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3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积累语言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 这样。作者张中行先生也是如此,他是二十世纪末未 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 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
人”。他也是真正的儒生,他和叶圣陶先生亦师亦
友,对先生最好的怀念就是理解先生的苦心,传承先
生的语文主张。张中行先生的语言既有儒生的典雅,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他热切地
主张规范现代汉语;有这样一位当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对中国现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曾经学过他
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双龙洞》,他就
是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学习目标
1.积累语言。 2.概括内容,了解文中记述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和工作 中的小事。 3.感知形象,学习叶圣陶先生品德,了解叶圣陶先生的 语文观点。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8)
3.如何理解第一段末尾“双层的悲哀”?
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 新的鞭炮声却传来不幸的消息。 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双层的悲哀”。
4.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感知形象
1、回味先生的语言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 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 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 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 证明你不行。”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2、回忆先生的身影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 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 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治学严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
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这句评价对应记叙的小事是:叶圣陶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
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者曾去看望叶圣陶不遇,之后叶圣陶十分悔恨,并为作者沦为住旅店而感到悲伤。
这令作者感慨:“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来看,叶圣陶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二、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
参考答案: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时恰在除夕夜,一边是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一边是不幸的消息传来。
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示例】语句:“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品析:“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
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
三、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参考答案:叶圣陶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
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比如:“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课件PPT

随堂练习
1.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 发吗?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 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2.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说说对如何度过自己的 一生的感悟?
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9)教育人们铭记叶圣陶先生
的写话主张,理
解叶老提出这种主张
的深重的苦心。
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 进行说明?
待人厚
修改文章
送客 复信
律己严
作文、做人 以身作则 鞠躬尽瘁
会上发言
细读感悟:第一部分
1 文章开头写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为何还要写 外面繁琐而响亮的鞭炮声?
商量斟酌 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比如
整 体 感 知
根据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
息,心中罩上“双
层的悲哀”。
第二部分:(2)总写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 人之处。
第三部分:(3-5)详写叶圣陶先生在为人 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6-8)从写话方面详写叶圣陶
先生为人的另一
细读感悟: 第二部分 第二段是如何说明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
处的?
孔子:“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 得。”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 于我哉!”
叶圣陶“确是人之师表”。
细读感悟: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叶老待人厚的特点? 是如何凸显出来的?
(1)文墨方面“待人厚”:举吕叔湘先生的例子, 充分说明“凡是同叶圣陶先生……待人厚而深受 感动”。
相关介绍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 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 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③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③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他说:“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问题·探究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明确: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送客 (3)第五自然段:复信 (4)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 作则,鞠躬尽瘁
问题·探究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 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 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叶圣陶
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 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 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 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 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 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 严格要求自己。
字·词·音
自由阅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搀和:chān huo 掺杂混合 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冗长:rǒng cháng (文章、讲话等)废话 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著作等身: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 的身高相等。 沾溉:浸润浇灌 高文典册:经典性著作
字·词·音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 我还没有做到。
整体·感知
●本文从结构层次上看,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
人之处。 ●第三部分(从“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至“努力
争取不愧于屋漏”):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 ●第四部分(从“以上说待人厚”至“于是‘做’和‘作’就有了 明确的分工”)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 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 德的思考。
写法·指导
●三是其文风。本文堪称实践叶先生语 文主张的一个范例。其态度诚恳,叙 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 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 。 ●但因作者并非空泛地叙议,而是通过 一件件具体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叶圣陶先⽣⼆三事》是张中⾏回忆叶圣陶的⽂章。
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交往中的⼏件⼩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律、待⼈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13课《叶圣陶先⽣⼆三事》课⽂原⽂ 叶圣陶先⽣于1988年2⽉16⽇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晚上得知这消息,外⾯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响亮的声⾳也把他送⾛了,⼼⾥⽴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则说说⾃⼰的⼼情,⼆则作为纪念。
可是⼀拖延就三个⽉过去了。
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
写什么呢?这有困难。
⼀是他业绩多,成就⼤,写不胜写;⼆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平》的⽂本,⼀⽣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为⼈,以及⽂学、教育、语⽂等⽅⾯,⾜以沾溉后⼈的,都明摆着,⽤不着再费辞。
但纪念⽂是还要写。
为了不重复,打算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是写与我有关的,⼆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典册的。
我第⼀次见到叶圣陶先⽣,是五⼗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量读新⽂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如与鲁迅、郁达夫相⽐,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只是平实规矩⽽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位的是⽴德。
在这⽅⾯,就我熟悉的⼀些前辈说,叶圣陶先⽣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是儒⽽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儒⽽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则不搀合,⽽是单⼀的儒,思想是这样,⾏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处是:“躬⾏君⼦,则吾未之有得。
”⼀处是:“学⽽不厌,诲⼈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夫⼦认为虽⼼向往之⽽⼒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却偏偏做到了。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记叙文,记述了XXX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并对其进行高度评价。
作者认为XXX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例如,XXX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
作者在文章中用“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来形容得知XXX先生逝世时的心情,这是因为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却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
XXX先生主张“写话”,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
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例如:“我第一次见到XXX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这段话简短明了,用词通俗易懂,给人以亲切感。
XXX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给我们启示,我们应该在写作过程中注重简洁明了,避免累赘的表达。
我们可以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例如,可以尝试用更简单的词语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删减掉一些无关紧要的句子,让文章更加精炼。
五、课外阅读XXX的《怀念圣陶先生》,思考其中叙述的内容和XXX先生所展现的精神品质。
在文章中,描写了XXX先生看稿十分认真,不仅纠正笔误、整理词句,还要仔细处理标点符号的细节。
此外,他为了普及汉语言文字知识和语文教育教学,付出了大量的努力。
他还向XXX先生赠送了自己的书法作品,并为其女儿的文章题诗,展现了他真诚待人的品质。
此外,文章还描述了他与XXX先生一同避暑和视察的情景。
总的来说,XXX先生注重文风的简洁,强调用语的简练。
这启示我们在写作时,不仅要注意句段,还应该注重字的删减,使语言更加简洁。
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三、字词检测
丁卯( mǎo ) 草率(shuài ) 修润( )
rùn
zhǔ
生疏( shū )
打供( gǒng )
商酌( zhuó )
譬( pì )如
遵嘱( 别扭(
) )
朦胧( méng lóng )
累赘( zhuì )
妥帖(tuǒ tiē )
拖沓( tà )
biè niǔ
颠沛流离( diān pèi liú lí )
二、作者简介
张中行( 1909-2006 ),原名张璇,河北香河 河北屯人,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代 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 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 人”。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第四部分(6-8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五、课文梳理
1、文章开头写“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怎么理解?
“双层的悲哀”一方面源于叶圣陶先生的去世本就予人无限哀惋;另 一方面,除夕本应是亲友团圆的美好时光,而此时此刻热闹喜庆的过年氛 围更为叶老去世平添一分悲凉,以乐写哀,伤感愈浓。
课外拓展
记叙: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 表达方式。(什么 干 什么) 例: 我有一张桌子,一条凳子。 每一天,我都坐在课桌旁。
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 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什么 是 什么) 例: 我的课桌有一张桌面、四条腿。
课外拓展
2、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第一段交代写作原因,点明主要人物,“双层的悲哀”更是 奠定了全文无限追思、怀念的感情基调;结构上,总起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1.学习略读,学会通过抓住关键句段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学习本文通过若干件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4.感受“小事件”中的“大品格”,学习叶老先生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看看他的为人处世。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相关资料1.简介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
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叶圣陶热切地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
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备课笔记【教学提示】略读可以运用下列技巧:①不在只言片语上纠缠,也不追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只要快速掌握文章大意即可。
②要利用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斜体词、黑体词、脚注、标点符号等,对文章进行预测略读。
③通过阅读段落的主题句、过渡句和结论句以快速掌握大意。
④把握文体要素进行快速阅读,如记叙文抓六要素,议论文抓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等。
3.关于略读。
略读,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
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据统计,训练有素的略读者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3000到4000个词。
目标导学二:把握主要内容请同学们略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①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②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③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
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2.课文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几方面的内容?请理清文章的思路。
明确:两方面:待人宽;律己严。
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9段):对学习叶先生的语文主张,效仿叶先生的品德的思考。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1.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明确:记述了叶圣陶待人厚、待己严的品德。
记述其待人厚时,分别选用了“修改文章”“送客”“复信”的事例;记述其律己严则从他作文、做人都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方面着笔。
2.文中有哪些句子简洁明了地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这些品质?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的看法。
例如:(1)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描”这个字的解释为“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描”与“改”不同,“改”是直接更改,这一个“描”字就能体现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作者的尊重。
(2)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能够看出他在生活方面随和的品性,易于相处;但是在工作方面坚决用普通话,对比突出了先生的这种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
(3)他说:“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语言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对待工作的时候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其烦,努力工作——待人厚。
(4)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动作描写,通过送客来表现叶先生待人宽厚。
(5)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
从“坚决”两个字中可以看出,叶先生在“写作”上的要求是严格的,不可妥协的。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我们从文中所写的小事中洞察到叶先生的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格,也学到了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事。
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
希望通过本文,同学们能像叶先生一样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叶圣陶先生生活和工作中的几件小事,知道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做人品质和力求完美、一丝不苟的作文态度。
我们除了学习叶老先生的优秀品质外,对于他的写文章的主张也必须要学习。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叶老先生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探究以小见大、叙议结合的写法1.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这样一些琐碎之事,可见其待人之宽厚。
又如:对于“做”和“作”分工不明的情况,叶老引导明确其区别,并监督执行。
由此可见叶老对待学问严谨的程度。
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放慢阅读速度,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阅读心得,并画出疑难的地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找出文中作者对叶圣陶先生高度评价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自己的看法。
(1)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我的看法: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总是将立德放在第一位。
)(2)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我的看法:这是对叶老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总的评价。
把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特点看作世人的表率,名副其实。
因为文中说:“《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通过前辈的话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3)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我的看法:通过送客、回信这两件事来表现叶老先生待人宽厚。
)(4)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的看法:赞扬了叶老先生事事躬行,严于律己。
)(5)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我的看法: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通过严格执行自己“写话”的主张,强调“简洁”的文风,统一“做”和“作”的使用体例可看出来。
)目标导学二:品析含义丰富的句子1.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也找出来做一些品析。
明确:“双层的悲哀”突出强调了作者的悲痛之深,尤其在这除夕之夜,先生却走了,留给作者无尽的怀念与无边的哀思。
语句示例: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品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希望“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应该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写话的主张,领会叶先生的“深重的苦心”,踏踏实实做学问,并要不断反思,不断修正错误。
2.本文语言呈现出两种不同风格,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明确:一方面,行文平易,如用了一些明白如话的句子,如平常的口语,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内涵深厚,如引用了一些古代名句,增强了文章的厚度。
举例略。
目标导学三:学习“写话”风格1.作者用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明确:“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还特别重视“简洁”。
2.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什么启发?明确:在写作时不仅要注意句段,也应该重视字的删改,使语言更简洁。
3.在你的文章中找一找你感觉是累赘的句子,修改后对比一下并和大家分享。
课堂小结:“写话”与“简洁”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牢记叶老先生的主张,把它们运用到写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