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各个时期的特征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龙泉窑青瓷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品种,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至今依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龙泉窑青瓷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唐代龙泉窑青瓷的初现唐代是龙泉窑青瓷的起源时期。
唐代龙泉窑青瓷主要以茶具为主,其特点是线条流畅、造型新颖、釉面莹润,釉色多为绿色、蓝色或灰蓝色。
这些青瓷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青瓷制作技术的初步成熟。
第二阶段:五代至北宋时期的发展龙泉窑青瓷在五代时期进一步发展,具有更高的质量和艺术性。
五代至北宋时期的青瓷作品,不仅在造型上更加丰富多样,还在工艺上有了更大的突破,如胎体更加坚实,釉面更加细腻。
五代时期的龙泉窑青瓷被誉为龙泉窑的鼎盛时期。
第三阶段:南宋时期的繁荣南宋时期是龙泉窑青瓷的全盛时期。
南宋时期,龙泉窑青瓷的特点是胎体轻薄、釉面如凝脂、釉色薄而均匀,成为了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瓷器。
南宋时期的龙泉窑青瓷以瓷器、花盆、佛像等作品为主,其瓷器的造型优美,釉色素雅,技艺精湛,成为了宋代宫廷和士人品赏的重要物品。
第四阶段:元代至明代的衰落元代以后,由于政治的动荡和社会经济的变化,龙泉窑青瓷逐渐衰落。
元代的龙泉窑青瓷产量减少,质量也下降。
明代时期,虽然龙泉窑青瓷仍有一定的生产,但无法与以往的品质相比,逐渐失去了以往的辉煌。
现代:龙泉窑青瓷的复兴近年来,龙泉窑青瓷得到了重视和研究,龙泉窑青瓷的制作技艺得到了复兴和传承。
现代龙泉窑青瓷制造商致力于恢复龙泉窑青瓷的品质和艺术价值,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瓷器设计,使得龙泉窑青瓷重新焕发出青春和活力。
龙泉窑青瓷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经历了唐代的起步、五代至北宋的鼎盛、南宋的巅峰,然后在元代至明代逐渐衰落的过程,最终在现代得到了复兴。
龙泉窑青瓷以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美丽的釉色,成为了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代至宋初:龙泉青瓷的特点和区别!!

五代至宋初:龙泉青瓷的特点和区别!!
五代时期的龙泉窑,主要烧造地点在,金村窑隔小梅溪。
上窑初期产品的纹饰风格、装烧工艺,甚至部分产品的尺寸,都与同时期的上林湖越窑非常一致。
五代十国龙泉窑钵
五代/北宋龙泉窑贴团花刻划卷草云纹梅瓶
北宋,龙泉窑刻划团花卷草云纹十棱执壶
北宋早期龙泉窑执壶,这类产品多为小件器物,如盖碗、花口出筋碟、盏托一类;大型器物如多管瓶、盘口瓶、梅瓶、执壶、塔式带盖瓶等。
一般呈灰白釉,但这种灰白釉和北宋时期的灰白釉有很大的区别,五代的灰白釉异常清亮,类翠质地。
北宋龙泉窑盅,瓶身采用了立体蕉叶内带精细的叶茎针蓖纹,层层往上推至肩部,平肩带弯曲的五管,极为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五代时期龙泉窑的纹饰采用刻、划、刺等多种工艺手段,在近干燥的胎体上用竹签塑造图案(当地人称针刺工),工艺难度大。
图片来源于网络。
龙泉青瓷各个时期的特征

龙泉青瓷各个时期的特征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等多处窑址,北宋时有20多处,到南宋时有窑址40多处,其中以大窑、金村两处窑址最多,质量也最精。
从出土的标本来看,它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南宋和元,而衰于明,终于清代康熙年间,有近800年的烧瓷史。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
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薄。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
龙泉瓷器的初步鉴定,主要是熟悉龙泉釉色的特点,和观察器物的底足,熟悉火石红的特点。
龙泉的釉色一般比较肥厚,不管成色为哪种,釉色都较纯正,层次的变化不明显,莲瓣和突棱的地方由于釉相对较薄,因而略发白。
火石红几乎在每件器物底足都有,有的较多,有的少些,但都是围绕着胎釉结合的地方形成,颜色自然较纯正,火石红的走势自然而不规则。
底足都有磨损,自然磨掉火石红的地方可看到灰色胎。
元代的盘碗底部有的有一圈支烧残留痕迹,星星点围成一圈,与胎骨的胎色一致;有的有较密集较细小的气泡,大小不一;有的浮于釉面,有的位于釉下,但分布绝无规律。
龙泉瓷器一般不开片,有的几条釉面有裂纹;有的火候不高的龙泉瓷器有较多开片,开片细碎,大小不一,分布自然。
龙泉瓷器的釉下刻花刀法(特别是莲瓣纹)一般很柔弱,隐隐约现。
口沿和突出的地方釉面一般有磨痕,磨痕处往往无光泽。
龙泉以釉色胜,釉色不好或偏窑口的器物收藏价值不高。
龙泉青瓷各个年代也都有各自的特点。
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北宋早期的产品风格受越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相似。
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稍薄。
北宋以前龙泉窑出产的瓷品,可以看作龙泉生产的越窑器,其烧造工艺、器型、釉色都是越窑瓷的翻版。
直到北宋晚期,才开始有自身特色的创新,除了盘、碗、盒、罐、执壶、盏托等一般的日用器皿,梅瓶、多管瓶、盘口壶等开始显现出“龙泉制造”的独特烙印。
各时代的龙泉窑特征

《中国陶瓷全集 宋(下)》,李辉柄主编,上海:上海人民美术 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
《瓷器 苏州博物馆藏》,苏州博物馆编著,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9年7月第一版
《首都博物馆藏瓷选》,首都博物馆编,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1年9月第一版(中国期刊网、、各省.市博物馆官网)55
谢谢大家~
瓶龙
泉
窑
青
釉
盘
.
12
造型:除继续生产北宋原有器物,出现了鼎式炉、奁式炉、渣
斗、洗、尊形瓶,琮形瓶、双耳瓶、人物及仿古铜器等。
宋 龙泉窑青釉弦纹三足炉 .
式宋 瓶龙
泉 窑 青 釉 琮
13
纹饰: 以刻花为主,有云纹、水波纹及各种动、
植物变形图案。大多装饰在器物外表,有浮雕效果。
南宋 龙泉窑青瓷菊花纹碗
.
24
造型:多大件器物,新创器型多,有高足杯、
菱口盘、环耳瓶、凤尾尊、荷叶盖罐等。
元 龙泉窑菊瓣纹
荷叶盖罐
.
25
支烧工艺:器物外底中间有一
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涩圈,露胎呈 黄褐、灰黄、红棕、火石红等色相。
元 龙泉窑坐像人物水柱 .
26
元 龙泉窑露胎鸟纹菱花口盘 .
元 龙泉窑双鱼洗 27
元 龙泉窑粉青釉划 花撇口碗
明中晚期
.
48
胎:灰胎,胎质粗糙,胎壁厚重,有气泡,底足露胎。
釉:釉色青中泛黄,泛灰,施釉薄而涩,呈色不稳。
纹饰:仍以刻划、模印为主,也有雕塑、镂空,
但刀法不佳,入刀浅显,纹饰简单模糊。
造型:有玉壶春、盖罐、碟以及出现一些
形制较好的新器形。
支烧工艺:底足露胎,成褐色或
红棕色,支烧印痕不明显。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龙泉窑青瓷是中国传统陶瓷的一大名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对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
龙泉窑青瓷起源于南宋时期,主要产地位于浙江省龙泉市一带。
青瓷的特点是采用高温烧制,色泽青翠,并具有细腻光洁的釉面。
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艳丽的器型而闻名于世。
龙泉窑青瓷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南宋时期,这个阶段是龙泉青瓷制作工艺的奠基阶段。
宋代龙泉窑青瓷器型主要有瓯府窑式、钦州窑式和飞青式等。
瓯府窑式以茶具为主,因为当时茶叶的普及使得茶具成为最主要的使用对象。
钦州窑式以盛水壶为主,外形犹如莲花,精美绝伦。
飞青式则以器形轻盈、器壁薄透而著称。
接着是元代,这个时期是龙泉青瓷制作工艺的巅峰时期。
元代龙泉窑青瓷器型主要有雨点青、撒花青和彩绘青等。
雨点青器型最为典型,以其器表布满小颗粒的釉孔而得名。
撒花青则是指器表均匀散布有许多薄脆的胎质片状,则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情况。
彩绘青则在工艺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采用了彩绘技法,使得器型更加多样化。
明清时期,龙泉窑青瓷的发展不如前两个时期那么辉煌,但仍然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发展。
此时的青瓷以山水纹饰、花鸟纹饰和人物纹饰为主,这些纹饰的使用增加了青瓷的观赏价值。
自明清时期之后,龙泉窑青瓷在历史上逐渐式微,直到20世纪60年代重新被重视和发现。
此后,通过对龙泉窑青瓷的传统工艺和技艺的研究,龙泉窑青瓷得到了新的发展。
研究者们根据古代生产方法,借鉴了先进的技术和理论,使得青瓷在制作工艺和艺术表现上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
目前,龙泉窑青瓷已经成为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创作和日常生活。
龙泉窑青瓷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观赏价值和保值增值的功能。
龙泉窑青瓷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为世人所喜爱和追捧。
各时代的龙泉窑特征

各时代的龙泉窑特征龙泉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瓷器制作窑口,历史悠久,影响广泛。
下面将从不同的时代,探讨龙泉窑的特征。
唐代至五代:唐代至五代是龙泉窑的初期阶段。
这个时期的龙泉窑瓷器主要以绿釉瓷器为主,特点是胎薄,釉色瑰丽,通体宜釉,烧制温度相对低。
器型方面,以碗、盘、壶、罐等器物居多。
其中,碗和盘最为常见,装饰多为青花和铁锰红彩,纹饰主要以凸花、划花和字画为主。
此时期的龙泉窑瓷器,注重造型的畅达和釉色的瑰丽,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宋代:宋代是龙泉窑的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龙泉窑主要生产青瓷,釉色呈现出淡绿色,釉面平滑细腻。
特点是制作精细,矾石含量较低,釉色晶莹透明,胎质坚实。
器型方面,此时的龙泉窑主要制作碗、盘、瓶、罐、香炉等器物。
青瓷的装饰主要以雕刻为主,有很多精美的纹饰,常见的有莲瓣纹、菊花纹、葵花纹等。
青瓷在此时期达到了极致,并对后世的瓷器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明代至清代:明代至清代是龙泉窑的复兴阶段。
在明代,龙泉窑恢复了早期的规模和烧制技术,瓷器质量得到了提升。
釉色方面,明代的龙泉窑以青色为主,釉面细腻,颜色清晰鲜艳。
器型方面,此时的龙泉窑制作的器物种类繁多,有碗、盘、壶、罐、瓶等。
装饰方面,明代的龙泉窑瓷器主要通过刻花、雕刻、以及彩绘等方式进行装饰,纹饰丰富多样,常见的有花鸟、人物、山水等图案。
此时期的龙泉窑瓷器精美而细腻,艺术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龙泉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其特点和风格。
从初期的瓷器胎薄、釉色瑰丽到宋代的制作精细、青瓷炉釉透明,再到元代和明代的釉色粗糙和亮丽,龙泉窑瓷器经历了不同的变迁和发展,展现了中国瓷器制作的精湛技艺和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
无论是在烧制工艺上还是在装饰技法上,龙泉窑都具有独特的特色,是中国古代瓷器制作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瓷器之美——龙泉青瓷

哥
金丝铁线、紫口铁足
窑
——
以 开 片 为 美
冰
百
裂
圾
纹
纹
弟
粉青
窑
——
以 釉 色 为 美
米黄
梅子青
工艺之美
造型之美
功能之美
走 出 龙 泉
作品赏析:
1号
2号
3号
作品序 号
釉色
花纹
工艺
造型
功能
6号
4号
5号
7号
元代龙泉青瓷鱼洗
探 索 龙 泉 青 瓷 制 作
龙泉青瓷制作过程:
品
哥窑
味 龙
弟窑
泉
青
瓷
之
美
据明代记载:宋龙泉章氏两兄弟,均善于制瓷器,哥窑被皇室选为御窑,
弟窑只能在民间销售,弟弟渐渐对哥哥产生嫉妒之心。有一天,哥哥正在烧 窑,有急事外出,就把烧窑的事情交给弟弟看管,瓷窑在烧到1400度以后要 停火,等冷却到常温以后才能打开窑门,可是弟弟居心叵测想让哥哥误了皇 上限定的烧瓷任务,于是,弟弟在需要停火的热胀的极限时,忽然打开窑门, 冷空气进入窑内,由于胎和釉冷缩的速度和系数不一样,使瓷器产生了很多 的裂纹。
名窑之一。
发 展 史 • 三个阶段:
• “初出毛芦”——五代到北宋早期 • “盛世元年”——北宋后期到南宋 • “隐于山中归于世”——元明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龙泉窑青瓷作为中国瓷器的卓越代表,历经千年仍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它的发展历程、工艺特点以及传承与创新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对龙泉窑青瓷的发展进行简述。
龙泉窑青瓷的发展历经了数百年的变迁。
它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成熟于元代,继续流传至明清时期。
其中以南宋时期的青瓷为最为著名,被誉为“青如蓝、薄如纸、声如磬”的龙泉青瓷,成为了中国瓷器的代表之一。
宋代龙泉窑青瓷的特点是釉薄体轻、开片有肌理,并且釉色多为青绿色,因而得名“青瓷”。
在龙泉青瓷的制作工艺中,需经历多道繁复的工序。
其制作包括制胎、修坯、刻花、上釉、烧制等环节,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进行精细的操作。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素三彩”和“粉青瓷”,它们在工艺和装饰上都有独特的魅力,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广泛喜爱。
素三彩始烧于南宋初年,是继青瓷之后龙泉窑的又一杰出代表。
粉青瓷是南宋的另一种重要青瓷,因采用矾和红铜粉掺合而成的绿釉而得名。
这些青瓷不仅在工艺上有所突破,而且在装饰上也颇具匠心,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龙泉青瓷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经历了一些曲折。
元代在瓷器制作上的发展为龙泉青瓷增添了新的元素,但因为元代的政治动荡,龙泉窑的生产遭受了极大的破坏。
在明代,龙泉青瓷的烧制工艺逐渐式微,制作工艺也相对落后。
后人们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不断探索与创新,积极发展新型的青瓷工艺,使得龙泉青瓷在明代中后期有了一定的复兴。
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是青瓷发展的关键所在。
明代以后,随着新工艺的不断涌现,青瓷在装饰和制作工艺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清代时期,青花瓷的兴起使得龙泉青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大量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市场上,迅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青睐,成为了时代的宠儿。
而在当代,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更是异常活跃,不断涌现出许多创意独特的青瓷作品,推动着青瓷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龙泉青瓷作为中国瓷器文化的璀璨明珠,其发展历程充满着辉煌与传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泉青瓷各个时期的特征在今省龙泉县境,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等多处窑址,北宋时有20多处,到南宋时有窑址40多处,其中以大窑、金村两处窑址最多,质量也最精。
从出土的标本来看,它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南宋和元,而衰于明,终于清代康熙年间,有近800年的烧瓷史。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
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薄。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
龙泉瓷器的初步鉴定,主要是熟悉龙泉釉色的特点,和观察器物的底足,熟悉火石红的特点。
龙泉的釉色一般比较肥厚,不管成色为哪种,釉色都较纯正,层次的变化不明显,莲瓣和突棱的地方由于釉相对较薄,因而略发白。
火石红几乎在每件器物底足都有,有的较多,有的少些,但都是围绕着胎釉结合的地方形成,颜色自然较纯正,火石红的走势自然而不规则。
底足都有磨损,自然磨掉火石红的地方可看到灰色胎。
元代的盘碗底部有的有一圈支烧残留痕迹,星星点围成一圈,与胎骨的胎色一致;有的有较密集较细小的气泡,大小不一;有的浮于釉面,有的位于釉下,但分布绝无规律。
龙泉瓷器一般不开片,有的几条釉面有裂纹;有的火候不高的龙泉瓷器有较多开片,开片细碎,大小不一,分布自然。
龙泉瓷器的釉下刻花刀法(特别是莲瓣纹)一般很柔弱,隐隐约现。
口沿和突出的地方釉面一般有磨痕,磨痕处往往无光泽。
龙泉以釉色胜,釉色不好或偏窑口的器物收藏价值不高。
龙泉青瓷各个年代也都有各自的特点。
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北宋早期的产品风格受越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相似。
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稍薄。
北宋以前龙泉窑出产的瓷品,可以看作龙泉生产的越窑器,其烧造工艺、器型、釉色都是越窑瓷的翻版。
直到北宋晚期,才开始有自身特色的创新,除了盘、碗、盒、罐、执壶、盏托等一般的日用器皿,梅瓶、多管瓶、盘口壶等开始显现出“龙泉制造”的独特烙印。
碗、盘类刻花纹饰以莲瓣、牡丹、菊花为主要题材,多为蓖纹、折扇纹。
纹饰之间以楞线分隔,楞线分单线、双线。
花叶一般用蓖纹作叶脉。
北宋早期产品胎薄而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盘、碗、壶为主,盆、罐等少见。
这一时期的新产品有多管瓶、盘口壶、多叶瓶。
其中多管瓶、盘口壶壶盖一般饰花苞钮、花蒂钮为主。
多叶瓶盖顶以鸡、狗等动物作钮为主。
在釉色上,早期施淡青色釉,有泛黄现象。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北宋中晚期窑址有30余处,主要集中在大窑、金村、大白岸、庆元的上垟,市的石牛等地。
中期多采用含硅和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色灰或灰白,亦有泛黄现象,釉层薄,釉面有光泽。
胎体较为厚重,但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产品多以生活用具为主,在装饰工艺上有刻花、划花和篦纹,图案有花卉、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
制作工艺上,北宋晚期开始采用圈足放垫饼垫烧。
中期以后胎呈灰或浅灰色,釉色青黄;装饰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团花、波浪、蕉叶纹等纹饰。
盘、碗常刻团花和波浪纹,填篦纹,外壁常划篦纹和直条纹。
瓶、执壶腹部常见刻牡丹纹。
图案花纹一般对称。
南宋以后施石灰碱釉,釉层厚,柔和淡雅宋廷南迁,临安成为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大增,外销活跃,瓷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南宋时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
这时在唐和五代盛极一时的越窑青瓷业已凋零,驰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器就是在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而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
窑工们根据南宋官窑制瓷工艺,将胎釉配方作了调整,创造性地生产了白胎厚釉青瓷,犹如翡翠碧玉,同时釉层光滑整洁不开片,深得宫廷和官僚的喜爱。
这种白胎厚釉青瓷在临安京城、皇宫遗址、南宋六陵墓地均有大量出土。
南宋龙泉窑可分为前期和中晚期两个阶段。
前期,宋高宗构自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建立南宋政权,到定都临安前后10多年时间,政局动乱期。
龙泉窑主要生产日用器皿及冥器。
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
五管瓶、盘口壶等仍沿袭北宋末年旧制继续生产,只从器型上稍加改进。
如五管瓶,五管瓶腹部呈多节葫芦状,瓶上部的竖管,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见,南宋五管瓶上腹部比北宋时稍瘦,从肩部分成两级,最后演变成一级,肩部突起,器身光素无纹,盖钮以各种动物如鸡、犬、鸟代替花苞钮装饰。
胎为灰色,施淡青或青灰色釉。
除继续生产北宋原有器物,出现了鼎式炉、八卦炉、奁式炉、渣斗、盆、塑像、胆式瓶,龙虎纹瓶、五管瓶,等等。
碗、盘器底较厚,挖足一般很浅,圈足宽矮,外底露胎。
装饰以刻划花为主,线条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突起五条直线,碗刻云纹的较多,也有划“S”形纹饰的,碗心印阴文“金玉满堂”或“河滨遗”四字的也较多见。
北宋末期浮雕莲瓣纹开始流行,在盘、碗的外壁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莲瓣纹变得短而宽,互相紧靠,瓣中脉线突起。
南宋早期龙泉青瓷主要特征:1.坯料仍用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壁普遍比北宋中晚期厚重。
胎质不够致密,有较多的气孔。
胎色呈灰或浅灰色。
2.纹饰以刻花为主,划花、蓖花少见。
碗类出现葵口,有图章式的文字,如“河滨遗”、“金玉满堂”等。
3.釉仍为石灰釉,薄而透明,有玻璃质感。
南宋中晚期,是龙泉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瓯窑、越窑、婺州窑因资源枯竭等原因相继衰落。
而地处浙西南山区的龙泉有着丰富的瓷土和燃料,为发展瓷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据考古发掘证明,当时的龙泉及毗邻地区,窑厂遍布,除龙泉大窑、金村、溪口、安福等外,庆元县的上垟,云和县的梓坊、水碓坑,遂昌县的湖山,缙云县的大溪滩、碗窑山,以及泰顺、文成、永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
南宋晚期龙泉青瓷产品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两大类。
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层丰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处呈紫色,俗称“朱砂底”。
器物造型除碗、盘、碟、水盂、香炉等,还出现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
纹饰以莲瓣、弦纹为主,南宋末出现双鱼、龙纹和贴花牡丹纹等。
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称“铁骨”。
釉色青,多纹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隐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则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
器型以瓶、炉、尊、洗、笔筒、灯为主,纹饰少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共同之处。
南宋中晚期龙泉青瓷主要特征:1.器型丰富多样,除日用器皿外,有罐、盒、灯盏、渣斗、熏炉等。
文具有笔筒、笔洗、水盂、笔架等,及多种仿古铜器、古玉器的瓶。
这时期的新产品有堆塑龙瓶、虎瓶、琮式瓶、荷叶盖罐、葫芦瓶、五管瓶等。
2.龙虎瓶代替北宋的多管瓶和盘口壶。
梅瓶高度减低,下腹瘦削,有的梅瓶有盅型盖倒扣瓶上,北宋时期肩腹比较丰满,器型较大,外壁刻缠枝花、莲瓣。
鬲式炉系仿商周铜鬲式样,其肩与腹部的凸楞称“出筋”,是美化瓷器的一种装饰。
3.改进了胎土配方,在瓷石中掺入适量紫金土,提高了抗弯度,高温下不易变形,使胎坯变薄,克服了“笨重粗厚”的缺点,使器物造型轻盈秀美。
4.器物修胎讲究,圈足修得很薄,在底足刮去细细一线的釉,烧成后出现朱红色一圈细线,俗称“朱砂底”,别有韵味。
5.瓷器通体施釉,光色无纹,以釉色与造型取胜。
改进了釉料的配方,由原来的石灰釉变成石灰碱釉,使釉色出现粉青、梅子青、豆青、米黄、蜜蜡、鹅皮黄、乌金等色,其中黑胎青瓷成色较深,墨绿色是黑胎青瓷特有的颜色。
6.一种用模子成型的水注、小罐、瓜型壶,腹部有模印的菊瓣、莲瓣、云纹、龙纹等纹饰的,多数为龙泉溪口窑所生产。
元代器物特点造型高大,胎体厚重。
胎色与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黄元代龙泉窑比宋时扩大了好几倍,造型特点为粗壮高大,胎体变厚,釉色减薄,观赏价值降低。
为获得元统治者喜爱和促进销售,匠师们采用刻、划、印、贴、雕和点褐彩等工艺来美化器物。
莲花瓣是宋元时期龙泉青瓷的主要装饰之一。
元代初年莲瓣宽矮,系用刀或钳子划出莲瓣边线,制作方便,这种纹饰是元代特有的。
随后多数瓣面演变成为狭长,形似菊瓣。
因为它是从南宋时瓣面丰满、瓣脊突起的莲瓣发展而来的,所以人们仍称它为莲瓣纹。
元代莲瓣纹有以下几种形式:瓣面平,莲瓣的边线用刀或钳子划成;两面用刀斜刻成瓣面,中间有瓣脊,多数瓣脊粗细不一,上下不直,刻工粗糙;在一部分盏、洗或盘的壁用刀自上而下挖成,瓣面上端较宽,没有瓣尖;龙泉溪口窑生产的用模子制成的瓶、罐的莲瓣纹,莲瓣的边线是细凸线的。
这是鉴定宋元龙泉青瓷的主要依据。
在元代青瓷器中,仿古器物少见,新创器型有高足杯、菱口盘、环耳瓶、凤尾尊、荷叶盖罐等等,高足杯足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足空心且较深。
装饰采用划、刻、印、贴、镂、堆等多种方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纹粗略,线条奔放,并出现了褐色点彩。
器物普遍饰有花纹,纹饰题材以云龙、飞凤、双鱼、八仙、八卦、梅、菊、马上封侯等多见。
此外,还大量出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
盘、碗外壁的莲瓣纹长而窄,排列较疏,瓣中间一般无脉线突起,不同于南宋。
盘、碗底足一般挖足较深,有的深过外墙壁,外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露胎泛红,中心有釉。
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全无釉,中心有乳丁状突起。
明代制作工艺与元代基本相同,但趋于粗糙宋、元盛极一时的龙泉窑至明代虽逐渐衰落,但明早、中期制品仍十分精美。
明代龙泉窑系的青瓷造型,大体上和元代一致,其风格和宋代的纤巧秀丽不同,而代之以硕大厚重。
产品多大型瓶、盘,日用的小件器物较少。
釉色已失去南宋梅子青釉、粉青釉那种柔和、含蓄的艺术效果。
这时的青瓷釉层薄而透明,光泽度较强。
从传世产品看,明代龙泉窑的制品有精粗之分。
精品胎色白中微闪灰、胎质细腻厚重,制作精湛,造型精美,施满釉,盘、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圈足底部留有刮圈垫烧痕的。
釉色青灰,釉薄而透明,釉面光泽度很强,滋润匀净,釉色绿中微泛黄。
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纹碗、玉壶春瓶、执壶、盖罐多见,高足杯的足较高,有竹节装饰,一节或多节,挖足粗率且较浅。
纹饰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福、寿、金玉满堂等字。
器表多有刻划花装饰,图案构图疏密得体,刻花精细。
粗品胎质淘洗不精,质地较粗。
制作也不精细,胎体特别厚重,尤以底部为甚。
所见多为碗、盘类制品,釉色多绿中闪黄。
器皿仍采用满釉刮圈垫烧,但工艺较粗,常见的有直口深腹碗等。
装饰以印花和刻划花为主,图案纹样有器外壁的瘦长菊瓣纹,里的花卉纹,以及颇有特色的印花历史故事、二十四孝人物等。
其中人物图多印在器壁,人像旁根据人物的具体形象分别书“孔子泣颜回”、“信武之才”等,由于制作较粗,印花纹样常有模糊不清之感。
针对不同的釉料性能,明代龙泉青瓷还形成有别宋瓷的装饰特色不以釉色取胜,而以印花、堆贴,刻划花为主。
明龙泉青瓷的装饰围也大大增加。
明龙泉青瓷正是利用釉的透明性能,采用刻、划、堆贴装饰,使作品另具一种工艺美。
但总的来说,明代的龙泉窑系,大多产品成型草率,器型笨拙,因而到清初以后,就每况愈下。
从装烧方法认识各时期器底特点1.北宋早期用托珠垫烧,器底留有托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