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 越窑 秘色瓷

合集下载

秘色瓷的艺术特点

秘色瓷的艺术特点

"秘色瓷"是我国唐宋时期浙江上林湖地区越窑烧制的一种青瓷。

越窑青瓷创烧于东汉时期,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300多年的发展,越窑青瓷成为我国最先形成的窑场众多、分布地区广阔、产品风格相近的瓷窑体系。

制瓷工艺基本摆脱了东汉晚期承袭陶器和原始瓷器工艺的传统,形成了自已的特色。

由于烧制技术的日趋成熟,故瓷器大多呈现出青润的光泽,称为"漂瓷"。

唐朝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鼎盛期,越窑青瓷被列为七大名窑之首,其釉色细腻纯净,均匀润泽,深受社会各阶层的青睐,还率先进入宫廷,成为皇家喜爱的器皿。

"秘色瓷"一词最早见于唐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诗人用青翠欲滳的千峰秀色,贴切地描述越窑青瓷的釉色,令古陶瓷专家和收藏爱好者叫绝。

五代人徐夤的《贡余秘色茶盏》更是极尽遣词造句之能事,用一连串的比喻把越窑青瓷的釉色描绘得犹如美女簪花:"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宋人赵德麟有"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的记载。

前蜀王王衍的赞美:"金棱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则对金棱秘色瓷碗作了生动描述。

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

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

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

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

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古人记载颇多,但后人却从未见过实物,究竟什么是秘色瓷,长期以来一直成为陶瓷界悬而未决之迷,自唐以降,宋、元、明、清历代文人对它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主要观点有两种:一、庶民不得用,故称"秘色"。

“秘色瓷”的前世今生

“秘色瓷”的前世今生

关注/F ocus 热点2019年,位于浙江杭州临安的吴越王钱镠墓遭盗掘。

2021年5月12日,杭州市公安局披露,被盗掘的175件文物全部被追回,其中包括秘色瓷、金玉腰带等珍贵文物。

秘色瓷,单从名字即觉神秘。

可究竟何谓秘色瓷?长期以来,学术界持有不同观点,收藏界也莫衷一是,由于没有实物出土,在社会上一度产生玄秘之感。

直到30多年前,借法门寺修葺之机,地宫中13件秘色瓷出土,上千年的谜团才终被解开。

何故名秘色“唐代时,大家都知道秘色瓷指的就是越窑青瓷,可到了宋代,文人就给弄乱了。

越往后传,大家就越搞不清,越搞不清,就越觉得神秘,以至于传得神乎其神。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静荣说,秘色瓷实际就是越窑烧造的釉色纯正、造型规整的青瓷。

对于什么是秘色瓷,坊间已争论上千年。

直到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瓷器“验明正身”后,大家才停止了争议。

和13件瓷器一同出土的《监送真身时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账)》碑记载:“瓷秘色椀(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碟)子共六枚。

”杨静荣说,唐代是越窑青瓷的高峰,之后五代到北宋初年,秘色瓷迎来它的“高光时刻”。

这个时期虽然时间不长,但瓷器烧造异常精美。

现有出土文物中,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这一时期的秘色瓷相当漂亮。

“我们从窑址采集的瓷片看,主要是青釉,釉色偏青,发黄闪光,瓷片上都有精细的暗刻纹,大部分为龙纹凤纹。

”杨静荣说,秘色瓷最高峰是在第五代吴越王钱俶时代。

这个时代,偏安一隅的吴越国向北宋中原王朝进贡物品,完成赋税,以换取地方自治。

根据记载,秘色瓷就是当时进贡的第一大宗。

作为贡品,这批秘色瓷必为上乘之作。

“越窑青瓷是中国陶瓷的发端,中国所有瓷器都是由越窑发展而来的。

”杨静荣说,著名的景德镇、耀州窑,都是由浙江人把陶瓷烧造技术带过去,进而发展起来的。

经考证,景德镇和耀州窑供奉的“窑神”也都是浙江人。

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烧造瓷器的窑址是在西周时的浙江德清。

到了两晋,全国多地都在烧制青瓷,但唯有浙江质量最好。

浅析千峰翠色——越窑“秘色瓷”的釉色及历史文脉

浅析千峰翠色——越窑“秘色瓷”的釉色及历史文脉

秦汉越窑分布极周边地理环境图
花口碟 五代《古越瓷辉》《越窑·羊形烛台》西晋《越窑·熊烛台》唐
秘色瓷。

笔者在越窑发源地宁波上虞曹娥江以及成熟期的宁波慈溪上林湖考察越窑遗址,发现当地的湖水的翠色(沉着稳重的青碧绿色)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秘色瓷非常接近,这也许是古代匠人对自然色彩的青睐感并寄情与陶(《秘色重光——秘色瓷文化读本》慈溪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2017年10月P24)
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李刚先生在论述秘色瓷简单的技术,在唐代却是窑工们在无数次的实践中才摸索到的经验。

我们目前还能在窑址中找到在匣钵沿口带有釉封的窑具。

因此,密封匣钵支烧是秘色瓷的工艺条件和依据。

其三,秘色瓷制作形器规整优美,制作精细,胎质坚密,胎体莹薄。

这也是认定秘色瓷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在考古出土和窑址中所发现的秘色瓷,都具有这一特征。

以上“釉色”、“工艺”、“型制”这三《越窑八棱长颈净水瓶》秘色瓷 唐《越窑秘色瓷五瓣花口洗》唐《越窑秘色瓷·五瓣葵口瓷盘》唐
越窑青瓷划花花卉纹执壶 唐《千峰翠色》
法门寺地宫秘色瓷 呈现的场景一。

了解和见识历代越窑青瓷

了解和见识历代越窑青瓷

了解和见识历代越窑青瓷越窑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青瓷窑系,其釉色类玉、类冰,造型精美,器物众多。

越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东汉时,越窑烧造出成熟的青瓷,嗣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时期,隋、唐、五代的全盛期,至北宋中期渐趋衰落。

如今浙江省的绍兴、上虞、余姚一带,春秋时期是越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秦统一天下后属于会稽郡,隋、唐称越州,因此定名为“越窑”。

古越地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之一,早在距今二千年左右的东汉时期,勤劳勇敢的越地人,就利用那里丰富的瓷土、木材和水利资源,在1220~1270度的高温下烧出了瓷化程度良好、胎釉结合牢固,敲击时音响清脆的成熟瓷器。

越窑自东汉创烧青瓷以来,经过六朝、隋、唐至宋的一千多年从未间断,其间形成了两次高峰,一次是在西晋晚期至东晋早期,越窑青瓷在江南等地一枝独秀;另一次是在唐末五代的时候,当时越窑瓷场林立,诸暨、绍兴,镇海、鄞县、奉化、临海、黄岩等县相继建立了瓷窑,越窑青瓷从而正式形成独立系统、与邢窑白瓷在全国范围内最终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

即南方是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著称于世,北方则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驰名中外。

东汉越窑东汉是越窑青瓷的初创时期,青瓷的烧制成功是浙江地区原始瓷的工艺发展和技术积累的必然结果。

这一时期的青瓷产品在成型、烧制工艺上与原始瓷一脉相承,处处彰显着古拙与朴实。

三国越窑三国时期的越窑产品,胎质坚致细密,胎骨多为淡灰色,釉层均匀,釉汁洁净,早期纹饰简朴,纹样有水波纹、弦纹、叶脉纹。

晚期装饰趋向繁复,出现斜方格纹,还出现了堆塑方法,器物可分为日用品和明器。

西晋越窑西晋越窑瓷业剧增,瓷业渐趋繁荣,这时所制青瓷胎体较厚重,胎色较深而呈灰或深灰色,釉层厚润均匀,釉色以青灰为主,装饰精致繁复,用刻划、堆塑等装饰手法,后期出现褐色加彩的装饰手法。

器物仍以日用品和随葬用品为主,熏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产品。

东晋越窑东晋中期以后,越窑青瓷多为日常用具,如烛台、灯、盆、钵、盘碗、壶、砚等,造型趋向简朴,装饰简练,纹样以弦纹为主。

[转载]五代越窑与秘色瓷

[转载]五代越窑与秘色瓷

[转载]五代越窑与秘色瓷古代名窑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精品。

简称“秘瓷”。

所谓"秘色",据宋人解释是: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秘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故名。

如赵麟在《候鲭录》中说:"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立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谓之秘色"。

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

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

史籍记载“秘色”一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可见“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似应指稀见的颜八棱秘色瓷净水瓶色,是当时赞誉越窑瓷器釉色之美而演变成越窑釉色的专有名称。

据文献记载,相传五代时吴越国王钱缪命令烧造瓷器专供钱氏宫廷所用,并入贡中原朝廷,庶民不得使用,故称越窑瓷为“秘色瓷”。

周辉《清波杂志》云:“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

对此,赵麟《候鲭录》、赵彦卫《云麓漫钞》、曾梃的《高斋漫录》以及嘉泰《会稽志》等书都提出异议,认为“秘色”唐代已有而非始于吴越钱氏。

关于“秘色”究竟指何种颜色,以前人们对此众说纷纭。

一九八七年四月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3件越窑青瓷器,在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帐上,这批瓷器的确记载为“瓷秘色”,从而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秘色瓷”。

这批“秘色瓷”除两件为青黄色外,其余釉面青碧,晶莹润泽,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绿。

法门寺“秘色瓷”的出土,解决了陶瓷界长期以来议论不休的问题,同时有力地说明了“秘色瓷”晚唐时开始烧造,五代时达到高峰。

质地和色泽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

真知堂瓷器鉴定秘诀之七-隋唐五代瓷器鉴定与收藏

真知堂瓷器鉴定秘诀之七-隋唐五代瓷器鉴定与收藏

真知堂瓷器鉴定秘诀之七-隋唐五代瓷器鉴定与收藏瓷器鉴定真知堂真知堂鉴古上回说到中国早期的瓷器,从商代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实际上也是中国瓷器的萌芽阶段。

不是收藏爱好的朋友,看到这时期的瓷器,最大的直接感触,就是这些土罐子,谁要啊?放在马路边上,也不见得有人捡。

确实,这时期的瓷器,很多和陶器还不好严格区分。

瓷器虽然发明了上千年,但上千年来,由于一直处于青铜时代,(铁器直到汉代晚期才普及)这个阶段的瓷器一直进步不大,带有鲜明的早期瓷器的特点。

我们称之为原始阶段,最早的青瓷,称为原始青瓷。

俗话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短暂的隋代,结束了南北朝时期中国长期以来的国家分裂,实现了统一。

接下来中国进入了长达近300年的太平盛世唐朝。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待之而起的五代十国,我们一般在历史学上把它归拢到唐末。

那么从隋代(581-618年)到唐代(618-907年)再到五代(907-960年),这近400年的时间里,中国瓷器发生了那些进步和变化,出现了哪些瓷窑呢,这些瓷器都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慢慢道来。

隋代瓷器,目前发现有湘阴窑,淮南窑,安阳窑。

安阳窑应该就是北朝时期的相州窑。

隋代瓷器分为青釉和白釉瓷器两大类,应该还有黑釉瓷器,目前由于隋代时间短,科学考古发掘的墓葬数量少,还无法从出土文物中予以分别。

隋代瓷器多采用印花装饰,釉只施半截,下半截露胎。

这是隋代瓷器的一般规律。

常见的印花纹饰有条花,草叶,莲瓣,几何纹等,少见连续的纹饰。

隋代白瓷龙柄象首壶和熏炉隋代高足盘,是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器物,隋代龙柄双连瓶,是隋代北方白瓷的代表。

隋代器物器型少,造型古拙,半截釉,釉多脱落,平底,是非常容易鉴别的时代。

唐代瓷器,南方继续流行青瓷,北方流行白瓷。

独树一帜的还有湖南长沙的长沙窑,属于青釉釉下彩彩绘瓷器。

河南的鲁山窑,是黑釉花瓷,业内有人称之为“唐钧”,意思是唐代的均窑。

说到唐代瓷器,不可不知道的是陆羽的《茶经》和邢越二窑。

浅谈秘色瓷

浅谈秘色瓷

30艺术论丛浅谈秘色瓷刘法星处州古窑瓷艺术研究所摘要:沉醉在陶瓷的世界里,怀揣对陶瓷的热爱和满腔的热情,以及多年来对泥料和釉料的配制以及烧制技术的熟练掌握,追随着前辈们的技艺,融入龙泉青瓷、黑陶、越窑的现代艺术创新与烧制技艺于一体,创作的作品师法古代陶瓷的创作精神与审美志趣,在年复一年的艺术探索中不断地妙悟生活和心灵带来的双重启迪。

特有的艺术特色与感情构思溶于一体,于方寸之间尽砚世间大美,呈献一份事与物,人与情的盛宴。

关键词:浅谈;秘色瓷在很久很久以前,唐诗中就写到了秘色瓷。

唐代诗人陆龟蒙作有《秘色越器》,广为人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除此以外,在《吴越备史》、《十国春秋》、《宋史》中都有关于秘色瓷器的记载。

显然,在唐宋时期,人们对于秘色瓷是有概念的。

但是宋代以后,秘色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等到后来人再看到唐宋文献的时候,大家已经不知道里面记的秘色瓷是啥了……就这样,秘色瓷就成了一个谜,再没有人确切的知道秘色瓷究竟是什么样的瓷器。

关于秘色瓷之谜,居然就这样一直持续到了现代。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遗址展开考古发掘。

伴随地宫中器物一件件面世,人们发现了一块碑,叫做《监送真身时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碑(碑名如此之长,别急,注意看最后一个字)。

顾名思义,这是一部帐,而这正是记录地宫中埋藏物品的账目,这个帐中记下了秘色瓷。

.《越窑秘色国母杯》法门寺的考古发掘,让身份成谜的秘色瓷在几百年后遇到了转机。

现代人终于得知什么样的瓷器被称为秘色瓷,而秘色瓷与普通的越窑瓷器又有所不同。

法门寺的考古发掘,为秘色瓷器的判断建立了标准,也暗示着秘色瓷与帝王的特殊关系。

随后,我们发现在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地、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北宋周王赵祐墓、辽圣宗贵妃墓等等一系列墓葬中,都出土了有可能是秘色瓷的器物。

就这样,大批的秘色瓷“复活”了。

陵寝墓葬中的发现明确表达着秘色瓷的特殊地位,结合文献记载,可知秘色瓷确实是进贡给皇帝使用的瓷器。

《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出版发行

《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出版发行

空下仍然会发挥自身独特的魅力。

■(文中图片资料多来源于《台州府城墙——明长城的“师范”与“蓝本”》。

)参考文献[1]张鸿雁.中国古代城墙文化特质论——中国古代城市结构的文化研究视角[J].南方文物,1995(4):11.[2]历史文化名城临海编辑委员会.历史文化名城临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3](宋)林表民.赤城集·卷一[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4]徐三见.台州府城墙——明长城的“师范”与“蓝本”[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5]郑嘉励.台州府城墙(靖越门东侧)解剖报告[M]//徐三见.台州府城墙——明长城的“师范”与“蓝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6](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7](元)周润祖.重修捍城江岸记[M]//(明)李时渐.三台文献录·卷四.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8]徐三见.台州府城墙与众不同的特色 超乎寻常的价值[M]//江南长城.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9](明)王士性.广志绎·卷四[M].[出版者不详][出版时间不详].[10](明)何宠.桃渚新建敌台碑记[M].[出版者不详][出版时间不详]。

[11]黄大树.临海古城墙历代砌造的技术和特点[A].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南京市文物局.中国古城墙保护研究[C].2001.[12]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临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13]徐三见.台州府城墙——明长城的“师范”与“蓝本”[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14]黄大树.奇特的临海台州府城门[J].中国文化遗产,2011(1):67-69.[15]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6]杨国庆.城墙的文化意义与当代城墙文化的保护[J].中国文化遗产,2011(1):45.[17]张鸿雁.中国古代城墙文化特质论——中国古代城市结构的文化研究视角[J].南方文物,1995(4)16.◆资讯◆《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出版发行2017年4月12日,“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被中国考古学会评定为“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五代♦越窑♦秘色瓷
越窑的简介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

隋唐五代越窑以浙江余姚上林湖一带为中心,分布于余姚、绍兴、上虞、宁波等地。

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

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

“越窑”一词,出现于唐代。

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如向中宵承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的诗句赞美越窑瓷器的釉色精美。

“茶圣”陆羽也在其论茶专著《茶经》中称:“碗,越州上,……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不然。

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

邢不如越,一也。

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

邢不如越,二也。

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

邢不如越,三也。

唐代越窑制瓷作坊仍集中在上虞、余姚、宁波等地。

随着瓷器质量的提高和需求量的增加,瓷场迅速扩展,胎质更加细腻,釉色更加清纯,并具有玉质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唐代的越窑还首次进入宫廷,开始成为“贡品”。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塔基地宫中曾经出土了13件唐代越窑青瓷。

唐懿宗所赐物品有:唐代秘色碗“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叠(碟)子共六枚。

”这13件碗、盘、碗是唐懿宗(公元860—873年)时期的产品,也是中国最早的官窑瓷器。

另一件青釉八棱瓶虽未见文字记载,但上林湖窑址中也有此类瓷片出土。

越窑青瓷在晚唐五代时被称为“秘色瓷”。

这从唐代几位诗人的诗作中可以看出在史籍中也有“秘色瓷器”的记载。

但“秘色”之说,在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秘色”一说,缺乏实物支撑。

在1987年,终于解开了这个谜。

1987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中出土了唐懿宗用来供奉释迦真身舍利的一批精美供器,同时出土了记录这些器物名称的石刻“物帐”。

据此物帐,专家们断定该地宫出土的16件青瓷就是传说中的所谓的“秘色”瓷,从而揭开了“秘色”瓷的谜底。

关于“秘色”瓷也有两说。

一说是广义的,越窑青瓷就是“秘色瓷”;一说是狭义的,越窑青瓷中的上好之品才能称之为“秘色瓷”。

狭义中的“秘色瓷”,曾是越窑中烧制的供御之物。

越窑的工艺
越窑普遍采用了匣鉢装烧,所出青瓷胎质坚硬细腻,薄而均匀。

初唐时青瓷胎质灰白而松,釉色呈青黄色;晚唐时胎质细腻致密,胎骨精细而轻盈,釉质腴润匀静如玉,釉色为黄或青中含黄无纹片。

五代时胎质细腻,胎壁较薄,表面光泽,胎色呈灰或淡灰色,釉质腴润光亮,半透明,釉层薄而匀,釉色前期以黄为主,后期以青为主。

五代越窑青瓷胎质细腻,胎壁较薄,表面光泽,胎色呈灰或浇灰色,釉质腴润光亮,半透明,釉层薄而匀,釉色前期以黄为主,后期以青为主。

装饰初期以素面为主,后期堆贴尤其是刻花大为盛行,题材多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

艺术形式多种多样,艺术风格丰富多彩
青瓷的烧造技术到唐代已相当成熟,尤以浙江越州一带所产的青釉瓷器更是不同凡响。

唐人陆羽在《茶经》中评论各地所产瓷器时把越窑评为第一;清乾隆皇帝也以“李唐越器人间无”之诗句加以赞美。

越窑瓷器除具有温润如玉的釉质和苍翠可人的青绿釉色外,造型亦丰富多样。

装饰方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和堆贴等多种。

初唐时器物以素面无纹者居多,晚唐时花纹增多,图案题材广泛,有花卉、动物、人物故事和山水流云等。

由于初唐时普遍使用垫烧方法,因此在器底部往往有四五处支钉痕迹。

越窑的装饰
装饰的功能在于美化器物,因此,装饰手法和形式是根据器物的造型和实际审美物博需要而定的,通过工艺手段,使装饰图案纹样与器物造型互相更协调,产生整体美的效果。

唐代青瓷物中上装饰工艺分期:第一期,初盛唐时期。

越窑青瓷制品在装饰工艺上运用篦纹、点彩、堆贴、模印及博华镂空,整体上简洁朴素;第二期,中唐时期,主要是釉上斑块发展成釉下斑块装饰,还有写华意画、模印及堆塑;第三期,晚唐时期。

越窑装饰艺术在以釉色取胜的前提下,采用了应物博之宜的技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突出的是:⑴雕、堆塑、镂,在基本造型定型的基础上,进行博物美化器物而进行的艺术处理。

⑵刻、划、印等手法的运用,前提是在器物定型物中情况下,在胚体上刻花和印花,有时刻划结合,以增加器物之美感。

⑶晚唐时越窑华博褐彩装饰技法发展到彩绘,胶胎瓷器的出现,则表明在制胎工艺上进行装饰革新的努力中。

⑷金银扣艺
术加工,在烧成器物后,对口沿部分进行金、银附加镶嵌或涂金银之类贵重的博材料。

五代时越窑制品,在艺术装饰上有新进展。

雕镂加工工艺精致,盛行刻、印的中修饰,褐彩绘大器生产,贡瓷中大兴金银加工,即用金银物博装饰的秘色瓷。

越窑青瓷,以胎质细腻、造型典雅、青釉莹莹、质如碧玉而着称于世。

这种如冰似玉的美丽釉色,深受诗人的赞赏和喜爱。

越窑的器型
越窑以的器型以茶具和日常用品为主。

唐代越窑青瓷佳品中除了执壶、罂、盘、缸、洗、钵、碗、杯以外,还有灯盏、熏炉等器皿,如浙江临安出土的越窑褐彩如意云纹镂孔熏炉,全器由盖、炉、座三部分组成。

盖呈头盔形,有镂孔,釉色青绿,整个炉身绘有釉上彩如意云纹,富有新意,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炉身下设五个兽头支足,炉座的造型也颇具特色。

此炉为焚香用具,体积较大且造型别致,为唐代越窑青瓷的上品。

越窑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在魏晋南北朝。

不仅质量显著提高、品种繁多,而且装饰亦精美动人。

瓷器的质量较高,在器物的装饰上与三国两晋时期一脉相承,并出现了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并有独到之处的作品,使六朝越窑瓷器的装饰艺术更加璀璨夺目。

五代越窑青瓷主要是光素无纹饰,比较繁复的纹饰极为少见,此时的瓷器造型优美。

器型包括:碗、盘、灯、碟、盒、罐、瓶、枕和各种玩具,每种器物式样杂多。

器型也以碗、盘为主,兼有
洗出现。

胜梅亭烧制的瓷器,青瓷釉微带绿色,白瓷色白纯正。

胜梅亭烧制的瓷器器型较多,有盆、碗、盘、壶、水盂等。

器物底部有支钉烧结痕迹。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陶器国家之一,越窑青瓷发明也推动了世界陶瓷工艺发展。

唐代越瓷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装饰水平,都显示了盛唐的风范,艺术设计形成了独特的技艺与风格,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不可忽视的阶段,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艺术学院美术学刘畅
学号:20101211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