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学各章知识结构
旅游经济学第11章旅游经济结构与合理化

二、旅游经济结构的内容
(五)旅游投资结构
旅游投资结构,是指投资额在不同旅 游建设项目之间,不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 比例关系,其对于旅游市场结构、旅游产 品结构、旅游产业结构、旅游区域结构等 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旅游经济结构的内容
(六)旅游经济管理结构
1、旅游经济所有制结构 旅游经济所有制结构反映了旅游业所
有制关系的构成及比例。 2、旅游企业规模结构 旅游企业规模结构,反映了旅游企业
大、中、小结构比例和旅游企业集团化发 展的状况。
二、旅游经济结构的内容
(六)旅游经济管理结构
3、旅游管理体制结构 旅游管理体制结构,是从宏观角度所
表现的有关旅游行业的政策保障体系、行 业管理体制及实施手段体系的状况。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旅游经济结构的特征
(三)旅游经济结构的影响因素
5、政策和法律因素 从政策角度讲,国家对旅游产业的重
视和相应的经济政策和规定,对旅游经济 的发展具有促进和制约作用,对旅游经济 结构的变动及发展具有影响和调控作用。
一、旅游经济结构的特征
(三)旅游经济结构的影响因素
5、政策和法律因素
从法律方面看,要从旅游经济总体发展的需 要来制定有利于旅游经济结构合理化的法律、法 规,促进旅游经济结构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 合理调整。
一、旅游经济结构的特征
(二)旅游经济结构的特征 1、旅游经济结构的整体性
旅游经济结构不是由各组成要素简单相加, 而是根据旅游业整体发展的需要,按照各要素之 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性,形成合 理的比例及构成状况,从而发挥出旅游经济的综 合性功能。
一、旅游经济结构的特征
(二)旅游经济结构的特征
二、旅游经济结构的内容
中国旅游文化知识点

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总论之间相互碰撞1、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是旅游主题、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之间相互碰撞、作用而产生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
2、文化的层次结构:文化有三个不同的要素和层面构成:一是文化的物质要素和物质层面,即通常所说的物质文化;二是文化行为要素和行为方式,即通常所说的行为文化;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和精神层面,即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3、文化与旅游的关系:1、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与“文化”并蒂连生2、中国文化孕育了旅游3、中国旅游启动着中国文化的创造4、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1)综合性,即形态的多样性和消费的广泛性(2)传承性,即旅游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和演进性(3)民族性,即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4)地域性,即旅游文化具有的地方特色(5)时代性,即旅游主题文化子系统具有时代性特征第二章中国旅游历史文化5、细碎知识点:①三皇五帝:伏羲、神农、女娲后世称为三皇;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di ku)、尧、舜为五帝②四书五经: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③姓氏的作用:姓的作用是“别婚姻”,即识别、区分氏族,实行族外婚,起源于母系氏族氏的作用在于“明贵贱”,起源于父系氏族④科举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殿试前三名称谓状元、榜眼、探花)⑤天干地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合称干支,可配为六十对,所以六十年一个甲子⑥帝王的号:谥号:对死去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评定后,给予褒贬或同情的称号庙号:帝王死后,继位者立庙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尊号:封建社会对帝后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扬性的称号年号:封建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年号陵号:封建帝王陵寝的名称⑦古代把每月初一叫“朔”,最后一天叫“晦”,大月十五、小月十六叫“望”注:其他的如名、字、号、十二生肖等内容看书,以上内容结合书学习第三章中国建筑文化6、中国建筑文化的特点:(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拥有完整的木架结构,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2)中国古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3)中国古建筑造型优美(4)中国古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的协调7、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表现在:1、使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突出的特点之一, 2、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3、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8、宫殿的布局:1、严格的中轴对称;2、左祖右社(或称左庙右社);3、前寝后殿9、宫殿外陈设:1、华表;2、石狮,有辟邪的作用,三王狮(狮子所蹲之石刻着鸟中之王凤凰和花中之王牡丹);3、日晷;4、嘉量;5、吉祥缸、6、鼎式香炉;7、铜龟铜鹤10、北京四合院:是北方院落式住宅的代表,最基本的四合院是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11、中国古代的建筑思想的表现:1)敬天祭祖的礼制思想,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思想,以家长为中心的家族思想在建筑中得到充分的反映;2)中国古代建筑重在以平面结构为特色;3)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要特点,并辅以砖瓦12、古建筑中的封建迷信思想:1)螭吻(chi wen),龙的九子之一;2)仙人走兽(走兽指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an ni)、獬豸(xie zhi)等;3)四灵(龙、凤、麒麟、龟);4)四方之神(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代表东南西北);5)石人石马(主要是起仪仗、驱魔、保卫的作用)6)吉祥寓意图案13、古代房顶的类型: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级别: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演攒尖顶、单檐庑殿顶~~~第四章中国园林文化14、中国园林的定义:中国园林是为游览观赏、起居理事、读书养性等而建的,包括山、水、石、动植物与厅、堂、馆、榭、轩、楼、台、阁、亭、路、桥等各种建筑物的综合建筑群。
第四章 旅游人文文化 《旅游文化》PPT课件

4.1 旅游人文文化价值观
4.1.3 崇尚真实的价值观
真实性是旅游资源的价值所在,但对这个真实性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王羲之《兰亭集序》的 真迹早在唐代就已亡轶,我们今天只能看到其摹本,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书法家冯承素的摹本, 该本现存故宫博物院。它虽非王羲之手书,但因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从中可窥 王羲之书写时用笔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而且,这件摹本本身也走过了1 000多年 的历程,同样是弥足珍贵的文物。
4.2 建筑文化
4.2.4 园林和风景建设
2)自然山水型和写意山水型
中西园林的建造,都是为了美化生活。但由于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不同,艺术风格 有很大差异:中国的儒家主张天人合一,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两者的共同之处是对 大自然的尊崇,所以中国园林艺术体现的是自然美、意境美;而西方人认为人是世 界的主宰,所以西方园林艺术体现的是人工美、形式美。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山水 型的,在总体布局上“山水为主,建筑是从”,叠山理水是造园的重要手段。我国 古典园林中最大的假山是北宋时东京的艮岳,用太湖石砌成,立体轮廓参差有致, 是假山中的绝胜。造园者又用千回百转的流水,拟造出湖、海、溪流和河湾、岛屿 等,加之花草树木和人工建筑的点缀,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4.1 旅游人文文化价值观
4.1.4 崇尚历史的价值观
历史古迹对游客的吸引力,在于它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如中岳嵩山,它的魅力 不仅仅在于高大巍峨的山势;也不仅仅因为被誉为“五世同堂的天然地质博物 馆”。而更在于历朝历代在这里留下的文化遗迹:周公曾在这里测日影以确定天 下之中;汉武帝曾登临嵩山;一代女皇武则天更是在这里举行了封禅大典。这里 是儒释道三教的圣地,有禅宗祖庭少林寺,有规模庞大的中岳庙和闻名天下的嵩 阳书院,有建于汉代的启母阙、太室阙和少室阙,有嵩岳寺塔、法王寺塔、永泰 寺塔、净藏禅师塔和少林寺塔林,还有建于元代的观星台。正是这些凝固了的历 史,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众多游客。
旅游文学.

三、旅游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 (一)情景交融 1.旅游文学情景交融所构成的意境更注重 “真”,景真、情真。 2.旅游文学意境情景交融的色彩组合有所 不同,有成正比和反比两种情况。 ①正比组合是指以乐景写乐或以哀景写 哀。 ②反比组合是指以乐景写哀,或以哀景写 乐。
(二)象外有象 象外之象,即为读者提供想象和联想空间的
三、旅游文学的提出
(一)“旅游文学” 提出的社会背 景
(二)“旅游文学” 提出的文学背 景
(三)“旅游文学” 提出的文化背 景
四、旅游文学的几种界说
关于旅游文学的界说存在三种不同的意见 (一)把旅游文学看成是为旅游服务,因 而把凡与旅游及旅游景点、风物相关的文 学都纳入旅游文学范围的意见是很普遍的。 (二)同上述意见相反,有人则把旅游文 学仅仅看成是描写山水景观的文学。 (三)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凡是写到山水 景观的作品,都可以当作旅游文学。
三、旅游文学的种类 (一)诗歌 (二)散文 (三)小说 (四)戏剧文学
本章习题: 简答: 1. 对旅游文学进行分类的意义 2. 对旅游文学进行分类的原则
第六章 旅游文学的结构
一、结构与旅游文学 (一)结构的定义 结构是指作品内容的组织构造。它是作
者根据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 按照作家的审美评价,对生活材料进行布 局、剪裁、搭配组合的结果。结构为作品 的内容所决定,又反过来直接影响内容的 表达。
(二)旅游者对景物色彩的不同观赏 1.距离 2.角度
三、鲜明的节奏
“节奏”这一音乐术语用于语言,是指语音的 起落、
停顿、像音乐的节拍一样,整齐匀称,有节奏 感。 (一)之所以说旅游文学讲究节奏,这是因为 旅游是一种节奏感非常强烈的生活方式: 1.就旅游对象,即景物来说,不管是自然的,还 是人文的,都显示出一定的节奏性。 2.景物轻重缓急的节奏性对游览者的观赏必然会 产生不同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情感节奏。
第一章 旅游文化概述

2.旅游客体的文化属性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 “旅游资源” 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 • 人文旅游资源:无论是实物形态的文物古迹还
是无形的民族风情、社会风尚,均属于文化的范 畴。 • 自然旅游资源:由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要素、 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构成的自然景观,只有经过 人为的开发利用,才能由潜在旅游资源变为现实 的旅游资源。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须通过鉴赏来 反映和传播,而鉴赏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自然旅 游资源同样也具有文化性。
5
文化别解
在某一地域或某一领域由人们创造并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独 特的人文现象。
①西方文化
②丧文化
• ③仰韶文化
④学习文化
• ⑤市井文化
⑥饮食文化
• ⑦人类的文化 ⑧龙山文化
• ⑨酒文化
⑩校园文化
6
二、旅游文化的概念
现代旅游起源于欧洲---英国
• 现代旅游可分为两大类别:以“游”为主的 旅游和以“旅”为主的旅游。
文 化
1、文化性是旅游主体活动 的本质属性。
与
旅
2、旅游客体的文化属性。
游
的
3、旅游业的文化属性。
关
系
8
1.文化性是旅游主体活动的本质属性
文化是旅游的本质核心
• 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 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 常安,然后求乐” 。
• 现代旅游现象,实际上是一 项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 为基础的,涉及经、政、社 会、国际交流等内容的综合 性大众活动。
和精神成果的过程和结果的总和。
• 文化与文明
•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文化:与自然相区别的人类所创造的一
切。有物质形态和观念形态。 狭义文化:人自身的智慧、精神状况、观念
第一章绪论《旅游学概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国际、国 内旅游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掌握旅游学的研 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熟悉旅游学的学科体系,并熟 悉一些旅游学的研究方法。 重点: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内容 难点: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方法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六点 二十分。
主要内容:
1.1 旅游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即由对象研究而产生的与对象相对应的理论。旅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成便是由对 旅游学对象的研究及其任务的实施而形成的相关内容。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六点 二十分。
3.方法论
一个学科有其自身的规律,学科与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共同之处,也有各自的专
另外,一些在国外近年旅游研究中比较受重视的研究领域(如旅游体验),在中 国还鲜有问津者;而国外的传统研究领域(如旅游人类学),在国内也没有得到深入 展开。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六点 二十分。
1.2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
一、旅游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旅游学研究对象的问题,国内外学者都进行过探讨,一般都把旅游现象 作为研究对象。但因为对旅游现象的性质认识不同,在旅游现象具体表述上 出现了分歧,因此,具体研究对象也就各有差异。
1.概念体系
学科的建立首先必须解决该学科的基本概念问题,概念体系是旅游学的基 础。旅游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概念系统,这个系统来源于对旅游现象的基本认识 ,也融合了相关学科的成熟概念。旅游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旅游、旅行、游 览等等。
2.理论体系
理论体系即旅游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它直接体现了旅游学的学科内容,
1981年,伍宇峰《旅游经济》 1982年,王立钢、刘世杰的《中国旅游经济学》 1985年,黄辉实的《旅游经济学》 1985年,顾树保的《旅游市场学》 1986年,林南枝、陶汉军的《旅游经济学》
第1章 旅游文化总论

25/0302/200/250/30
26
2、完善社会
社会完善意味着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分散走向统一。社会完善具体表现在经济发展、制度 健全、意识形态进步等方面。旅游文化在浸染自然的同 时也不断地完善着人类社会本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现代社会的完善同旅游文化的功能有着相当程度的密切 联系。这突出地表现在旅游活动的开展促经了社会经济 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经济贫富差距较大的地区经济的 发展趋于平衡。
23
第四节 旅游文化的地位与功能
一、旅游文化的地位
(一)旅游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 1、旅游文化是旅游活动的核心 2、旅游文化是旅游矛盾的调节器
25/0302/200/250/30
24
(二)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 1、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 2、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旅游文化在文化中的地位 1、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支 2、旅游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推动力
25/0302/200/250/30
7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一、旅游文化的概念
1、旅游+文化说——广义旅游文化。该种观点认为“旅 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 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民族文化说。该种观点认为旅游文化即旅游主体在旅 游过程中所传播的本国文化和所接受的异国文化的总和。 “所谓旅游文化,指的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国家在世世代代 的旅游实践中所体现出来本民族或本国家文化”。 3、主体说。该种观点认为旅游文化是指“旅游者或旅游 服务者在旅游观赏或旅游服务中所反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 其外在表现”。
旅游文化的横向的线性的结构由旅游客源地 社会环境、旅游主体、旅游介体、旅游客体和旅 游目的地社会环境五个环节的文化因素构成。在 这五个环节中旅游主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 游主体的兴趣、爱好、对自由的追求、对超越的 渴望,必然使其不断地试图跨越时空的局限,将 更大范围的文化空间及其包围的旅游客体纳入到 自己征服和观赏的对象之中。
旅游文化知识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旅游文化课程是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和积累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旅游文化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综合文化素养,能更好的为游客提供适应其审美需求的导游讲解。
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上的学习和方法训练,特别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受,以及必要的教学实践,了解和认识到中国悠久的旅游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希望学生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领域、广博学识,并尽可能地多参加社会活动,积累经验,早日投入到建设中国旅游强国的行列,为繁荣祖国经济服务。
本课程是对《旅游概论》课程内容的补充、提升和深入,是在《旅游概论》这门课程所学习的各种景观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对各种旅游景观背景文化的深入阅读,深入挖掘各种景观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同时也为《旅游业务流程原理与实务》等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1.素质目标(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2) 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3) 进行历史文化知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文化素质;(4) 从而具备细心、周密、热情的服务意识,团结、协作、宽容的合作意识,灵活、克制、诚信的职业意识。
2.能力目标应用所学的中国传统旅游文化背景知识,深入分析各种类型旅游景观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具备个案分析能力。
通过调研,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分析旅游文化资源所蕴藏的深厚的旅游文化内涵;结合导游业务,能把握不同性质旅游文化景点的讲解侧重点;中西旅游文化比较分析。
结合中国旅游文化传统背景文化基础知识,进行中西旅游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分析。
3.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旅游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旅游文化的内涵,掌握旅游历史、宗教、园林、古代建筑、民族民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文化知识,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熟练掌握各种旅游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规律,把握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本质;熟悉各种典型旅游景点的传统文化背景讲解知识;运用所学知识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文学作品选读》各章知识结构
第一章:旅游文学的审美意义
一、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与旅游
1、自然为美的道家美学思想
2、“中和”为美的儒家美学思想
3、空灵为美的禅宗美学思想
二、西方审美文化要点与旅游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赫拉克利特学派::美产生于对立面的斗争。
柏拉图:美是善。
直觉论:克罗齐、闵斯特伯格、叔本华等。
移情论:菲舍尔和李普斯。
内模仿:格罗斯。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和荣格。
格式塔学派:阿恩海姆。
心理距离说:爱德华·布洛。
接受美学:.姚斯、伊泽尔。
三、旅游文学作品与旅游审美
自然之美主要表现于形象美、色彩美、形态美、声音美、嗅觉美、移情美等六个方面。
第二章:旅游文学的孕育――先秦时代
一、先秦旅游文学的孕育与萌芽
《尚书•皋陶谟》书中关于“尧之子丹朱好游失德”之论述,为旅游最早的记录。
《庄子·秋水篇》
《诗经·王风·黍离》
《诗经·小雅·采薇》
二、先秦旅游文学与节事民俗文化
《诗经•郑风•溱洧》表现了先秦时重要的民俗――上巳节;
三、先秦旅游文学作品选读:
诗经《溱洧》等讲读
第三章:旅游文学的形成――魏晋南朝时代(3课时)
一、魏晋玄学对山水诗文的影响
竹林七贤士
二、魏晋旅游文学作品选读:
曹操、陶渊明等
三、南朝旅游文学作品选读:
谢灵运、谢眺等
第四章:旅游文学的发展――唐宋时代(6课时)
一、唐代旅游文学及其作品选读
1、踏歌民俗与节事文化
李白《赠汪伦》
刘禹锡《竹枝词》
踏歌在日本的流传与嬗变
2、山水田园诗歌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李白:《山中问答》、《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
杜甫:《望岳》、《后游》
韩愈:《山石》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王维:王维的诗与禅。
《竹里馆》、《鹿柴》、《辛夷坞》
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建德江》、《晚泊浔阳望庐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韦应物:《滁州西涧》
刘禹锡:《望洞庭》
3、旅怀别绪
崔颢:《黄鹤楼》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杜甫:《登岳阳楼》、《登高》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许浑:《咸阳城东楼》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张继:《枫桥夜泊》
王湾:《次北固山下》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刘禹锡:《玄都观桃花》、《再游玄都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散文与游记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王勃:《滕王阁序》
郦道元:《水經注》
二、宋代旅游诗文的发展及其特点
1.旅游诗歌
林逋:《宿洞宵宫》
苏轼:《新城道中》、《饮湖上,初晴后雨》
欧阳修:《丰乐亭游春》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叶绍翁:《游园不值》
朱熹:《水口行舟》、《春日》、《观书有感》
陆游:《游山西村》
2.词
潘阆:《酒泉子》
柳永:《望海潮》
李清照:《如梦令》
张孝祥:《念奴娇》
3.散文
范仲淹:《岳阳楼记》
苏轼:《前赤壁赋》
第五章:旅游文学的兴盛――明清时代
一、明清时代旅游文学的兴盛与性灵学说
二、明清时代旅游文学作品选读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张岱:《西湖七月半》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徐宏祖:《游黄山日记》
恽敬《游庐山后记》。