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越窑青瓷的装烧工艺

合集下载

越窑青瓷的名词解释

越窑青瓷的名词解释

越窑青瓷的名词解释越窑青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代表着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世界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越窑青瓷进行全面的名词解释。

1. 越窑越窑是指位于中国浙江省金华市东南的浙江省金华市东南的东阳市南部的越溪村和窑山村一带的窑址,它是中国宋代最大的陶瓷窑场之一。

越窑青瓷的制作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北宋时期,延续到南宋。

越窑青瓷以其精美的器形、细腻的质地和独特的青色釉面而闻名于世。

2. 青瓷青瓷是指青色的陶瓷器,是越窑青瓷的最主要特征之一。

青色釉面是用铁元素掺入釉料中,在高温下烧制而成。

越窑青瓷的青釉呈现出独特的碧玺状,细腻而透亮,有如宝石般的光泽。

这种青瓷釉色的形成与越窑青瓷的窑炉、烧制工艺以及釉料的配方都有密切的关系。

3. 器形越窑青瓷的器形以瓶、罐、盘、碗为主,其中尤以瓷瓶最为突出。

瓷瓶是越窑青瓷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外形纤细秀美,富有艺术感。

越窑青瓷的器形设计独具匠心,既符合使用功能,又注重艺术造型的表现。

器形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古代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也展现了古代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4. 质地越窑青瓷的质地细腻而坚韧,轻盈而均匀。

它的质地是通过精细的工艺制作而成,选用上等的陶土经过精细捏制、修整、施釉和高温煅烧而成。

越窑青瓷的质地雍容华贵,同时又具有古朴自然的特点,给人以质朴和高级的感觉。

5. 烧制工艺越窑青瓷的烧制工艺非常精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精湛技艺。

在瓷胎制作时,精心捏制的陶胚经过精细的整形、干燥和修整,然后施釉并进行初烧,最后在高温下进行二次烧制。

越窑青瓷的高温烧制过程对于釉色的形成和陶胚的质地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6. 传世珍品越窑青瓷自宋代开始生产以来,一直备受珍视,成为宫廷和贵族的最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窑青瓷被广泛流传,并成为世界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

如今,许多藏家和博物馆都拥有珍贵的越窑青瓷藏品,这些传世珍品不仅展示了越窑青瓷的艺术魅力,也见证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卓越成就。

西晋越窑青瓷堆塑罐工艺

西晋越窑青瓷堆塑罐工艺

西晋越窑青瓷堆塑罐工艺西晋时期,越窑青瓷堆塑罐工艺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大创举。

这种工艺以其独特的制作方式和精美的成品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西晋越窑青瓷堆塑罐工艺的制作过程和特点,以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西晋越窑青瓷堆塑罐工艺源于越窑,越窑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窑场之一,位于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

在西晋时期,越窑青瓷制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堆塑罐工艺成为一种颇受欢迎的制作方式。

我们来了解一下越窑青瓷堆塑罐工艺的制作过程。

这种工艺的制作主要分为三个步骤:胎制、塑造和烧制。

胎制是制作越窑青瓷堆塑罐的第一步。

首先,陶工将精选的瓷土与适量的黏土混合,然后将其制成胎坯,即器物的基本形状。

接下来,胎坯经过初次烧制,使其变得坚硬。

接着是塑造的过程。

陶工将经过初次烧制的胎坯放入塑模中,然后用手将瓷土压实,并利用各种工具和技巧进行修整,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罐子形状。

在这个过程中,陶工需要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经验来决定罐子的形状和细节。

是烧制的过程。

经过塑造的罐子被放入窑中进行烧制。

越窑青瓷的烧制温度较高,通常需要在1200℃以上的高温下进行。

在烧制过程中,陶工需要控制好火候和烧制时间,以确保罐子能够烧制出美丽的青瓷质地。

越窑青瓷堆塑罐工艺的特点是制作过程中的堆塑技法。

这种技法使得制作出的罐子表面充满了层次感和纹理感,增加了观赏性。

而且,由于堆塑的过程是手工完成的,每个罐子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使其具备了一定的收藏价值。

在西晋时期,越窑青瓷堆塑罐工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它成为了当时社会中的一种时尚和奢侈品。

许多贵族和富商都以拥有一件越窑青瓷堆塑罐为荣。

这种工艺的制作水平和成品质量也得到了各方的认可和赞赏。

总结起来,西晋越窑青瓷堆塑罐工艺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大成就。

它以其独特的制作方式和精美的成品而闻名于世。

通过胎制、塑造和烧制等步骤,陶工们制作出了形态各异、细腻精美的青瓷堆塑罐。

这种工艺的特点在于堆塑技法,使得罐子具有层次感和纹理感。

西晋越窑青瓷堆塑罐工艺

西晋越窑青瓷堆塑罐工艺

西晋越窑青瓷堆塑罐工艺一、介绍1.1 西晋越窑青瓷堆塑罐的起源与特点西晋越窑青瓷堆塑罐是中国古代陶瓷的一种重要形式,起源于晋代,以越窑为代表。

这种瓷器制作工艺独特,以其特殊的外观和堆塑技法而闻名。

越窑青瓷堆塑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颜色、外形和制作工艺上。

1.颜色:越窑青瓷堆塑罐以青色为主色调,这种特殊的青色是通过特殊的烧制工艺和釉料配方形成的,给人一种沉稳、静谧的感觉。

2.外形:越窑青瓷堆塑罐的外形通常呈圆柱形或方形,底部有小突起,顶部则常常有盖子。

整个罐身上有细密的堆塑纹饰,形成独特的触感和视觉效果。

3.制作工艺:越窑青瓷堆塑罐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和复杂。

制作这种瓷器首先需要按照设计图纸将不同形状的瓷坯堆叠起来,然后进行修整和雕刻,最后进行烧制和上釉。

1.2 西晋越窑青瓷堆塑罐在艺术上的价值西晋越窑青瓷堆塑罐不仅在工艺上独具特色,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种瓷器通过独特的堆塑技法和青色釉料的应用,创造了一种艺术效果,给人一种神秘、古朴的感觉。

越窑青瓷堆塑罐不仅在中国国内享有盛名,也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

它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品收藏和展览,是中国陶瓷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二、制作工艺2.1 材料准备制作西晋越窑青瓷堆塑罐首先需要准备相应的材料。

包括以下几种:1.瓷土:选用高质量的瓷土作为原料,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耐高温性。

2.釉料:选用适合越窑青瓷的特殊青色釉料,可以通过调配和烧制得到。

3.粘土或模具:用于制作罐体的底部和顶部的突起,使其具有独特的形状。

2.2 制作步骤制作越窑青瓷堆塑罐的具体步骤如下:1.制作底部和顶部:使用模具或手工方式制作罐体底部和顶部的突起,在形状上要与整个罐体相协调。

2.制作罐体:根据设计图纸和需求,在瓷土上逐层堆叠,形成整个罐体的形状。

3.修整与雕刻:利用刀具和雕刻工具进行罐体的修整和雕刻,使其光滑、细腻,同时在表面刻出各种纹饰和图案。

4.烧制和上釉:将雕刻完成的罐体放入窑中进行烧制,烧制过程中加入特殊配方的青色釉料。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越窑青瓷从原料到器物成型,一般经过取土、淘洗、捣练、拉坯、修坯、刻花、上釉、烧制等工序。

取土是第一步,即取回瓷土。

第二步是淘洗,即将所取之土加水过滤,除去杂质。

第三步是将淘洗后的瓷土进行捣练,以增加瓷土的粘性。

拉坯,因青瓷器物一般以圆形为主,故以前为使坯胎圆整及提高效率,制坯时常使用一种简单的具有机械性能的工具--陶车。

陶车又称陶轮,下有立柱,上有一块圆形木板,将瓷土放于木板之上,然后转动木板拉坯成型,这道工序称之为拉坏。

修坯,初步成型的坯体在晾干之后,即进入修坯程序。

修坯的目的是为了让器物更加完美,同时还要根据需要增加部件。

刻花,在器物基本定型后,要在坯体上刻上各种纹饰,即刻花。

上釉,就是在器物内外上一层玻璃质的薄层。

最后一道工序是将这些上好釉的器物放入窑炉中焙烧。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浙江省上虞市(今上虞区)、杭州市、慈溪市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越窑青瓷烧制历史历经原始瓷、原始瓷成熟瓷器合烧窑、成熟瓷器窑(即烧瓷器窑)的烧制过程。

烧制流程中,瓷土(石)的选取、釉料的制作、成型与烧成,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2011年5月23日,越窑青瓷烧制技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编号Ⅷ-187。

中国青瓷从创始到鼎盛到衰退,先后经历了汉、魏晋、五代十国、唐、宋、元、明、清等朝代。

一千八百年前,浙江慈溪上林湖一带已是窑场密集、作坊林立沿湖几十公里,有龙窑上百座,因古代上林湖地属越州,故名越窑。

就是在这些越窑的龙窑里,中国最早的成熟瓷器青瓷诞生了。

越窑青瓷也因此有了"母亲瓷"的美名。

历史上,先后有三大越窑青瓷生产中心,一是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区,二是慈溪上林湖一带,三是鄞县东钱湖地区。

三大中心,以慈溪上林湖为最盛。

发轫期:汉代,越窑的造型多以轮制成型,装饰技法多以拍印、捏塑为主,造型装饰主要模仿青铜器和早期陶器。

已经发现的7处东汉晚期至三国时期的窑址表明,早在东汉时,上林湖就已成功烧制出大型的罐、坛等日用青瓷器皿。

浅谈唐代越窑青瓷对外来文化和工艺的借鉴与吸收

浅谈唐代越窑青瓷对外来文化和工艺的借鉴与吸收

浅谈唐代越窑青瓷对外来文化和工艺的借鉴与吸收【摘要】唐代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瓷器的珍稀代表之一,其在外来文化和工艺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

本文通过分析唐代越窑青瓷的特点、外来文化和工艺对其的影响,以及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和工艺的方式,探讨了越窑青瓷如何融合外来因素并发展壮大。

文章总结了唐代越窑青瓷对外来文化和工艺的借鉴与吸收的重要意义,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这些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越窑青瓷的历史价值和重要性,为研究和保护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提供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指导。

【关键词】唐代越窑青瓷, 外来文化, 外来工艺, 借鉴, 吸收, 文化交流, 跨文化影响, 文化传播, 文化融合, 艺术历史, 文化传承, 研究意义, 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唐代越窑青瓷作为中国古代瓷器的珍贵遗产,因其独特的工艺和美丽的造型而备受推崇。

唐代越窑青瓷是中国南方越州(今浙江绍兴)地区的一种特殊瓷器产品,其制作始于唐代中期,兴盛于唐代后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

在唐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和贸易交流日益频繁,外来文化和工艺对中国瓷器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

唐代越窑青瓷的出现,既受到本土传统工艺的启发和发展,又深受外来文化和工艺的影响和借鉴。

外来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使得越窑青瓷在造型、纹饰、釉色等方面展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面貌,同时也为中国瓷器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的元素。

通过对唐代越窑青瓷对外来文化和工艺的借鉴与吸收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瓷器产业的历史发展进程,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传承和发展中国瓷器工艺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唐代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瓷器的珍贵遗产之一,其对外来文化和工艺的借鉴与吸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越窑青瓷借鉴外来文化和工艺的方式,可以深入了解唐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揭示中国古代瓷器工艺的发展轨迹。

越窑青瓷如何吸收外来文化和工艺的精华,可以为当今瓷器工艺的创新与传承提供借鉴和启示,对于繁荣发展我国传统工艺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越窑青瓷 制作工艺

越窑青瓷 制作工艺

越窑青瓷制作工艺
越窑青瓷是中国传统瓷器中的一种,因其独特的青色而得名。

制作工艺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料:越窑青瓷的制作必须选用高岭土、瓷石和石英等原材料,其中高岭土含铝量高,能使瓷器坚韧不易碎,瓷石含硅量高,能使瓷器白度高,而石英则能使瓷器光泽度高。

2. 筛料:将原材料筛过,使其均匀细腻,以便后续工序操作。

3. 按比例配料:将各种原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瓷泥。

4. 成型:将瓷泥按照设计要求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器皿,如碗、盘、壶等。

5. 烘干:将制成的器皿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晾干,以便后续的烧制。

6. 烧制:将干燥的器皿置于窑中,通过高温烧制,使其变得坚硬耐用。

越窑青瓷烧制时需要掌握合适的温度和气氛,烧制时间也要掌握好,否则会影响瓷器的质量。

7. 修整:烧制后的瓷器需要进行细节修整,比如去除边角,打磨表面等,以便达到更完美的效果。

8. 着色:最后是着色,将瓷器进行染色,使其呈现出独特的青色。

以上就是越窑青瓷的制作工艺,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掌握好相应的技术方法和操作要领,方能制作出完美的瓷器。

- 1 -。

越窑青瓷 学徒-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越窑青瓷 学徒-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越窑青瓷学徒-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越窑青瓷作为中国古代陶瓷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艺术价值。

它是中国历史上陶瓷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代表了中国古代陶瓷制作工艺的巅峰之作。

越窑青瓷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为后世的陶瓷制作工艺和艺术造诣提供了宝贵的源泉和精神支撑。

在中国古代,瓷器由于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一直备受推崇。

而越窑青瓷则以其一流的品质和高超的制作工艺在陶瓷界享有盛誉。

其釉色独特,青翠欲滴,釉面平整细腻,与其它瓷器相比更加出彩。

越窑青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采用了独特的釉色配方和制作工艺,使得瓷器表面呈现出质朴、大气而又独特的青色。

这种青色给人一种宁静、怡然自得的感觉,追求精神境界的人们对其崇拜有加。

在制作工艺上,越窑青瓷也有其独到之处。

它采用了高温烧制的方法,使得瓷器的质地更加坚硬、致密,敲击发出清脆的声音。

同时,越窑青瓷还采用了细腻均匀的釉料覆盖,使得瓷器的表面平整光滑,给人以润泽之感。

制作越窑青瓷需要经历多个复杂的工序,需要熟练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

因此,越窑青瓷的制作工艺对传承和发展后世的陶瓷制作工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越窑青瓷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艺术价值上,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习制作越窑青瓷,需要徒弟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娴熟的技艺和不懈的努力精神。

通过徒弟制度的传承,越窑青瓷才能从一个时期传承到下一个时期,绵延不绝。

学徒们以跟随师傅学习为基础,通过实践、模仿和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为越窑青瓷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越窑青瓷作为中国古代陶瓷的珍贵遗产,其概念之独特、工艺之精湛以及文化之繁荣无疑令人惊叹。

同时,学徒制度对越窑青瓷传承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

通过学徒制度,越窑青瓷得以世代传承,保持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魅力,为后世陶瓷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旨在说明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框架。

两宋时期:越窑瓷器特征与鉴定

两宋时期:越窑瓷器特征与鉴定

两宋时期:越窑瓷器特征与鉴定青瓷除五大名窑中的“汝官哥钧”外,最重要的就是浙江余姚的越窑、浙江龙泉的龙泉窑和陕西的耀州窑。

从历史上看,越窑为先,本文就谈谈越窑瓷器的特征与鉴定。

青瓷是最古老的瓷种,早在商周时期的越地(浙江)就有烧造青釉半瓷化的原始青瓷。

早期青瓷一直由浙江余姚、上虞以及婺州等地越窑青瓷为主导。

五代越窑秘色青瓷龙纹碗,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越窑,以余姚上林湖区为中心,在经历两晋时期的第一次大发展后,越窑的影响几乎覆盖浙江全省甚至波及周边地区。

杨万里先生说过:“因为有了越窑,有了龙泉窑,才有南宋官窑”。

《茶经》在谈论茶具时有云:“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可见越窑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的地位。

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发现瓷质匣钵与秘色瓷窑址越窑产区主要集中于浙江余姚、上虞一带,唐时隶属于越州而得名。

主要以烧造青釉瓷器为主,早期少量烧有黑釉瓷。

如著名的德清黑瓷。

器型越窑的器型品种十分丰富,有各种日用瓷、陈设瓷、祭祀瓷和殉葬用的冥器。

釉色早期越窑釉色为淡青(蛋清)色和灰青,主要为唐代以前。

唐代多黄釉,后逐渐减少,晚唐时出现了“秘色”。

北宋多青釉,少量釉色略微偏青灰色也有部分为青黄色。

越瓷釉水清亮,釉层透明,光泽度好。

宋越窑青瓷覆莲纹尊纹饰早期越窑不太注重花纹装饰,多雕、镂空和堆塑为主,少量采用简单的纹饰做局部装饰,如西晋时期的动物造型器、罐、盂类和一些殉葬用冥器,大量作堆塑设计。

唐代多采用素面,加刻瓜楞的手法表现器物的线条美,同时部分器物局部也使用花纹装饰,少量陈设器在釉下加绘褐彩,如“连座兽足香熏”。

五代逐渐使用刻花、划花、雕花、印花等技法做大面积花纹装饰,如五代时期的“蟠龙罂”龙纹占据罐体全身,采用雕、刻、划等多种装饰技法相结合。

北宋越窑龙纹标本北宋越窑云鹤瘟标本胎质越窑胎体多数偏厚重,质地坚致,胎色多为青灰色和灰白色。

早期由于炼泥工艺还不成熟,胎泥中含有沙砾,烧成后凸于器表,造成不光洁,有气孔和分层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越窑青瓷的装烧工艺
作者:王佳琪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5年第02期
摘要:主要简单介绍了我国历史窑具的相关内容,从各个时期来探讨越窑青瓷的装烧工艺特点,以此加强对我国越窑青瓷装烧工艺的研究。

据此,能够通过历史依据来探究装烧工艺在越窑青瓷制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加深人们对越窑青瓷装烧工艺的认识,了解古代陶瓷的制作技巧。

关键词:越窑青瓷;装烧工艺;工艺特点;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对古代文物的研究,尤其是对陶瓷器的探索。

越窑青瓷则是陶瓷中较著名的一种类型,其存在于我国古代的南方地区,而越窑则是我国南方地区极为著名的窑址。

越窑最先出现的时间是在东汉末期,在晚唐和宋朝的时候盛况空前,但是到了北宋末期的时候则开始呈现衰落趋势。

越窑在我国陶瓷制作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忽视。

越窑中所烧制出的瓷器不胜其数,种类十分多,每一个时期中越窑青瓷的烧制工艺也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通过对越窑青瓷在不同时期的烧制方式进行介绍,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各时期中越窑青瓷的发展特点。

一、我国历史窑具的相关内容
在不断地探索和发现过程中,考古学家于浙江境内寻找到近七百个越窑窑址,而且分别是处于不同时期的窑址。

这一发现对研究越窑青瓷装烧工艺具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古文资料以及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在许多地区都存在着越窑窑址,而且多是东汉晚期、唐宋年间等。

不同时期所采用的窑具也有所不同,主要分为这几种:一种是喇叭形垫底窑具,一种是筒形垫底窑具,一种则是圆锥形垫底窑具。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间隔窑具,如三足支钉、垫圈等。

二、各个时期中越窑青瓷的装烧工艺
1.东汉末期的越窑青瓷装烧工艺
越窑青瓷最早出现于我国东汉末期,当时所制作的青瓷器主要是一些盆、碗、坛罐等。

这个时期所烧制的青瓷器形状主要是喇叭形,或是呈现出一种筒形。

所采用的越窑青瓷装烧工艺主要是传统的叠烧方式,还有人采用的是明火烧制,要注意的是明火烧制每一次都只能烧制一个。

所谓明火叠烧越窑青瓷工艺,不同于明火单件装烧工艺,其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指把大件器物和小件器物两种大小的物件进行套烧。

在大小不同的器物之间放置间隔窑具,间隔窑具的材料可以选择三足支钉,也可以采用泥点。

将间隔窑具放置于大件器物内部的底层,然后将小器物放置于其上方,进行共同烧制;另一种形式是将相同类型的器物进行共同烧
制。

充分利用垫底窑具的作用,然后将同类型的器物相重叠,用间隔窑具进行中间隔离,从而进行有效地烧制。

2.三国两晋时期的越窑青瓷装烧工艺
三国两晋时期除了烧制东汉末期的碗盘之外,还会烧制一些以动物形象相关的具有特色的越窑青瓷。

比如说著名的羊形尊。

在这一时期下,越窑青瓷的烧制方法仍然沿袭于东汉末期的装烧工艺,最常使用的便是叠烧法。

三足支钉间隔叠烧法被广泛应用于越窑瓷器的烧制过程中,但是与东汉时期不大相同的地方在于其所使用的三足支钉,在形体上要更矮一点,而且比较尖锐。

所使用的三足支钉的品种规模都十分丰富,具有多样性。

一般来说三足支钉的直径最大值和最小值都有规定范围,最小的直径大约为四厘米,而最大的直径不可多余十一厘米。

在选择三足支钉的大小时,应该根据所要烧制器物的具体大小来做出合适的选择。

3.唐宋时期的越窑青瓷装烧工艺
在唐宋时期,越窑青瓷的烧制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尤其是在晚唐和宋朝时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成就,而垫底窑具也开始出现全新的类别和形式。

间隔窑具的功能也随之增加,形式上也更加多样化。

在这个时期,越窑青瓷的装烧工艺不再是传统的技术,而是一种新的以匣钵为主要窑具的技术。

这种装烧技术的发展,为越窑青瓷的制造工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使其更上一层楼。

匣钵覆烧法通常用于烧制一些碗具和盘具。

随着朝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越窑青瓷的装烧工艺也随之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在保障越窑青瓷烧制质量的同时,应当改进装烧工艺技术,尽可能减少越窑青瓷的生产成本费用,扩大越窑青瓷的生产规模,增加越窑青瓷的生产产量,以此促进越窑青瓷工艺的高速发展,使其走向成熟化。

在这种环境下,瓷器制造业随之蒸蒸日上,每一个朝代的瓷器制造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在历史长河中留有重要的印记,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总而言之,加强对我国越窑青瓷装烧工艺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吴隽,吴军明,李其江,等.浙江越窑、龙泉窑以及南宋官窑青瓷组成和显微结构的比
较分析研究[A].2009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ISAC'09)论文集[C],2009:206-217.
[2]洪波,陆冲.越窑青瓷烧制技艺[J].浙江档案,2014(2):42-43.
[3]毛成.千峰翠色:中国越窑青瓷特展[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12):44.
?誗编辑孙玲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