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瓷器鉴定常见名词解释

瓷器鉴定常见名词解释

瓷器鉴定常见名词解释高岭土——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

颜色白中微带灰色或黄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东乡高岭村,故名。

“高岭”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记载,国标上音译Gaolin,成为国际性专用名词。

麻仓土——元、明景德镇制瓷原料,是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的一种高岭土,故名。

瓷石——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

是含石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物。

颜色白中微带黄色、绿色、灰色或浅红色,我国很早就用来制造瓷器。

不(音敦)子——制瓷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砖状泥块,称为“不子”或“白不”,中外陶瓷文献上普遍采用这个名词。

釉浆——即釉料,施于瓷坯的表面。

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用的釉浆由釉果和釉灰配制而成,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组成。

釉灰是用石灰石、凤尾草烧炼而成。

钴土矿——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种类颇多,古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含锰量高含铁量低,为国产钴土矿;一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为西亚地区产钴土矿。

苏泥麻青——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

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有黑色似铁锈斑点,经化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

平等青——又称“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

产于今江西乐平,呈色淡雅。

回青——是一种进口的青花色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

其特点是发色蓝中泛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

石子青——又称“石青”,明代中期晾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使用的一种色料。

产于今江西上高,发色浓中带灰。

珠明料——产于云南,由钴土矿煅烧而成的青花色料。

清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用的主要青料,发色鲜明青翠。

拉坯——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

盘、碗等圆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瓷器知识点总结

瓷器知识点总结

瓷器知识点总结瓷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瓷器的制作过程中,需要经过精密的工艺和独特的技术,因此其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而且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1.瓷器的起源和发展瓷器起源于中国,最早的瓷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时候。

据考古学家的发现,早在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就已经开始使用陶器,而且有的陶器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釉面形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瓷器的制作技术也在不断地演进和完善。

2.瓷器的种类瓷器可以大致分为青瓷、汝窑、官窑、景德镇瓷器、钧窑、哥窑、粉彩瓷器、剔犀玉瓷器、织紋錦瓶、铁纹石瓮等等,每一种瓷器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其中景德镇瓷器被誉为"瓷都",是中国瓷器的代表之一。

3.瓷器的特点瓷器有着许多特点,如:质地洁白如玉,通透性好,声音清脆,色泽丰富、图案繁复、线条流畅等。

4.瓷器的制作工艺瓷器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原料准备、成型、烧制、施釉和装饰等环节。

其中,在原料准备阶段,瓷泥是瓷器生产的关键材料之一。

它的原料主要由石英砂、长石和粘土等混合而成。

这些原料需要经过多道工序的处理,才能制成合适的瓷泥。

在成型环节,瓷器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经过陶轮拉坯、模压等工艺,最后还需要进行修整和修边。

然后是烧制环节,在中国传统瓷器生产中,采用的主要是龙窑烧制技术,这种技术被认为是瓷器烧制技术中的顶级工艺。

在施釉环节,需要将釉料均匀地涂覆在瓷器表面,然后进行烧制。

最后是装饰环节,这是瓷器绘画和装饰的环节,包括素色釉、彩绘釉、贴花釉等不同的装饰方式。

5.瓷器的鉴赏鉴赏瓷器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如:瓷器的器形、胎质、釉色、器型、器面好坏、纹饰装饰等方面进行评判。

而且瓷器的鉴赏还需要考虑到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等。

6.瓷器的保养瓷器的保养要注意避免碰撞、磕碰和摔坏等情况。

在日常保养中,要注意保持瓷器的干燥、清洗洁净、避免阳光直射等。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旧石器时代定义:人类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的早期泛称旧石器时代。

从距今260万年延续到1万多年以前,相当于地质年代的整个更新世。

其时期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体上分别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经济活动,主要是采集与狩猎。

新石器时代定义:始于距今8 000年前的人类原始(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

以磨制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石铲,琢制的磨盘和打制的石锤、石片、石器为主要工具。

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Period),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

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

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宋词:宋词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学样式上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依声”。

词别名“长短句”。

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还有一种为花间派。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秦观、晏殊、晏几道、周邦彦、姜夔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陆游、欧阳修等。

花间派的代表人物:温庭筠等。

紫禁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

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群。

其中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在此举行盛大仪式。

瓷器的分类与特点

瓷器的分类与特点

瓷器的分类与特点瓷器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根据不同的特点和风格,瓷器可以分为多个分类。

下面将详细介绍瓷器的分类与特点。

一、瓷器的分类1. 官窑瓷器:官窑瓷器是指在中国古代官方设立的窑口所烧制的瓷器。

官窑瓷器以其高质量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其中,汝窑、定窑、哥窑、官窑等都是著名的官窑瓷器代表。

2. 民窑瓷器:民窑瓷器是指在中国古代民间窑口所烧制的瓷器。

民窑瓷器的特点是多样化和朴实自然,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特色。

常见的民窑瓷器有景德镇瓷器、龙泉瓷器、宜兴紫砂壶等。

3. 家庭瓷器:家庭瓷器是指用于日常生活的瓷器,包括餐具、茶具、花瓶等。

家庭瓷器通常以实用性为主,注重功能和实用性,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审美价值。

4. 宗教瓷器:宗教瓷器是指用于宗教仪式或寺庙供奉的瓷器。

宗教瓷器通常具有庄严肃穆的特点,常常以神话传说、佛教故事等为题材,形象生动,寓意深远。

5. 艺术瓷器:艺术瓷器是指以艺术性为主导的瓷器作品。

艺术瓷器注重造型、纹饰和装饰的创新,追求独特的审美效果。

它既可以是传统的仿古作品,也可以是现代艺术家创作的新型瓷器。

二、瓷器的特点1. 硬度高:瓷器的主要成分是瓷土,经过高温烧制后形成坚硬的陶瓷材料。

相比其他材料,瓷器具有较高的硬度,不易磨损和刮花。

2. 密度大:瓷器的瓷土经过高温烧制后,形成致密的结构,具有较高的密度。

这使得瓷器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耐寒性,不易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

3. 色彩丰富:瓷器的釉色和彩绘是其独特之处。

通过不同的釉料和彩绘技法,可以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色彩效果,如青花、粉彩、釉里红等。

4. 轻薄透明:瓷器的制作工艺使得其具有较薄的厚度和较高的透明度。

这使得瓷器在透光性和观赏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5. 艺术性强:瓷器作为一种艺术品,注重造型、纹饰和装饰的创新。

瓷器的纹样和图案多样,可以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

6. 耐久性好:瓷器经过高温烧制,具有较高的耐久性和抗腐蚀性。

关于瓷器的简介资料

关于瓷器的简介资料

关于瓷器的简介资料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

瓷器的成形需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中国的瓷器制造技术举世闻名,是中华文明展示的瑰宝。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

瓷器的发明是汉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当时比较有名的还有柴窑和建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

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

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瓷器名词解释

瓷器名词解释

瓷器名词解释一、瓷器:古代也称窑器。

瓷器以瓷土(瓷石)为原料,经成形、彩绘和施釉等工艺后,经1280℃左右的高温烧成。

瓷器外观质地坚硬致密,表面光洁,胎体较薄者成半透明状,敲击时声音清亮,且不吸水。

二、瓷器和陶器的区别质地原料烧成温度(℃)施釉情况敲击声音吸水率陶器陶土 600-1000 一般不施釉,少数施低温釉。

闷、瓮大瓷器瓷石1300左右绝大部分施釉,许多施高温釉。

清亮小三、官窑:官窑是中国古代朝廷设制的专门生产其所需瓷器的工场。

官窑分宋代官窑和明、清官窑。

明洪武二年,明朝廷在景德镇珠山建立了官窑--御器厂,永乐、宣德二朝是其黄金时代,至万历三十五年基本停烧。

清朝廷于顺治十一年在珠山重建御窑厂,但似乎不久停烧,故所烧器物很少。

清官窑,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其鼎盛时期,清末随着清亡而停烧。

明、清两代朝廷皆派督窑官督窑。

明代督窑官的姓氏未见记载,故明代官窑以年代称呼,如洪武窑、成化窑等;清官窑则以督窑官的姓氏称呼,有臧应选的臧窑(1668-1688)、郎廷极的郎窑(1705-1712)、年希尧的年窑(1726-1736)、唐英的唐窑(1736-1756)等等。

明嘉靖朝开始,官窑实行"官搭民烧"制度,清代亦然。

四、官窑(瓷)器:官窑(瓷)器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器物上有帝王年号款的器物,占官窑器的绝大多数;第二类是无款官窑器。

南京博物院藏有数件清雍正官窑仿明永乐官窑的青花牵牛花纹倭角瓶,其中一件为砂底,无款,但另外几件均有"大清雍正年制"官窑青花款,前者是克意仿明之作。

清宫档案中有乾隆皇帝授意某种器物不具款的记载。

第三类是帝王的堂名款器,如"慎德堂制"、"大雅斋制"等。

五、"官搭民烧"和"官民竞市":"官搭民烧"是明官窑自嘉靖朝开始实行的一种瓷器生产体制,清官窑延续。

关于陶瓷的基础知识有哪些

关于陶瓷的基础知识有哪些

关于陶瓷的基础知识有哪些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日常生活也有很多喜欢陶瓷的朋友,陶瓷拥有比较高的收藏价值,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陶瓷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陶瓷的基础知识1、什么叫陶瓷?什么叫瓷器?它们之间又什么不同?通俗的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

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

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制、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陶的出现比瓷早,根据史籍记载,几千年前,我国就在烧制陶器;直到魏晋时代,才进一步创造了瓷器。

瓷器和陶器的根本区别在于:瓷器的坯体是完全烧结的,气孔率很小,机械强度大,烧成温度较高;而陶器坯体烧结程度较差,气孔率较大,烧成温度也较低。

如果把瓷器打破,他的断面是光洁、致密的,而陶器的断面却显得粗糙、疏松。

广义的地讲,瓷器是从陶器发展而来的,可以说没有陶器的发明与发展就不可能有瓷器。

瓷器出现后,陶器还是在继续发展,不是有了“瓷”而代替了“陶”,儿时各自独立发展。

炻器这个名称来源于欧洲,原意是石器。

日本人在翻译时为了表明它不是用石头加工成的,而是经过烧制的,所以加上“火”字旁,写作炻器。

炻器是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

2、瓷器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至今发现最早的瓷窑窑址在哪里?根据《中国陶瓷史》记载,瓷器出现于东汉时期,距今1800余年的历史。

中国发现最早的瓷窑窑址在今浙江上虞、宁波地区,属东汉时期的瓷窑。

3、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为什么说青瓷是中国瓷的鼻祖?中国的瓷器,大概可分为青瓷系和白瓷系,其中青瓷的发现时间最早。

远在东汉(公元25-220年)就有初期的瓷器出现。

至晋代(公元265-419年)瓷器已相当精美。

青瓷可以说是中国瓷的鼻祖。

白瓷在中国出现较晚,比青瓷的出现,大约晚400年。

所以说先有青瓷,后有白瓷。

4、景德镇的陶瓷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景德镇是世界闻名的瓷都,但其陶瓷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问题迄今尚无定论。

陶瓷相关冷知识

陶瓷相关冷知识

陶瓷相关冷知识陶瓷是一种常见的材料,用于制作餐具、花瓶、装饰品等。

但是,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陶瓷吗?这里有一些与陶瓷相关的冷知识,让你更加了解这种材料。

1. 陶瓷的定义陶瓷是一种由天然材料(如黏土、石英、长石等)制成的非金属材料。

它们在高温下烧制而成,通常用于制作耐热、耐磨、耐化学腐蚀的物品。

2. 瓷器与陶器的区别瓷器是一种高质量的陶瓷,由高岭土和石英砂等材料制成,经过高温烧制而成。

瓷器具有高度的透明度、韧性和耐磨性,通常用于制作高档的餐具和装饰品。

而陶器则由黏土等天然材料制成,烧制温度较低,韧性和耐磨性较差,通常用于制作花瓶、壶等装饰品。

3. 陶瓷的历史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新石器时代,约有9000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陶器主要用于贮存食物和水,后来发展为制作各种器皿和装饰品。

4. 陶瓷的分类陶瓷可以根据不同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瓷器、陶器、石器、玻璃陶瓷、工业陶瓷等。

5. 陶瓷的烧制技术烧制是制作陶瓷的关键步骤之一。

烧制温度和时间对陶瓷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干燥、烧成和冷却。

其中,烧成温度和时间会根据不同的陶瓷种类和用途而有所不同。

6. 陶瓷的应用陶瓷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制作餐具、花瓶、装饰品、建筑材料等。

在工业领域中,陶瓷的高温抗腐蚀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制造石油化工设备、汽车发动机部件、医疗器械等。

尽管陶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的制作过程和种类却是如此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通过了解这些冷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陶瓷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三多纹样
瓷器装饰典型的吉祥图案。

以佛手谐意福,以桃子谐意寿,以石榴暗喻多子,表现多福多寿多子的颂祷,故称福寿三多纹。

清代瓷器上的福寿三多纹多见于乾隆朝斗彩和粉彩瓷器。

2.南青北白
“南青”指的南方浙江的越窑青瓷。

从商周战国秦汉六朝几代,这里一直以烧制青瓷为主,具深厚的制瓷基础和技术力量,至唐代技艺更加娴熟,被称为“诸窑之冠”。

“北白”指的是北方河北的邢窑白瓷,以内丘城为中心发展起来。

其历史可上溯到北朝,隋后期曾短期繁荣,经过唐早期的低靡,唐中期生产极盛,晚唐开始衰落。

3.秘色瓷
用保密的釉料配方涂抹器物表面而烧成的瓷器。

“秘色瓷”晚唐时开始烧造,五代时达到高峰。

4.斗彩
斗彩又称逗彩,创烧于明成化时期,是釉下彩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

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

5.五彩
瓷器釉上彩的一种。

五彩所指是分布在瓷器釉面上多种颜色的彩,而五彩瓷并不一定指瓷器釉面上只有五种颜色,多于或少于五种彩的陶瓷,在习惯上也同样称之为五彩瓷。

五彩瓷在明清两代得到了发明和发展。

6珐琅彩
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

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年间,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

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

7.粉彩
粉彩是一种釉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

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历朝流行不衰。

8. 天目盏
天目盏”其特色是,在盏之外部临近盏底处与盏里面临近盏口边缘处,均有两个白毫般的亮点,犹如双目炯炯闪光,故称兔毫天目盏。

兔毫盏的出土数量占黑釉盏之首。

天目瓷是日本人起的名字。

9. 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官(河南开封)、钧(河南禹县)、哥(浙江龙泉)、定(河北曲阳)窑齐名于世。

汝窑以产青瓷著称。

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

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底有细小支钉痕。

10. 苏麻离青
苏麻离青属低锰高铁类钴料,青花呈色浓重青翠,色性安定,元代景德镇与明初的青花瓷,大多用它绘制花卉枝叶,明成化以后,渐被回青等代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