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 各市居民消费水平及指数
泉州各市区居民消费水平分析报告

Excel 统计学期末报告题目:泉州市各县区居民的消费水平分析调查报告黎明职业大学国商1班小组成员:叶丽鑫(学号:1204150133)柯兰兰(学号:1204150112)林伟(学号:1204150111)目录1 绪论 (3)1.1 研究背景 (3)2 研究的目的 (3)3 研究的方法 (3)4 数据来源 (4)5 指标体系的构建 (4)6 统计方法 (4)7研究的问题与假设 (4)8资料的分析与结果 (4)8.1描述分析 (5)8.2方差分析 (8)8.3假设分析 (9)8.4回归分析 (10)9.分析心得 (12)结束语 (13)1 绪论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有义务为居民建设提出我们的建议。
为了了解泉州各县区居民的消费水平,我和我的成员在此展开了此次调查。
1.1研究背景经济危机以来,中国经济遭遇增长上的瓶颈。
一直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靠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的拉动,而其中又以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作用最为巨大。
虽然我国一直在强调要扩大内需,但经济危机中由于出口减少而引起的经济下滑还是说明国内经济对出口的依赖性还是很大的。
中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中国的市场都没有完全开发出来,可以认为是方向没有选择准确。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居民占总人口的大部分,由此可见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隐藏在居民中,那么如何挖掘居民的消费潜力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行为和过程,任何社会都离不消费。
而作为居民人口数占总人口数大部分的人口大国,中国居民的消费在国民消费总量中占很大比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消费在全民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更显重要。
可以这样概括的说,消费活动是经济活动的终点,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但另一方面,消费活动又是经济活动的起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国家一系列决策和尚待解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既源于消费,又回归到消费。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
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基于统计数据的分析

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基于统计数据的分析摘要:国家“十五”计划以来安徽农村居民总体消费水平呈增加趋势,平均消费倾向变化明显,居民生活水平处于小康水平区间内,并不断朝着富裕阶段迈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较大,温饱型需求下降,生活质量有很大提高。
但城乡之间,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加大、消费价格上涨偏快、基础设施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消费环境差等因素制约了安徽农村消费的进一步较快增长。
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要通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和发展农村信贷市场等措施来促进。
关键词: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面临问题对策办法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187-02我国内需不足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是农村需求不足,农村居民消费偏弱。
加快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作为中部农业大省,总人口6827万,农业人口比重77.28%。
农村居民是安徽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村是最大的消费市场。
国家“十五”计划以来,安徽把激活5276万农村居民消费,开拓农村市场,作为是真正、有效地扩大内需并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性政策指向。
农村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张,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将为安徽经济增长带来持久和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文在分析“十五”计划至“十一五”计划以来安徽消费水平和结构变化的基础上,总结了安徽目前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扩大消费的对策建议。
一、安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一)安徽农村居民消费增长水平变化分析(见表1)1.消费与收入增长基本同步。
随着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用于生活消费的支出也相应得到快速增长。
从表1可以看出,2001年人均纯收入是2020.04元,2010年达到5285.17元,平均年增长11.49%。
2001年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1412.02元,2010年达到了4013.31元,平均年增长11.42%。
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析

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析一、消费者物价指数定义及基本功能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又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称CPI。
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
它是在特定时段内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是一个月内商品和服务零售价变动系数。
居民消费价格统计调查的是社会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最终价格,一方面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在整个国民经济价格体系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进行经济分析和决策、价格总水平监测和调控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
其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
一般来讲,物价全面地、变化对比、持续地上涨就被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
消费者物价指数测量的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包括200多种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零售价格的平均变化值。
这200多种商品和服务被分为8个主要的类别。
在计算消费者物价指数时,每一个类别都有一个能显示其重要性的权数。
这些权数是通过向成千上万的家庭和个人,调查他们购买的产品和服务而确定的。
权数每两年修正一次,以使它们与人们改变了的偏好相符。
二、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定基指数及分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析1、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在不断的上升,购买力也在不断的增强。
2019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9(上年=100),同比增长0.78%。
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8(上年=100),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2(上年=100)。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2(上年=100),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99.7(上年=10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99.3(上年=100),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02.3(上年=100)。
2020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4%,涨幅比上月扩大0.9个百分点。
济南市居民消费调查报告

济南市居民消费调查报告济南市居民消费调查报告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经济较为繁荣发达,也是居民消费水平较高的城市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分析济南市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趋势,进行一次全面的消费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将通过对济南市居民消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以期为济南市的经济发展和消费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济南市居民为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个人基本信息、家庭收入状况、消费习惯、消费偏好、消费观念等。
三、调查结果1. 个人基本信息调查结果显示,济南市居民主要分布在30-50岁之间,占比为40%,其次是50岁以上的居民,占比为30%。
年龄在30岁以下占比较小,仅为20%左右。
性别方面,男性居民占比51%,女性居民占比49%。
2. 家庭收入状况调查显示,济南市居民家庭收入状况相对较好。
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居民占比为30%,5000-10000元之间的占比为40%,10000元以上的居民占比为30%。
3. 消费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济南市居民的消费习惯主要集中在食品、衣物和住房方面。
其中,食品消费占比最高,达到45%,衣物消费占比为30%,住房消费占比为25%。
另外,餐饮消费也是济南市居民的重要消费领域之一,占比为20%。
4. 消费偏好调查结果显示,济南市居民在购买商品时,更加偏好购买品质好、价格适中的产品。
大部分居民对品牌没有特别的偏好,更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
对于旅游和娱乐消费,济南市居民普遍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态度,占比约为25%。
5. 消费观念济南市居民在消费观念方面,普遍追求舒适和品质生活。
大部分居民认为消费应当合理消费,提倡节约型消费理念。
近年来,环保意识逐渐提高,居民对绿色、环保产品的认知和购买意愿也在增加。
四、调查分析通过对济南市居民消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济南市居民消费水平较高,消费习惯和偏好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成都居民消费调研年度报告

成都居民消费调查报告目录第一部分成都宏观经济环境3一、城市简况3二、城市规划41.成都城市发展战略42.成都市都市区总体规划43.区域定位44.城市发展方向55.城市发展热点区域5三、宏观经济环境61.GDP (6)2.固定资产投资63.社会消费74.居民收入7四、人口状况8第二部分成都房地产市场状况8一、政策背景8二、成都房地产市场总体简况101.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日益增大102.外来资金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越来越大103.成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趋于平衡114.竞争日渐激烈,市场细分必须更加明确11三、成都房地产各类型市场简况121.住宅市场122.甲级写字楼市场133.商业市场154.二手房市场(商品房)16四、2006年上半年成都各片区房地产市场一览(部分在售工程) (17)1.城东片区:172.城南片区:193.城西片区:214.城北片区:225.城中片区:23第三部分成都土地市场状况25一、2004年-2006年上半年成都主城区土地成交状况251.2004年成都主城区土地交易列表252.2005年成都主城区土地交易列表293.2006年上半年成都主城区土地交易列表31二、近年成都主城区土地市场比较分析33第四部分消费者状况35一、解读成都35二、生活形态分析35三、住宅消费特点36第五部分综合评述38“第一部分成都宏观经济环境一、 城市简况✧ 历史文化成都是四川省省会,是一座有 2300 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秦汉以后一直为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军事重镇。
世称“天府”,又有“锦官城”、 锦城”、 芙蓉城”、“蓉城”、“花城”等称呼。
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名胜古迹千百年来向人们讲述着成都的重要地位。
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 24 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行,成都凭借 GDP 及科技人员拥有量名列西部城市第一的实力,理所当然地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 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总土地面积 12390 平方公里,成都市市区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市中区,现为锦江、青羊、金牛、成华、武侯五个行政区及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共有土地面积 430.16 平方公里,是成都市区的主体。
2015年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2016年3月10日)2015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各项方针政策,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和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一、综合2015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100.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8.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09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5786.21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12086.11亿元,增长9.5%。
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26:31.97:66.77。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4%、29.0%、和70.6%。
—1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1.7%,其中,消费品价格上升0.5%,服务项目价格上升4.3%。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3.2%,其中,能源类下降9.4%,高技术类下降0.2%;轻工业下降0.2%,重工业下降4.7%;生产资料下降5.4%,生活资料下降0.4%。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6.3%,其中,燃料、动力类下降10.9%,黑色金属材料类下降10.3%,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下降6.8%,化工原料类下降6.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1.8%。
—2 —表12015年广州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7.4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1.56万人。
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5.11万人,比上年增加0.7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0%,同比下降0.06个百分点。
全年帮助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8.04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3 —人员就业率达71.86%。
年末,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944家(包括人才中介机构、职业介绍机构),资助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5.5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6.22万人。
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现状的调查分析

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现状的调查分析关于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现状的调查分析一、背景介绍二、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现状1.居民收入水平2.居民消费结构3.居民消费意愿4.居民消费行为与习惯5.居民消费特点三、分析1.国家政策的影响2.人口结构变化的作用3.社会文化的影响4.媒体的影响5.国际贸易的作用四、案例分析1.双十一购物狂欢节2.网约车行业3.航空旅游4.在线教育5.智能家居五、结论与建议一、背景介绍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对消费和投资的需求越来越高。
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对住房、教育、医疗、旅游、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本篇论文旨在深入调查分析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现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以及展示其特点。
二、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现状1.居民收入水平在中国,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逐年提升,但是不同城市之间的差距较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321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75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634元。
另外,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和发达的二线城市收入在全国范围内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居民收入相对较低。
2.居民消费结构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同样在不断变化。
从2017年开始,居民消费结构经历了一次显性转变。
这次转变的重点是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向服务业转移,从过往的实质消费(如购房、汽车、白酒等)转变为文化、娱乐、医疗等服务类消费。
数据显示,2019年一二线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占比下降至29.6%,而文化娱乐、餐饮住宿等行业的消费占比在逐步上升。
3.居民消费意愿城市居民的消费意愿同样在逐渐提升,他们愿意花费更多的钱购买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和品质要求。
根据第三方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各类消费支出较2018年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其中,餐饮、健康、教育、文化娱乐、旅游、住房等消费领域都呈现出快速增长。
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计量分析实践报告

中国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计量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也不断增长。
消费水平是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用于生活消费和服务的规模和水平,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研究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具有较强的经济意义。
本文基于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选取了国内2003-2017年居民消费水平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度数据作为统计分析的样本,通过“对数消除异方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居民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在居民消费水平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较大,且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本文结合实证分析给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计量模型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迅速,消费结构从商品性消费向服务性消费转变: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2008年的8707元增长至2017年22935元。
中产阶级群体规模扩大,或将重塑国内消费市场:2015年,我国中产阶级人数达1.09亿,占全国成年人口的11%。
中产阶级家庭年收入一般介于10.6-22.9万元,其消费行为更成熟,更愿意为产品品质支付溢价,非必需品消费占比扩大,将成为今后十年带动消费支出上涨的重要引擎之一。
在这期间,国民居民消费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如何?是消费刺激了收入的增长,还是收入的增长带动了消费?如果存在这样的关系,那么是刺激了多少?带动的幅度有多大?本文运用时间序列的计量经济模型,对这两者关系做实证分析研究。
二、模型的设定与数据说明1、人均可支配收入X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实际生活中,常用来代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严格来说这么使用不够准确。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
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
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项,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和转移性净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