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同步练习(含答案)

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腔又名秦声、梆子腔、乱弹,是我国古代四大声腔之一。
(四大声腔指“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或“昆曲、弋阳腔、梆子腔、皮簧腔”。
梆子腔都是其中之一。
)在繁花似锦的中国戏曲园地里,它作为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就像秦地人一样的古朴憨厚、激昂慷慨。
由于它孕育诞生于自古被称为帝王之都的秦中,长期承受着周秦汉唐文化的雨露,有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许多遗传基因。
秦腔是以秦声为声腔体系的剧,滥觞于西周时期秦地的旷野牧歌,《秦风》《豳风》作为“乐”,已表现出音乐、诗歌与舞蹈的自然组合。
在秦汉时期的百戏杂陈中,又广泛地吸收了“戏”的一些实体性的表演动作,三辅人民创作演出的《东海黄公》,标志着陕西戏曲的形成。
在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高度发展的李唐时代,它又在各门类艺术都得到充分发展与日趋融合过程中,为适应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从大曲中吸收、消化了慢、中、快、散的板式结构,初步建立了以板式变化为特点的音乐体系。
安史之乱后,大量教坊、梨园艺人流落秦地民间,专业艺人与群众的结合,共同促进了秦腔的形成。
宋代的“串梆子”与元代的秦声杂剧,又进一步推动了它的发展。
到了明代,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一大批有识之士,积极参加秦腔的艺术实践,使之臻于成熟。
至今尚保存的前七子之一的康海亲手绘制的131幅彩色脸谱,还有遍布秦大地百座戏楼、连绵不断的城乡秋神报赛演戏活动,都很有力地说明了它的成熟。
也就在这个时期,秦腔清游大江南北。
清代是秦腔的鼎盛时期。
在秦地拥有各种类型的班社五百余家,编演的剧目,有史可查的达两千多种,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艺术流源。
正是在这一大普及、大发展的形势下,陆续出现了十几部秦腔理论著作。
有代表性的,像三原张鼎望康熙年间撰写的《秦腔论》,乾隆时内廷侍读严长明的《秦云撷英小谱》。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课后习题(含答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7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一、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说村落阎连科①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
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
但若仔细辨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
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
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②你走在山脉上,阳光斜斜地照着,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乌鸦就是徐徐晃动的树,这时候口也渴了,而回答你的是荒凉无垠的黄褐色干裂的田地。
恰就在这时你听到了井上辘轳的叽咕声,水淋淋的,明亮而又清丽,心中一震,转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个时候,你心里叫出了“村落”二字,开始对村落有了一些真正的了解。
③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种诗意里,唐人的诗句、宋人的词句如春风一样掠过你的心头。
放眼良田万亩,正为“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夸张感到贴切时,一阵乌云先自来了。
于是,你惊了手脚,在田埂上跑得东倒西歪。
也就这个当儿,从哪儿划出一条小船,先递你一张荷叶顶在头上,赶着雨水到来之前,把你载到一丛草房的檐下。
这个时刻,你心里“哐咚”一声,忽然更加明了村落的含义。
④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
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
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
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
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
古文人怕是最能体味村落的含义的,无论是李、杜、白,还是“八大家”,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浓含了“愁滋味”。
可轮到我们却偏颇得很,不仅没有了对农民的“愁味儿”,连诗境也剩下不多了。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名师作业精选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名师作业精选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第12课《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一、基础知识阅读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季是山上最()的时代,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
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上山来采菌子的人。
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我们望着对面山上那些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或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的人们。
人们在其中并不忘却自己,各人盯着各人眼前的世界。
这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会两样。
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它们一定也()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
这中间,高高耸立起来那植物界里最高的树木,有加利树。
有时在月夜里,月光把被微风摇摆的叶子镀成银色,我们望着它每瞬间都在生长,仿佛把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周围,甚至全山都带着生长起来。
望久了,自己的灵魂有些()不起,感到悚然,好像对着一个崇高的严峻的圣者,你不随着他走,就得和他离开,中间()妥协。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热闹滋养担任不会有B.热闹滋养担当不容有C.喧闹涵养担任不会有D.喧闹涵养担当不容有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语句。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我们望着对面的山上,人们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
”从语义与表达上那哪个效果更好?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们经过艰难的跋涉,一条窄窄的石路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条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B.因为我们的到访,使这个即将消逝的山村有了一丝生气。
C.当时短短的二十年内,仅就这一个地方说,人口就从一百四十余万降到二十五万,原因是因为一场浩劫。
D.即使在比较平静的夜里,野狗的嗥叫和麂子的嘶声也会让人觉得格外恐怖。
5.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半亩方塘,一湾溪水,均会引起小小说作者的注意。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同步练习(带答案解析)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同步练习片段读写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
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
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时,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
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选自许俊文《乡村的风》,有删改) 1.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
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从文中找出一例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2.诗中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山村怎样的景物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一个人的夜晚,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
②茅草、镰刀、乌鸦和月亮,一片瓦,半块砖,数缕轻薄的寒烟,几棵擎天的大树,那里栖满了我心灵的诗意。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同步练习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
一年十二个月,正月元宵日,二月龙抬头,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日过端午,六月六日晒丝绸,七月过半,八月中秋,九月初九,十月一日,再是那腊月五豆,腊八,二十三……月月有节,三月一会,那戏必是上演的。
戏台是全村人的共同的事业,宁肯少吃少穿也要筹资积款,买上好的木石,请高强的工匠来修筑。
村子富不富,就比这戏台阔不阔。
一演出,半下午人就扛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
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
各类小吃趁机摆开,一个食摊上一盏马灯,花生,瓜子,糖果,烟卷,油茶,麻花,烧鸡,煎饼,长一声短一声叫卖不绝。
锣鼓还在一声儿敲打,大幕只是不拉,演员偶尔从幕边往下望望,下边就喊:开演呀,场子都满了!幕布放下,只说就要出场了,却又叮叮咣咣不停。
文本二:吼泰腔徐海滨说来也怪,赤条条从黄土高原出生来的我,最厌秦腔。
一听人唱,耳内便如凶汉捉了木筷乱捅,喉头也紧出丝丝苦味。
读到大学,厌中又添了几许鄙意,视板胡边鼓如笑料。
脑海里萦绕的是卡鲁索、帕瓦罗蒂、邓丽君、山口百惠的歌声。
待毕业去了江南,五官七窍被温柔柔娇滴滴的越剧浸的半酥,更恶秦腔的硬亢。
再后来飞去美利坚,每日苦读打工之余,哼几句祖国歌曲,心暖如春,倒也快意。
唱来唱去有了点小名气。
忽一日,乔治相求于我,为他危在旦夕的祖父一唱。
乔治乃中美混血儿,素喜嘲讽大陆留学生,自视甚高。
因我阮囊羞涩,常被他取笑。
此时他神色凄然惨然,苦态可掬。
我心肠一热,便斗胆跟了去他家。
便见那老者,双眸暴出,皱纹如铁针铸成,又似西北边塞深沟大川,须发如雪,透出人生终点的悲哀。
族人子弟蜡像般伫立在病榻旁。
乔治父亲福眉福眼,对我连道“感激、抱歉”之类的话。
我点点头,张口便唱,将记忆中的中国民歌一曲曲吊出来。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阅读练习及答案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阅读练习及答案我们大家知道想要学好语文,我们一定要在平常多加练习才行,为了帮助大家的语文学习,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大家能抽出时间练习一下。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阅读练习及答案篇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至阅读原文①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他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
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
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②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
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
那条路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
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
③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
这里原有的山村,是一次便毁灭了呢,还是渐渐地凋零下去,我们都无从知道。
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④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
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
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
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问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⑤其次就是鼠曲草。
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
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
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
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7.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一、单选题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老家的村子,曾是青瓦房的天下。
我从小就生活在那片_______的青瓦房里。
古老的村庄里的青瓦房,像一个个手挽着手的兄弟、肩并着肩的君子,_______地站立在条条或宽或窄的巷子两边,默默地收存着岁月_______的故事。
青瓦房的记忆是温馨而美好的。
巷子里有玩耍的孩童、闲聊的老人以及走村串巷的呼郎客,让人心生踏实又温暖无比。
院子里栽着桃树、杏树、苹果树,树枝上有_______的麻雀、相亲相爱的黄莺。
A.摩肩接踵盈盈伫立喜怒哀乐自由自在B.摩肩接踵含情脉脉喜怒哀乐自由放纵C.鳞次栉比含情脉脉悲欢离合自由自在D.鳞次栉比盈盈伫立悲欢离合自由放纵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绝不会问道: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B.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C.不知是这里曾经有过一个繁盛的鹿群,最后只剩下了一只,还是根本是从外边偶然走来而迷失在这里不能回去呢?反正这是近乎传说了。
D.这风夜中的嗥声对于当时的那个村落,一定也是一种威胁——尤其是对于无眠的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和抚慰病儿的寡妇。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们经过艰难的跋涉,一条窄窄的石路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条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B.因为我们的到访,使这个即将消逝的山村有了一丝生气。
C.当时短短的二十年内,仅就这一个地方说,人口就从一百四十余万降到二十五万,原因是因为一场浩劫。
D.即使在比较平静的夜里,野狗的嗥叫和麂子的嘶声也会让人觉得格外恐怖。
4.《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下列对课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善于运用修辞。
如第七段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菌子的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同步阅读训练(带答案)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同步阅读训练基础训练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写法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
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慧对待那消失了的村庄。
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
在风雨如晦(huǐ)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慧—惠消失—消逝(huǐ)—(huì)2.填入下面两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1)我们走入山谷,____①____,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
我们住的房屋,建筑起来不过二三十年,我们走的路,是二三十年来经营山林的人们一步步踏出来的。
①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②沿着小溪,转上山坡,走两三里到了水源(2)秋后,树林显出萧疏。
刚过黄昏,野狗便四出寻食,____②____,做出种种求群求食的嗥叫的声音。
更加上夜夜常起的狂风,好像要把一切都给刮走。
③有时远远在山沟里,有时近到墙外④有时近到墙外,有时远远在山沟里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A [第一句中,“走两三里到了水源”应紧承“沿着小溪”,应选①;第二句联系前后文应由远及近,应选③。
故选A。
]3.请对下面文段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菌子的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
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走进塔里木贾平凹①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节选)
冯至
①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他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
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
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②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
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
那条路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
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
③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
这里原有的山村,是一次便毁灭了呢,还是渐渐地凋零下去,我们都无从知道。
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④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
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
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
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问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内容来自
⑤其次就是鼠曲草。
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
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
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
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
每当我看见这幅图像,就会觉得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
于是我可以肯定,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
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⑥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⑦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
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
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
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选自《冯至全集》,文章有删改)
1.“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中的“秘密”,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2.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分条阐释作者是通过怎样的事物感受到“余韵”的?(6分)
3.请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就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4分)
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茵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4.文章结尾,作者说“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你如何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4分)山路的尽头曾经有过人类生活的村庄,有过房屋,有过田园。
(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2分;3点都对得4分)
2.(6分)(1)养育过山村人的泉水(或溪水);(2)围绕过村庄的鼠曲草;(3)滋养过山村人的彩茵。
(每点2分,只答出事物而无事物特点得一半分)内容来自 3.(4分)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闻茵子的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
4.(6分)(1)作者认为人与人,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
(2)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现今居住的村庄同样给了我的生命许多滋养。
(每条3分,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