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 (1)

合集下载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说课稿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目标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着名词人的作品。

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

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为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

以“离情”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

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 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



残 月 。
\

何 处 ?
\
, 冷 落
清 秋 节
古 伤 离 别 ,

暮念竟执留都 骤对寒 雨
\\
\\
\
\\

沉 沉
楚 天 阔 。
\
去 去 , 千 里
烟 波 ,
无 语
凝 噎 。
\\

相 看
泪 眼 ,
\
恋 处 , 兰 舟
催 发 。
\
\

帐 饮
无 绪 ,
\

初 歇 。
长 亭
晚 ,
\

凄 切 ,
柳 永
霖 铃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北宋著名词 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流传很 广。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 才情卓著,放荡不羁,一生仕途失意,坎坷 不济,穷困潦倒,此时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 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 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 料,犹如生离死别……
雨 霖 铃
柳 永



, 拓 展 诗 境
范 读 , 以 声
品 读 ,
传 情
潜 心 涵

齐 读 , 吟 诵
霖 柳铃


读 ,

成 韵
入 情 入 境
读 , 准 确


更便应此杨今更多
\
\
\
\ \\
\
\
\\\
与纵是去柳宵那情 何有良经岸酒堪自
\
人 说 ?
\\
千 种
风 情 ,

好 景
虚 设 。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意象叠加的艺术特色。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珍惜现有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意向叠加的表现手法。

2、难点: 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步骤:一、简介引入柳永 (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

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二、初读,把握词中流露的情感。

1、教师范读2、指名读《雨霖铃》。

3、谈谈这首词情感基调(哀伤、凄婉)4、指名再读三、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思考这首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寒蝉长亭骤雨环境悲凉离帐饮无绪泪眼相看难分难舍别千里烟波楚天辽阔惆怅伤感难(融情入景虚实相生)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伤离别甚于常情愁意浓浓思夹岸杨柳晓风残月酒醒伤情念好景虚设风情难言惨不成欢苦(以情带景情景交融)四、讨论探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写的特别动人?讨论明确:1、酒、杨柳、晓风、残月,这四件最能触动离愁的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一种已愁苦不堪,更何况是四种,真可谓是愁上加愁。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

柳永《雨霖铃》教案【学习目标】一、品鉴意象二、体味情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我给大家放首歌,轻松一下,好不好?(播放童丽演唱的《雨霖铃》)(幻灯1:“音乐”)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大街小巷。

(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幻灯3:【学习目标】“品鉴意象、体味情感”)二、整体感知1.解题(幻灯片)2.知人论世——了解作者3.诵读,了解完作者之后,让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教师范读,学生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

(幻灯4:“文本、录音”)问题: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板书,并提醒同学在书上标画出来)(幻灯5:【整体感知】“多情自古伤离别”)大家齐读一下这句话。

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伤心,凄凉。

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

其中最苦是“爱别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

我们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九歌·少司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唐多令》)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常普遍的。

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我们投入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品品柳永与众不同的离别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大家品出柳永与众不同的情感来了吗?想好了,请和大家分享一下。

柳永的“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

文人感秋则悲,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和心爱的人离别呢?真是双重的痛苦啊!三、重点探究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 (1)

3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4 念去去千时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5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6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小 结
本词选用特定的意象渲染 了凄清的氛围,既写了眼前 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 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恻, 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 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拓展应用
诗词本是一家,那么大家能不能选取 《雨霖铃》中的意象,把这首词改写成 诗呢?试试看吧!
别佳人 帐饮都门外,相望兰亭边。凝噎留意处,执手望泪眼。 晓风杨柳岸,良景徒虚年。纵有千番情,更与何人言。
长亭别 寒蝉凄切骤雨歇,执手相望语凝噎。 杨柳晓风残月夜,下阕: 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过 渡 伤离别 清秋节
今宵酒醒 杨柳 晓风 残月 酒醒伤情 此去经年 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惨不成欢
因 情思
情 造
景 交

景 融苦
艺术特色:
写作特点一:情景交融 写作特点二:虚实相生
缠绵悱恻
婉约词派的特点: 哀婉动人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相济)
1、实写: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2、虚写:
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 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1、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3、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4、联想:由此及彼
指出下列诗歌哪些是“实”,哪些是“虚”
1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虚
2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 杯。”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
千古名句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 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
关于柳永 BACK
❖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 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 第七.景佑进士,官至屯田员 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 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 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 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 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在当时流传甚广,对宋词的 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著有<< 乐章集>>.

凝绪
虚 设

总体思路
❖ 上阕 实写长亭送别(别时情景)

意象:蝉 长亭 雨 兰舟 烟波 暮霭 楚天
❖ 下阕 虚写羁旅长愁(别后思念)

典型意象:柳 风 月
诗词赏析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寒蝉”,”晚”,”长亭”酿造离情别绪的气氛,打下 感情基调.
❖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 ❖
更 与 何 人 说
便 纵 有 千 种 风 情
此月 杨
பைடு நூலகம்
去柳
经岸
年晓
应 是
风 残



今更
宵 酒 醒 何 处
那 堪 冷 落 清 秋

多 情 自 古 伤 离 别
暮 霭 沉 沉 楚 天 阔
念眼 执
去手
去相
千 里
看 泪

波竟


留骤
恋雨
处初
兰 舟 催 发

都 门 帐 饮

寒 蝉
凄 切
对 长 亭 晚
诗词赏析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了解刘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法。

3、提问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这句话,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离别,生离死别是人间最伤心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并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刘永的《雨霖铃》,看看他是怎样写离别的。

二、文学常识(一)、解题。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太宗时教坊大曲名,一作“雨淋铃”。

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与其爱妃杨玉环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唐明皇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坡缢死杨玉环。

后唐玄宗入蜀,到了斜谷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这一词调有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二)作者简介柳永,北宋婉约派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排行第七,故称柳七,代表作《雨霖铃》。

曾任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经常跟歌伎、乐工一道生活,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

宋仁宗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酌低唱,岂可令仕宦!”还说:“何用浮名?且去填词!”遂落第。

柳永索性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转而成为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

作品以白描见长,吸收口语入词,通俗易懂。

当时传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足见其作品在社会上的普及与流行。

(三)写作背景本词是作者晚年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

黄昇《花庵词选》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仁宗颇好词,近臣有意拔擢柳永。

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

雨霖铃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雨霖铃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设置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如朗诵比赛、 创意写作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展 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讲述词人背后的故事、展示相关 历史文物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词的兴 趣和好奇心。
03
教学过程与互动
精彩导入环节
01
02
03
创设情境
通过播放雨霖铃的背景音 乐,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将学生带入到浓郁的诗词 氛围中。
雨霖铃优质课评选一 等奖
目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教学过程与互动 • 教学效果与评估 • 教师团队建设与成长 • 课程特色与创新点 • 未来展望与改进方向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雨霖铃课程背景
雨霖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厚 01 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当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提高,雨霖铃 02 等传统艺术形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鼓励学生通过创作、表演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拓展课外活动和资源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馆 等文化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 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邀请专家学者、艺术家等进校 园,开展专题讲座和艺术指导, 为学生提供与专业人士交流学 习的机会。
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课程学习 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 互动交流空间,满足学生个性 化学习需求。
03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加,企业愿意为学校的优质课程提供
支持和赞助。
05
教师团队建与成长
优秀师资队伍介绍
学术背景深厚
团队成员拥有硕士、博士等高等教育背景,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和 广泛的教育视野。
教学经验丰富
团队成员平均教龄超过10年,多人获得高级职称,具备丰富的教学 经验和教育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
柳永
诗歌鉴赏基本步骤
• 品题目 • 联作者 • 看注释 • 析意象 • 赏语言
• (一)品题目
• 1、何谓品?
• 反复咀嚼,味留在舌尖,余韵 悠长。
• 2、什么是“题”?
• 看偏旁“页”,额、颈、颊---与面部、头有关。先有题目, 不要本末倒置。
(二)联作者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浪迹江湖的游客, 出没秦楼楚馆的风流才子, 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 创作发展宋词的巨匠
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 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 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 思,雨雪霏霏。——《诗经》
6、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 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 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 憔悴。——柳永《蝶恋花》
《鹤冲天》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宋仁宗: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 (三)看注释,整体感知 • 描述诗意,诗歌语言散文化
(四)析意象 “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
春心莫共春花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无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五)赏语言,整体把握 • 锤炼中心句
先秦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 之为气也!” 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 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 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蝶恋花 柳永
•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 (1)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 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2)图一 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 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1)黯黯:迷蒙不明形容心情沮 丧忧愁。 (2)疏狂:狂放不羁。
• 1、试分析诗中的女性形象。“伊 ”的相关意。 • 2、此人为何而愁?又借哪些景物 来抒写的?
• 诉衷情近 柳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 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 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 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1、“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
2、全词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3、赏析结句的表达效果?
课外拓展(收集有关离别的诗词名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 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