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龙泉青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龙泉青瓷

朱嘉盛

在浙江省的西南部浙闽赣边境,群山延绵,峰峦叠嶂,溪流纵横。龙泉市就位于这片绿色的区域,总面积3059平方千米。龙泉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洞宫山、仙霞岭两支山脉绵亘其中,境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在市西、南、北有20多条小溪流向中部,汇入龙泉溪,流向温州。市西北的住溪、碧龙溪是乌溪江上游,流向杭州。市西的宝溪流入福建省属闽江水系,流向福州。所以,龙泉就有了“水流三州”的称谓。只有在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上,经过智慧、勤劳的龙泉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创造出灿烂的文明,最终奠定龙泉“青瓷之都、宝剑之邦”的地位。

初次对龙泉的概念是来自一把宝剑,这是一把制作精良的“龙凤七星剑”,它寒光凛冽,握在手上,会让人感到与武侠小说的世界拉扯了距离。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宝剑,剑的主人告诉我,这把剑是在龙泉买的,那是一个自古以来盛产宝剑的地方。后来又在朋友处看到了一件花瓶,花瓶线条流畅,造型优美,其釉色青如玉,光泽柔和,晶莹滋润,与其它瓷器大不相同。我那位做古玩生意的朋友告诉我,这是件龙泉青瓷。至此我才知道龙泉不但出宝剑还产这样精美的瓷器,对龙泉宝剑我曾作过一番粗浅的了解,那这青瓷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怀着好奇之心,试着去探个究竟。从资料上看,在龙泉市境内烧制青瓷的古代窑址有三百六十多处,这个庞大的瓷窑体系史称龙泉窑。

一、历史源流

龙泉窑开创于三国两晋,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龙泉境内山岭延绵,森林茂盛,瓷土等矿藏资源丰富,又位于瓯江上游,有便利的水路运输,加上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资源,自然条件可称得上得天独厚。

早在三国两晋时期,龙泉的百姓便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吸取越窑、婺州窑、瓯窑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但当时烧制的青瓷非常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龙泉市查田镇下保村曾在南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鸡首壶”、“鸡冠壶”、“莲瓣碗”等青瓷器,皆为灰胎青黄釉,这就是早期的龙泉青瓷。

经五代至北宋早期,龙泉青瓷进入了发展期。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器物就是淡青釉瓷器。这种瓷器器形规整,釉面均匀光洁,透着淡淡的青色,有些还经过刻划修饰。据实地考查证实,当时窑业已初具规模,这类淡青釉的烧制地点主要是在龙泉金村、大窑、安福一带。明代陆容《菽园杂汜》曾载:“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外则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绿绕等处皆有之、然泥汕精细,模范端巧,俱不若刘田”。刘田也叫“琉田”,即今大窑,是龙泉窑的传统制瓷中心。

龙泉窑的突然兴起很可能和龙泉窑为宫廷烧造贡品有关。当时江南一带属于吴越国的钱氏王朝统治,吴越国一直奉行与中原修好的政策,要向中原王朝进贡,

把瓷器当作“贡品”,是不错的选择。曾经有这样一件淡青釉罐,是考古发现的,其外壁釉下写着“天福元年,重修窑炉,试烧官物,大吉”的字样,天福是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可见当时吴越国向后晋的进贡物品中有龙泉青瓷。不过,当时主要担任烧造贡品任务的是越窑,其贡器也称“秘色瓷”。五代吴越国王钱鏐规定越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故曰“秘色”。最有名的当属1987年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3件越窑“秘色瓷”。在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帐上,这批瓷器明确记载为“瓷秘色”,从而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秘色瓷”。

历史上也有龙泉窑烧制“秘色瓷”的记录,宋代的庄绰在《鸡肋编》上记载:“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我们还可以从“秘色瓷”在当时进贡的数量上分析,《宋史·吴越钱氏》上记载:“太平兴国三年三月来朝,俶进……越器五万事,金扣越器百五事”;《宋会要》记载:“太平兴国三年四月二日朝,俶进……瓷器五万事,金扣瓷器百五事”。可以看出,吴越国在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进贡北宋的秘色瓷器达十万多件,要生产出如此庞大的数量,仅仅靠越窑是无法完成的。吴越钱氏选择条件优越的龙泉窑代替越窑,作为贡瓷的烧制中心,是完全可能的。越窑也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而逐渐走向衰落,从而导致江南的制瓷中心转向龙泉窑。随之而来的,一些优秀的制瓷匠人落户龙泉,越窑先进的制瓷技术同时也传入龙泉,这就为龙泉窑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随着北宋的灭亡,南宋的建立。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迁,那些技艺高超的制瓷匠人为逃避战火也加入到南迁的行列,他们的到来,意味着汝窑、定窑等北方名窑制瓷技术的传入。人才对于一个行业的兴衰,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时的龙泉窑结合了南北技艺,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瓷窑体系。在胎釉配方、上釉方法、造型设计、装饰艺术等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形种类丰富、釉色纯正,出现了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两大系列的精美产品,分别称哥窑和弟窑。

哥窑,是文献中记载的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考古学家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研究一直都未曾间断过。但是,迄今都没有找到确切的窑址。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

这里有两篇有关哥窑记载的明代文献,首先是陆深《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文中明确了哥窑烧造于龙泉的琉田,琉田就是现在的大窑。然而明万历年间高濂的《遵生八笺》另有别论:“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二窑烧造种种未易,悉举例可见,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他在文中却将哥窑产地定在了杭州。这两种说法到底应该信谁的?后来,论述哥窑的文献越来越多,对于哥窑器物特征的描述也越来越具体、清晰。根据文献提供的线索,人们在龙泉的大窑和溪口找到了生产类似器物的窑址。其产品为黑胎开片,釉色以粉青和灰青为主,特征与烧造年代均和文献所描述相符。至此,宋代五大名窑的哥窑已成定论,其烧造年代为南宋中晚期,产地为浙江龙泉。

人们又对龙泉哥窑和杭州南宋郊坛下官窑深入研究后发现,两者无论从窑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