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所使用的电磁波段主要为紫外、可见光、红外和微波等波段

合集下载

遥感测试题及答案

遥感测试题及答案

遥感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遥感技术主要利用的电磁波波段是?A. 无线电波B. 微波C. 可见光和红外光D. X射线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A. 农业监测B. 城市规划C. 天气预报D. 深海探测答案:D3.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指的是什么?A. 图像的清晰度B. 图像的空间分辨率C. 图像的光谱分辨率D. 图像的时间分辨率答案:B4. 遥感卫星通常运行在哪种轨道上?A. 地球同步轨道B. 太阳同步轨道C. 极地轨道D. 月球轨道答案:B5. 多光谱遥感与高光谱遥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A. 传感器数量B. 光谱分辨率C. 空间分辨率D. 时间分辨率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遥感技术中,_________是指遥感图像上一个像素所代表的实际地面面积。

答案:空间分辨率2. 遥感图像的_________是指图像中不同波段数据的组合。

答案:假彩色合成3. 遥感数据的_________是指数据获取的时间间隔。

答案:时间分辨率4. 遥感图像的_________是指图像中不同波段数据的波长范围。

答案:光谱分辨率5. 遥感技术中,_________是指遥感图像上一个像素所代表的光谱信息。

答案:光谱分辨率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

答案:遥感技术是利用传感器从远距离接收地球表面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来获取地表特征和变化情况的技术。

2. 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有哪些?答案: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包括监测森林覆盖变化、监测水体污染、评估土地利用变化、监测自然灾害等。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1. 论述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答案: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作物种植面积监测、作物生长状况评估、病虫害监测、灌溉管理等。

其重要性在于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大面积农田信息,从而指导农业生产,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资源浪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遥感技术概述

遥感技术概述

遥感技术概述摘要:遥感技术集合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生物学和地学等科学的最新成就,是现代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从1972年美国第一颗地球资源技术卫星发射成功并获取了大量地球表面的卫星图像后,遥感技术就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遥感技术的出现揭开了人类从外层空间观测地球的序幕,为人类认识国土、开发资源、监测环境、研究灾害以及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等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遥感技术简介;技术原理;技术发展;技术应用。

一、遥感技术简介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

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并根据其特性对物体的性质、特征和状态进行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科学技术。

遥感(Remote Sensing),广义是指用间接的手段来获取目标状态信息的方法。

但一般多指从人造卫星或飞机对地面观测,通过电磁波(包括光波)的传播与接收,感知目标的某些特性并加以进行分析的技术。

根据遥感探测所采用的遥感平台不同可以将遥感分类为:地面遥感,即把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等;航空遥感,即把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如气球、航模、飞机及其它航空器等;航天遥感,即把传感器设置在航天器上,如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实验室等。

按遥感探测的工作方式分类根据遥感探测的工作方式不同可以将遥感分类为:主动式遥感,即由传感器主动地向被探测的目标物发射一定波长的电磁波,然后接受并记录从目标物反射回来的电磁波;被动式遥感,即传感器不向被探测的目标物发射电磁波,而是直接接受并记录目标物反射太阳辐射或目标物自身发射的电磁波。

根据传感器感知电磁波波长的不同,遥感又可分为可见光-近红外(Visible-Near Infrared)遥感,红外遥感及微波(Microwave)遥感等。

遥感的最大优点是能于短时间内取得大范围的数据,信息可以图像与非图像方式表现出来,以及代替人类前往难以抵达或危险的地方观测。

遥感技术与应用考核试卷

遥感技术与应用考核试卷
B.滤波处理
C.辐射增强
D.几何变换
15.以下哪些是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A.森林资源监测
B.水质评价
C.大气污染监测
D.噪音监测
16.以下哪些波段适用于地质勘探中的遥感应用?()
A.多光谱波段
B.热红外波段
C.高光谱波段
D.雷达波段
17.以下哪些是遥感图像校正的目的?()
A.提高图像质量
B.非监督分类
C.最大似然分类
D.人工神经网络分类
8.以下哪种传感器主要应用于激光遥感?()
A.立体相机
B.激光雷达
C.多光谱相机
D.热红外传感器
9.在遥感图像处理中,下列哪个软件不是常用软件?()
A. ERDAS IMAGINE
B. ENVI
C. ArcGIS
D. Microsoft Word
10.下列哪种遥感影像主要用于地质勘探?()
C.环境评估
D.战场管理
三、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到题目空白处)
1.遥感技术是通过______从远处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
2.在遥感影像中,蓝色通常对应的是______波段的反射。
()
3.遥感影像的分辨率分为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______分辨率。
()
9.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RS)的结合可以提高数据分析的精度。(√)
10.遥感技术不适用于城市规划和管理。(×)
五、主观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请简述遥感技术的定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
2.描述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流程,并说明每一流程的作用。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

《遥感概论》课程复习思考题1.何谓遥感?遥感技术系统主要包括哪几部分?遥感,顾名思义是遥远感知的意思。

它是一种远距离的,不与物体直接接触而取得其信息的一种探测技术。

从广义上说是泛指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

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仪器(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的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声波,地震波等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特征的技术。

狭义遥感是指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如高塔,气球,飞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行探测,并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现代化的综合性技术。

2.当前遥感发展的特点如何?总的说来当前遥感技术与应用正在从实验阶段向生产商品化阶段转化,这一进程构成了今后遥感发展的主要趋向。

当前遥感发展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新一代传感器的研制,以获得分辨力更高,质量更好的遥感图象和数据。

b遥感应用不断深化在遥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的情况下,微波遥感应用领域的开拓,遥感应用成套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系统的综合研究等成为当前遥感发展的又一动向c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支持是遥感发展的又一进展和动向因此,地理信息系统是遥感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成为遥感技术从实验阶段向生产型商品化转化历史进程中的又一进展,成为当前遥感发展的又一新动向。

3.试述遥感在地学中的主要应用,并举例说。

(1)遥感已成为地理研究的重要信息源遥感获取的地理信息不仅数量大,而且及时准确,客观地记录了地表地物的各种电磁波的辐射特征,能真实地反映地物的景观及其分布状况,地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地物之间相互影响变化的情况。

因此遥感手段的引入,为地理学的区域综合分析,区域动态分析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便利的基础。

遥感的数据源种类繁多,不仅可以提供可见光波段的信息,还可提供红外,紫外,微波波段的信息和多波段信息;既可以提供模拟图象形式的信息,又可提供数字化图象的信息,既能获取二维的平面信息,又能得到三维的信息。

论述植被的遥感波段特征

论述植被的遥感波段特征

论述植被的遥感波段特征植被遥感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地表植被信息的一种手段,通过对地球表面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进行探测,获取植被的空间分布、生理状况等信息。

在植被遥感中,不同的波段对于植被的反射和吸收呈现出独特的特征,对于理解和监测植被的生态、生理和空间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论述植被的遥感波段特征,涵盖可见光、近红外、红外和微波等波段,以及这些波段在植被遥感中的应用。

一、可见光波段特征可见光波段主要包括蓝、绿、红三个波段,它们的波长分别为0.45-0.50μm、0.50-0.60μm和0.63-0.70μm。

植被在可见光波段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叶绿素的吸收和叶片的反射。

1.1 叶绿素吸收特征植物中的叶绿素对于蓝光和红光的吸收较高,而在绿光波段的吸收较低。

这是因为叶绿素A和B主要吸收波长为430-450nm和640-680nm 的光,而在绿光波段的吸收较小。

1.2 叶片反射特征植物的叶片在可见光波段表现出不同的反射特性。

通常,植被的叶片在绿光波段的反射较高,因为叶绿素对于绿光的吸收相对较低,而在红光波段的反射相对较低,因为叶绿素对于红光的吸收较高。

可见光波段主要应用于植被的视觉监测,通过对植被在不同波段的反射特性进行分析,可以识别植被类型、监测植被覆盖度以及研究植被的生长状态。

二、近红外波段特征近红外波段的波长范围为0.70-1.00μm,植被在近红外波段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叶绿素的吸收和细胞结构的散射。

2.1 叶绿素吸收特征在近红外波段,叶绿素A和B对光的吸收较小,因此近红外波段的反射较高。

2.2 细胞结构散射特征植物细胞中的细胞壁和细胞质等结构在近红外波段对光表现出较强的散射,导致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相对较高。

近红外波段主要应用于植被的生理监测,通过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特性,可以推测植被的叶绿素含量、植被的生长状况以及植被的健康状态。

三、红外波段特征红外波段通常包括短波红外(SWIR)和中波红外(MWIR),波长范围分别为1.00-3.00μm和3.00-5.00μm。

RS 第2章 思考题及答案 9page 08年用

RS 第2章 思考题及答案 9page 08年用

第二章遥感物理基础复习题:1 由于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情况、各电磁波谱段的稳定性以及大气传输过程中发生的作用(导致大气窗口的存在)等几方面的原因,目前遥感技术使用的电磁波集中在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等光谱段,这几个谱段主要特性如何?紫外线的主要特性紫外线:波长范围0.01-0.38(或0.4)µm。

太阳辐射含有紫外线,通过大气层时,波长小于0.3µm的紫外线几乎都被吸收,只有0.3-0.4µm波长的紫外线部分能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且能量很少,并能使溴化银底片感光;但因散射严重,故大多数地物在该波段反差小。

紫外线在遥感中的主要用途:(1) 探测碳酸盐分布(因碳酸盐在0.4µm以下短波区域对紫外线的反射比其它类型的岩石强)(2) 水面油污染监测(因水面漂浮的油膜比周围水面反射的紫外线要强烈)(3) 石油普查与勘探(除石油外,荧石与周围其它地物的反差也较大)紫外遥感的使用条件: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对紫外线的强烈吸收与散射作用,紫外遥感通常在2000米高度以下范围进行,高空遥感不宜采用。

可见光波长范围大约为0.38~0.76 µm ,可见光谱中的各种颜色成分大致属于如下的波长区间:红:0.62~0.76µm橙:0.59~0.62µm黄:0.56~0.59µm绿:0.50~0.56µm青:0.47~0.50µm蓝:0.43~0.47µm紫:0.38~0.43µm(或0.40~0.43µm )可见光的主要特性可见光波长范围:0.38(0.4)~ 0.76主要来源:太阳辐射可见光是遥感中最常用波段之一,原因:(1)人眼不但可直接感受可见光的全色光,且对不同波段的单色光也具有这种能力;(2)此波段大部分地物具有良好的亮度反差特性;尽管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和散射作用,但此波段大部分地物具有良好的亮度反差特性,不同图像易于区分,故此,可见光是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

遥感原理与应用 最终总结篇

遥感原理与应用  最终总结篇

第一篇名词解释1、遥感技术:在遥感平台的支持下,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吧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器:遥感器又称为传感器,是接收、记录目标电磁波特性的仪器。

常见的传感器有摄影机、扫描仪、雷达、辐射计、散射计等。

3、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依次排列为一个序谱,将此序谱称为电磁波谱。

4、黑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吸收的假想的辐射体。

5、大气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气体分子或悬浮微粒等)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从而减弱了原方向的辐射强度、增加了其他方向的辐射强度的现象。

6、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7、地物波谱:地物的电磁波响应特性随电磁波长改变而变化的规律,称为地表物体波谱,简称地物波谱。

地物波谱特性是电磁辐射与地物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

8、地物反射率: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比,即ρ=(Pρ/P0 )×100%。

表征物体对电磁波谱的反射能力。

9、地物反射波谱:是研究可见光至近红外波段上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表示方法:一般采用二维几何空间内的曲线表示(地物反射波谱曲线),横坐标表示波长,纵坐标表示反射率。

10、摄影成像:依靠光学镜头及放置在焦平面的感光记录介质(胶片or CCD)来记录物体的影像的成像方式11、扫描成像: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瞬时视场为单位进行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波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图像的成像方式。

12、微波遥感:通过微波传感器,获取目标地物在1mm—1m光谱范围内发射或反射的电磁辐射,以此为依据,通过判读处理来识别地物的技术。

13、像点位移:中心投影的影像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相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相片位置上的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其位移量就是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在统一水平面上的投影误差。

遥感技术基础复习资料

遥感技术基础复习资料

遥感技术基础第一、二章概念1.遥感:广义:遥远的感知。

狭义: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2.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受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传感器步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受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3.电磁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气中传播。

4.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5.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6.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等于1(100%)的物体。

7.灰体:没有显著的选择吸收,吸收率虽然小于1,但基本不随波长变化的物体。

8.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绝对温度成反比。

9.瑞利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10.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11.辐射度: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的辐射通量。

12.大气窗口:电磁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13.发射率(比辐射率):实际物体的辐射出射度M i于同一温度、统一波长绝对黑体辐射出射度的关系(比例)M=εM014、光谱反射率: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占总入射能量的百分比;15、光谱反射波普曲线:在平面坐标上表示地物反射率随波长变化规律的曲线。

填空1、遥感技术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2、按照传感器的工作波段分类,遥感可以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3、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组成。

4、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

5、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温度和波长成正比关系。

6、维恩位移定律表明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乘绝对温度是常数2897.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技术所使用的电磁波段主要为紫外、可见光、红外和微波等波段。

紫外波段(Ultraviolet)的波长为0.01-0.4μm,位于可见光波段紫端以外。

由于波长小于0.3μm的电磁波被大气中的臭氧所吸收,可以通过大气传输的只有0.3-0.4μm的紫外信息。

紫外摄影能监测气体污染和海面油膜污染。

但由于该波段受大气中的散射影响十分严重,在实际应用很少采用。

可见光波段(Visible Light) 的波长为0.4-0.7μm,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唯一能见到的波段,可见光可进一步分为红、橙、黄、绿、青、兰、紫等七种颜色的光,可见光波段是进行自然资源与环境调查的主要波段,地面反射的可见光信息可采用胶片和光电探测器收集和记录。

红外波段(Infrared)的波长为0.7-100μm,位于可见光波段红端以外。

按波长可细分为近红外(0.7-1.3μm)、中红外(1.3-3μm)、热红外(3-15μm)和远红外(15-100μm)。

近红外光和中红外光来自地球反射的太阳辐射,所以该波段也被称为“反射红外”。

其中波长为0.7-0.9μm的近红外辐射信息可以用摄影(胶片)方式获取,故该波段也被称为“摄影红外”,摄影红外传感器对探测植被和水体有特殊效果。

热红外传感器可以探测物体的热辐射,地面的热红外辐射信息不能采用摄影方式探测;需要采用光学机械通过扫描方式获取。

在热红外中目前主要应用3-5μm 和8-14μm两个谱段。

热红外可以夜间成像,除用于军事侦察外,还可以用于调查海表面温度、浅层地下水、城市热岛、水污染、森林探火和区分岩石类型等,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而波长大于15μm的远红外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层吸收。

微波(Microwave )的波长为0.1-100cm,微波又可细分为毫米波、厘米波和分米波等。

微波的特点是能穿透云雾、云盖和沙漠成像,具有全天候工作特点。

遥感技术对于测绘制图、自然资源凋查和海洋环境监测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