','越甄秋水澄','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

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

进贡瓷器动辄万件;入宋以后,贡瓷数量有增无已,一次进贡有多达十四万件者。

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

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越窑青釉瓜棱执壶,唐,高20.4cm,口径5.8cm,足径7.7cm。

执壶撇口,束颈,溜肩,长圆腹,圈足。

通体呈四瓣瓜棱形,肩部一侧置短流,另一侧颈、肩之间置曲柄,与流、柄成十字形的颈、肩之间置双系。

通体内外及圈足内均施青釉。

此执壶造型圆润饱满,釉质润泽,为唐代晚期越窑青瓷的代表作品。

青瓷的烧造至唐代已相当精美,浙江越州一带所产的青釉瓷器,体现了唐代青瓷生产的时代水平。

越窑青釉直颈瓶,高22.4cm,口径2.3cm,足径7.3cm。

瓶直口,长颈,颈上细下略粗,硕圆腹,圈足。

通体施青釉,釉色莹润细腻,发色纯正。

唐代越窑青瓷以其釉色之美著称于世,为当时全国青瓷之冠。

唐代越窑青瓷釉质细腻,透明度好,釉色极为优美,青绿色调,浑厚滋润,其胎体灰白色,浅淡的胎骨使釉色愈加亮丽优美,釉面犹如一湖清水。

越窑详细介绍

越窑详细介绍

接下来是我对越窑青瓷的了解: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浙江上虞、慈溪、余姚一带古为越地,故称越窑,是中国越瓷的发源地。

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

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烧,是我国烧制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之一。

其中,慈溪上林湖一带烧制的越窑青瓷最为著名。

据记载,五代吴越国钱氏王朝在上林湖曾设置过官监窑,专门从事生产釉色青绿、釉质莹澈的“秘色瓷”,作为宫廷用品,并向中原诸王朝进贡。

于是“秘色瓷”就成为上林湖“似玉类冰”上乘青瓷的代名词。

越瓷始于汉,盛于唐,特别在唐朝的中后期,瓷器烧制的技艺已达到了纯熟的程度。

那时,由于创造了将肧体盛于匣钵之中与火分离的装烧法,从而使产品器形端正、肧胎轻薄、胎质细腻、釉色晶莹。

晚唐诗人陆龟蒙曾赋诗赞美:“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并盛赞越瓷“类冰似玉”。

唐代的文人雅士喜欢饮茶。

越窑青瓷温润如玉的釉质,青绿略带闪黄的色彩能完美地烘托出茶汤的绿色,因此越窑青瓷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爱。

盛行的饮茶风尚对越窑青瓷的形制也有所影响。

唐代早期以瘦高的立型器为主,到了唐代晚期出现了荷叶式、花口式的盘和碗。

瓷器装饰以光素为主,也有划花、刻花、堆贴和镂空的纹饰,以划花为多。

常见的纹饰是花鸟、水草和人物等,线条流畅简洁,纤细生动。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名著《茶经》中认为,茶具“越州上”,因为它“类玉”、“类冰”,“瓷青则茶色绿”。

这虽是从饮茶的角度来议论,却反映了越瓷青色微浅,釉色透明又具幽美感,实属工艺与设计结合的完美佳品。

唐王室墓出土的青瓷,证实青绿釉或是青黄釉都是秘色瓷的范畴。

釉色中当以青绿色及湖绿色为上,这也印证了“千峰翠色”的诗句。

唐代"秘色瓷"造型严谨,釉色青翠均匀,色泽典雅,体现了盛唐时卓越的制瓷工艺水平。

现今发现的唐代越窑"秘色瓷"都是陶瓷史上的精品。

越窑鉴赏与收藏小常识

越窑鉴赏与收藏小常识
开 始 生 产 ,经 二 国 、 两 晋 、 南 朝 、 唐 ,一 直 到 宋 ,延 续 千 余 年 。 经 历 了 创 造 、 成 熟 、 发 展 、 繁 荣 和 衰 落 几 个 大 的 段 落 。唐 朝 是 越 窑r : 艺最精湛I t ・ r 期 。 隋 、初 唐 继 承 南 朝 风 格 ,生 产 碗 、 盘 、 蕊 口
收藏鉴赏 /A P P R E C I A T I ON
T i p s o n Ap p r e c i a t i o n a n d Col l e c t i o n o f Yu e Ki l n Wa r e
越窑鉴赏与收 、 常识
史/阿 德
越窑 即l { 1 囤古代 南方肯瓷窑 。窑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上虞 、 余姚 、绍 兴、 j 波 等地 ,因这一带 占属越州 ,故名。越窑 自东汉

常将 口沿做 成花 L ] 、荷1 1 f口、烬口,底郎加宽 ,作成玉壁形 、
J i 环形成 多曲结 构。许多器物 还能 逼真地模拟 自然生物的形态 ,
0 8 8
假的越窑青瓷已亢斥 -反 复 辨 别 ,吃 不 准 的 可借 助 高 于眼 光 ,因 为 造
等捕写 } I 去想象。 越 窑主要器型订 盘F 、鸡头壶 、执壶 ( I 注子) 、唾 、虎 f,
仓 、碗 .恪 f盘 、蛙 盂 、 熏 炉 、 雠 、烛 台 、 耳杯 、托 盘 、盏 托
I 儿 _ { 系壶、四耳罐 、鸡头壶等产品。唐代 朝 ,余姚县 上林 湖窑 产 5 ^ 质地超众被朝廷录为 贡瓷 ,并置官监烧 。此后 ,品质愈 发晶

由于遮窑 所产青 瓷 , 曾经风靡 一时 , 促进 了制瓷业的发展。 目前法 国、德国、瑞典 、美圈、意大利、 日本、韩国等闲家许 多 博物馆都收 藏有出 f = 的唐宋越 窑青瓷器。 国内 夫部分旧家级的 文 博等单 位 , 收 藏 了越 窑青瓷精品。广大 玩爱好者 、收藏家亦

历史遗迹:越窑

历史遗迹:越窑

越窑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

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

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

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

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

隋、初唐继承南朝风格,生产碗、盘、盘口四系壶、四耳罐、鸡头壶等产品。

盛唐以后产品精美,赢得声誉。

产品都做得很规整,一丝不苟。

常将口沿做成花口、荷叶口、葵口,底部加宽,做成玉璧形、玉环形或多曲结构,十分美观。

胎体为灰胎,细腻坚致;釉为青釉,晶莹滋润,如玉似冰。

唐朝文学家陆羽,在所着《茶经》中评价全国各地生产的茶碗,将越窑产品排在首位。

许多文人还在作品中称颂越窑瓷器,如陆龟蒙的《秘色越器》,施肩吾的《蜀茗词》,顾况的《茶赋》。

表现出越窑青瓷的秀雅。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越瓷类冰”。

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窑。

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

因此越窑是指坐落在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内的窑场,以出产类玉似冰的青瓷而著称,超出这个范围的浙江其它地区的窑场,尽管生产越窑风格的青瓷,但不能称之为越窑,而只能为越窑系窑场。

越窑自东汉开始生产,经三国、两晋、南朝、唐,一直到宋,延续千余年,经历了创造、成熟、发展、繁荣和衰落几个大的段落,它是我国南方青瓷生产的重要产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唐、五代时期是越窑发展鼎盛时期,代表了青瓷的最高水平,尤其是所谓的“秘色”瓷,更是当时越窑青瓷的十分引人注目的产品。

越窑青瓷在初唐时胎质灰白而松,釉色呈青黄色。

晚唐时胎质细腻致密,胎骨精细而轻盈,釉质腴润匀净如玉,釉色为黄或青中含黄,无纹片,普遍使用素地垂直划纹的装饰方法。

另有一种在器物上堆贴花卉、人物、鱼兽等的方法,器物常见的有碗、盘、水盂、罐、盒等,特色器如瓷砚、执壶、瓷罂等,尤其是口唇不卷、底卷而浅腹的越瓷瓯,风靡一时,成为文人墨客的歌咏对象。

直到宋时越窑逐渐衰落。

越窑青瓷,以胎质细腻、造型典雅、青釉莹莹、质如碧玉而著称于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下来是我对越窑青瓷的了解: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浙江上虞、慈溪、余姚一带古为越地,故称越窑,是中国越瓷的发源地。

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

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烧,是我国烧制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之一。

其中,慈溪上林湖一带烧制的越窑青瓷最为著名。

据记载,五代吴越国钱氏王朝在上林湖曾设置过官监窑,专门从事生产釉色青绿、釉质莹澈的“秘色瓷”,作为宫廷用品,并向中原诸王朝进贡。

于是“秘色瓷”就成为上林湖“似玉类冰”上乘青瓷的代名词。

越瓷始于汉,盛于唐,特别在唐朝的中后期,瓷器烧制的技艺已达到了纯熟的程度。

那时,由于创造了将肧体盛于匣钵之中与火分离的装烧法,从而使产品器形端正、肧胎轻薄、胎质细腻、釉色晶莹。

晚唐诗人陆龟蒙曾赋诗赞美:“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并盛赞越瓷“类冰似玉”。

唐代的文人雅士喜欢饮茶。

越窑青瓷温润如玉的釉质,青绿略带闪黄的色彩能完美地烘托出茶汤的绿色,因此越窑青瓷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爱。

盛行的饮茶风尚对越窑青瓷的形制也有所影响。

唐代早期以瘦高的立型器为主,到了唐代晚期出现了荷叶式、花口式的盘和碗。

瓷器装饰以光素为主,也有划花、刻花、堆贴和镂空的纹饰,以划花为多。

常见的纹饰是花鸟、水草和人物等,线条流畅简洁,纤细生动。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名著《茶经》中认为,茶具“越州上”,因为它“类玉”、“类冰”,“瓷青则茶色绿”。

这虽是从饮茶的角度来议论,却反映了越瓷青色微浅,釉色透明又具幽美感,实属工艺与设计结合的完美佳品。

唐王室墓出土的青瓷,证实青绿釉或是青黄釉都是秘色瓷的范畴。

釉色中当以青绿色及湖绿色为上,这也印证了“千峰翠色”的诗句。

唐代"秘色瓷"造型严谨,釉色青翠均匀,色泽典雅,体现了盛唐时卓越的制瓷工艺水平。

现今发现的唐代越窑"秘色瓷"都是陶瓷史上的精品。

此时为越窑青瓷发展的顶峰。

1987年4月,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3件越窑青瓷器,在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帐上,这批瓷器明确记载为“瓷秘色”,从而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秘色瓷”。

秘色青瓷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八棱净水瓶”就是越窑青瓷的上品,此瓶以腹部突起的八条突棱为装饰,与瓶颈三道弦纹呼应,造型简洁典雅,釉色均匀如湖水般碧绿柔和,风格素雅。

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碗,釉中含铁,用还原焰烧成。

釉色青绿光润,细腻华美。

秘色八棱净水瓶越窑青瓷的特点及发展历史:东汉是越窑青瓷的初创时期,青瓷的烧制成功是浙江地区原始瓷的工艺发展和技术积累的必然结果。

这一时期的青瓷产品在成型、烧制工艺上与原始瓷一脉相承,器型、装饰上多有仿铜器和漆器。

东汉至三国期间瓷胎较白呈淡灰色,少数胎质较松,呈淡淡的土黄色,釉色以淡青色为主,浅雅明亮,少有黄釉或青黄釉。

器物纹饰简朴,常见有弦纹、水波纹及叶脉纹等。

烧制上多用三足支钉叠烧,故盘、碗内底留有三足支钉痕。

三国西晋是越窑青瓷的第一个发展高峰,产品种类特别是冥器非常丰富,如鸡笼、狗圈、猪圈、男女俑等。

装饰题材和装饰技法多种多样,而以动物题材最为普遍和重要,有以动物形象作为整体造型的,如羊形独台、蟾蜍水盂等,有作为局部装饰的,如鸡头壶、虎头罐、兽足洗等。

最有代表性的是集多种动物形象和人物、亭台楼阁于一身的堆塑罐,这种大型的冥器构造复杂、形象众多。

三国末至西晋这个时期的瓷器胎体稍厚,胎色较深,呈灰色或深灰色。

釉层厚而均匀,普遍呈青灰色。

常见的装饰是在器物的口沿和肩腹部划弦纹或压印斜方格网纹、联珠纹、忍冬纹和鸟兽纹等。

网纹起于吴末终于东晋,西晋时盛行。

西晋晚期出现褐色点彩,应用十分广泛,东晋时弦纹仍常见。

南朝时以刻划莲瓣纹或荷花纹为主,花瓣多用3-5条划线组成,且沿用至唐初;褐色点彩依然流行,但褐点缩小,呈小圆珠形,排列细密,与东晋时有别。

西晋时则用锯齿口的盂形垫具叠烧,故盘、碗内底留有一圈锯齿痕。

东晋仍沿用此法,但已出现坯件之间只放几颗圆形泥珠(托珠)垫隔,器物内底留有圆形泥珠痕迹。

东晋时越窑渐趋停滞,南朝时明显低落,至隋代时已是奄奄一息了,在浙东地区几乎难以找到隋代的越窑遗址。

器物种类减少,鸡头壶较流行,堆塑罐和其它小冥器不再生产,动物形象大大减少,且多消瘦呆板。

以褐色点彩和莲瓣纹为最主要的装饰,莲瓣纹盛行于南朝,折射出当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由于这一时期社会的动荡和经济的恶化,越窑一直在走下坡路,但依然有一些赏心悦目的产品。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各类手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瓷业生产出现遍地开花,相互争艳的局面,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

而慈溪上林湖地区是越窑中心产区,成为当时南方青瓷中心的杰出代表。

迄今发现唐宋窑址170 余处。

唐代早期,瓷业生产还未走出低谷,不见规模可观的窑址群落,仍处在恢复阶段。

进入中唐以后,制瓷技术进一步改进,大量使用匣钵装烧,瓷器质量显著提高,窑址数量剧增,以上林湖为中心的瓷业迅速拓展,在其周围的白洋湖、里杜湖、古银锭湖以及上虞、镇海、鄞县等地相继设立窑场,规模宏大,窑场林立。

唐代这个时期瓷器器胎质地细腻致密,呈浅灰、灰或淡紫色。

釉层匀净,呈黄色或青中泛黄,滋润而不太透明。

纹饰唐代偏重造型和釉色且追求玉的效果,故纹饰简练,常见的纹饰有龙凤、寿鹤和花卉等.其装饰技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线条较粗;也有少量印花,刻花和镂雕。

在工艺上唐代基本采用托珠垫隔,晚期才开始用匣钵装烧,质量大有提高,所烧器物基本满釉,底足内有数个圆形泥珠痕。

唐代晚期,以上林湖越窑为代表的瓷业生产已进入了鼎盛状态,制瓷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

产品种类繁多,制作精致,造型优美。

器型有碗、盘、盏、杯、盆、钵、壶、罐、盒、水盂、碗、唾盂、灯、香熏、瓶、鸟玩等,釉色纯净,光泽、滋润,“如冰似玉”,隐露精光;器表装饰有刻划花、印花、褐色彩绘和镂雕等;花纹有荷花、荷叶、荷花飞鸟、云、龙鱼等;刻线条流畅粗放,刀法熟练;器物普遍采用匣钵装烧,有一匣一件和一匣多件装烧。

五代时期江浙一带的吴越国,较少战争,越窑的瓷业生产能够继续发展,产品质量仍独步天下。

器物造型釉色、装饰及装烧工艺等方面继承唐代风格,器形繁多,胎壁普遍减薄,造型变得轻巧优美,折射出以釉色和造型取胜的时代风尚。

北宋早期,越窑继续繁荣发展,器物造型精巧秀丽,釉色青绿,纯净而透明;盛行纤细划花装饰,技法娴熟,图样简洁清秀。

装饰题材广泛,有鸳鸯戏荷,双蝶相向、龟伏荷叶、双凤衔枝、鹦鹉对鸣、鹤翔云间、鸟栖花丛,还有人物纹、牡丹纹、莲瓣纹、水波纹、缠枝纹、龙纹等,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北宋中期,制瓷工艺渐趋衰退,产品质量明显下降,但仍偶见工艺精湛的产品。

至北宋晚期,器物大多采用明火装烧,制作粗糙,刻划花纹简单草率,釉色灰暗,缺乏光泽,品种趋向单调,瓷业生产已完全衰落。

南宋初期,由于朝廷征烧祭器和生活用瓷,促使上林湖寺龙口、低岭头、开刀山一带瓷业生产再度兴旺,出现了一个新的短暂繁荣时期,但好景不长,龙泉窑的兴起越窑终于停烧。

五代至宋代越窑瓷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灰白。

黄釉逐渐减少,青釉多数带灰色,釉层透明。

但划花线条趋细,刻花装饰亦不盛行,光素无纹的器物仍占很大的比例。

北宋时盛行花纹装饰,采用刻、划、镂、雕和堆雕等多种手法,常见纹饰有蝴蝶、鸳鸯、鹦鹉、游鱼、孩童和花卉等。

五代至宋时还出现以长条细泥垫隔,故有的器物底足内留有数段长条细泥痕迹。

五代的余姚窑场是吴越钱氏烧贡瓷的主要窑场。

其造型多为杯、盘、碗、壶、托、瓶等日用器皿,且以刻花装饰。

其纹饰题材以人物、山水、走兽、花鸟、草虫、花卉为主。

釉色纯正,刀法娴熟,工艺精良,是越窑中的上乘之作。

吴越降宋后,瓷器产量减少,宋以后由于龙泉窑的兴起,越窑逐渐衰落。

代表作品:越窑东汉青釉布纹双系壶越窑西晋青釉镂空香炉越窑西晋青釉虎子越窑西晋青釉蛙形水盂越窑东晋青釉褐斑鸡首壶越窑南朝青釉刻花莲瓣纹鸡首壶越窑唐代青釉执壶越窑五代青釉刻划花碗越窑北宋青釉刻划花粮罂瓶越窑青釉海棠式碗唐代越窑秘色瓷直颈瓶唐代越窑刻花双鱼壶唐代越窑青瓷壶唐代越窑青釉四系瓶唐代越窑青瓷渣斗五代越窑龙纹盘五代越窑秘色瓷刻花盏托五代越窑刻花双碟纹盖盒五代越窑刻花双碟纹盖盒五代越窑刻花双凤纹盘在各地的出土情况:在日本发现越窑青瓷很多,仅在鸿胪馆遗址就有2500多片,在奈良法隆寺,保存着高26.4cm,口径13.6cm,底径10.1cm的越窑青瓷四系壶,平城京出土了越窑青瓷碗,于治市发现了双耳执壶,其他如京都仁和寺,立明寺,久米留市山本等地发现了越窑青瓷和瓷片。

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沙特越印度尼西亚等国和地区,都大量出土和收藏越窑青瓷器和瓷片。

自本世经20年代以来,收藏在菲律宾的国家博物馆,人类学研究所的菲律宾大学等处,以及许多著名收藏家争相收藏中国陶瓷,建筑家罗库信一人搜集中国陶瓷七千年以上,但收搜的中国陶瓷从九世纪的越窑从九世纪的越窑,越窑系的陶瓷开始。

印度、泰国、伊朗等国近年来(2009年-2013)年均出土和发现越窑青瓷器和瓷片。

伊朗出土中国陶瓷器极为丰富,著名的古代海港西拉夫是出土中国陶瓷重要遗址,英国别致造型、各种镂空雕刻、划刻、堆塑等艺术装饰。

使胎质、釉色、装饰副为独雎的艺术精品。

影响与意义:越窑青瓷的问世、不仅对世界物质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精神文化发展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陶瓷艺术吸收外来文化营养的实践,恰好体现了汉民族融汇世界先进文化智慧和技术,也是汉族艺术不断得以繁荣的重要因素。

中国陶瓷大量输出,对世界人民生活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中国陶瓷未进入之前,当地人民无饮食器皿宋赵汝适《诸蕃志》登流眉条,记载当地饮食习惯“饮食以木癸为碗,不施匙筋、木菊而食之”。

《诸蕃志》苏吉丹条:“饮食不用器皿,以竹编、贝叶为器,食毕则弃之”。

随着我国瓷器输入,东南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找到理想的生活用具。

如上述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出土和发现那么多越窑青瓷,越窑青瓷输出对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文明起到巨大影响。

非洲北部埃及开罗的福斯塔特遗址中,发现中国陶器一万二千片之多,在这些陶器中数量最多又是越窑青瓷,而越窑青瓷质量非常优良,品种又是精品。

在这遗址发现越窑青瓷里面装饰刻划花纹,有葵花瓣纹,有镂空等制品,感兴趣的是在距今800多年前毁灭的福斯塔遗址中,无论原是官府、民宅、商店到处发现中国陶瓷片,可以推断为当时越窑青瓷对古开罗人们生活起到重大影响。

越窑青瓷发明也推动了世界陶瓷工艺发展。

埃及较早生产陶器的,那里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已经生产了铜绿色的、闪烁着绿色光泽的碱性釉陶器,但在福斯塔遗址的仓库里收藏六、七万件陶瓷片,其中大部份是埃及的制品,但竞有百分七十到八十都是在某一点仿中国陶瓷的仿制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