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碳纤维试验报告

合集下载

电气石/无机抗菌剂复合型中空活性碳纤维研究

电气石/无机抗菌剂复合型中空活性碳纤维研究
黄凤 萍 李贺 军 李 克智 王传辉 黄 荔 海
7 0 7) 10 2 晒 北 工业大学 碳 / 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碳 西安


本研 究采用真 空浸渍 、 溶胶凝胶和低 温焙烧 法, 电气石粉、 将 氧化钛 和银 系抗茵荆栽 负在 中空活性碳 纤 雏(C F ̄中心孔和表 A H)
面上 , 制备 了复合型 负离子 AC 。测试表 明 : HF 复合 型负 离子抗茵 AC F的微孔结构、 H 高吸 附性基本保持 不变 , 电气石 、 在 高价态银 和 Ti 的协 同作用下, 茵效果显著提 高, 抗 水中浸泡对 抗茵能力没有明显的影响 , 负离子释放量 大于 2 0 0 0个 /m’本研 究制备的 AC F可广泛应用于空气  ̄ , H 或水的净化和抗茵领 域。
维普资讯
第2 9卷第 4 期
20 0 6年 7 月
非金 属 矿
No = e l i e n M 切J cM n s i
V0 I9 No 4 l . 2 J t,O 6 uy 2 O
电气石 / 机抗 菌剂复合型 中空活性碳纤 维研究 ・ 无
auesn emgmeho s tr itr t d .ACHFsp rsi ieweela e tIo r ai o e nsd r od d ltum l nep wd ra dACHF'o rsb t isdea d o tes ra eWf' o d wi o en sp e oh n i n n h u fc l  ̄la e d h t
Hun e g ig i eu L Keh Wa gC ln u Hun ia agF n pn L H jn i zi n bm h i ag Lh i ( / mp s e eerhC ne, r wetr oyeh i l icsyXi 7 0 7 ) ccCo oi s sac etrNot s nP lt nc vri , ’ t R h e c a Un t a n 10 2 A src Anat ae ab nh l w br ( H ) t o l eaieinw s rprdb au m n rg aig。 l e adlw mp r bt t a i tdcro ol f es AC F 、 lcmpe ngt a eae yvc u h p nt s - l t e- cv o i I x v o p o n og o e n

碳纤维测试报告

碳纤维测试报告

碳纤维测试报告1. 引言碳纤维是一种轻质高强度的复合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碳纤维进行测试,包括物理性能测试和力学性能测试,以评估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潜力。

2. 实验设计2.1 材料准备我们选择了三种不同生产商提供的碳纤维样本,分别标记为样本A、样本B和样本C。

这些样本具有相似的形状和尺寸,但其制造工艺和原料可能存在差异。

2.2 物理性能测试我们首先对样本进行物理性能测试,包括密度、热导率和电导率的测量。

这些测试将提供有关碳纤维的基本特性的信息。

2.3 力学性能测试在物理性能测试之后,我们将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包括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的测量。

这些测试将揭示碳纤维在承受外力时的性能表现。

3. 实验步骤和结果3.1 物理性能测试在密度测试中,样本A的密度为1.7 g/cm³,样本B的密度为1.8 g/cm³,样本C的密度为1.6 g/cm³。

在热导率测试中,样本A的热导率为150 W/mK,样本B的热导率为160 W/mK,样本C的热导率为140 W/mK。

在电导率测试中,样本A的电导率为300 S/m,样本B的电导率为320 S/m,样本C的电导率为280S/m。

3.2 力学性能测试在拉伸强度测试中,样本A的拉伸强度为1000 MPa,样本B的拉伸强度为1100 MPa,样本C的拉伸强度为950 MPa。

在弯曲强度测试中,样本A的弯曲强度为800 MPa,样本B的弯曲强度为850 MPa,样本C的弯曲强度为750 MPa。

在冲击强度测试中,样本A的冲击强度为50 J/m,样本B的冲击强度为55 J/m,样本C的冲击强度为48 J/m。

4. 结论根据我们的测试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样本B在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方面表现出最佳的性能。

- 样本A和样本C在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方面次优。

- 碳纤维具有轻质高强度的特性,适用于许多领域,如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和体育器材制造等。

氢氧化锂活性炭纤维材料的制备和性能试验

氢氧化锂活性炭纤维材料的制备和性能试验

法1 可 利 用 的 生 物 包 括 藻 类3 菌 类3 酶 类3 绿色植物 等 1 以上各类方法中技术最成熟并被广泛应用的是 和氢氧化物 ( 锂3 钠3 钡等 + 则是最常用的吸附剂 1 前 苏联 和俄罗 斯始 终 以 超 氧 化 钾 作 为 防 护 工 程 3 潜艇 和航 天器中 消除 二 氧 化 碳 的 吸 附 剂 而氢氧化锂则 在美国 3 西欧国家应用普遍 1 我国近年来在潜艇和航
化学吸附法 1 而碱金属类物质 如超氧化物 ( 钾3 钠+
1 目前已提出的适合在密闭空间使用的二氧化碳
’ ) ). (
消 除技术可分为 ,类
吸附剂包 1 * 化学吸附法 1 括氢氧化锂 3 碱石灰和固态胺等 1+ 吸收法 1吸收剂 如乙醇胺溶液等 1, 物理分离法 1如分子筛分离 3 膜 分离 1- 还原法 1典型还原系统如 . i f q t反应系统 3
_ ’ ’
Q & U
锂# 活性炭纤维材料 "
Y08& X \ ] ‘ R _! ’ YZ 0 8&
_ ’ ’ ’ _
1 性能试验系统
为观察通风工况以及多级吸附方式对吸附性能 的影响 ! 课题组对氢氧化锂 # 活性炭纤维材料进行了 试验研究 " 系统如图 %所示 " 该装置位于人工气候室 中" 测试室具有独立的空调通风系统 ! 可为测试系统 提供需要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
4s g b o cq v k v } b z b g ~i j v‘ c !q i |k i f b g c|v g c d b v z j i d q z c v ‘ b ‘ aq v d } i ‘{ b i " b { c!v f d c f c v d q t c { t cq i |k i f b g c|v %

活性碳纤维的制备及吸附有机污染物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活性碳纤维的制备及吸附有机污染物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活性碳纤维的制备及吸附有机污染物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有机污染物是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在水和空气中都存在严重的有机污染物。

因此,开发高效的吸附剂对于有机污染物的净化和水资源的保护至关重要。

活性碳纤维作为一种新兴的吸附剂,具有比传统吸附剂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好的吸附
性能。

2. 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采用高温处理方法制备活性碳纤维;
②研究活性碳纤维在吸附有机污染物上的性能;
③探讨不同温度、pH值和初始浓度对活性碳纤维吸附有机污染物的影响。

3. 研究方法
(1)制备活性碳纤维:采用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法先制备改性聚丙烯腈纤维,再
通过高温处理制备活性碳纤维。

(2)吸附性能测试:采用苯为模型污染物,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进行有机污染物
的吸附性能测试,并分析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

(3)影响因素分析:通过控制温度、pH值和初始浓度,研究活性碳纤维吸附有机污染物的影响因素。

4. 预期结果
(1)成功制备出高品质的活性碳纤维;
(2)研究活性碳纤维在吸附苯上的吸附性能;
(3)分析温度、pH值和初始浓度对活性碳纤维吸附有机污染物的影响。

5. 研究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活性碳纤维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和影响因素,为开发高效、环保的吸附剂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同时,本研究可为水污染治理提供
新的解决方案,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
引言概述:
本实验旨在研究活性炭材料在吸附过程中的性能和效果。

活性炭是一种具有高孔隙度和高吸附能力的材料,广泛应用于水处理、空气净化、废气处理等领域。

通过实验确定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可以为其在工业和环境应用中提供科学依据。

正文内容:
1.活性炭的原理和特性
1.1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1.2活性炭的物理特性和表面结构
1.3活性炭的吸附原理
2.实验设计和方法
2.1活性炭的选择和准备
2.2吸附试剂的选择和制备
2.3实验装置和操作流程
3.吸附实验结果与分析
3.1吸附平衡实验
3.1.1吸附剂用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1.2吸附剂颗粒大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1.3吸附剂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2吸附动力学实验
3.2.1吸附速率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2.2吸附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2.3吸附剂可重复使用性能的评估
4.吸附实验的结果讨论
4.1吸附平衡实验结果分析
4.2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分析
4.3吸附剂的选择和应用前景
5.实验改进和未来研究方向
5.1实验方法的改进和优化
5.2活性炭的改良和性能提升
5.3活性炭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对活性炭吸附过程的性能和效果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效果受到吸附剂用量、颗粒大小、pH值、吸附速率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活性炭作为一种有潜力的吸附材料,在水处理、空气净化、废气处理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
景。

未来的研究可以着重于改进实验方法、提升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并进一步探索其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活性炭吸附实验实验报告[活性炭吸附实验]

活性炭吸附实验实验报告[活性炭吸附实验]

活性炭吸附实验实验报告[活性炭吸附实验] 活性炭吸附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活性炭的吸附工艺及性能,并熟悉整个实验过程的操作2、掌握用“间歇”法、“连续流”法确定活性炭处理污水的设计参数的方法二实验原理活性炭吸附过程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其基?原理就是利用活性炭的固体表面对水中一种或多种物质的吸附作用,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当活性炭对水中所含杂质吸附时,水中的溶解性杂质在活性炭表面积聚而被吸附,同时也有一些被吸附物质由于分子的运动而离开活性炭表面,重新进入水中即同时发生解吸现象。

当吸附和解吸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时,称为吸附平衡。

这时活性炭和水(即固相和液相)之间的溶质浓度,具有一定的分布比值。

重量的活性炭吸附溶质的数量qe,即吸附容量可按下式计算:V(C0?C)qe?m式中 qe—活性炭吸附量,即单位重量的吸附剂所吸附的物质量,mg/g;V—污水体积,L;C0、C—分别为吸附前原水及吸附平衡时污水中的物质浓度,mg/L;m—活性炭投加量,g;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活性炭的吸附量随被吸附物质平衡浓度的提高而提高,两者之间的变化曲线称吸附等温线,通常用Fruendlich式加以表达。

qe?K?Cn式中 K、n—是与溶液的温度、pH值以及吸附剂和被吸附物质的性质有关的常数;K、n值求法如下:通过间歇式活性炭吸附实验测得qe、C相应之值,将式上式到对数后变换为下式:1lgqe?lgK?lgCn将qe、C相应值点绘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所得直线的斜率为1/n,截距则为k。

三实验设备及用具1、振荡器一台;2、分析天平一台;3、分光光度计一台;4、250mL三角烧杯5个;5、100mL容量瓶6个;6、活性炭(粉状和粒状);7、亚甲基兰。

8、活性炭连续流吸附实验装置四实验步骤1、间歇式活性炭吸附实验①配制浓度为50mg/L的亚甲兰溶液于1000mL容量瓶中;②用十倍稀释法依次配制浓度为5mg/L、1mg/L、0.5mg/L、0.1mg/L、0.05mg/L、0.01mg/L的亚甲兰溶液于100mL容量瓶中;③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值(吸附波长为665nm),记录到表1中,绘制标准曲线;④取5个250mL的三角瓶,用天平分别称取100mg、200mg、300mg、400mg、500mg的粉活性炭投入三角瓶中,每瓶中加入100mL50mg/L 亚甲基兰溶液;⑤将三角烧瓶放在振荡器上振荡(震荡器的速度要由小变大,但也不能太大,否则会将活性碳粉粘到瓶壁上),当达到吸附平衡时停止振荡。

碳纤维实验数据

碳纤维实验数据

碳纤维实验数据碳纤维是一种高强度、高刚度、低密度的纤维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

在航空航天、汽车、体育器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分析碳纤维实验数据,探究其性能表现。

1.拉伸强度拉伸强度是指单位截面积的材料在拉伸状态下最大承受力。

通过拉伸试验可以得到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等数据。

在碳纤维的拉伸试验中,其强度高于钢材,表现出优异的拉伸性能。

同时,碳纤维的断裂伸长率较低,表明其脆性较大,容易出现断裂。

2.弯曲强度弯曲强度是指在弯曲状态下,单位宽度的材料最大承受力。

碳纤维的弯曲强度取决于其纤维朝向和层压方式。

在横向弯曲试验中,碳纤维的弯曲强度高于纵向弯曲试验,表明其纤维朝向对弯曲强度有较大影响。

同时,层压方式也对碳纤维的弯曲强度有影响,多层纤维交错层压的弯曲强度高于单层纤维层压。

3.压缩强度压缩强度是指单位截面积的材料在压缩状态下最大承受力。

碳纤维的压缩强度较高,表现出优异的抗压性能。

同时,其压缩性能也受到纤维朝向和层压方式的影响,多层纤维交错层压的压缩强度较高。

4.疲劳性能疲劳性能是指材料在循环加载下的耐久性能。

碳纤维的疲劳性能较好,具有较高的疲劳寿命和疲劳极限。

在疲劳试验中,碳纤维的疲劳寿命与加载频率、应力水平等因素有关。

同时,碳纤维的疲劳寿命也受到纤维朝向和层压方式的影响。

5.导电性能碳纤维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可用于制备导电复合材料。

在导电性测试中,碳纤维的电阻率与纤维朝向、纤维表面处理等因素有关。

同时,碳纤维的导电性能也受到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碳纤维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但其脆性较大,容易出现断裂。

在应用中需考虑其纤维朝向、层压方式等因素,以充分发挥其性能优势。

活性碳纤维对模拟废水中氨氮的吸附性能研究

活性碳纤维对模拟废水中氨氮的吸附性能研究

活性碳纤维对模拟废水中氨氮的吸附性能研究这是一个关于活性碳纤维对模拟废水中氨氮吸附性能的研究报告。

废水中的氨氮是一种常见的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寻找高效的吸附材料对氨氮进行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活性碳纤维是一种具有良好吸附性能的材料,本研究旨在探究活性碳纤维对模拟废水中氨氮的吸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活性碳纤维(2)模拟废水:在实验室中配置模拟废水,控制氨氮浓度为100mg/L。

2. 实验方法:(1)活性碳纤维的制备:将活性碳纤维样品进行热处理并打磨,得到粒径均匀的活性碳纤维。

(2)吸附实验:在一定温度下,以一定质量的活性碳纤维与模拟废水进行接触,控制一定的接触时间后,取样检测模拟废水中氨氮的浓度,计算吸附量。

(3)实验数据处理:对吸附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探究不同因素对活性碳纤维吸附氨氮性能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吸附实验,得到了活性碳纤维对模拟废水中氨氮的吸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碳纤维对氨氮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且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吸附量逐渐增加。

通过对比不同温度下的吸附实验数据,发现温度对活性碳纤维吸附氨氮的影响较小,说明活性碳纤维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进一步研究发现,活性碳纤维的孔径大小和表面化学性质也对其吸附性能有一定影响,孔径较大的活性碳纤维吸附性能更好,而表面化学性质的改变则会影响其吸附活性。

五、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活性碳纤维对模拟废水中氨氮的吸附性能研究[J].化工技术, 2021, 39(2): 23-28.[2] 王五, 赵六. 活性碳纤维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 环境科学, 2020, 28(4): 67-7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性碳纤维用于液体脱色试验报告小试的各方面情况至关重要,请务必准确、清楚地将小试的真实情况体现在本报告中!
试验单位:阜宁县安勤化学有限公司
试验人员:崇恩俊试验日期: 2018 年 11 月 5 日
一、试验原理和目的
脱色是纯化工业料液常见的单元过程,以往多采用粉末活性碳作为脱色吸附剂。

活性碳纤维的特殊结构决定了其比表面积远大于粉末活性碳的比表面积,因此,活性碳纤维对液体中的分子型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的吸附速度和吸附量均远大于粉末活性碳;并且由于活性碳纤维具有极快的解吸再生速度,使其能多次重复使用。

我公司研制开发的新型活性碳纤维除具有上述活性碳纤维的普遍特点外,是目前唯一活性碳含量达到99%的活性碳纤维,从而避免了其与液体接触发生溶出而造成液体污染。

将其代替粉末活性碳用于液体脱色,能实现经济上和环境上的效益,并改善液体脱色的操作环境。

本试验目的在于对比活性碳纤维与粉末活性碳用于特定料液吸附脱色的实际效果,筛选出用于该特定料液脱色最适宜的活性碳纤维。

二、常规试验方法
1、试验用料液准备
取800ml待脱色料液(原液),分为均等的8份,分放于8个容器中,每份100ml。

分别编号为0、1、2、3、4、5、6、7。

其中0号原液不进行脱色试验。

2、对照号
将7号容器中的料液,按生产投料配比加入粉末活性碳,模拟生产过程进行脱色试验,然后将脱色后的混合物通过滤纸用布氏漏斗抽滤,滤纸上截留废碳,滤出澄清的料液。

3、试验号
(1)对待脱色料液的预处理
若料液中有不溶物,必须预先过滤除去!
(2)对活性碳纤维的预处理
用镊子夹住裁剪好的活性碳纤维,在沸水中晃动20秒,以洗脱保护剂!
(3)具体试验方法
布氏漏斗(建议选择口径稍小的布氏漏斗)最下层用滤纸,上面放4~6层活性碳纤维,抽滤,将待脱色料液倒入(注:一定确保不发生短路现象)。

由于料液与活性碳纤维接触时间很短,滤出液的颜色应介于原液(待脱色料液)与对照号(脱色后料液)之间。

最多重复上述过程6次,适宜的试验号的滤出液颜色将逐渐趋近直至达到对照号滤液的颜色。

试验号1:为使用bjrxyw-01号活性碳纤维脱色的料液;
试验号2:为使用bjrxyw-02号活性碳纤维脱色的料液;
试验号3:为使用bjrxyw-03号活性碳纤维脱色的料液;
试验号4:为使用bjrxyw-04号活性碳纤维脱色的料液;
试验号5:为使用bjrxyw-08号活性碳纤维脱色的料液;
试验号6:为使用bjrxyw-09号活性碳纤维脱色的料液。

三、试验过程及结果
1、对照号
取(100 )ml待脱色料液,加入( 5 )g型号为()的粉末活性碳,在(70 )℃下搅拌(10 )分钟,抽滤(10 )分钟,得到脱色后料液。

2、试验号
具体试验结果
结论:根据上述小试情况,活性碳纤维的效果与对照号相比没有明显效果。

请附上对比照片。

四、生产现场相关参数及情况
为制订现场试验方案,请提供如下生产现场的相关参数及情况: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试验图片附后。

从左往右顺序1-6号依次为试验号活性炭纤维,7号为粉状活性炭
对照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